1.本实用新型涉及细胞药物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次性细胞分离器具及细胞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2.从悬浮液(如血液或骨髓)中分离细胞在医学治疗中变得越来越普遍。为了进行这种治疗,从患者取出细胞,然后加以分离从而提供期望的目标细胞,在把这些细胞导入同一个或不同的患者之前,对目标细胞进行刺激/处理/扩增。本领域长久以来例如pbmc分离,pbmc是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人外周血中包含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其它少量细胞,通过血液细胞分离管路系统对pbmc的分离、筛选、分离,可获得大量的免疫细胞用于细胞治疗,早期实验室一般采用人工操作,将待分离的悬浮液注入分离容器中,再安装在离心机上,离心机分离后,又通过注射器等器具将分离出的细胞收获,现在为了避免细胞的污染,逐渐出现了全自动细胞离心机以及配套使用的一次性耗材,一次性耗材是直接与细胞接触的容器、管路等器具,其内部是密闭不与外界环境接触,并且在使用前是包装在密闭的无菌袋中。
3.在使用一次性耗材进行细胞分离时,需在无菌的环境下将需分离的悬浮液以及分离所需的溶液注入一次性耗材中,或者将装有悬浮液的容器对接在一次性产品中,然后将整个一次性耗材安装在离心设备上进行全自动的细胞离心,这样能有效避免人工操作容易污染的问题。然而,现有的血液细胞分离等管路系统通过蠕动泵对细胞液直接泵送,例如申请号为cn202121194589.5的一种用于血液分离的管路系统,该专利就是通过蠕动泵直接输送细胞液,而蠕动泵通过挤压软管输送细胞液,容易造成细胞损伤,降低了细胞得率和活率。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避免通过抽吸装置造成细胞损伤以及大幅提高细胞得率和活率的一次性细胞分离器具及细胞分离装置。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一次性细胞分离器具,包括中转容器、旋转接头以及与旋转接头连接的分离容器,所述中转容器与分离容器通过管路连通,所述中转容器设有使其内部通气产生正压或负压的通气连接部,所述管路设有用于连接初始容器的第一对接部、用于连接缓冲液容器的第二对接部和用于连接收集容器的第三对接部。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8.所述第一对接部对接有初始容器,和/或,所述第二对接部对接有缓冲液容器,和/或,所述第三对接部对接有收集容器。
9.所述收集容器设有取样接口和/或第一气体过滤器。
10.所述管路设有用于连接废液容器的第四对接部。
11.所述第四对接部对接有废液容器。
12.所述管路设有用于连接过渡容器的第五对接部和/或用于连接分离液容器的第六对接部。
13.所述第五对接部对接有过渡容器。
14.所述第六对接部对接有分离液容器。
15.所述第一对接部与中转容器之间设有去磁组件。
16.所述管路与中转容器的底部连接。
17.所述管路还与中转容器顶部连接。
18.所述通气连接部设于中转容器的侧壁或顶壁。
19.所述通气连接部连接有正负压装置。
20.所述正负压装置包括第二气体过滤器和气管,所述第二气体过滤器通过气管与中转容器连通。
21.所述气管与中转容器之间设有中间容器。
22.所述中转容器为硬质容器。
23.所述分离容器通过旋转接头与管路连接。
24.所述旋转接头包括内柱和旋转套,所述旋转套转动套设于内柱外,所述旋转套与内柱内设有在相对旋转时保持连通的连接通道,所述管路与旋转接头的连接通道连通,所述分离容器与旋转套的连接通道连通。
25.所述内柱上设有与其连接通道连通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管路与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旋转套上设有其连接通道连通的第二连接部,所述分离容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
26.一种细胞分离装置,包括安装面板和上述的一次性细胞分离器具,所述安装面板上设有多个安装部、多个夹管阀和多个固管件,所述中转容器可拆卸安装在相应的安装部上,所述管路固定在固管件上,所述夹管阀夹设于相应的管位上。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28.本实用新型的一次性细胞分离器具,物料在进出料过程中,不直接经过正负压装置,不受正负压装置的反复挤压作用,避免在进出料输送过程中造成细胞损伤以及大幅提高了细胞得率和活率。
29.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分离装置,一次性细胞分离器具拆卸式安装在安装面板,一次性细胞分离器具使用完成后,报废处理。分离容器以及初始容器、缓冲液容器等容器设置在分离装置内或者挂钩上。这样,夹管阀不随一次性细胞分离器具一次性使用,能够多次使用,节约了成本。
附图说明
30.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次性细胞分离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次性细胞分离器具的收集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32.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次性细胞分离器具的旋转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次性细胞分离器具的与蠕动泵的配合图。
34.图5是本图4中a处的放大图。
35.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次性细胞分离器具的包装图。
36.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次性细胞分离器具的包装袋的结构示意图。
37.图8是本实用新型细胞分离装置的主视结构图。
38.图中各标号表示:
39.1、中转容器;10、管路;101、第六对接部;102、去磁组件;11、通气连接部;12、旋转接头;121、内柱;122、旋转套;123、第一连接部;124、第二连接部;13、蠕动泵;14、包装袋;2、分离容器;3、初始容器;31、第一对接部;4、分离液容器;41、第二对接部;5、收集容器;51、第三对接部;52、取样接口;53、第一气体过滤器;6、废液容器;61、第四对接部;7、正负压装置;70、气管;71、第二气体过滤器;72、中间容器;8、过渡容器;81、第五对接部;9、安装面板;91、安装部;92、夹管阀;93、固管件。
具体实施方式
40.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41.实施例一:
42.图1至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次性细胞分离器具的一种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一次性细胞分离器具,包括中转容器1、旋转接头12以及与旋转接头12连接的分离容器2,中转容器1与分离容器2通过管路10连通,中转容器1设有使其内部通气产生正压或负压的通气连接部11,管路10设有用于连接初始容器的第一对接部101、用于连接缓冲液容器3的第二对接部31和用于连接收集容器5的第三对接部51。初始容器第二对接部31。
43.使用时,将本一次性细胞分离器具安装在如图4所示的安装面板9,安装面板9上的夹管阀92夹设于相应的管位上,通过夹管阀92控制相应段管路10的通断。细胞分离过程中,在无菌的环境下将盛装有血液的初始容器与第一对接部101连接,将盛装有缓冲液的缓冲液容器3与第二对接部31连接,将收集容器5与第三对接部51连接,将正负压装置7与通气连接部11连接;通过夹管阀92将初始容器与中转容器1、缓冲液容器3与中转容器1、分离容器2与中转容器1、收集容器5与中转容器1之间的管路10夹紧断开,再通过正负压装置7将中转容器1抽气产生负压,接着,通过夹管阀92将初始容器与中转容器1和/或缓冲液容器3与中转容器1之间的管路10释放打开,在负压作用下,初始容器中的血液和/或缓冲液容器3中的缓冲液进入中转容器1中,然后,再通过夹管阀92将初始容器与中转容器1、缓冲液容器3与中转容器1之间的管路10夹紧断开,将中转容器1与分离容器2之间的管路10释放打开,再通过正负压装置7将中转容器1充气产生正压,使中转容器1的物料进入分离容器2中。
44.分离容器2的血液分离完成后,通过夹管阀92将初始容器与中转容器1、缓冲液容器3与中转容器1、收集容器5与中转容器1、分离容器2与中转容器1之间的管路10夹紧关闭,再通过正负压装置7将中转容器1抽气产生负压,接着,通过夹管阀92将分离容器2与中转容器1之间的管路10释放打开,在负压作用下,分离容器2中的目的细胞进入中转容器1中,然后,再通过夹管阀92将分离容器2与中转容器1之间的管路10夹紧断开,将中转容器1与收集容器5之间的管路10释放打开,再通过正负压装置7将中转容器1充气产生正压,使中转容器1的目的细胞进入收集容器5中。这样,物料(血液、细胞)在进出料过程中,不直接经过正负压装置7,不受正负压装置7的反复挤压作用,避免在进出料输送过程中造成细胞损伤以及大幅提高了细胞得率和活率。
45.本实施例中,第一对接部31对接有初始容器,和/或,第二对接部31对接有缓冲液
容器3,和/或,第三对接部51对接有收集容器5。这样,在后续使用时,不需要再准备可与第一对接部31对接的初始容器,不需要再准备可与第二对接部31对接的缓冲液容器3,不需要再准备可与第三对接部51对接的收集容器5。
46.本实施例中,收集容器5设有取样接口52和/或第一气体过滤器53。通过设置取样接口52便于取样检测。通过设置第一气体过滤器53用于平衡收集容器5内的气压。
47.本实施例中,管路10设有用于连接废液容器6的第四对接部61。这样,在后续使用时,不需要再准备可与第四对接部61对接的废液容器6。
48.本实施例中,第四对接部61对接有废液容器6。分离容器2在分离过程中,将废液容器6与第四对接部61对接,可以用于收集从分离容器2中排出的废液。
49.本实施例中,管路10设有用于连接过渡容器8的第五对接部81。由于,初始容器中容纳的血液比分离容器2的多几倍,且分离一般能一次完成。因此,设置用于连接过渡容器8的第五对接部81,在使用时,将过渡容器8与第五对接部81连接。这样,初始容器的血液可分为多份逐份输出,一次输出一份血液进入分离容器2中,分离容器2一次分离一份血液,分离容器2每次分离完成后的目的细胞先输出至过渡容器8统一收集,等所有份血液分离完成后,再将过渡容器8中统一收集的目的细胞液回送至分离容器2中,进行再次分离。
50.本实施例中,第五对接部81对接有过渡容器8。这样,在后续使用时,不需要再准备可与第五对接部81对接的过渡容器8。
51.本实施例中,管路10设有用于连接分离液容器4的第六对接部41。第六对接部41用于与分离液容器4连接,这样,在后续使用时,不需要再准备可与第六对接部41对接的分离液容器4。
52.本实施例中,第六对接部41对接有分离液容器4。分离容器2在分离过程中,将分离液容器4与第六对接部41对接,可以向分离容器2内提供分离液。
53.本实施例中,第一对接部101与管路10之间设有去磁组件102。由于盛装入细胞液容器(初始容器)中的细胞液中一般会混有磁珠,在出料时,需要去除磁珠,因此,在第六对接部41与管路10之间设置去磁组件102,用于去除细胞中的磁珠。
54.本实施例中,管路10与中转容器1的底部连接。管路10还与中转容器1顶部连接。
55.管路10将中转容器1的顶部和底部连通,因为需要进液(物料从初始容器流入分离容器2中)和出液(物料从分离容器2流入收集容器5中)的分离容器2,在进液时,液体由初始容器通过管路10和中转容器1的顶部进入中转容器1,再通过中转容器1的底部和管路10进入到分离容器2,在出液时,液体由分离容器2通过管路10和中转容器1的顶部进入中转容器1,再通过中转容器1的底部和管路10进入到收集容器5中,所以,不管是进液还是出液,都是通过中转容器1的顶部进入、底部排出,避免液体从中转容器1的底部进入。如果分离容器2的出液从中转容器1的底部进入,最后会向中转容器1中吸入大量气泡,气泡的爆裂会对细胞产生不良影响。
56.本实施例中,通气连接部11设于中转容器1的侧壁或顶壁。这样,在正压过程中,气体由中转容器1的侧壁或顶壁进入,如通气连接部11设于中转容器1的底部,当中转容器1进液时,液体可能通过通气连接部11进入正负压装置7甚至泄漏。
57.本实施例中,通气连接部11连接有正负压装置7。正负压装置7包括第二气体过滤器71和气管70,第二气体过滤器71通过气管70与中转容器1连通。使用时,气管70设于蠕动
泵13中(如图4和图5所示),蠕动泵13工作即可通过气管70往中转容器1通气或者抽气,进而实现中转容器1内正压或负压,第二气体过滤器71用于过滤气体中的杂质,防止培养器具内部污染,另外,蠕动泵13夹持气管70工作时,挤压气管70可能会产生颗粒,因此可将第二气体过滤器71设于蠕动泵13与通气连接部11之间。
58.本实施例中,气管70与中转容器1之间设有中间容器72。中间容器72用于在细胞浓缩时,向分离容器2加入隔离液,在分离容器2离心分层过程中,隔离液位于分离容器2的底层,垫于细胞液与分离容器2的内壁之间,避免了目的细胞在离心分离过程中,直接挤压在分离容器2的内壁上,从而大幅度降低细胞离心过程中对目的细胞造成的物理损伤,使得收集目的细胞的得率高、浓缩体积大。隔离液可以是人体白蛋白或者其他密度大于目的细胞的密度,且不对目的细胞有损伤的其他液体。
59.本实施例中,中转容器1为硬质容器。这样,中转容器1在正负压状态时,不会发生变形。
60.本实施例中,分离容器2通过旋转接头12与管路10连接。这样,可以避免分离容器2在旋转运行过程中,管路10发生缠绕。
61.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旋转接头12包括内柱121和旋转套122,旋转套122转动套设于内柱121外,旋转套122与内柱121内设有在相对旋转时保持连通的连接通道,管路10与旋转接头12的连接通道连通,分离容器2与旋转套122的连接通道连通。这样,分离容器2在旋转运行时,管路10可随内柱121保持静止,不会缠绕。
62.本实施例中,内柱121上设有与其连接通道连通的第一连接部123,管路10与第一连接部123连接,旋转套122上设有其连接通道连通的第二连接部124,分离容器2与第二连接部124连接。
63.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一次性细胞培养器具还包括包装袋14,各容器和管道10均包装在包装袋14内。
64.本实施例中,管路10与容器可采用鲁尔接头(luer taper)、两通接头等对接,即对接部为鲁尔接头(luer taper)、两通接头等,也可采用对接装置将管路10与容器对接,例如通过热熔焊接机等。
65.实施例二:
66.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细胞分离装置的一种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细胞分离装置,包括安装面板9和实施例一的一次性细胞分离器具,安装面板9上设有多个安装部91、多个夹管阀92和多个固管件93,中转容器1可拆卸安装在相应的安装部91上,管路10固定在固管件93上,夹管阀92夹设于相应的管位上。一次性细胞分离器具拆卸式安装在安装面板9,一次性细胞分离器具使用完成后,报废处理。分离容器2以及初始容器、缓冲液容器3等容器设置在分离装置内或者挂钩上。这样,夹管阀92不随一次性细胞分离器具一次性使用,能够多次使用,节约了成本。
67.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