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连体衣的制作方法-j9九游会真人

文档序号:35889553发布日期:2023-10-28 19:21阅读:3来源:国知局
婴幼儿连体衣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服装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婴幼儿连体衣。


背景技术:

2.首先,现有的婴幼儿服装,在为婴幼儿穿戴时需要多次对婴幼儿进行翻转和移动,非常不方便,而且由于婴幼儿骨骼较软,皮肤细嫩,也容易造成身体损害。其次,婴幼儿大小便不能控制,而且大小便频繁,为方便替换尿布,现有的婴幼儿裤子大多采取开裆裤,这种服装保暖性差,容易引发感冒。再次,婴幼儿上衣容易搞脏,整件衣服清洗,家长工作强度特别大。
3.如申请号为201220114348.x的中国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婴幼儿连体衣,衣服的门襟、裤子中缝和裤裆通过尼龙搭扣扣接。衣服肩部缝有尼龙搭扣,可与围兜两端的尼龙搭扣扣接。本实用新型在穿戴时可以减少对婴幼儿体位进行翻转和移动,方便快捷,有效避免给婴幼儿造成身体损害。其次,替换尿布时,只要打开裤裆处的尼龙搭扣即可替换,服装保暖好。设置有尼龙搭扣的围兜可以方便清洗和更换。
4.上述提出的婴幼儿连体衣在实际进行使用的时候,其中在穿搭的时候,整体服装的门襟1、裤子中缝2、裤裆6处均采用其中的尼龙搭扣3进行固定,而该种对接式的衣襟本身布料柔弱,在其表面设置尼龙搭扣在完成扣接之后,易在面料的表面位置形成或大或小的僵直位置,对于婴幼儿来说舒适感较差,很容易导致幼儿哭闹,其次,整体的服装裁剪针对于躯体四肢的连接位置未进行立体裁剪和立体结构设置,在穿搭之后该位置很容易导致相关的人体部位出现收紧闷热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婴幼儿连体衣,利用开衫结构对婴儿身体进行包裹式穿戴,其中设置立体裁剪结构,使得衣物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活动空间,同时增加防磨结构,增强衣物活动时候的防磨性。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7.婴幼儿连体衣,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衣袖、裤腿、领口、收紧结构、第一防磨层和固定缝线层,第一主体、第二主体、衣袖和裤腿依次固定连接,领口和收紧结构分别位于第一主体的顶部和第二主体的顶部位置,第一防磨层和裤腿固定连接,固定缝线层位于主体结构的表面位置,衣袖的根部位置固定设置有立体裁剪缝和第二防磨层,立体裁剪缝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层,衣袖的表面固定设置有衣袖中线,收紧结构整体包括有包围层、限位层和抽绳,抽绳和限位层均位于包围层内侧。
8.进一步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分别为上部分和下部分,衣袖和裤腿和对应的主体结构进行一体式布料裁剪设置。
9.进一步的,第一防磨层和第二防磨层分别位于裤腿和衣袖的表面位置,具体设置在裤腿的正面居中表面和衣袖的底部表面。
10.进一步的,第一防磨层和第二防磨层均设置为复合尼龙包围层,第一防磨层在裤腿的正面位置整体呈弧形立体裁剪包围设置,第二防磨层沿衣袖的底部位置向外水平延伸覆盖裁剪设置,整体沿衣袖的筒状进行覆盖设置。
11.进一步的,立体裁剪缝整体位于衣袖和第一主体的连接根部位置,且立体裁剪缝设置两组,呈前后弧形延伸设置。
12.进一步的,固定层采用机织叠加多层设置,对两组立体裁剪缝的交叉位置进行覆盖。
13.进一步的,第一主体正面整体呈包围式开衫设置,正面一侧对另外一侧呈叠加状态,固定缝线层位于第一主体的开衫位置边缘,且固定缝线层采用折边式针织方式,折边内侧设置布制纽扣,第一主体正面的另外一侧对应设置有布制扣带。
14.进一步的,包围层和限位层两者呈套接设置,包围层设置为布制弧形包围层,限位层整体为顶部开口的软性橡胶层,抽绳嵌入在限位层中,包围层和限位层以及抽绳三者对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之间位置呈缠绕包围设置。
15.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在将整个衣服进行穿搭之后,婴儿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其四肢位置的衣服面料最易受到外物磨损,尤其是爬行的时候,此时,通过第一防磨层和第二防磨层从而有效的对爬行时候的手臂和膝盖受力位置进行防磨处理,且两者均呈弧形包围设置,扩大接触,同时对婴儿的受力位置进行全方面包裹,降低不舒适性的同时提升衣服的耐用性。
17.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层达到对立体裁剪缝进行加固处理的效果,避免脱线,通过两组立体裁剪缝从而使得衣袖和第一主体连接位置呈立体空间位置,有效的扩大对应的肢体活动空间,从而提升舒适性和透气性。
18.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缝线层对第一主体的开衫位置边缘进行加固处理,同时达到对第一主体正面位置的开衫进行密封固定处理,而第一主体整体正面设置为开衫状态,有利于实际对婴儿的穿搭,包裹式可适应多数婴儿的身体尺寸,同时具有良好的包裹性和适应性。
19.本实用新型,包围层作为基础层,达到对限位层形成限位的效果,而顶部开口设置的限位层有效的增强和抽绳摩擦,避免抽绳脱离,同时在对衣服进行清洗的时候,限位层本身具有的弹力便于抽绳快速进行抽出拆离。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正视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图1中a处结构放大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衣袖连接位置展开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收紧结构连接侧视图;
25.附图标记:
26.1-第一主体,2-衣袖,3-第二主体,4-裤腿,5-领口,6-收紧结构,7-第一防磨层,8-立体裁剪缝,9-第二防磨层,10-固定缝线层,11-衣袖中线,12-包围层,13-限位层,14-抽绳,15-固定层,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8.参阅图1-4所示,婴幼儿连体衣,包括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3、衣袖2、裤腿4、领口5、收紧结构6、第一防磨层7和固定缝线层10,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3、衣袖2和裤腿4依次固定连接,领口5和收紧结构6分别位于第一主体1的顶部和第二主体3的顶部位置,第一防磨层7和裤腿4固定连接,固定缝线层10位于主体结构的表面位置,衣袖2的根部位置固定设置有立体裁剪缝8和第二防磨层9,立体裁剪缝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层15,衣袖2的表面固定设置有衣袖中线11,收紧结构6整体包括有包围层12、限位层13和抽绳14,抽绳14和限位层13均位于包围层12内侧。
29.第一主体1和第二主体3分别为上部分和下部分,衣袖2和裤腿4和对应的主体结构进行一体式布料裁剪设置;
30.第一防磨层7和第二防磨层9分别位于裤腿4和衣袖2的表面位置,具体设置在裤腿4的正面居中表面和衣袖2的底部表面;
31.第一防磨层7和第二防磨层9均设置为复合尼龙包围层,第一防磨层7在裤腿4的正面位置整体呈弧形立体裁剪包围设置,第二防磨层9沿衣袖2的底部位置向外水平延伸覆盖裁剪设置,整体沿衣袖2的筒状进行覆盖设置;
32.在将整个衣服进行穿搭之后,婴儿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其四肢位置的衣服面料最易受到外物磨损,尤其是爬行的时候,此时,通过第一防磨层7和第二防磨层9从而有效的对爬行时候的手臂和膝盖受力位置进行防磨处理,且两者均呈弧形包围设置,扩大接触,同时对婴儿的受力位置进行全方面包裹,降低不舒适性的同时提升衣服的耐用性。
33.其中:立体裁剪缝8整体位于衣袖2和第一主体1的连接根部位置,且立体裁剪缝8设置两组,呈前后弧形延伸设置,两组立体裁剪缝8的交叉点通过固定层15进行叠加加固;
34.其中:固定层15采用机织叠加多层设置,对两组立体裁剪缝8的交叉位置进行覆盖;
35.通过固定层15达到对立体裁剪缝8进行加固处理的效果,避免脱线,通过两组立体裁剪缝8从而使得衣袖2和第一主体1连接位置呈立体空间位置,有效的扩大对应的肢体活动空间,从而提升舒适性和透气性。
36.其中:第一主体1正面整体呈包围式开衫设置,正面一侧对另外一侧呈叠加状态,固定缝线层10位于第一主体1的开衫位置边缘,且固定缝线层10采用折边式针织方式,折边内侧设置布制纽扣,第一主体1正面的另外一侧对应设置有布制扣带;
37.通过固定缝线层10对第一主体1的开衫位置边缘进行加固处理,同时达到对第一主体1正面位置的开衫进行密封固定处理,而第一主体1整体正面设置为开衫状态,有利于实际对婴儿的穿搭,包裹式可适应多数婴儿的身体尺寸,同时具有良好的包裹性和适应性。
38.包围层12和限位层13两者呈套接设置,包围层12设置为布制弧形包围层,限位层13整体为顶部开口的软性橡胶层,抽绳14嵌入在限位层13中,包围层12和限位层13以及抽绳14三者对第一主体1和第二主体3之间位置呈缠绕包围设置;
39.包围层12作为基础层,达到对限位层13形成限位的效果,而顶部开口设置的限位层13有效的增强和抽绳14摩擦,避免抽绳14脱离,同时在对衣服进行清洗的时候,限位层13本身具有的弹力便于抽绳14快速进行抽出拆离。
40.工作原理:将第一主体1正面开衫结构整体展开,对应的四肢位置在和衣服进行穿戴之后,使用人员拉动抽绳14,抽绳14沿限位层13和包围层12对第一主体1和第二主体3之间收紧,将衣物固定在婴儿身上,通过固定缝线层10对正面位置进行固定,此时完成穿戴,在活动期间,通过防磨层结构增强衣物整体的耐磨性和穿戴寿命,同时立体裁剪缝8使得肢体躯干位置活动空间充足,且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4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