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和室内机的制作方法-j9九游会真人

文档序号:35889103发布日期:2023-10-28 19:08阅读:3来源:国知局
风机和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的技术涉及风机和室内机。


背景技术:

2.已知有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其设有通过使具备多个叶片的贯流风轮旋转来进行送风的风机。用于收纳贯流风轮的外壳具备配置于贯流风轮旁边的舌部(参见专利文献1至5)。为了降低贯流风轮与舌部之间产生的叶片噪声,舌部形成有各种各样的凹凸。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70519号公报
4.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70756号公报
5.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70755号公报
6.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4-152724号公报
7.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4-19054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8.这种风机还存在如下的问题:在送风流量处于特定范围内时产生喘振,使得送风性能下降。
9.本发明的技术为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机和室内机,其能够降低根据叶片的设置间隔而在贯流风轮与舌部之间产生的噪声的同时,抑制送风性能的下降。
10.本公开的一个形态的风机具备:贯流风轮、使贯流风轮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机构、配置于贯流风轮的前面侧的前面侧舌部、以及配置于贯流风轮的背面侧的背面侧舌部。所述前面侧舌部中,与所述贯流风轮相对的前面侧风轮相对面具备:形成有凹凸的多个前面侧凹凸部分、以及未形成凹凸的多个前面侧平坦部分。所述背面侧舌部中,与所述贯流风轮相对的背面侧风轮相对面具备:形成有凹凸的多个背面侧凹凸部分、以及未形成凹凸的多个背面侧平坦部分。所述多个背面侧凹凸部分隔着所述贯流风轮分别与所述多个前面侧平坦部分相对。所述多个背面侧平坦部分隔着所述贯流风轮分别与所述多个前面侧凹凸部分相对。
11.本公开的风机和室内机能够在抑制噪声级的增大的同时,抑制送风性能的下降。
附图说明
12.图1是表示设置有实施例的风机的室内机的截面图。
13.图2是表示实施例的风机的立体图。
14.图3是表示前面侧舌部中对应于两个叶轮的部分的立体图。
15.图4是表示背面侧舌部中与两个叶轮相对的部分的立体图。
16.图5是表示前面侧舌部和背面侧舌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风机和室内机进行说明。另外,本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以下说明。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对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18.实施例
19.如图1所示,实施例的风机1设置于空调机的室内机10。图1是表示设置有实施例的风机1的室内机10的截面图。空调机包括室内机10,以及未图示的室外机。室外机设置于户外。室内机10设置在从户外隔离的空调室的壁面上。室内机10具备风机1、壳体2和换热器3。壳体2的内部形成有通风道5。壳体2的上部形成有进气口6,其使通风道5与壳体2外部连通。换热器3配置于通风道5。风机1配置于壳体2内部中的下侧区域,且配置于通风道5中换热器3的下游侧区域。
20.风机1具备风机外壳7和贯流风轮8。风机外壳7配置于通风道5中换热器3的下游侧区域,固定于壳体2,或者与壳体2一体形成。风机外壳7形成有送风道11和出风口12。送风道11形成于风机外壳7的内部。送风道11的一端与通风道5中的风机1和换热器3之间的区域连通。出风口12配置于风机外壳7的下端。送风道11的另一端与出风口12连接,经由出风口12与室内机10的壳体2的外部连通。
21.贯流风轮8配置于送风道11。风机外壳7具备前面侧舌部14和背面侧舌部15。前面侧舌部14配置于送风道11的前面侧。背面侧舌部15配置于送风道11的背面侧。
22.图2是表示实施例的风机1的立体图。贯流风轮8形成为大致圆柱状。贯流风轮8沿着风机外壳7的长度方向(图中的轴向35)配置于送风道11,以能够以旋转轴16为中心轴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风机外壳7。贯流风轮8具备多个叶轮31、多个隔板32、第一端板33和第二端板34。多个叶轮31沿着平行于旋转轴16的轴向35排列,并且经由多个隔板32彼此固定。如图1所示,多个叶轮31中的一个叶轮36具备多个叶片41。多个叶片41中的每个叶片成为通常所说的流线形。多个叶片41在以旋转轴16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排列。多个叶片41中的每个叶片沿着平行于旋转轴16的直线被配置。多个叶轮31中与叶轮36不同的其他叶轮,也与叶轮36同样地具备多个叶片41。
23.多个隔板32分别形成为大致圆板状。如图2所示,多个隔板32分别以沿着正交于旋转轴16的多个平面的方式被配置。多个隔板32中的每个隔板32配置在多个叶轮31中两个叶轮之间,并固定于该两个叶轮的多个叶片41。
24.第一端板33形成为大致圆板状。第一端板33以沿着正交于旋转轴16的平面的方式配置于贯流风轮8的一端,且固定于多个叶轮31中配置于一端的第一叶轮37的多个叶片41。第二端板34形成为大致圆板状。第二端板34以沿着正交于旋转轴16的平面的方式配置于贯流风轮8的另一端,且固定于多个叶轮31中配置于另一端的第二叶轮38的多个叶片41。多个叶轮31中与第一叶轮37和第二叶轮38不同的第三叶轮36,配置于第一叶轮37与第二叶轮38之间。
25.风机1还具备未图示的电机部。电机部为使贯流风轮8如图1所示以旋转轴16为中心沿着预设的旋转方向40旋转的机构。多个叶轮31中的每个叶轮形成为,贯流风轮8沿着旋转方向40进行旋转时,使空气在送风道11中朝向出风口12流动。
26.图3是表示前面侧舌部14中对应于两个叶轮的部分的立体图。前面侧舌部14中对
应于两个叶轮的部分的在轴向35上的位置与两个叶轮的在轴向35上的位置相同。前面侧舌部14具备主体部分51、先端部分52和台阶部分53。主体部分51形成有前面侧风轮相对面54。前面侧风轮相对面54以大致沿着以旋转轴16为中心轴的圆柱的侧面的方式形成。前面侧风轮相对面54与贯流风轮8相对,且隔着贯流风轮8与背面侧舌部15相对。前端部分52为前面侧舌部14中形成于上端的部分,配置在主体部分51的上侧。前端部分52形成有与贯流风轮8相对的前端侧风轮相对面55。前端侧风轮相对面55以使前端侧风轮相对面55与旋转轴16之间的距离长于前面侧风轮相对面54与旋转轴16之间的距离的方式,形成为比前面侧风轮相对面54靠前面侧。
27.前端部分52还形成有多个凸部56。多个凸部56以使前端部分52的上端形成为锯齿状的方式形成。即,多个凸部56形成为:从前面侧舌部14的上端朝向上侧突出,且以预设的间隔沿着轴向35排列。进一步地,多个凸部56还形成为:在前面侧舌部14中与一个叶轮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凸部56中的一个凸部。
28.台阶部分53形成在前面侧舌部14的主体部分51与前端部分52之间。在台阶部分53中,沿着平行于旋转轴16的直线形成有台阶面57。台阶面57相连于前面侧风轮相对面54,且相连于前端侧风轮相对面55。
29.前面侧风轮相对面54包括多个前面侧凹凸部分58和多个前面侧平坦部分59。多个前面侧凹凸部分58和多个前面侧平坦部分59以在多个前面侧凹凸部分58中的两个前面侧凹凸部分之间配置有多个前面侧平坦部分59中的一个前面侧平坦部分的方式,沿着轴向35交替地排列。即,多个前面侧凹凸部分58以在前面侧舌部14中对应于叶轮36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前面侧凹凸部分58中的一个前面侧凹凸部分的方式,以预设的间隔沿着轴向35排列。多个前面侧平坦部分59以在前面侧舌部14中对应于一个叶轮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前面侧平坦部分59中的一个前面侧平坦部分的方式,以预设的间隔沿着轴向35排列。
30.多个前面侧凹凸部分58中的每个前面侧凹凸部分58,形成有多个沟槽。多个沟槽以从前面侧风轮相对面54凹陷且沿着多条平行线的方式形成。多条平行线与前面侧风轮相对面54所沿着的平面平行,且与旋转轴16正交。多个前面侧平坦部分59中的每个前面侧平坦部分59以沿着以旋转轴16为中心轴的圆柱的侧面且没有凹凸的方式平滑地形成。
31.图4是表示背面侧舌部15中与两个叶轮相对的部分的立体图。背面侧舌部15中对应于两个叶轮的部分的在轴向35上的位置与两个叶轮的在轴向35上的位置相同。背面侧舌部15具备前端部分61和主体部分62。前端部分61为背面侧舌部15中形成于上端的部分。前端部分61形成有多个凸部63。多个凸部63以使前端部分61的上端形成为锯齿状的方式形成。即,多个凸部63形成为:从背面侧舌部15的上端朝向上侧突出,且以预设的间隔沿着轴向35排列。进一步地,多个凸部63还形成为:在背面侧舌部15中与一个叶轮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凸部63中的一个凸部。
32.主体部分62形成有背面侧风轮相对面64。背面侧风轮相对面64以大致沿着以旋转轴16为中心轴的圆柱的侧面的方式形成。背面侧风轮相对面64与贯流风轮8相对,且隔着贯流风轮8与前面侧舌部14相对。背面侧风轮相对面64包括多个背面侧凹凸部分65和多个背面侧平坦部分66。多个背面侧凹凸部分65和多个背面侧平坦部分66,以在多个背面侧凹凸部分65中的两个背面侧凹凸部分之间配置有多个背面侧平坦部分66中的一个背面侧平坦部分的方式,沿着轴向35交替地排列。即,多个背面侧凹凸部分65以在背面侧舌部15中对应
于一个叶轮的部分形成有多个背面侧凹凸部分65中的一个背面侧凹凸部分的方式,以预设的间隔沿着轴向35排列。多个背面侧平坦部分66以在背面侧舌部15中对应于一个叶轮36的部分形成有多个背面侧平坦部分66中的一个背面侧平坦部分的方式,以预设的间隔沿着轴向35排列。
33.多个背面侧凹凸部分65中的每个背面侧凹凸部分65,形成有多个沟槽。多个沟槽以沿着多条平行线且从背面侧风轮相对面64凹陷的方式形成。多条平行线与背面侧风轮相对面64所沿着的平面平行,且与旋转轴16垂直。多个背面侧平坦部分66中的每个背面侧平坦部分66以沿着以旋转轴16为中心轴的圆柱的侧面且没有凹凸的方式平滑地形成。
34.图5是表示前面侧舌部14和背面侧舌部15的立体图。背面侧风轮相对面64形成为:多个背面侧凹凸部分65与前面侧舌部14的多个前面侧平坦部分59相对,且多个背面侧平坦部分66与前面侧舌部14的多个前面侧凹凸部分58相对。即,多个背面侧凹凸部分65的在轴向35上的位置与多个前面侧平坦部分59的在轴向35上的位置相同。多个背面侧平坦部分66的在轴向35上的位置与多个前面侧凹凸部分58的在轴向35上的位置相同。
35.空调机的工作
36.空调机使制冷剂在室内机10与室外机之间循环。室外机使制冷剂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风机1使贯流风轮8以旋转轴16为中心沿着旋转方向40进行旋转。通过贯流风轮8的旋转,风机1将空调室内的空气从室内机10的进气口6供给至通风道5。换热器3使从进气口6供给到通风道5的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以调整被供给到通风道5的空气的温度。然后,通过换热器3调整了温度的空气从出风口12吹出至空调室。空调机通过如上的工作,能够对设置有室内机10的空调室进行制冷或制热。
37.由于风机1的前面侧舌部14形成有台阶面57,能够抑制进入送风道11的空气的乱流,以降低噪声的产生。由于风机1的前面侧舌部14的前端形成有多个凸部56,能够进一步抑制进入送风道11的空气的乱流,以降低噪声的产生。由于风机1的背面侧舌部15的前端形成有多个凸部63,能够更进一步抑制进入送风道11的空气的乱流,以降低噪声的产生。
38.在前面侧风轮相对面54与贯流风轮8之间,当贯流风轮8进行旋转并经过前面侧风轮相对面54的附近时,也就是说,由于多个叶片41的每个叶片时而接近前面侧风轮相对面54、时而远离前面侧风轮相对面54,因此在此处出现压力变动。在此处,因该压力变动而产生叶片噪声。叶片噪声也称为nz噪声,是以叶片数
×
转速为基本频率的噪声分量。除了前面侧叶片噪声以外,噪声分量还包括因在贯流风轮8与前面侧的换热器3之间产生的气流紊乱而出现的前面侧风噪声。前面侧风噪声的频率根据贯流风轮8与前面侧的换热器3之间的气流的流速而变化。前面侧风噪声包含前面侧凹凸侧风噪声和前面侧平坦侧风噪声。前面侧平坦侧风噪声与前面侧凹凸侧风噪声不同。具体而言,由于存在多个前面侧凹凸部分58,与平坦的情形(多个前面侧平坦部分59)相比,形成有与贯流风轮8之间的间隙距离较大的部分(沟槽),该距离越大,空气流速越小。前面侧风噪声的频率根据流速而变化,因而前面侧平坦侧风噪声的频率与前面侧凹凸侧风噪声的频率不同。如果从前面侧风轮相对面54的在轴向35上的一端至另一端均为平坦的面,而未形成如多个前面侧凹凸部分58那样的沟槽形状,则在前面侧换热器26的轴向35上的一端至另一端产生一定频率的风噪声,使得噪声级增高,而且在与叶片噪声的频率相同时,使得噪声级更增大。根据本公开的技术,能够减少成为与叶片噪声共鸣的声源的部分,降低了基于共鸣声的噪声。在风机1中,由于前面侧凹
凸侧风噪声与前面侧平坦侧风噪声不同,能够减少成为与叶片噪声共鸣的声源的部分,由此能够抑制噪声级的增大。
39.在背面侧风轮相对面64与贯流风轮8之间,因气流紊乱而产生背面侧风噪声。背面侧风噪声的频率根据贯流风轮8与背面侧的换热器3之间的气流的流速而变化。背面侧风噪声包含背面侧凹凸侧风噪声和背面侧平坦侧风噪声。背面侧平坦侧叶片噪声与背面侧凹凸侧叶片噪声不同。具体而言,由于存在多个背面侧凹凸部分65,与平坦的情形(多个前面侧平坦部分66)相比,形成有与贯流风轮8之间的间隙距离较大的部分(沟槽)。该距离越大,空气流速越小,且风噪声的频率根据流速而变化,因而背面侧平坦侧风噪声的频率与背面侧凹凸侧风噪声的频率不同。具体而言,由于存在多个背面侧凹凸部分65,与平坦的情形(多个前面侧平坦部分66)相比,形成有与贯流风轮8之间的间隙距离较大的部分(沟槽),该距离越大,空气流速越小。背面侧风噪声的频率根据流速而变化,因而前面侧平坦侧风噪声的频率与前面侧凹凸侧风噪声的频率不同。与前面侧风噪声同样地,能够减少成为与叶片噪声共鸣的声源的部分,降低了基于共鸣声的噪声。在风机1中,由于背面侧凹凸侧风噪声与背面侧平坦侧风噪声不同,能够减少成为与叶片噪声共鸣的声源的部分,由此能够抑制噪声级的增大。
40.实施例的风机1的效果
41.实施例的风机1具备:贯流风轮8、使贯流风轮8以旋转轴16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机构、配置于贯流风轮8的前面侧的前面侧舌部14、以及配置于贯流风轮8的背面侧的背面侧舌部15。前面侧舌部14中,与贯流风轮8相对的前面侧风轮相对面54具备:形成有凹凸的多个前面侧凹凸部分58、以及未形成凹凸的多个前面侧平坦部分59。背面侧舌部15中与贯流风轮8相对的背面侧风轮相对面64具备:形成有凹凸的多个背面侧凹凸部分65、以及未形成凹凸的多个背面侧平坦部分66。多个背面侧凹凸部分65隔着贯流风轮8分别与多个前面侧平坦部分59相对。多个背面侧平坦部分66隔着贯流风轮8分别与多个前面侧凹凸部分58相对。
42.实施例的风机1由于在前面侧舌部14形成有凹凸,且在背面侧舌部15形成有凹凸,能够将在贯流风轮8与前面侧舌部14之间产生的叶片噪声的产生时点错开以降低噪声级,并且将在贯流风轮8与背面侧舌部15之间产生的叶片噪声的产生时点错开以降低噪声级。多个前面侧凹凸部分58和多个背面侧凹凸部分65具有与贯流风轮8之间的间隙距离较大的部分(沟槽),因此带来使空气的流速下降的效果。如果多个前面侧凹凸部分58与多个背面侧凹凸部分65相对,则流速会过度下降而使气流不稳定,有可能产生喘振。实施例的风机1中,多个前面侧凹凸部分58与多个前面侧平坦部分66相对,且多个前面侧平坦部分59与多个背面侧凹凸部分65相对。由此能够防止产生喘振,能够抑制送风性能的下降。
43.另外,在上述实施例的风机1的多个前面侧凹凸部分58和多个背面侧凹凸部分65上,形成有从前面侧风轮相对面54或背面侧风轮相对面64凹陷的多个沟槽,不过也可以形成有与多个沟槽不同的其他结构。作为该其他结构的例子,可以举出从前面侧风轮相对面54或背面侧风轮相对面64突出的多个肋条。总之,只要是能使前面侧舌部14(背面侧舌部15)与贯流风轮8之间的间隙距离与多个前面侧平坦部分59(多个背面侧平坦部分66)不同的结构即可。形成有这种结构风机与上述实施例的风机1同样地,也能够在降低叶片噪声的同时,抑制送风性能的下降。
44.另外,上述实施例的风机1的贯流风轮8中,多个叶轮31中的每个叶轮,与多个前面侧凹凸部分58中的一个前面侧凹凸部分相对,不过也可以与多个前面侧凹凸部分58中的两个以上的前面侧凹凸部分相对。此外,多个叶轮31中的每个叶轮,与多个背面侧凹凸部分65中的一个背面侧凹凸部分相对,不过也可以与多个背面侧凹凸部分65中的两个以上的背面侧凹凸部分相对。多个叶轮31中的每个叶轮与两个以上的前面侧凹凸部分相对、且与两个以上的背面侧凹凸部分相对的风机,也与上述实施例的风机1同样地,能够在抑制噪声级的增大的同时,抑制送风性能的的下降。
45.此外,实施例的风机1的前面侧舌部14的前端形成有凹凸,背面侧舌部15的前端形成有凹凸。在这种情况下,实施例的风机1能够抑制进入送风道11的空气的乱流,以降低噪声的发生。另外,上述实施例的风机1的前面侧舌部14的前端和背面侧舌部15的前端形成有凹凸,不过也可以未形成凹凸。在前面侧舌部14的前端和背面侧舌部15的前端未形成凹凸的风机也与上述实施例的风机1同样地,能够在抑制噪声级的增大的同时,抑制送风性能的下降。
46.此外,在实施例的风机1的前面侧风轮相对面54形成有沿着平行于旋转轴16的直线的台阶面57。实施例的风机1由于形成有台阶面57,因此空气流入面向前面侧风轮相对面54和台阶面57的空间后形成微小的涡流。该微小的涡流能够抑制进入送风道11的气流的紊乱,降低噪声的产生。此外,还可以在实施例的风机1的前面侧舌部14的台阶面57与前端侧风轮相对面55的交界的周边,形成有多个沟槽。形成有这种多个沟槽的风机,能够进一步抑制进入送风道11的气流的紊乱,更降低噪声的产生。
47.另外,上述实施例的风机1在前面侧风轮相对面54与前端侧风轮相对面55之间形成有台阶面57,不过也可以在前面侧风轮相对面54与前端侧风轮相对面55之间未形成台阶。即,也可以将前面侧风轮相对面54和前端侧风轮相对面55双方均以沿着以旋转轴16为中心轴的圆柱的侧面的方式形成。在前面侧风轮相对面54与前端侧风轮相对面55之间没有台阶部的风机,也能够与上述实施例的风机1同样地,能够在抑制噪声级的增大的同时,抑制送风性能的下降。
48.另外,上述实施例的风机1利用于空调机的室内机10,不过也可以利用于与室内机10不同的其他装置。作为该装置的示例,可以举出风幕装置。在这种情况下,风机1也能够抑制噪声级的增大,并抑制送风性能的下降。
49.以上说明了实施例,但实施例不限于上述内容。此外,上述的结构要素包含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实质上相同的、以及所谓等同范围内的结构要素。进而,上述的结构要素可以适当地组合。此外,在不脱离实施例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对结构要素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和变更中的至少一种。
50.符号说明
51.1:风机、2:壳体、3:换热器、7:风机外壳、8:贯流风轮、10:室内机、11:送风道、12:出风口、14:前面侧舌部、15:背面侧舌部、16:旋转轴、31:多个叶轮、35:轴向、41:多个叶片、54:前面侧风轮相对面、58:多个前面侧凹凸部分、59:多个前面侧平坦部分、64:背面侧风轮相对面、65:多个背面侧凹凸部分、66:多个背面侧平坦部分。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