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柱体顶升纠偏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2.现在的建筑多为混凝土结构,混凝土柱体作为主要的承重结构,在建筑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混凝土柱体可能会因结构强度低或负载力不足而出现崩裂,容易使得混凝土柱体的上部建筑发生倾斜,不仅影响美观度,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久而久之,柱体可能会出现崩断的情况,因此需要进行修复。
3.目前主要的修复手段是向崩裂处注入修复液,但是注液只能作为临时的修补手段来将柱体的裂缝堵住,修复效果不理想,柱体的仍存在结构强度低的情况,柱体的崩裂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柱体仍有发生崩裂的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提高柱体的修复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柱体顶升纠偏施工工艺。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柱体顶升纠偏施工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柱体顶升纠偏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将主柱体周侧地坪凿除并挖空,将主柱体的根部露出;s2:在主柱体的根部外壁浇筑基础承台(1)成型;s3:在主柱体的周侧浇筑新浇反力平台(4)成型,使新浇反力平台(4)与主柱体连接成整体;s4:对主柱体位于基础承台与新浇反力平台之间的区域进行截断与凿除,将主柱体分为上部柱体与下部柱体;s5:在基础承台与新浇反力平台之间安装顶升驱动件;s6:驱动顶升驱动件对新浇反力平台与上部柱体进行顶升;s7:在基础承台与新浇反力平台之间加入钢楔作支撑;s8:拆除顶升驱动件;s9:在上部柱体与下部柱体之间加入新接连接筋;s10:在上部柱体与下部柱体之间浇筑新浇连接柱成型,上部柱体、新浇连接柱与下部柱体连接成整体;s11:对新浇反力平台进行拆除。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柱体出现崩裂时,浇筑基础承台与新浇反力平台,截断与凿除柱体的崩裂处,使主柱体从崩裂处一分为二,并使用顶升驱动件对进行新浇反力平台进行顶升,在上部柱体与下部柱体之间用新接连接筋进行连接,并浇筑新浇连接柱,使上部柱体与下部柱体重新合二为一,形成完成修复的新柱体。
7.可选的,所述步骤s1与s2之间加入步骤s1a:在地坪挖空处设置预埋锚杆,在地坪挖空处预留用于供预应力桩插入的桩位孔;所述步骤s2与s3之间加入步骤s2a:在基础承台
的顶部用预埋锚杆对预应力桩进行压桩,使预应力桩穿出基础承台的底面并插入桩位孔内,对预应力桩的顶部以及预埋锚杆的顶部进行截断,在基础承台的顶部安装固定钢筋,并使固定钢筋抵接在预应力桩的顶面。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完成基础承台的浇筑后,可在基础承台的顶面插入预应力桩,并利用预埋锚杆对预应力桩进行压桩,从而增加基础承台的抓地力,完成压桩后,通过安装固定钢筋将预应力桩初步固定在基础承台内,使预应力桩难以脱离基础承台。
9.可选的,所述步骤s2a与s3之间加入步骤s2b:在固定钢筋的周侧安装封装钢筋网,在基础承台的顶面追加浇筑混凝土,使预应力桩、固定钢筋与封装钢筋网均位于基础承台的内部。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对预应力桩进行封桩,使预应力桩完全固定在基础承台内,同时可增加基础承台的厚度,且由于基础承台的重量大,追加浇筑可降低施工难度,还可以增加基础承台的抗压强度。
11.可选的,所述步骤s11之后加入步骤s12:在上部柱体、新浇连接柱与下部柱体的外壁浇筑加大界面层成型。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完成新浇连接柱的浇筑后,进行加大界面层的浇筑,增加新形成的柱体的截面面积,且对柱体的整体结构强度进行加强,减少柱体发生崩裂的情况。
13.可选的,所述加大界面层的内部设置有加大层纵筋与承接纵筋,所述加大层纵筋穿过新浇反力平台,所述基础承台的顶部连接有植筋,所述承接纵筋的底端与植筋的顶端相连接,所述承接纵筋的顶端与加大层纵筋的底端相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大界面层可在完成新浇连接柱的浇筑后形成的新柱体的外侧形成一道保护层,同时与新柱体合为一体,增大新柱体的截面面积,提高新柱体的承载力与抗压强度。
15.可选的,步骤s4中,对主柱体进行截断与凿除时,保留主柱体内部的钢筋条,完成主柱体的截断与凿除后,使主柱体内部的钢筋条暴露在外,对钢筋条进行切断,使钢筋条分成上原纵筋与下原纵筋。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在浇筑新浇连接柱时,上原纵筋与下原纵筋可作为新浇连接柱的内部结构,提高新浇连接柱的结构强度。
17.可选的,步骤s9中,加入新接连接筋后,对新接连接筋的两端分别与上原纵筋以及下原纵筋进行固定。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浇筑新浇连接柱前,可将新接连接筋置于上原纵筋与下原纵筋之间,然后可使新接连接筋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上原纵筋与下原纵筋上,然后再进行新浇连接柱的浇筑,可加强上部柱体与下部柱体的连接强度,浇筑完新浇连接柱、形成新的柱体后,可使新的柱体不易再次发生崩裂。
19.可选的,所述新浇反力平台包括反力短梁与支撑墩柱,所述支撑墩柱连接在反力短梁的底部,所述顶升驱动件设置在基础承台的顶面。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截断凿除主柱体的崩裂部位时,支撑墩柱可作为临时支撑,对反力短梁与上部柱体提供支撑,降低上部柱体发生侧倾和倒塌的可能性,需要将上部柱体与下部柱体相远离时,可驱动顶升驱动件对反力短梁进行顶升,便于浇筑新浇连接柱。
21.可选的,所述基础承台的内部设置有预埋锚杆,所述预埋锚杆的底端穿出基础承
台的底面,所述基础承台的内部设置有预应力桩,所述预应力桩的底端穿出基础承台的底面。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在浇筑基础承台之前对预埋锚杆进行预埋,浇筑完成后,可利用预埋锚杆来安装预应力桩,预应力桩可增加基础承台与地面的切应力,提高基础承台的稳定性。
23.可选的,所述基础承台的顶部设置有固定钢筋,所述固定钢筋与预埋锚杆相固定,所述固定钢筋与预应力桩的顶面相抵接,所述固定钢筋位于基础承台的内部。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对预应力桩进行固定,使预应力桩稳固地固定在基础承台的内部。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柱体出现崩裂时,浇筑基础承台与新浇反力平台,截断与凿除柱体的崩裂处,使主柱体从崩裂处一分为二,并使用顶升驱动件对进行新浇反力平台进行顶升,在上部柱体与下部柱体之间用新接连接筋进行连接,并浇筑新浇连接柱,使上部柱体与下部柱体重新合二为一,形成完成修复的新柱体;2.安装固定钢筋与追加浇筑混凝土可对预应力桩进行封桩,使预应力桩完全固定在基础承台内,同时可增加基础承台的厚度,且由于基础承台的重量大,追加浇筑可降低施工难度,还可以增加基础承台的抗压强度;3.加大界面层可在完成新浇连接柱的浇筑后形成的新柱体的外侧形成一道保护层,同时与新柱体合为一体,增大新柱体的截面面积,提高新柱体的承载力与抗压强度。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新浇反力平台拆前结构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基础承台的结构剖视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新浇反力平台拆除前的立面结构剖视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加大界面层的结构剖视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基础承台;11、承台钢筋;12、预埋锚杆;13、预应力桩;14、固定钢筋;15、封装钢筋网;2、下部柱体;21、下凿除部;22、下原纵筋;3、上部柱体;31、上凿除部;32、上原纵筋;4、新浇反力平台;41、反力短梁;42、支撑墩柱;43、顶板;431、剪力销钉;5、新浇连接柱;51、新接连接筋;6、顶升驱动件;7、加大界面层;71、上加大层;72、下加大层;721、加大层箍筋;81、加大层纵筋;82、承接纵筋;83、植筋;84、连接套筒;9、成型模;91、加固杆;92、钩紧杆;93、螺纹调节件。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柱体顶升纠偏施工工艺。
33.一种柱体顶升纠偏施工工艺,包括:s1:将主柱体周侧地坪凿除并挖空,将主柱体的根部露出;参照图1与图2,s2:在主柱体的根部外壁浇筑基础承台1成型;
s3:在主柱体的周侧浇筑新浇反力平台4成型,使新浇反力平台4与主柱体连接成整体;参照图2与图3,s4:对主柱体位于基础承台1与新浇反力平台4之间的区域进行截断与凿除,将主柱体分为上部柱体3与下部柱体2;s5:在基础承台1与新浇反力平台4之间安装顶升驱动件6;s6:驱动顶升驱动件6对新浇反力平台4与上部柱体3进行顶升;s7:在基础承台1与新浇反力平台4之间加入钢楔(图中未示出)作支撑;s8:拆除顶升驱动件6;s9:在上部柱体3与下部柱体2之间加入新接连接筋51;s10:在上部柱体3与下部柱体2之间浇筑新浇连接柱5成型,上部柱体3、新浇连接柱5与下部柱体2连接成整体;s11:对新浇反力平台4进行拆除。
34.在步骤s1与s2之间,加入步骤s1a:在地坪挖空处设置预埋锚杆12,在地坪挖空处预留用于供预应力桩13插入的桩位孔。
35.在步骤s2与s3之间,加入步骤s2a:在基础承台1的顶部用预埋锚杆12对预应力桩13进行压桩,将预应力桩13压入桩位孔,使预应力桩13的其中一部分位于桩位孔内、另一部分位于桩位孔的上方,对预应力桩13的顶部以及预埋锚杆12的顶部进行截断,在基础承台1的顶部安装固定钢筋14,并使固定钢筋14抵接在预应力桩13的顶面。
36.在步骤s2a与s3之间,加入步骤s2b:在固定钢筋14的周侧安装封装钢筋网15,在基础承台1的顶面追加浇筑混凝土,使预应力桩13、固定钢筋14与封装钢筋网15均位于基础承台1的内部。
37.完成固定钢筋14的安装后,在基础承台1的顶面通过钻孔注胶的方式将封装钢筋网15固定在固定钢筋14的周侧,然后在基础承台1的顶面追加浇筑混凝土,对预应力桩13进行封装,同时对基础承台1进行加厚,提高基础承台1的顶面硬度与抗压强度。
38.步骤s3中,在浇筑新浇反力平台4成型前,对主柱体位于基础承台1上方的外侧壁进行钻孔,并向孔内插入钢筋,然后在主柱体的外周侧围设成型模9,并向主柱体与成型模9之间浇筑混凝土,形成新浇反力平台4,使新浇反力平台4将钢筋包裹在内,从而提高新浇反力平台4成型后的结构强度。
39.步骤s4中,对主柱体进行截断与凿除时,保留主柱体内部的钢筋条,完成主柱体的截断与凿除后,使主柱体内部的钢筋条暴露在外,对钢筋条进行切断,使钢筋条分成上原纵筋32与下原纵筋22。
40.步骤s9中,加入新接连接筋51后,对新接连接筋51的两端分别与上原纵筋32以及下原纵筋22进行固定,本实施例中,新接连接筋51的两端分别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上原纵筋32的底端以及下原纵筋22的顶端。
41.浇筑新浇连接柱5前,可将新接连接筋51置于上原纵筋32与下原纵筋22之间,然后可使新接连接筋5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上原纵筋32与下原纵筋22上,使新接连接筋51、上原纵筋32与下原纵筋22成为一个固定的整体,然后再进行新浇连接柱5的浇筑,可加强上部柱体3与下部柱体2的连接强度,浇筑完新浇连接柱5、形成新的柱体后,新接连接筋51、上原纵筋32与下原纵筋22可在新的柱体内部形成稳定的内支撑结构,提高新柱体的结构稳定性,
可使新的柱体不易再次发生崩裂,使结构稳定的同时还能节省钢筋成本。
42.参照图4,步骤s11中,对新浇反力平台4进行拆除时,仅对新浇反力平台4远离上部柱体3的部分进行拆除,保留新浇反力平台4靠近上部柱体3的部分。
43.步骤s11之后加入步骤s12,s12为:在上部柱体3、新浇连接柱5与下部柱体2的外壁浇筑加大界面层7成型。
44.步骤s12中,浇筑加大界面层7前,对新浇反力平台4保留部分的顶面进行钻孔,将加大层纵筋81插入孔中,并使加大层纵筋81的底端穿出新浇反力平台4的底面,向孔中注入结构胶,对加大层纵筋81进行固定,对基础承台1的顶面进行钻孔,将植筋83插入孔中,注入结构胶,对植筋83进行固定,将承接纵筋82置于加大层纵筋81与植筋83之间,使承接纵筋82两端的连接套筒84分别与加大层纵筋81以及植筋83螺纹连接,直至加大层纵筋81、承接纵筋82与植筋83相互固定,再进行加大界面层7的浇筑,使加大层纵筋81、承接纵筋82与植筋83位于加大界面层7的内部,令加大界面层7、新浇反力平台4、上部柱体3与下部柱体2共同形成新柱体。
45.主柱体与基础承台1均位于地基上,基础承台1固定在主柱体的外壁,主柱体内部设有钢筋条,新浇反力平台4设置在主柱体的外壁,新浇反力平台4由混凝土浇筑成型,新浇反力平台4位于基础承台1的上方,主柱体包括上部柱体3与下部柱体2,基础承台1固定在下部柱体2的外侧壁,基础承台1与下部柱体2远离上部柱体3的一端相靠近,新浇反力平台4固定在上部柱体3的外侧壁,新浇连接柱5位于上部柱体3与下部柱体2之间,新浇连接柱5与上部柱体3以及下部柱体2连接成整体。
46.主柱体出现崩裂时,可将主柱体的崩裂处进行截断与凿除,使主柱体分为上部柱体3与下部柱体2,对新浇反力平台4进行顶升或抬升,使上部柱体3上升,从而远离下部柱体2,上部柱体3上升的过程中,可对上部柱体3的角度进行调整,使上部柱体3沿竖直方向摆放并与下部柱体2相对齐,上部柱体3上升到制定高度后,可在上部柱体3与下部柱体2之间浇筑新浇连接柱5成型,使上部柱体3、新浇连接柱5与下部柱体2形成新的柱体,从而使崩裂的柱体得到良好的修复。
47.参照图2与图3,基础承台1通过浇筑成型固定在下部柱体2的外侧壁,基础承台1的内部设有承台钢筋11,承台钢筋11与下部柱体2的侧壁相插接,浇筑基础承台1前,可对主柱体崩裂处下方的外侧壁进行钻孔,然后将承台钢筋11插入安装,然后进行基础承台1的浇筑,使基础承台1将基础钢筋包裹在内,基础承台1与主柱体上位于崩裂处下方的部位相互固定,可在截断主柱体或使新浇反力平台4的位置上升时,保持下部柱体2的稳固性,加强下部柱体2的抓地力,完成新浇连接柱5的浇筑后,基础承台1可对新柱体的根部提供保护与支撑,使新柱体的根部不易崩裂。
48.参照图2与图3,步骤s2中,在浇筑基础承台1成型前,对主柱体靠近根部的外侧壁进行钻孔,并在孔中插入承台钢筋11,然后在主柱体的周侧围设模具,进行基础承台1的浇筑,使基础承台1将承台钢筋11包裹在内,从而提高基础承台1的抗压强度,基础承台1浇筑的过程中,在基础承台1的顶面预留贯穿基础承台1的孔位。
49.基础承台1的内部设有预埋锚杆12,预埋锚杆12的底端穿出基础承台1的底面,基础承台1的内部设置有预应力桩13,预应力桩13的底端穿出基础承台1的底面,预应力桩13的延伸方向与下部柱体2的延伸方向相一致,预应力桩13沿自身延伸方向进行排列,预应力
桩13之间通过焊接固定。
50.浇筑基础承台1前,可预先对预埋锚杆12进行预埋,使预埋锚杆12固定在基础承台1所在位置下方的地基或地坪等结构上,浇筑基础承台1时,在基础承台1的顶面预留贯穿的孔位,基础承台1完成浇筑后,可将预应力桩13插入预留的孔位中,利用预埋锚杆12对预应力桩13进行压桩,完成压桩后,预应力桩13插入基础承台1下方的结构中,可加强基础承台1的抓地力,同时增加基础承台1下方结构的密度,使基础承台1不易发生松动。
51.预埋锚杆12在地坪挖空处为预埋设置,完成预埋锚杆12的预埋以及承台钢筋11的安装后,即可进行基础承台1的初步浇筑,基础承台1浇筑成型后,预埋锚杆12的顶端穿出基础承台1的顶面,用预应力桩13插入基础承台1顶面预留的孔位,并利用预埋锚杆12对预应力桩13进行压桩,本实施例中采用锚杆静压桩的方式对预应力桩13进行压桩,使预应力桩13插入步骤s1a中设置的桩位孔中。
52.基础承台1的顶部设置有固定钢筋14,固定钢筋14呈“冂”型,固定钢筋14与预埋锚杆12相固定,固定钢筋14的两端与预埋锚杆12的顶端通过焊接固定,固定钢筋14的侧壁与预应力桩13的顶面相抵接,固定钢筋14可对预应力桩13的顶面进行限位,从而使预应力桩13不易向上脱离基础承台1。
53.安装固定钢筋14时,将固定钢筋14的两端与预埋锚杆12的顶端进行焊接,并使固定钢筋14中端侧壁的底部抵接在预应力桩13的顶面,从而对预应力桩13进行限位固定,使预应力桩13难以脱离桩位孔,以加强基础承台1的抓地力。
54.基础承台1的顶部设置有封装钢筋网15,封装钢筋网15位于固定钢筋14的周侧,固定钢筋14与封装钢筋网15均位于基础承台1的内部且与基础承台1的顶部相靠近,完成基础承台1的浇筑后,可依次安装预应力桩13、固定钢筋14与封装钢筋网15,完成安装后,可在基础承台1的顶面追加浇筑混凝土,使固定钢筋14与封装钢筋网15均位于追加浇筑后的基础承台1内,达到对预应力桩13进行封装的效果,同时增加基础承台1的厚度,提高基础承台1的结构强度,使基础承台1的顶面在柱体完成修复后可作为地面使用。
55.上部柱体3的内部设有上原纵筋32,上部柱体3靠近下部柱体2的一端设有上凿除部31,上原纵筋32的底端穿出上凿除部31,下部柱体2靠近上部柱体3的一端设有下凿除部21,下部柱体2的内部设有下原纵筋22,下原纵筋22的顶端穿出下凿除部21,上原纵筋32的底端与下原纵筋22的顶端均位于新浇连接柱5的内部,上部柱体3与下部柱体2之间设置有新接连接筋51,新接连接筋51位于新浇连接柱5的内部,新接连接筋51的一端与上原纵筋32的侧壁焊接固定、另一端与下原纵筋22的侧壁焊接固定。
56.主柱体分成上部柱体3与下部柱体2时,可将主柱体内部的钢筋条进行截断,使钢筋条分成上原纵筋32与下原纵筋22,浇筑新浇连接柱5前,将新接连接筋51的两端分别与上原纵筋32的侧壁以及下原纵筋22的侧壁进行焊接,可增加新接连接筋51与上原纵筋32之间的连接面积以及新接连接筋51与下原纵筋22之间的连接面积,使上原纵筋32、新接连接筋51与下原纵筋22形成新的整体,在完成新浇连接柱5的浇筑后,可为上部柱体3、新浇连接柱5与下部柱体2形成的柱体提供受力支撑,提高上部柱体3、新浇连接柱5与下部柱体2之间的连接强度。
57.新浇反力平台4包括反力短梁41与支撑墩柱42,反力短梁41的水平截面形状呈“十”字型,支撑墩柱42连接在反力短梁41的底部,反力短梁41与支撑墩柱42均由混凝土浇
筑成型,浇筑过程中,用布隔开支撑墩柱42与基础承台1,使支撑墩柱42凝固后不与基础承台1相固定,支撑墩柱42远离反力短梁41的一端靠近基础承台1的顶面,顶升驱动件6安装在基础承台1的顶面,顶升驱动件6为千斤顶,顶升驱动件6的输出端与反力短梁41的底侧相连接。
58.对主柱体进行截断凿除时,支撑墩柱42可对反力短梁41与上部柱体3提供临时支撑,使反力短梁41与上部柱体3通过支撑墩柱42平稳落在基础承台1上,使上部柱体3不易发生倒塌,完成截断后,可安装顶升驱动件6,然后驱动顶升驱动件6对反力短梁41进行顶升,使上部柱体3远离下部柱体2,从而可以浇筑新浇连接柱5成型,形成新的柱体。
59.反力短梁41的底面固定有顶板43,顶板43嵌入反力短梁41的顶面,顶板43的顶面固定有剪力销钉431,剪力销钉431位于反力短梁41内部,顶升驱动件6的输出端抵接在顶板43的底面。
60.浇筑反力短梁41时,可在反力短梁41成型的过程中将剪力销钉431插入反力短梁41中,并使顶板43嵌入反力短梁41的底面,反力短梁41成型后,剪力销钉431可增加顶板43与反力短梁41的的接触面积,提升顶板43与反力短梁41的连接强度,需要顶升反力短梁41时,可使顶升驱动件6对顶板43进行上顶,使反力短梁41上升,可使顶升驱动件6不需与反力短梁41直接接触,且顶板43可增加反力短梁41的受力面积,使反力短梁41的底面不易受到顶升力而发生开裂。
61.参照图1,反力短梁41的外侧壁设置有成型模,浇筑反力短梁41时,可在上部柱体3的外侧壁穿插钢筋,然后将成型模围设在上部柱体3的外周侧并固定,向上部柱体3与成型模之间注入混凝土,使反力短梁41成型。
62.成型模背离反力短梁41的一侧设置有加固杆91,加固杆91的侧壁穿插有钩紧杆92,钩紧杆92远离加固杆91的一端与上部柱体3的侧壁相勾接,加固杆91的侧壁螺纹连接有螺纹调节件93,螺纹调节件93为螺栓,螺纹调节件93的螺杆部与钩紧杆92的侧壁相抵接,浇筑反力短梁41时,可滑动钩紧杆92,使钩紧杆92勾在上部柱体3的侧壁,然后拧紧螺纹调节件93,对钩紧杆92进行锁紧,从而对加固杆91与成型模进行加固,使成型模在浇筑反力短梁41的过程中不易出现变形的情况。
63.参照图4,上部柱体3的外壁、新浇连接柱5的外壁与下部柱体2的外壁设置有加大界面层7,加大界面层7为浇筑成型,加大界面层7包括上加大层71与下加大层72,上加大层71位于反力短梁41的上方,上加大层71固定在上部柱体3的外侧壁,上加大层71为浇筑成型,下加大层72位于反力短梁41的下方,下加大层72固定在上部柱体3的外侧壁、新浇连接柱5的外侧壁与下部柱体2的外侧壁,下加大层72为浇筑成型,上加大层71与下加大层72对由上部柱体3、新浇连接柱5与下部柱体2形成的新柱体可起到加固的作用,并形成新的截面得到增大的柱体,提升柱体整体的承载力与抗压强度。
64.上部柱体3的外侧壁与下部柱体2的外侧壁均为凿毛处理,在浇筑上加大层71与下加大层72时,经过凿毛处理的上部柱体3与下部柱体2均可增加自身与混凝土的接触面积,使上部主体与上加大层71充分接触,使下部主体与下加大层72充分接触,提高柱体成型后的结构强度。
65.上加大层71的内部设置有加大层纵筋81,加大层纵筋81的延伸方向与上部柱体3的延伸方向相一致,加大层纵筋81的顶端位于反力短梁41的上方,加大层纵筋81穿过反力
短梁41,加大层纵筋81的底端穿出反力短梁41的底面且位于下加大层72内,下加大层72的内部设置有承接纵筋82与植筋83,承接纵筋82的延伸方向、植筋83的延伸方向与加大层纵筋81的延伸方向相一致,承接纵筋82的顶端与加大层纵筋81的底端相靠近,植筋83的底端位于基础承台1的内部,植筋83的顶端与承接纵筋82的底端相靠近,承接纵筋82的两端均螺纹连接有连接套筒84,连接套筒84与加大层纵筋81的底端螺纹连接,连接套筒84与植筋83的顶端螺纹连接。
66.完成新浇连接柱5的浇筑后,可对反力短梁41远离上部柱体3的部分以及支撑墩柱42进行拆除,余留下反力短梁41靠近上部柱体3的部分,然后可对反力短梁41进行钻孔,令加大层纵筋81穿过反力短梁41的孔,并对加大层纵筋81进行固定,然后可在基础承台1的顶面进行钻孔,钻孔完成后,可将植筋83插入孔内并进行固定,再将承接纵筋82置于加大层纵筋81与植筋83之间,使用连接套筒84使承接纵筋82的两端分别与加大层纵筋81以及植筋83进行连接,连接完成后,即可进行上加大层71与下加大层72的浇筑。
67.加大层纵筋81、承接纵筋82以及植筋83可对上加大层71与下加大层72提供良好的内部支撑,使上加大层71与下加大层72在完成浇筑后也具备良好的抗压强度,不易发生崩裂,且相较于用整根钢筋进行固定的安装方式,本实施例中加大层纵筋81、承接纵筋82以及植筋83的设置,可极大地降低安装难度,安装方式简单方便,省时省力。
68.下加大层72的内部设置有加大层箍筋721,加大层箍筋721将承接纵筋82圈设在内,加大层箍筋721的侧壁与承接纵筋82通过焊接固定,加大层箍筋721可提高承接纵筋82的结构强度,在浇筑下加大层72的过程中以及下加大层72成型后,可使承接纵筋82不易发生形变,从而提高下加大层72的结构稳固性。
6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柱体顶升纠偏施工工艺的实施原理为:柱体发生崩裂时,可浇筑基础承台1与新浇反力平台4,对柱体的崩裂处进行截断凿除,通过顶升新浇反力平台4以及浇筑新浇连接柱5成型,使新浇连接柱5替代崩裂的部分,使上部柱体3、新浇连接柱5与下部柱体2初步形成新柱体的柱芯,拆除部分新浇反力平台4,再浇筑加大界面层7,使加大界面层7、新浇反力平台4、上部柱体3与下部柱体2共同形成坚固的新柱体,提高柱体的修复效果,使新的柱体不易再发生崩裂。
7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仅是对本技术作出的解释,并非依次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