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电子雾化领域,特别是涉及雾化装置及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2.雾化装置通过其加热丝加热雾化基质,使雾化基质雾化产生雾气。发热丝在使用过程中,经过连续重复的使用工作,比较容易出现老化、雾化效果衰退甚至积碳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雾化装置及加热装置,能够提高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加热部、第一引脚、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所述加热部设有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和第三连接点,所述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一连接点连接,所述第二引脚与所述第二连接点连接,所述第三引脚与所述第三连接点连接;
5.其中,所述加热部在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接点之间设有第一加热区域,所述加热部在所述第三连接点与所述第一连接点之间设有第二加热区域。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装置,包括本技术提供的加热装置。
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加热装置包括加热部、第一引脚、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加热部设有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和第三连接点,第一引脚与第一连接点连接,第二引脚与第二连接点连接,第三引脚与第三连接点连接。加热部在第一连接点与第二连接点之间设有第一加热区域,加热部在第三连接点与第一连接点之间设有第二加热区域。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加热装装置的第一加热区域和第二加热区域能够切换工作,缓解老化问题,提高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8.图1是本技术加热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9.图2是本技术加热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0.图3是本技术加热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1.图4是本技术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2.图5是图4实施例中a-a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13.图6是本技术雾化装置一实施例中储液件的结构示意图;
14.图7是本技术雾化装置一实施例中导液件300的结构示意图;
15.图8是本技术雾化装置一实施例中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16.图9是本技术雾化装置一实施例中吸附件的结构示意图;
17.图10是本技术雾化装置一实施例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18.图11是本技术加热装置的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结构示意图;
19.图12是本技术加热装置的控制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1.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22.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加热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100是用于与雾化基质接触后,对雾化基质进行雾化形成气溶胶的产品。
23.加热装置100包括加热部110、第一引脚120、第二引脚130和第三引脚140。
24.加热部110能够发热,提升本身的温度,并将温度传递至雾化基质使其受热雾化。
25.可选地,加热部110由高电阻率的合金材料制成,例如采用相同的材料一体成型制成网状结构,例如镍铬合金、镍铬铁合金、铁铬合金或康铜合金等。
26.可选地,加热部110为具有交错的细网状加热网结构,细网状的结构可以增加每一加热部的发热面积,提升电子雾化装置的烟雾量。
27.第一引脚120、第二引脚130和第三引脚140分别与加热部110电连接,用于传递电流,与加热部110形成加热电路,第一引脚120、第二引脚130和第三引脚140的阻值远小于加热部110的阻值。
28.在本实施例中,加热部110上设有第一连接点111、第二连接点112和第三连接点113,加热部110在第一连接点111与第二连接点112之间设有第一加热区域114,加热部110在第一连接点111与第三连接点113之间设有第二加热区域115。
29.第一引脚120与第一连接点111连接,第二引脚130与第二连接点112连接,第三引脚140与第三连接点113连接。
30.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一引脚120、加热部110的第一加热区域114、第二引脚130能够形成第一加热电路,第一引脚120、加热部110的第二加热区域115、第三引脚140之间也可以形成第二加热电路。
31.可选地,第一引脚120可以是电流输入端,而第二引脚130和第三引脚140是输出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引脚120也可以是电流输出端,而第二引脚130和第三引脚140是输入端。
32.因此,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形成并联电流电路。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可以同时通路,使得加热部110的第一加热区域114和加热部110的第二加热区域115可以同时进行雾化工作,提高雾化效率。也可以断开第二引脚130或第三引脚140,使得加热部110的第二加热区域115或加热部110的第一加热区域114单独工作。
33.因此,加热部110的第二加热区域115和加热部110的第一加热区域114可以切换交
替进行工作。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引脚120、加热部110的第一加热区域114和第二引脚130形成电流通路,第一加热区域114进行雾化工作。而在一定时间后,芯片控制断开第二引脚130,导通第三引脚140、加热部110的第二加热区域115和第一引脚120,第二加热区域115被切换进行雾化工作。如此,减小了加热部110每个加热区域的负担,防止加热部110工作时间过久而烧毁,提高加热装置100的使用安全和寿命。
34.在本实施例中,加热部110为平面型加热网。平面型加热网可以与雾化装置的雾气通道垂直设置,使得雾气通道的气流方向与加热部110垂直,增大雾气通道的气流与加热部110的接触面积,提高雾化装置释放气溶胶的效率。
35.可选地,加热部110在其第一加热区域114和第二加热区域115之间设有通孔101。通孔101能够用于连通雾化装置的雾气通道,使得第一加热区域114和第二加热区域115雾化的气溶胶能够通过通孔101迅速进入雾化装置的雾气通道。
3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脚120、第二引脚130和第三引脚140为刚性引脚。第一引脚120、第二引脚130和第三引脚140除了可以导通电流外,还可以起到支撑加热部110的作用。
37.可选地,第一引脚120、第二引脚130和第三引脚140由黄铜或白铜等金材料制成。
38.可选地,第一引脚120、第二引脚130和第三引脚140垂直连接于加热部110,如此便于加热装置100的安装。
39.请参阅图2,图2是本技术加热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100包括加热部110、第一引脚120、第二引脚130、第三引脚140和第四引脚150。
40.在本实施例中,加热部110上设有第一连接点111、第二连接点112、第三连接点113和第四连接点116,加热部110在第一连接点111与第二连接点112之间设有第一加热区域114,加热部110在第一连接点111与第三连接点113之间设有第二加热区域115,加热部110在第一连接点111与第四连接点116之间设有第三加热区域117。
41.第一引脚120与第一连接点111连接,第二引脚130与第二连接点112连接,第三引脚140与第三连接点113连接,第四引脚150与第四连接点116连接。
42.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一引脚120、加热部110的第一加热区域114、第二引脚130能够形成第一加热电路,第一引脚120、加热部110的第二加热区域115、第三引脚140之间也可以形成第二加热电路,第一引脚120、加热部110的第三加热区域117、第四引脚150能够形成第三加热电路。
43.可选地,第一引脚120可以是电流输入端,而第二引脚130、第三引脚140和第四引脚150是输出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引脚120也可以是电流输出端,而第二引脚130、第三引脚140和第四引脚150是输入端。
44.第一加热电路、第二加热电路、第三加热电路形成相互并联电路。第一加热电路、第二加热电路和第三加热电路可以同时通路,使得加热部110的第一加热区域114、加热部110的第二加热区域115和加热部110的第三加热区域117可以同时进行雾化工作,提高雾化效率。也可以断开第二引脚130、第三引脚140和第四引脚150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引脚,使得加热部110的第一加热区域114、加热部110的第二加热区域115、加热部110的第三加热区域117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加热区域单独工作。
45.因此,通过切换第二引脚130、第三引脚140、第四引脚150与第一引脚120的导通关系,加热部110中第一加热区域114,第二加热区域115和第三加热区域117能够交替工作。减
小了加热部110每个加热区域的负担,防止加热部110工作时间过久而烧毁,提高加热装置100的使用安全和寿命。
46.可选地,加热部110还设有通孔101。第一加热区域114、第二加热区域115和第三加热区域117位于通孔101四周。通孔101能够用于连通雾化装置的雾气通道,使得第一加热区域114、第二加热区域115和第三加热区域117雾化的气溶胶能够通过通孔101迅速进入雾化装置的雾气通道。
4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脚120、第二引脚130、第三引脚140和第四引脚150为刚性引脚。第一引脚120、第二引脚130、第三引脚140和第四引脚150除了可以导通电流外,还可以起到支撑加热部110的作用。
48.可选地,第一引脚120、第二引脚130、第三引脚140和第四引脚150由黄铜或白铜等金材料制成。
49.可选地,第一引脚120、第二引脚130、第三引脚140和第四引脚150垂直连接于加热部110,如此便于加热装置100的安装。
50.请参阅图3,图3是本技术加热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100包括加热部110、第一引脚120、第二引脚130、第三引脚140、第四引脚150和第五引脚160。
51.在本实施例中,加热部110上设有第一连接点111、第二连接点112、第三连接点113、第四连接点116和第五连接点118。
52.加热部110在第一连接点111与第二连接点112之间设有第一加热区域114,加热部110在第一连接点111与第三连接点113之间设有第二加热区域115,加热部110在第一连接点111与第四连接点116之间设有第三加热区域117,加热部110在第一连接点111与第五连接点118之间设有第四加热区域119。
53.第四加热区域119与第一加热区域114、第二加热区域115和第三加热区域117类似,都能加热雾化基质,使雾化基质雾化为气溶胶。
54.第一引脚120与第一连接点111连接,第二引脚130与第二连接点112连接,第三引脚140与第三连接点113连接,第四引脚150与第四连接点116连接,第五引脚160与第五连接点118连接。
55.第一引脚120、加热部110的第一加热区域114、第二引脚130能够形成第一加热电路,第一引脚120、加热部110的第二加热区域115、第三引脚140之间也可以形成第二加热电路,第一引脚120、加热部110的第三加热区域117、第四引脚150能够形成第三加热电路,第一引脚120、加热部110的第四加热区域119、第五引脚160能够形成第四加热电路。
56.同上,第一加热电路、第二加热电路、第三加热电路、第四加热电路形成相互并联电路。第一加热电路、第二加热电路、第三加热电路和第四加热电路可以同时通路,使得加热部110的第一加热区域114、第二加热区域115、第三加热区域117和第四加热区域119可以同时进行雾化工作,提高雾化效率。也可以断开第二引脚130、第三引脚140、第四引脚150和第五引脚160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引脚,使得加热部110的第一加热区域114、第二加热区域115、第三加热区域117和第四加热区域119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加热区域单独工作。
57.通电引脚加热区域/工作区域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第一加热区域
第一引脚和第三引脚第二加热区域第一引脚和第四引脚第三加热区域第一引脚和第五引脚第四加热区域
58.如上图所示,通过切换第二引脚130、第三引脚140、第四引脚150、第五引脚160与第一引脚120的导通关系,加热部110中第一加热区域114,第二加热区域115、第三加热区域117及第四加热区域119能够交替工作。减小了加热部110每个加热区域的负担,防止加热部110工作时间过久而烧毁,提高加热装置100的使用安全和寿命。
59.可选地,加热部110还设有通孔101。第一加热区域114、第二加热区域115、第三加热区域117和第四加热区域119位于通孔101四周。通孔101能够用于连通雾化装置的雾气通道,使得第一加热区域114、第二加热区域115、第三加热区域117及第四加热区域119雾化的气溶胶能够通过通孔101迅速进入雾化装置的雾气通道。
6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脚120、第二引脚130、第三引脚140、第四引脚150和第五引脚160为刚性引脚。第一引脚120、第二引脚130、第三引脚140、第四引脚150和第五引脚160除了可以导通电流外,还可以起到支撑加热部110的作用。
61.可选地,第一引脚120、第二引脚130、第三引脚140、第四引脚150和第五引脚160由黄铜或白铜等金材料制成。
62.可选地,第一引脚120、第二引脚130、第三引脚140、第四引脚150和第五引脚160垂直连接于加热部110,如此便于加热装置100的安装。
63.本技术提供还一种雾化装置,雾化装置是一种可以通过加热雾化基质,使雾化基质雾化产生雾气的产品。本技术提供的雾化装置为一次性的,即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雾化装置不需要充电,不需要更换储液件,一次使用即丢弃的雾化装置,携带更方便,使用更便捷、性能更稳定、储存的雾化基质更多。实施例中描述的拆卸方案主要是针对厂家回收时拆卸的方案设计,一般不建议也不需要用户自行拆卸。
64.请参阅图4和图5,图4是本技术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实施例中a-a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65.在本实施例中,雾化装置10包括上述提供的加热装置100,关于加热装置100,请参阅上述加热装置实施例的描述。
66.进一步地,雾化装置10还包括储液件200和导液件300,储液件200、导液件300和加热装置100从储液件200到加热装置100依次层叠设置。
67.储液件200存储有雾化基质,导液件300分别与储液件200和加热装置100连接,导液件300将储液件200内的雾化基质引导至加热装置100上,进而使得雾化基质能够被加热装置100雾化形成气溶胶。
68.在本实施例中,储液件200、导液件300和加热装置100依次沿重力的方向层叠设置。因此,储液件200中的雾化基质能够受重力作用传递至导液件300和加热装置100中。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储液件200、导液件300和加热装置100可以依次沿水平方向层叠设置,在此不作限定。
69.结合图1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导液件300的一侧与储液件200贴合,另一侧与加热装置100中加热部110的第一加热区域114和第二加热区域115贴合,以使储液件200存储的雾化基质被导液件300引导至加热部110的第一加热区域114和加热部110的第二加热区域
115中。
70.请参阅图1、图5、图6和图7,图6是本技术雾化装置一实施例中储液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雾化装置一实施例中导液件300的结构示意图。
71.在本实施例中,储液件200还设有第一雾气通道201、导液件300设有第二雾气通道301,第一雾气通道201、第二雾气通道301和通孔101依次连通。
72.第一雾气通道201连通外界,加热部110的第一加热区域114和第二加热区域115雾化形成的气溶胶能够经过第一雾气通道201、第二雾气通道301和通孔101流向外界被吸食。
73.可选地,储液件200的材质可以是无纺布、一体棉或者pla纤维,导液件300材质可以是多孔材质或纤维材质,例如多孔陶瓷、棉、无纺布或者pla纤维等等。
74.可选地,加热装置100还包括雾气管道210。雾气管道210设置在储液件200的第一雾气通道201内,连通第二雾气通道301和通孔101。雾气管道210可以是不锈钢管或者玻纤管,不锈钢管或者玻纤管会吸收雾化产生的气溶胶,同时也能够将气溶胶与储液件200间隔,防止储液件200吸附气溶胶,影响气溶胶的口感。
75.请参阅图5、图8和图9,图8是本技术雾化装置一实施例中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雾化装置一实施例中吸附件的结构示意图。
76.雾化装置10还包括密封件510、吸附件520和储液杯700。
77.储液杯700用于容纳安装储液件200、密封件510和吸附件520。
78.吸附件520设置于储液杯700的杯底,密封件510设于储液件200远离导液件300的一侧,并位于吸附件520和储液件200之间。
79.密封件510能够隔离储液件200和吸附件520,防止储液件200存储的气溶胶流出。
80.密封件510设有第一出气通道511,密封件510设于第二出气通道521,储液杯700的杯底设有第三出气通道701,第一出气通道511、第二出气通道521和第三出气通道701依次连通。
81.密封件510与储液件200相邻设置,同时储液件200的第一雾气通道201连通密封件510的第一出气通道511。因此,加热装置100雾化形成的气溶胶能够依次流向通孔101、第二雾气通道301、第一雾气通道201、第一出气通道511、第二出气通道521和第三出气通道701。第三出气通道701最后导通外界,用户通过第三出气通道701吸食气溶胶。
82.可选地,密封件510的第一出气通道511还可以设置成管道状,伸入储液件200的第一雾气通道201,以进一步加强密封性。
83.可选地,密封件510由气密性良好的硅胶材料制成。
84.吸附件520用于吸附回流到第二出气通道521的液体,例如冷凝液,防止被用户抽吸到,造成不好的体验。可选地,吸附件520可以由多孔材质或纤维材质制成,例如多孔陶瓷、棉、无纺布或者pla纤维等等。
85.进一步参阅图1、图5和图10,图10是本技术雾化装置一实施例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86.进一步地,雾化装置10还包括底座400。
87.底座400设置在加热装置100远离导液件300的一侧,与储液杯700连接,用于密封储液杯700。
88.具体而言,底座400设有第一过孔401、第二过孔402和第三过孔403,第一过孔401、
第二过孔402和第三过孔403都连通底座400的两侧。
89.加热装置100的第一引脚120自加热部110起,穿设第一过孔401,从底座400靠近加热装置100一侧到达从底座400远离加热装置100一侧;第二引脚130自加热部110起,穿设第二过孔402,从底座400靠近加热装置100一侧到达从底座400远离加热装置100一侧;第三引脚140自加热部110起,穿设第三过孔403,从底座400靠近加热装置100一侧到达从底座400远离加热装置100一侧。
90.第一过孔401、第二过孔402和第三过孔403用于将第一引脚120、第二引脚130和第三引脚140引导至底座400的另一侧与电源连接。
91.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在加热装置100设置更多引脚的情况下。底座400还可以设有第四过孔、第五过孔等更多过孔,以使得其他的引脚能够穿过底座400与电源连接。
92.底座400还可以用于安装加热装置100。底座400朝向加热部110的一侧可以设置有支撑台405。支撑台405与加热部110贴合,支撑台405能够对加热部110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
93.可选地,支撑台405台的数量可以是2个、3个、4个或者更多个,在此不作限定。
94.同时,底座400还设有分别连通外界和通孔101的第一进气口404,外界气流能够通过第一进气口404进入通孔101中,并带动气溶胶流向第二雾气通道301和第一雾气通道201。
95.可选地,底座400的周缘还可以设有密封筋条406。底座400通过密封筋条406与储液杯700过盈配合,加强储液杯700的气密性,防止雾化基质泄露。
96.继续参阅图5,雾化装置10还进一步包括壳体910、底盖920、电源610、电路板620、气流/气压传感器630以及支架800。
97.壳体910与储液杯700固定连接,并部分包覆储液杯700。底盖920设有连通外界的第二进气口921,第二进气口921连通壳体910和底座400的第一进气口404,用于将外界气流导入第一进气口404中。
98.电源610安装在壳体910内,电路板620、气流传感器630和支架800安装在底盖920内,底盖920连接于壳体910远离储液杯700的一侧。
99.电源610在壳体910内与第一引脚120、第二引脚130、第三引脚140电连接,为加热装置100提供加热所需的电能。
100.电路板620集成有控制芯片(图未示出),控制芯片可以控制电源610或其它电力源以提供足以向雾化装置提供各种功能性(例如电阻加热、控制系统的供电、指示器的供电以及类似者)的电流。在本实施例中,控制芯片控制电源610,以向加热装置100提供足够的电力以快速地加热雾化基质以便形成气溶胶,并且通过在所要的持续时间内使用来对加热装置100供电。
101.支架800固定在底盖920内,支架800上设有电路板620和气流传感器630的安装位,电路板620和气流传感器630分别安装在相应的安装位中。
102.气流传感器630与电路板620电连接,电源610与电路板620电连接。
103.气流传感器630提供壳体910中的气道(图未示出)与底座400的第一进气口404连通,用于检测气压。在检测到负压后,发送信号至电路板620,电路板620控制电源610对加热装置100的供电。
104.本技术加热装置100中具有多个加热区域,电源610可以通过对不同引脚的导通,实现对任意加热区域的控制。例如控制多个加热区域,以提高加热装置100的功率,或者控制加热区域交替切换工作,提高加热装置100的使用寿命。关于加热装置100的结构和控制方式,在加热装置实施例以说明,在此不作赘述。
10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加热装置的控制方法。
106.请参阅图1和图11,图11是本技术加热装置的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结构示意图。
107.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雾化装置中的控制芯片。控制方法包括:
108.s11:获取第二引脚的通电次数。
109.本控制方法实施例基于本技术提供的加热装置100。加热装置100包括加热部110、第一引脚120、第二引脚130和第三引脚140,第一引脚120、加热部110的第一加热区域114、第二引脚130能够形成第一加热电路,第一引脚120、加热部110的第二加热区域115、第三引脚140之间也可以形成第二加热电路。
110.控制芯片可控制电源对第一引脚120和第二引脚130进行通电,第一引脚120、加热部110的第一加热区域114和第二引脚130形成电流通路,第一加热区域114进行雾化工作,也可以控制电源对第三引脚140和第一引脚120进行通电,第一引脚120、加热部110的第二加热区域115和第三引脚140形成电流通路,第二加热区域115进行雾化工作。
111.在每次对第二引脚130和第三引脚140进行通电时,控制芯片记录第二引脚130和第三引脚140的通电次数。其中第二引脚130的通电次数为第一加热区域114的工作次数,第三引脚140的的通电次数为第二加热区域115的工作次数。
112.控制芯片获取第二引脚130的通电次数,以获取第一加热区域114的工作次数。
113.s12:判断所述第二引脚的通电次数是否小于第一预设次数。
114.控制芯片判断所述第二引脚130的通电次数是否小于第一预设次数。
115.其中,第一预设次数为将第一加热区域114切换为第二加热区域115作为工作区域的阈值。第一预设次数可以是任意次数,可选为1~50次,例如2次、3次、4次、5次、6次、7次、8次、9次、10次、20次、30次、40次等其他次数。
116.第二引脚130的通电次数小于第一预设次数时,代表第一加热区域114的工作次数小于预设的工作次数,第一加热区域114还可以继续进行加热工作。第二引脚130的通电次数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次数时,代表第一加热区域114的工作次数已经达到预设的工作次数,为了确保加热部110的使用安全,需要将第一加热区域114切换为加热部110的其他加热区域作为工作区域。
117.s13:若是,对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通电,并记录第二引脚的通电次数。
118.控制芯片将第二引脚130的通电次数与预设的第一预设次数进行比较。若第二引脚130的通电次数小于第一预设次数,则第一加热区域114的通电次数未达到第一预设次数。
119.控制芯片对第一引脚120和第二引脚130进行通电,并记录本次第二引脚130的通电进行记录,以记录第二引脚130的累计通电次数。第一引脚120、加热部110的第一加热区域114和第二引脚130形成电流通路,第一加热区域114进行雾化工作。此时第三引脚140、第二加热区域115未通电,第二加热区域115未进行加热工作。
120.s14:否则,对第一引脚和第三引脚通电,并记录第三引脚的通电次数。
121.控制芯片将第二引脚130的通电次数与预设的第一预设次数进行比较。若第二引脚130的通电次数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次数,则第一加热区域114的通电次数达到第一预设次数。
122.控制芯片对第三引脚140和第一引脚120进行通电,并记录第三引脚140的通电次数。第一引脚120、加热部110的第二加热区域115和第三引脚140形成电流通路,第二加热区域115进行雾化工作。此时第二引脚120、第一加热区域114未通电,第一加热区域114未进行加热工作。
123.因此,本实施例中对第二引脚130的通电次数进行记录,在第二引脚130的通电次数达到第一预设次数后,将第一加热区域114切换为七二加热区域115作为加热部110的工作区域,以防止第一加热区域114在使用次数过多、雾化效果衰退和积碳而导致加热装置雾化效果不佳问题。
124.请参阅图1和图12,图12是本技术加热装置的控制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结构示意图。
125.该实施例包括:
126.s11:获取第二引脚的通电次数。
127.s111:获取第三引脚的通电次数。
128.在该实施例中,控制芯片获取第二引脚130的通电次数,继续获取第三引脚140的通电次数。第三引脚140的通电次数代表第二加热区域115的工作次数。
129.s112:判断第三引脚的通电次数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次数。
130.控制芯片将第三引脚140的通电次数与第二预设次数进行比较,以判断所述第三引脚140的通电次数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次数。
131.第二预设次数为预先设定第二加热区域115的工作次数阈值。可选地,第二预设次数可以等于第一预设次数,也可以不等于第一预设次数。第二预设次数可以是任意次数,可选为1~50次,例如2次、3次、4次、5次、6次、7次、8次、9次、10次、20次、30次、40次等其他次数。
132.s113:若第三引脚的通电次数大于第二预设次数,将第二引脚的通电记录次数和第三引脚的通电记录次数清零。
133.若控制芯片判断第三引脚140的通电次数大于第二预设次数,则第二工作区域115的工作次数超过预设的第二加热区域115的工作次数阈值,控制芯片对记录的第二引脚130的通电次数和第三引脚140的通电次数进行清零,并继续执行s12~s14步骤,控制芯片将会对第一引脚120和第二引脚130进行通电,第一加热区域114进行雾化工作。
134.若控制芯片判断第三引脚140的通电次数不大于第二预设次数,则第二工作区域115的工作次数未超过预设的第二加热区域115的工作次数阈值,并继续执行s12~s14步骤,控制芯片将会继续基于第二引脚的通电次数来判断是否需要使用第二加热区域115。
135.s12:判断所述第二引脚的通电次数是否小于第一预设次数。
136.s13:若是,对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通电,并记录第二引脚的通电次数。
137.s14:否则,对第一引脚和第三引脚通电,并记录第三引脚的通电次数。
138.因此,在实施例中,加热部110的第一加热区域114和第二加热区域115在达到相应
的使用次数后能够相互切换,防止单加热区域工作过长导致雾化效率降低、烧毁的问题,提高了加热装置的雾化效率和使用安全性。
139.综上,本技术提供了加热装置、雾化装置和加热装置的控制方法实施例。加热装置具有多个加热区域和多个引脚,使得导通不同的引脚下可以对不同加热区域进行单独控制。提供上述方式,本技术的加热装置可以切换不同的加热区域进行工作,防止出现单独加热区域工作时出现温度过高烧毁的问题,提高了加热装置和雾化装置的使用安全和使用寿命。
140.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组件,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组件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上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14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142.可以理解的是,本文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有特意的限制说明。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而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14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