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溶胶形成制品、气溶胶形成组件以及气溶胶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雾化介质薄片的原料主要为雾化介质碎片、雾化介质末和雾化介质梗等,雾化介质薄片的制造方法主要有辊压法、稠浆法、造纸法。
3.雾化介质薄片通常包括层叠设置的托底和雾化介质;雾化介质经过加热以后会出现碳化现象,并伴随着快速释放大量的气溶胶,而快速释放大量的气溶胶会对雾化介质产生一定的冲击力,使得雾化介质相对托底容易产生局部鼓包、掉渣的情况,导致雾化介质在运动过程中容易产生断裂的问题。而且在加热时雾化介质产生的局部鼓包,导致雾化介质与托底分离,进而导致雾化介质受热不均匀,对产生的气溶胶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会影响抽吸口感,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的气溶胶形成制品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的气溶胶形成制品、气溶胶形成组件以及气溶胶形成装置,旨在解决雾化介质加热后,雾化介质相对托底容易产生局部鼓包、掉渣的情况,导致雾化介质在运动过程中容易产生断裂的问题。而且在加热时雾化介质产生的局部鼓包,导致雾化介质与托底分离,进而导致雾化介质受热不均匀,对产生的气溶胶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会影响抽吸口感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溶胶形成制品,包括衬底;气溶胶形成基质,设置于所述衬底的表面,用于产生气溶胶;其中,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表面具有多个通气槽,使得至少部分所述气溶胶可以从所述通气槽中释放出来;所述通气槽的宽度为0.02mm-0.5mm。
6.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衬底和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均呈片状且层叠设置,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远离所述衬底的表面具有多个所述通气槽,和/或
7.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靠近所述衬底的表面具有多个所述通气槽。
8.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衬底的表面为粗糙表面,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设置于所述粗糙表面。
9.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衬底为单层结构,或所述衬底为多层复合结构。
10.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通气槽的深度等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厚度,或
11.所述通气槽的深度小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厚度。
12.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通气槽的深度小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厚度且大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厚度一半。
13.在一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通气槽为多个平行间隔设置的条形槽;或
14.多个所述通气槽为多个交叉设置的条形槽;或
15.多个所述通气槽为多个阵列排布的条形槽和/或点状槽;或
16.多个所述通气槽为多个随机排布的条形槽和/或点状槽。
17.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通气槽为条形槽,相邻两个所述条形槽的间距为0.05mm-5mm;和/或,所述条形槽的宽度为0.02mm-0.5mm。
18.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条形槽的两端均为敞口端;或
19.所述条形槽的两端均为封闭端;或
20.所述条形槽的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敞口端。
21.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通气槽为点状槽,相邻两个所述点状槽的间距为0.05mm-3mm;和/或,所述点状槽的孔径为0.02mm-0.5mm。
22.在一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所述点状槽的间距为0.1mm-1mm;和/或,所述点状槽的孔径为0.05mm-0.1mm。
23.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透气率大于30cu。
24.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透气率为50cu-200cu。
25.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衬底背离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吸光层,所述吸光层用于吸光。
2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溶胶形成组件,包括:
27.盒体;
28.气溶胶形成制品,设置于所述盒体内;
29.其中,所述气溶胶形成制品为上述所涉及的任一所述气溶胶形成制品。
30.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盒体具有出料口,所述气溶胶形成制品为条形层状且卷曲设置于所述盒体内,所述气溶胶形成制品的自由端延伸出所述出料口。
3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溶胶形成装置,包括:
32.壳体;
33.气溶胶形成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气溶胶形成组件为上述所涉及的任一所述气溶胶形成组件;
34.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制品的至少一侧,以加热所述气溶胶形成制品;
35.电源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与所述加热组件电连接,用于向所述加热组件供电。
36.在一实施方式中,还包括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气溶胶形成制品在所述壳体内滑动;所述加热组件包括激光光源,所述激光光源设置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制品的滑动路径上。
37.在一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激光光源分别设置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制品滑动路径的相对两侧,使得所述气溶胶形成制品滑动至两个所述激光光源之间时,一个所述激光光源位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另一个所述激光光源位于所述衬底远离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一侧。
38.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组件用于控制两个所述激光光源中的一个单独加热所
述气溶胶形成制品;或
39.所述电源组件用于控制两个所述激光光源同时或交替加热所述气溶胶形成制品。
40.本技术提供一种气溶胶形成制品、气溶胶形成组件以及气溶胶形成装置。该气溶胶形成制品通过设置衬底,在衬底的表面设置用于产生气溶胶的气溶胶形成基质;并使气溶胶形成基质的表面具有多个宽度为0.02mm-0.05mm的通气槽,使得加热后快速产生的大量气溶胶可以从气溶胶形成基质的通气槽中释放出来,有效降低了大量气溶胶对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冲击力,从而降低了气溶胶形成基质相对衬底出现局部鼓包、分离、掉渣以及在运动过程中断裂问题的发生概率;以及降低了因气溶胶形成基质与衬底分离导致气溶胶形成基质受热不均问题发生概率,进而有效保证了产生气溶胶的稳定性及用户的抽吸口感。
附图说明
4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42.图1a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形成制品结构示意图;
43.图1b为图1a中a处的俯视图;
44.图2为通气槽一具体位置示意图;
45.图3为通气槽另一具体位置示意图;
46.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形成制品的通气槽的俯视示意图;
47.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形成制品的通气槽的俯视示意图;
48.图6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形成制品的通气槽的俯视示意图;
49.图7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形成制品的通气槽的俯视示意图;
50.图8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形成制品的通气槽的俯视示意图;
51.图9为本技术提供的气溶胶形成组件的结构简图;
52.图10为本技术提供的气溶胶形成装置的结构简图。
53.附图标号说明:
54.1-气溶胶形成制品;11-气溶胶形成基质;111-通气槽;111a-条形槽;111b-点状槽;12-衬底;13-吸光层;2-盒体;21-出料口;3-卷绕轴;4-收料轴;10-气溶胶形成组件;20-壳体;30-加热组件;301-激光光源;40-电源组件;100-气溶胶形成装置;h-通气槽的宽度;y-层叠方向;l1-条形槽之间的间距;l2-点状槽之间的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5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6.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接口、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技术。
57.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58.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5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
60.请参阅图1a,图1a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形成制品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气溶胶形成制品1,该气溶胶形成制品1包括衬底12和气溶胶形成基质11。其中,气溶胶形成基质11设置于衬底12的表面,用于产生气溶胶。
61.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衬底12和气溶胶形成基质11均呈片状,且衬底12和气溶胶形成基质11层叠设置。气溶胶形成基质11可以仅设置于衬底12的一个表面,也可以设置于衬底12的相对两个表面,即,衬底12的相对两个表面分别设置一层气溶胶形成基质11。
62.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中,衬底12至少朝向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一侧表面为粗糙面,气溶胶形成基质11设置于衬底12的粗糙表面;如此,可以使得衬底12和气溶胶形成基质11之间更好的结合,从而降低气溶胶生成基质11在产生大量气溶胶的过程中,气溶胶形成基质11受到大量气溶胶的冲击力而产生局部鼓包,从而与衬底12发生分裂,导致产生气溶胶的稳定性较差问题的发生概率。
63.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对衬底12靠近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一侧表面进行喷砂工艺处理或者激光毛化处理,使衬底12靠近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一侧表面成为粗糙面。当然,也可以在衬底12背离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一侧表面也进行喷砂工艺处理或者激光毛化处理,使衬底12的两侧表面均成为粗糙面,如此,可以利用衬底12的粗糙表面提高衬底12表面的吸光性。优选地,衬底12的两侧表面均为粗糙面。
64.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衬底12背离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吸光层13,吸光层13用于吸光。如此,在激光照射衬底12,衬底12将热量传递至气溶胶形成基质11,从而产生气溶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吸光层13提高衬底12背离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一侧表面的吸光性,从而提高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雾化效率。其中,吸光层13的材质可以是含碳溶剂或者其他可以增加吸光性的物质。
65.衬底12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多层复合结构。具体的,衬底12的材料为可以提供一定强度的纸基,铝箔,铜箔,钢箔,成型纸,塑料薄膜,高透纸以及pi碳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本技术对衬底12的材质不做限定,只要具备有一定的支撑、导热、耐高温以及
延展性较好特点即可。当衬底12为单层结构时,可以是上述材料中的任意一种;当衬底12为多复合层结构时,可以为上述材料中的多层复合,例如铝箔与高透纸进行复合得到衬底12、铜箔与成型纸进行复合得到衬底12、钢箔与高透纸进行复合等各种组合,具体在此处不做限定。如此,可以保证衬底12有足够的强度支撑气溶胶形成基质11以及具备耐高温的特点,以为气溶胶形成基质11提供导热性能,从而在加热组件30(参见图10)加热衬底12时,传递热量以对气溶胶形成基质11进行预热,进一步提高加热的均匀性。
66.请参阅图1b、图2和图3,图1b为图1a中a处的俯视图,图2为通气槽一具体位置示意图,图3为通气槽另一具体位置示意图。
67.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表面具有多个通气槽111。本技术中的通气槽111是指通气槽111的宽度h在1mm以下的开槽,通气槽111的宽度h为0.02mm-0.5mm。通气槽111的宽度h的选择与气溶胶形成基质11使用时的加热区域大小有关,由于气溶胶形成基质11使用时的加热区域尺寸一般为几毫米到几厘米,本技术的通气槽111的宽度h设置为1mm以下。如果通气槽111的宽度h太小,则不能有效释放气溶胶且难以有效的解决加热时气溶胶形成制品1分离、掉渣以及断裂的问题;如果通气槽111的宽度h太大,则相当于对加热区域的气溶胶形成基质11进行了减薄,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单位质量太小,释放的气溶胶不足,影响口感,也难以有效的解决加热时气溶胶形成制品1分离、掉渣以及断裂的问题。通气槽111的设置使得气溶胶形成制品1在加热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溶胶的至少部分可以从通气槽111中释放出来,不会对气溶胶形成制品1本身造成冲击力;这样,不仅大大改善了气溶胶形成制品1加热后出现气溶胶形成基质11鼓包而与衬底12分离现象,使得对激光雾化时的稳定性有很大的提升,可以保证气溶胶形成基质11热传导的均匀性,提高了雾化口感可控性;而且降低了掉渣风险;掉渣改善后对气溶胶形成装置100的污染情况有明显的改善,确保气溶胶形成装置100不会因为掉渣导致气溶胶形成装置100存在明显的污染情况。
68.需要说明的是,在通气槽111的横截面呈圆形时,通气槽111的宽度h指通气槽111的孔径;在通气槽111的横截面呈长条形时,通气槽111的宽度h指通气槽111的沿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宽度尺寸;其中,长条形可以是直线型或曲线型或折线型等。当然,通气槽111的横截面也可以是椭圆形、方形或多边形等形状,此时,通气槽111的宽度h可以指通气槽111的最大孔径或最小孔径。
69.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a所示,通气槽111的深度等于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厚度,即通气槽111为通透槽(或者通孔)。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或图3所示,通气槽111的深度小于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厚度,即通气槽111为凹槽(或者盲孔)。具体的,如图2所示,通气槽111可以设置于气溶胶形成基质11远离衬底12的一侧表面。或者,如图3所示,通气槽111可以设置于气溶胶形成基质11靠近衬底12的一侧表面。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多个通气槽111也可以是部分通气槽111如图2所示设置于气溶胶形成基质11远离衬底12的一侧表面,其余部分通气槽111设置于气溶胶形成基质11靠近衬底12的一侧表面。如果通气槽111设置于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远离衬底12的表面,可以通过激光或刀切或刀扎的方式制备通气槽111;如果通气槽111设置于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靠近衬底12的表面,可以通过先在衬底12的表面设置与通气槽111尺寸相当的阻挡物,在衬底12的表面设置气溶胶形成基质11后,通过去除阻挡物在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靠近衬底12的表面形成通气槽111。例如,平行设置的金属丝,在衬底12的表面设置气溶胶形成基质11后,气溶胶形成基质11覆盖平
行设置的金属丝且对应金属丝形成平行设置的通气槽111,然后将金属丝抽出,从而在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靠近衬底12的表面形成通气槽111。
70.优选地,通气槽111的深度小于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厚度且大于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厚度的一半。如此,既可以有效防止气溶胶形成基质11鼓包、掉渣的现象发生,又可以达到横向导热的目的,使得气溶胶形成制品1更加均匀的受热。例如,通气槽111的深度可以小于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厚度且大于气溶胶形成基质11厚度的60%,或大于气溶胶形成基质11厚度的70%,或大于气溶胶形成基质11厚度的80%,或大于气溶胶形成基质11厚度的90%。
71.请参阅图4至图6,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形成制品的通气槽的俯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形成制品的通气槽的俯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形成制品的通气槽的俯视示意图。
72.如图4所示,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多个通气槽111可以为多个平行间隔设置的条形槽111a。或者,如图5所示,通气槽111可以为多个交叉设置的条形槽111a。当然,多个通气槽111还可以为多个阵列排布的条形槽111a,或者为多个随机排布的条形槽111a,在本技术中不做限制。具体的,上述所涉及的条形槽111a可以为如图所示的直线型条形槽111a,也可以为曲线型的条形槽111a,在此不做限制。
73.请参阅图6,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多个通气槽111还可以为多个阵列排布的点状槽111b。当然,多个通气槽111还可以为多个随机排布的点状槽111b。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所提及的阵列排布可以是二维阵列,也可以是环形阵列,此处不作限制。本技术的条形槽111a和点状槽111b仅仅是根据通气槽111形状的大概区分,而非对通气槽111形状的具体限定。例如,长径比大于2可以理解为条形槽111a,长径比小于2可以理解为点状槽111b。
74.请返回参阅图4,在通气槽111为条形槽111a时,该条形槽111a沿垂直于气溶胶形成制品1的层叠方向y为一个通槽,即该条形槽111a沿垂直于气溶胶形成制品1的层叠方向y,从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一边延伸至相对的另一边;也就是说该条形槽111a沿垂直于气溶胶形成制品1的层叠方向y的两端均为敞口端。
75.当然,如图7所示,图7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形成制品的通气槽的俯视示意图。沿垂直于气溶胶形成制品1的层叠方向y,条形槽111a也可以为两端均为封闭端的盲槽。或者如图8所示,图8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形成制品的通气槽的俯视示意图。沿垂直于气溶胶形成制品1的层叠方向y,条形槽111a还可以是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敞口端的槽。
7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仅示例性地示出了一些通气槽111的形状,但不代表本技术的通气槽111形状仅限于此,原理相同的不规则的通气槽111方式同样适用于本技术。通气槽111本质上其实是对气溶胶形成基质11进行区块分切,使得气溶胶形成制品1在加热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溶胶可以从通气槽111中释放出来,不会对气溶胶形成制品1本身造成冲击力,可以有效的解决加热时气溶胶形成制品1分离、掉渣以及断裂的问题。
77.具体的,结合图7,当通气槽111为条形槽111a时,相邻两个条形槽111a之间的间距l1为0.05mm-5mm。可以理解,如果间距l1太大,条形槽111a的密度太小,气溶胶不容易释放,且难以有效的解决加热时气溶胶形成制品1分离、掉渣以及断裂的问题;如果间距l1太小,则气溶胶形成基质11被切除的部分太多,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单位质量太小,释放的气溶
胶不足,影响口感。优选地,相邻两个条形槽111a之间的间距为0.2mm-1mm。例如,相邻两个条形槽111a之间的间距可以为0.2mm、0.4mm、0.6mm、0.8mm、1mm。条形槽111a的宽度为0.02mm-0.5mm。优选地,条形槽111a的宽度为0.05mm-0.1mm。例如,条形槽111a的宽度可以为0.02mm、0.05mm、0.10mm、0.15mm、0.20mm、0.25mm、0.30mm、0.35mm、0.40mm、0.45mm、0.5mm。
78.结合图6,当通气槽111为点状槽111b时,相邻两个点状槽111b的间距l2为0.05mm-3mm。可以理解,如果间距l2太大,点状槽111b的密度太小,气溶胶不容易释放,且难以有效的解决加热时气溶胶形成制品1分离、掉渣以及断裂的问题;如果间距l2太小,则气溶胶形成基质11被切除的部分太多,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单位质量太小,释放的气溶胶不足,影响口感。优选地,相邻两个点状槽111b的间距为0.1mm-1mm;例如,相邻两个点状槽111b的间距可以为为0.05mm、0.1mm、0.2mm、0.4mm、0.6mm、0.8mm、1mm、2mm、3mm。点状槽111b的孔径为0.02mm-0.5mm。优选地,点状槽111b的孔径为0.05mm-0.1mm。例如,点状槽111b的孔径可以为0.02mm、0.04mm、0.06mm、0.08mm、0.10mm、0.15mm、0.20mm、0.25mm、0.30mm、0.40mm、0.5mm。
79.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所涉及的气溶胶形成制品1可以采用稠浆法,造纸法,辊压法,喷涂法等方式将气溶胶形成基质11形成于衬底12表面,然后采用分切或者扎孔的方式开设通气槽111,在加热过程中气溶胶可以从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通气槽111中很好的释放出来。
80.具体的,具有通气槽111的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透气率大于30cu。优选地,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透气率为50cu-200cu;相比于现有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透气率,本技术的气溶胶形成基质11大大提高了自身透气率,从而使得产生的气溶胶能够快速释放,有效防止气溶胶释放不及时而被气溶胶形成基质11自身二次吸收的问题发生,大大提高了形成的气溶胶量。
81.本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形成制品1,通过设置衬底12,在衬底12的表面设置用于产生气溶胶的气溶胶形成基质11;并使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表面具有多个通气槽111,使得加热后快速产生的大量气溶胶可以从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通气槽111中释放出来,有效降低了大量气溶胶对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冲击力,从而降低了气溶胶形成基质11相对衬底12出现局部鼓包、分离、掉渣以及在运动过程中断裂问题的发生概率;以及降低了因气溶胶形成基质11与衬底12分离导致气溶胶形成基质11受热不均问题发生概率,进而有效保证了产生气溶胶的稳定性及用户的抽吸口感。
82.参阅图9,图9为本技术提供的气溶胶形成组件的结构简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气溶胶形成组件10,该气溶胶形成组件10包括气溶胶形成制品1和盒体2。气溶胶形成制品1呈带状或片状,气溶胶形成制品1的厚度与宽度的具体尺寸不限,可根据需要设置以满足不同要求;且气溶胶形成制品1的储存方式不限,可根据需要以不同的卷绕、折叠方式形成不同的形状。在接下来说明的实施例中主要以卷绕的方式进行具体的描述。气溶胶形成制品1具体为上述实施例所涉及的气溶胶形成制品1,其具体结构与功能可参见上文相关文字描述。
83.其中,盒体2呈中空状;且盒体2具体可呈柱状、塔状等不同形状以满足不同要求。盒体2具有出料口21,气溶胶形成制品1为条形层状且卷曲设置于盒体2内部,且气溶胶形成
制品1的自由端延伸出出料口21。
84.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气溶胶形成组件10进一步包括卷绕轴3,带状或片状的气溶胶形成制品1以卷绕、折叠或堆叠等方式储存于卷绕轴3上,卷绕轴3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受控地释放气溶胶形成制品1,以使加热组件30(见下图10)依次对气溶胶形成制品1的不同区域进行加热。具体的,卷绕轴3可以是转轴,气溶胶形成制品1具体卷绕于转轴上,以在转轴转动的过程中释放气溶胶形成制品1。
85.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技术提供的气溶胶形成装置的结构简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气溶胶形成装置100,该气溶胶形成装置100包括壳体20、气溶胶形成组件10、加热组件30、电源组件40、驱动组件(图未示)以及收料轴4。壳体20呈中空的立方体状壳体结构,可以理解,壳体20的形状不限于此,壳体20的形状与盒体2的形状相适应以满足不同要求。
86.其中,气溶胶形成组件10设置于壳体20内部,气溶胶形成组件10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涉及的气溶胶形成组件10。加热组件30设置于所述壳体20内且位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制品1的至少一侧,以加热所述气溶胶形成制品1。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加热组件30包括激光光源301,激光光源301设置于气溶胶形成制品1滑动路径上,用于在通电时发射激光以照射气溶胶形成制品1;比如激光照射气溶胶形成制品1的衬底12,从而对衬底12进行加热;衬底12将热量传递至气溶胶形成基质11,以使气溶胶形成基质11被加热而雾化形成气溶胶。
87.电源组件40设置于所述壳体20内,并与所述加热组件30电连接,用于向所述加热组件30供电。
88.请继续参阅图10,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加热组件30包括两个激光光源301,两个激光光源301分别设置于气溶胶形成制品1滑动路径的相对两侧,使得气溶胶形成制品1滑动至两个激光光源301之间时,一个激光光源301位于气溶胶形成基质11远离衬底12的一侧,另一个激光光源301位于衬底12远离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一侧,以从气溶胶形成制品1的一侧或两侧加热气溶胶形成制品1,使得气溶胶形成制品1中的气溶胶形成基质11受热并雾化以产生气溶胶。
89.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电源组件40用于控制两个激光光源301中的一个单独加热气溶胶形成制品1以产生气溶胶。或者,电源组件40也可以用于控制两个激光光源301同时或交替加热气溶胶形成制品1以产生气溶胶。
90.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气溶胶形成制品1在壳体20内滑动。具体的,驱动组件与收料轴4电连接,用于驱动收料轴4转动,带动卷绕轴3转动,以释放卷绕轴3上卷绕的气溶胶形成制品1,从而使加热组件30依次对气溶胶形成制品1的不同区域进行加热。其中,驱动组件可以是电机或泵等动力元件。
9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气溶胶形成制品1、气溶胶形成组件10以及气溶胶形成装置100。该气溶胶形成制品1包括气溶胶形成基质11和衬底12,通过优化气溶胶形成制品1的表面结构,可以实现加热后气溶胶形成基质11与衬底12的脱离程度有很大的改善,通过对气溶胶形成基质11进行通气槽111,降低掉渣风险。掉渣改善后,气溶胶形成装置100的污染情况有明显的改善;进一步地提高气溶胶形成基质11自身的透气率,使产生的气溶胶快速地释放,防止气溶胶释放不及时被气溶胶形成基质11自身二次吸收。该气溶胶形成制品1可以让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快速从通气槽111中释放出来,不会对气溶胶形成制品1本身产生很大的冲击力,从而降低了气溶胶形成基质11相对衬底12出现局部鼓包、分离、掉渣以及
在运动过程中断裂问题的发生概率;以及降低了因气溶胶形成基质11与衬底12分离导致气溶胶形成基质11受热不均问题发生概率,进而有效保证了产生气溶胶的稳定性及用户的抽吸口感。
9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