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机、雾化装置及电子雾化器的制作方法-j9九游会真人

文档序号:35692504发布日期:2023-10-11 13:44阅读:10来源:国知局


1.本技术属于电子雾化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主机、雾化装置及电子雾化器。


背景技术:

2.电子雾化器通过加热油舱中的雾化基质,将尼古丁或其他成分雾化成蒸汽后,让用户吸食的一种产品。
3.电子雾化器一般将含有电源的主机和加热雾化的雾化器分开设置,这样可以更换雾化器。由于现有大部分的电子雾化器只具有单一的加热雾化功能,故现有的主机和雾化器的连接位置,一般主机只设置有用于给雾化器内加热元件供电的电极,雾化器只设置有连通其内加热元件的电子雾化器连接电极。
4.在组件可换可拆装活动的产品中,电极连接之间的结构复杂,使得对电极进行拆装时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一种主机、雾化装置及电子雾化器,以解决现有的电极连接存在结构复杂,电极拆装不便的问题,使得主机简洁,便于拆装回收利用。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主机,其中,所述主机包括: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导线;绝缘件,所述绝缘件中形成有延其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电极插置于所述第一通孔中;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导线,所述第二电极中形成有延其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通孔,所述绝缘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中,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电极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绝缘件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绝缘件的长度方向的相同侧,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二端在所述绝缘件的长度方向上长于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二端,且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二端暴露于所述绝缘件之外。
7.可选地,所述主机还包括:壳体;连接固定件,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连接固定件中形成有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对应所述电极组件设置,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分别在所述容纳槽的相对两侧设置有开口,所述第一通道的开口对应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以使外部第三导线与所述第一电极能够导通,所述第二通道的开口对应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以使外部第四导线与所述第二电极可以导通。
8.可选地,所述壳体还包括有:电极固定件,卡接在所述壳体内壁上,所述电极固定件的中部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的轴向平行于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的内壁与所述第二电极的外壁紧贴。
9.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上设置有:第一接触部、第一固定部和第一接线部,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一端即为所述第一接线部,所述第一接线部位于所述第一电极远离所述连接固定件的一端,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一电极远离所述第一接线部的一端,所述第一固
定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线部之间,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绝缘件的所述第一通孔内壁紧贴。
10.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极上设置有第二接触部、第二固定部和第二接线部,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极的外壁上,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电极固定件抵接,所述第二接线部位于所述第二电极远离所述连接固定件的一侧,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二电极远离所述电极固定件的一侧。
11.可选地,所述连接固定件上设置有两锁定件,其中一所述锁定件一端抵接在所述第一导线上,所述锁定件的另一端抵接在所述第一电极上;另一所述锁定件端抵接在所述第二导线上,所述锁定件的另一端抵接在所述第二电极上。
12.可选地,所述绝缘件远离所述电极固定件的一端设置有绝缘部,所述绝缘件外壁上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通孔紧贴。
13.可选地,所述连接固定件上还开设有第一转向槽与第二转向槽,所述第一转向槽与第一通道对应且相互连通,第二转向槽与第二通道对应且相互连通。
1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第二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装置,所述雾化装置包括外壳;吸嘴,所述吸嘴与所述外壳的一端固定,所述吸嘴上设置有第一气道,所述第一气道与所述外壳同轴设置;储油体,所述储油体设置于所述外壳内并环绕所述第一气道设置;雾化件,所述雾化件位于所述第一气道内并与所述储油体接触,所述电子雾化器;电连接件,所述电连接件固定在所述雾化件远离吸嘴的一端,所述电连接件用于连通所述雾化件与外部电源。
15.可选地,顶部密封件,设置于所述外壳中,中部形成有顶部通气孔;底部密封件,设置于所述外壳中,与所述顶部密封件相对设置,中部形成有底部通气孔;所述外壳还包括有底盖,所述底盖位于所述雾化件远离所述吸嘴的一端,所述底盖与所述外壳固定,所述电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底盖内。
1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第三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器,所述电子雾化器包括上述任意一种主机与上述任意一种雾化装置。
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相比现有的电极连接方式需要辨认方向,本技术的方案中,通过将两个电极或多电极集成到一个电极组件上,使得在安装过程中电极固定件在任意角度下均可以保证连接配合,同时拆装十分方便,可提高拆卸和插接使用时的效率。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19.图1是本技术主机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技术主机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21.图3是本技术主机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电级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技术主机的第一实施例的绝缘件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本技术主机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电极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本技术主机的第一实施例的锁定件结构示意图;
25.图7是本技术主机的第二实施例的剖面图;
26.图8是本技术雾化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9是本技术雾化装置与主机配合部分时的一实施例部分剖面示意图;
28.图10是本技术电子雾化器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1是本技术电子雾化器的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多种”一般包含至少两种,但是不排除包含至少一种的情况。
32.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33.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他任何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4.第一实施例
35.请参照图1与图2,图1是本技术主机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主机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36.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主机1包括:电极组件2、壳体3与连接固定件4、电极固定件5。
37.在本实施例中,壳体3呈圆筒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为六边形、八边形等其他的对称形状,在与其他部件进行连接时,壳体3呈对称状可实现多种不同的放入方式。本实施例中选择采用圆筒状可以最大程度的便于用户操作。电极组件2包括有第一电极201、绝缘件202与第二电极203。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有3个、4个、5个、6个等多个电极的情况,其电极个数至少为二个。
38.在本实施例中,壳体3的内壁上卡接有电极固定件5,具体地,电极固定件5的数量为2个,电极固定件5的纵向截面为u形槽结构,两个电极固定件5的截面类似两个对向开设的u形槽拼接在一起,两u形槽的底壁相连,电极固定件5的u形槽纵向侧壁直径小于壳体3圆筒的直径,具体地,可将电极固定件5的纵向侧壁设为圆筒状;电极固定件5的纵向侧壁外壁抵接在壳体3的圆筒内壁上,在电极固定件5的外壁上设置环形槽501,所述环形槽501位于
所述壳体3内壁与所述电极件之间,环形槽501可减小在安装过程中与壳体3摩擦的面积,进而便于电极固定件5安装,且可提高电极固定件5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电极固定件5与壳体3同轴设置,u型槽的底壁的板面垂直于电极固定件5的圆筒的轴线,u型槽的底壁的一板面中部凸出有一凸出块503,u型槽的底壁上带有从u型槽底部向上延伸的凸出块503,在凸出块503上打通有一固定通孔504,固定通孔504贯穿u型槽的底壁与凸出块503。当电极组件2插设至固定通孔504时,可以提高与电极组件2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电极组件2与电极固定件5之间的接触。固定通孔504的内壁与u型槽的底壁连接处进行倒角,进而便于在与第一电极201插设至固定通孔504内,进而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39.请结合图3,图3是本技术主机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电级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203呈中空圆柱形,第二电极的作为导电介质可以进行电量的传输进而采用导电材料,第二电极203插设在固定通孔504内且与其固定通孔504的内壁接触,其中第二电极203上设置有第二接触部2031、第二固定部2032、第二通孔2033和第二接线部2034,第二通孔2033沿第二电极203沿轴向开设,即第二通孔2033贯穿第二电极203,第二电极203呈圆筒状,且第二电极203的外圆半径小于固定通孔504的内圆半径。在第二电极203上设置有第二固定部2032,第二固定部2032同样呈圆筒状,固定连接在第二电极203的外壁上,第二固定部2032的外径大于固定通孔504的内壁半径,使得第二固定部2032抵接在u型槽的底壁上,进而限制第二电极203轴向和径向上的移动。第二电极203上背离电极固定件5的一侧为第二接触部2031,第二电极203上凸出于电极固定通孔504的一侧为第二接线部2034即第二电极203的第二端,第二接线部2034的外侧连接有如图2所示的第二导线602,第二电极203远离第二接线部2034的一侧即第二电极203的第一端连接有外部第四导线604和外部第三导线603。
40.请结合图5,图5是本技术主机的第一实施例的绝缘件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绝缘件202插设在第二电极203的第二通孔2033中,绝缘件202的外壁与第二电极203的部分内壁抵持,让第二电极203无法与第一电极201接触而实现绝缘。绝缘件202包括固定部2021、第一通孔2022与绝缘端2023,第一通孔2022沿绝缘件202的轴向设置,绝缘件202呈圆筒状,绝缘件202与第二电极203同轴设置,绝缘件202的外壁即为固定部2021,固定部2021第二电极203的与第二通孔2033的内壁紧贴。绝缘件202远离第二接线部2034的一端为绝缘端2023,绝缘端2023的圆形半径位于第二通孔2033的内壁半径与第二电极203的外壁半径之间,绝缘端2023抵接在第二电极203的第二固定部2032上。绝缘部的第一通孔2022内还插设有第一电极201,绝缘件202位于第一电极201与第二电极203之间。绝缘件202用于隔断第一电极201与第二电极203相连,防止第一电极201与第二电极203连接发生短路。
41.请结合图3,图3是本技术主机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电极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电极201上设置有第一接触部2011,第一固定部2012和第一接线部2013。第一接触部2011位于第一电极201的第二端,即第一接触部2011位于第一电极201远离电极固定件5的一侧,第一接触部2011上连接有外部第三导线603。具体的,第一接线部2013呈圆柱状,第一接线部2013的半径大于第一电极201的固定部2021半径,且小于固定通孔504内壁半径。第一电极201的第一端连接有第一导线601,即第一固定部2012上连接有第一导线601,第一电极201的第一端与第二电极203的第一端位于绝缘件202的同一侧,第一固定部2012与第一接触部2011位于第一电极201的两端,第一电极201的长度方向相比第二电极203的长度方向较长,
且第一电极201的第二端暴露于绝缘件202之外。通过将第一电极201、第二电极203与绝缘件202同轴设置,进而更加便于拆卸与安装,十分便捷。
42.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固定件4与壳体3连接,连接固定件4上的一环形端面抵接在电极固定件5上,连接固定件4位于远离第一接线部2013的一侧。连接固定件4中形成有容纳槽401,容纳槽401的开口朝向第一电极201的第二端,且电极组件2的一端插设至容纳槽401内。在连接固定件4上还开设有第一通道402与第二通道403,其中,第一通道402与第二通道403分别位于容纳槽401的相对两侧,第一通道402和第二通道403的开设方向与第一电极201的轴向相同。在连接固定件4上还开设有第一转向槽404与第二转向槽405,第一转向槽404与第一通道402对应相互连通,第一转向槽404的开设方向与第一通道402的开设方向垂直,且第一转向槽404开口方向朝向第一电极201。第二转向槽405与第二通道403对应相互连通,第二转向槽405的开设方向与第二通道403的开设方向垂直,且第二转向槽405开口方向朝向第一电极201。连接固定件4上还设置有扣位部406,卡接部407。当外部第三导线603与外部第四导线604均穿过连接固定件4上对应的通道后由对应的转向槽穿出,外部第三导线603与外部第四导线604插入连接固定件4的一端将于卡接部407进行贴合,通过设置卡接部407进而便于后续对导线与电极进行连通。
43.请结合图6,图6是本技术主机的第一实施例的锁定件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固定件4的扣位部406上卡接有锁定件408。其中,锁定件408上设置有卡扣部4081与弹性接触部4082。具体的,锁定件408为一中空的板状部件,卡扣部4081与弹性接触部4082均由锁定件408的中空内壁相远离板面的一侧延伸,卡扣部4081与弹性接触部4082分别凸出于锁定件408的两不同板面,其中弹性接触部4082靠近电极组件2一侧,卡扣部4081与扣位部406相互抵接,弹性接触部4082抵接在电极组件2上,此时的锁定件408同时与导线抵接,进而电极固定件5将导线夹持在锁定件408与卡接部407之间,实现了对导线的固定,并且实现了第一导线601、第一电极201与外部第三导线603的连通,第二导线602、第二电极203与外部第四导线604的连通。
44.请参照图7,图7是本技术主机的第二实施例的剖面图。
45.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设置有同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电极固定件5,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203设置有第二接触部2031、第二接线部2034与第二通孔2033,第二电极203呈阶梯状的圆筒状,圆筒半径较小的部分为第二接线部2034,第二接线部2034,元筒半径较大的部分为第二接触部2031,第二接线部2034的圆筒外壁与电极固定件5紧贴,实现第二电极203的固定。绝缘件202与第一电极201与主机1的第一实施例中的设置相同,在此不过多论述。本实施例中的电极组件2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二电极203的第二接触部2031的圆筒半经大于第一电极201的第一接触部2011的圆形半径,如此设置进而便于连接固定件4卡接导线。
46.其中,连接固定件4与壳体3连接,连接固定件4位于远离第一接线部2013的一侧,连接固定件4上的一环形端面抵接在电极固定件5上,在连接固定件4上还开设有第一通道402与第二通道403与容纳槽401。其中,第一通道402与第二通道403分别位于容纳槽401的相对两侧,第一通道402和第二通道403的开设方向与第一电极201的轴向相同。第一通道402的开口对应第一电极201设置,以使外部第三导线603与第一电极201能够导通,第二通道403的开口对应第二电极203设置,以使外部第四导线604与第二电极203可以导通。
47.其中,第一通道402与第二通道403远离电极固定件5的一端开口处进行倒角,使得第一通道402与第二通道403远离电极固定件5的一端的开口处截面积最大,进而便于导线在安装的过程中穿设至第一通道402或第二通道403中。
48.具体的,连接固定件4包括有卡接件409与抵接件411,卡接件409位于连接固定件4的中部,卡接件409设置于第一通道402与第二通道403之间。而抵接件411位于卡接件409的外侧与电极固定件5抵接,卡接件409与抵接件411为一体成型。在卡接件409中形成有容纳槽401,容纳槽401的开口朝向第一电极201的第二端,容纳槽401对应电极组件2,电极组件2插设至容纳槽401内。且外部第三导线603穿过第一通道402,并且外部第三导线603的端部位于容纳槽401的内部,外部第四导线604穿过所述第二通道403,并且所述外部第四导线604的端部位于所述容纳槽401的内部。
49.通过将两个或多个电极同心轴集成到一个组将上,如此设计可以在无需辨别方向的情况下进行组装,且十分便于进行拆卸回收利用等,进而提高了电子雾化器8的组装效率。
5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相比现有的电极连接方式需要辨认方向,本技术的方案中,通过将两个电极或多电极集成到一个电极组件2上,使得在安装过程中电极固定件5在任意角度下均可以保证连接配合、制作生产简单、成本低,同时拆装十分方便,可提高拆卸和插接使用时的效率。
51.第二实施例
52.请参阅图8与图9,图8是本技术雾化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雾化装置与主机配合部分时的一实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雾化装置7中包括有外壳701、吸嘴702、顶部密封件703、底部密封件704、雾化件705、顶部吸油体706、底部吸油体707以及储油体708。其中,顶部吸油体706、底部吸油体707以及储油体708均可采用棉、储油纤维、多孔陶瓷体等吸附材质的物质。
53.在本实施例中,外壳701呈中空圆柱状,外壳701的一端与吸嘴702卡接,吸嘴702上设置有第一气道7011,第一气道与外壳701同轴设置。
54.在本实施例中,顶部密封件703设置于壳体中,顶部密封件703呈柱状,在其中部形成有顶部通气孔7031。顶部密封件703为硅胶制成,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其他能够起到密封气体与雾化液的其他材料。
55.在本实施例中,底部密封件704设置于壳体中,与顶部密封件703相对设置于壳体的两端。底部密封件704与顶部密封件703类似,在中部形成有底部通气孔7041,且底部通气孔7041的轴线与顶部通气孔7031的轴线相同。
56.在本实施例中,雾化件705设置于壳体内,位于顶部密封件703与底部密封件704之间,并且形成有连通顶部通气孔7031与底部通气孔7041的第一气道7011。第一气道7011的轴线与顶部通气孔7031和底部通气孔7041同轴设置,进而提高气体流动过程中的流畅性。
57.在本实施例中,底部吸油体707设置于壳体中,位于底部密封件704远离顶部密封件703的一侧。通过设置底部吸油体707汽化用于吸收回流的冷凝液或未雾化完全的气溶胶,防止漏液,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
58.在本实施例中,顶部密封件703远离底部密封件704一侧嵌入设置有顶部吸油体706,顶部吸油体706中部设置有与顶部通气孔7031的连通气道。可以理解的是,顶部吸油体
706用于吸收回流的冷凝液或未雾化完全的气溶胶,防止漏液进入雾化件705被再次加热雾化,避免产生不可控的物质。
59.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有储油体708,储油体708设置于壳体内,环绕第一气道7011设置,用于储存雾化基质,雾化件705接触连接在储油体708上。通过给雾化件705供电,进而使得雾化件705可以加热从储油体708上吸收的雾化基质进行汽化雾化。
60.在雾化装置7进行工作时,首先需要对雾化装置7进行供电,用户含住吸嘴702并吸气,气体由底部通气孔7041进入雾化装置7,随后气体流经与之连通的第一气道7011,第一气道7011内的雾化件705由于通电工作,将雾化基质汽化为气溶胶,随后一并流经顶部通气孔7031,最后由吸嘴702进入用户口腔内。
61.请结合图8,雾化装置7还包括底座709,设置于外壳701外部靠近底部吸油体707一侧。底座709与外壳701配合将底部密封件704与底部吸油体707密封。底座709还设置有第二气道7091,具体地,两个第二气道7091对向设置且与第一气道7011连通,进而保证气流能流畅通过。底座709上设置与电极组件2插接位置相应的电连接件710

具体的,电连接件710优选为簧片1701,与电极组件2对应的位置(具体地,与第一电极201与第二电极203均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簧片1701,簧片1701富有一定弹性,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导电且具有弹性的材料,如弹片,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62.在雾化装置7与主机1相互配合时,主机1中靠近电极的一侧与雾化装置7远离吸嘴的一侧相连,两者插接配合,在插接过程中,簧片1701与电极进行抵接,使得雾化装置7上的雾化件705的两电极通过簧片1701与第一电极201连通和第二电极203连通。由于第一电极201与第二电极203同轴设置,可以看出簧片1701如同电刷与电极进行接触,不需要调整方向进行对位操作,只需使得主机1与雾化装置7插接配合即可,可以沿轴向转动180
°
依旧保持主机1与雾化装置7的电连通。即在安装过程中,只需使雾化装置7落入壳体3内,然后使雾化装置7与主机1抵接,即可以是实现雾化装置7与主机1之间的电连接。无需辨认方向组装,实现对雾化装置7的快速拆装,且连接稳固牢靠。最后在壳体3内安装主机1进行供电,壳体3远离雾化装置7的一端设置如下述实施例的底盖803,底盖803与壳体3插接配合,可通过底盖803调节主机1与雾化装置7间的抵接到位,进而可以保证雾化装置7与主机1上的电极组件2的良好接触,减小雾化装置7的故障率。需要说明的是,底盖803与壳体3插接松紧度,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既可以让用户从壳体3拔插主机1,又能在插接上之后,主机1不在使用时掉落。
63.第三实施例
64.请参阅图10与图11,图10是本技术电子雾化器的一实施例的结构式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电子雾化器的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65.在本实施例中,电子雾化器8包括主机1与雾化装置7,主机1与雾化装置7之间通过电极组件2的插接与拔插实现可拆卸连接。其中,主机1包括但不仅限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主机1,雾化装置7包括但不仅限于上述第二实施例中的雾化装置7。
66.在本实施例中,主机1还包括有电路板801、电源802。壳体3内远离吸嘴702的一端设置有底盖803,底盖803与壳体3固定,例如卡接固定,底盖803可封堵住壳体3的一端,在底盖803上还开设有进气孔8031,在底盖803靠近主机1的一侧面与电源802抵持连同时在底盖803上还开设有充电端口804及线路板805,通过充电端口804及线路板805可对电源802进行
充电,无需时常更换电源,十分便捷。电源802远离底盖803的一侧与电路板801相连,进而使得电源802与电路板801电连接;同时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与电路板801实现连通,通过电路板801实现对雾化件705的电连接。电路板801上还设置有咪头(气流/气压传感器),进而检测气流速度/负压,判断用户是否在使用电子雾化器8。
67.在电子雾化器8进行工作时,电子雾化器8的进气孔8031与外界连通,用户由雾化装置7的吸嘴吸气,气体由进气孔8031进入电子雾化器8内,随后由电源802与壳体3之间的间隙流动至电路板801,电路板801上的咪头达到触发阈值发送电信号给控制芯片(图未示,设置于咪头内或电路板801),控制芯片控制电源802向雾化件705供电,雾化件705工作,此时气流由电极固定件5与连接固定件4上的通孔806进入雾化装置7内,并与经过雾化件705汽化后的气溶胶一同由第一气道7011流出,直至用户的口腔内。
6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