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噪型新风系统的制作方法-j9九游会真人

文档序号:35890019发布日期:2023-10-28 19:37阅读:4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通风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降噪型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2.新风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送风系统,目的是将房屋内的空气置换出气,从而留下清新的空气,新风系统具有很多功能,比如说除臭、除尘、排湿、调节室温的功能。
3.公告号为cn218065222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针对新风系统的低频噪音降低装置,其技术要点是: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减震垫,所述减震垫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安装件,所述安装件的底部通过减震垫固定连接有内壳。
4.上述方案是通过减震垫进行减震而达到降噪的效果,新风系统中包括管道和新风主机,新风主机在运作的过程中,新风主机内的空气是流动的,气流与新风主机中的其他部件相碰撞时,便会产生震动,该震动便会导致噪声的发生,因此需要解决新风主机的噪声问题。
5.因此需要提出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降噪型新风系统。
7.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该降噪型新风系统,包括驱动空气沿单一方向流动的新风主机,位于出气端一侧的所述新风主机固定连接有管体,所述管体的内周壁上固定连接有使空气沿单一方向流动的导向部,所述管体的外周壁上固定连接有缓冲管体周壁震动的减震部。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减震部包括包裹管体的减震管,所述减震管与管体之间形成有减震空间,位于减震空间内的所述管体的外周壁上固定连接有缓冲管体震动的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内设有降噪空间,位于降噪空间内的所述弹性组件固定连接有降噪组件。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固定连接在位于减震空间内的所述管体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二弹性件固定连接在位于减震空间内的所述减震管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交替设置,所述降噪空间位于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之间。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降噪组件包括吸音件以及夹持吸音件的若干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固定连接在位于降噪空间内的第一弹性件上,所述吸音件固定连接在夹持件的内壁上。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部包括固定件和导向件,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在管体的内周壁上,所述导向件固定连接在固定件朝向管体中心线的一侧,所述导向件上设有沿新风主机方向突出的凸起。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件的顶面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凸起开设有
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截面面积大于第一通孔的截面面积。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件和凸起均为柔性材质。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靠近新风主机一侧的所述管体设有导向面,所述导向面位于新风主机与管体的连接处。
1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从新风主机内吹出的气体会在管体中流动,气流会流动到导向件上,大部分的气流会从第二通孔流出,这部分的气体难以吹在管体的内壁上,从而防止气流与内壁相碰撞而发出声音,另一部分的气流会通过第一通孔,因为第一通孔的截面面积较小,从而减弱气流直接吹在管体内壁上的量;但是难免部分气流仍会与管体的内壁相碰撞,管体发生震动之后,震动会传导到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上,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具有弹性形变性能,使得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具有减震的效果,从而有降噪的效果,剩余的噪音会被吸音件吸收,从而达到更好的降噪效果,使得使用者在夜晚安静的时候,难以听到新风主机发出声音。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20.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
21.图5为图3中c处的放大图。
22.图中:1、新风主机;2、管体;3、减震管;4、减震空间;5、降噪空间;6、第一弹性件;7、第二弹性件;8、吸音件;9、夹持件;10、固定件;11、导向件;12、凸起;13、第一通孔;14、第二通孔;15、导向面。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24.降噪型新风系统,包括驱动空气沿单一方向流动的新风主机1,新风主机1为内部中空的长方体,新风主机1一般会通过螺丝固定在墙顶上,风机位于新风主机1内,当打开新风主机1的开关时,风机会转动,从而驱动空气流动,位于出气端一侧的新风主机1固定连接有管体2,管体2内部中空,新风主机1吹出的气流通过管体2流动,从而防止新风主机1吹出的气体散开到周围的环境中。
25.靠近新风主机1一侧的管体2设有导向面15,导向面15用于气流的导向,位于导向面15处的管体2的截面面积从靠近新风主机1处向远离新风主机1处逐渐变小,导向面15位于新风主机1与管体2的连接处,当气流流动到新风主机1与管体2的连接处时,气流会顺着导向面15流动,从而减弱气流与管体2内壁碰撞而产生的震动,进而降低噪音。
26.管体2的内周壁上固定连接有使空气沿单一方向流动的导向部,当气流在管体2内流动时,气流所受到的力错综复杂,使得部分的气流会碰撞到管体2的内周壁上,从而会产生震动,进而产生噪音,而导向部用于使得气流能够向单一方向流动,从而使得气流难以直接碰撞在管体2的内周壁上,从而使得管体2难以产生震动。
27.管体2的外周壁上固定连接有缓冲管体2周壁震动的减震部,即使在导向部的导向作用下,小部分的气流仍会撞击在管体2的内壁上,减震部用于减缓这部分的震动,从而达到降噪的作用。
28.减震部包括包裹管体2的减震管3,减震管3的截面形状与管体2的截面形状相同,但减震管3的截面面积大于管体2的截面面积,使得减震管3能够包裹管体2,减震管3的材质与管体2的相同,都是塑料材质,塑料材质质轻强度高,减震管3与管体2之间形成有减震空间4,位于减震空间4内的管体2的外周壁上固定连接有缓冲管体2震动的弹性组件,弹性组件是通过弹性形变性能来缓冲管体2的震动,从而达到降噪的效果,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6和第二弹性件7,第一弹性件6和第二弹性件7均为条状的橡胶,第一弹性件6固定连接在位于减震空间4内的管体2的外侧壁上,第一弹性件6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连接在管体2的外侧壁上,第二弹性件7固定连接在位于减震空间4内的减震管3的内侧壁上,第二弹性件7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连接在减震管3的内侧壁上,第一弹性件6和第二弹性件7均是阵列分布,第一弹性件6和第二弹性件7交替设置,交替设置用于均匀缓冲震动,同时,也能够减少用材。
29.弹性组件内设有降噪空间5,降噪空间5位于第一弹性件6和第二弹性件7之间,第一弹性件6和第二弹性件7围设成降噪空间5,位于降噪空间5内的弹性组件固定连接有降噪组件,降噪组件是通过吸音的方式降噪,降噪组件包括吸音件8以及夹持吸音件8的若干夹持件9,夹持件9用于夹持吸音件8以将吸音件8进行固定,夹持件9的截面形状为c字形,夹持件9固定连接在位于降噪空间5内的第一弹性件6上,夹持件9的材质为碳钢,夹持件9通过胶粘的方式与第一弹性件6固定连接,吸音件8固定连接在夹持件9的内壁上,夹持件9相对于吸音件8对称设置,吸音件8为吸音棉,吸音棉通过用万能胶粘在夹持件9的内部。
30.导向部包括固定件10和导向件11,固定件10固定连接在管体2的内周壁上,固定件10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连接在管体2的内周壁上,固定件10的材质与管体2的材质相同,导向件11固定连接在固定件10朝向管体2中心线的一侧,导向件11具有气流的导向作用,导向件11是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在固定件10上,固定件10的顶面开设有通孔,而导向件11在对应的位置开设有与固定件10的通孔截面面积大小相同的通孔,螺栓穿透固定件10的通孔和导向件11的通孔后,用螺母将螺栓固定在固定件10之间,导向件11上设有沿远离新风主机1方向突出的凸起12,凸起12与导向件11一体成型,凸起12的截面为圆形,凸起12位于导向件11的中心,导向件11和凸起12均为柔性材质且为玻璃布,凸起12通过缝合的方式固定在导向件11上,当有气流吹在导向件11或凸起12上时,导向件11和凸起12会发生形变,发生形变的导向件11和凸起12可以缓冲气流吹在导向件11和凸起12上的作用力,从而减弱气流吹在固定件10上的震动,从而能够达到降噪的效果。
31.导向件11的顶面开设有第一通孔13,凸起12开设有第二通孔14,第二通孔14的截面面积大于第一通孔13的截面面积,气流会吹在导向件11上,特别是位于导向件11中心区域的凸起12上,因此大部分的气流会通过第二通孔14流出,因为凸起12朝向远离新风主机1方向突出,所以通过第二通孔14的气流能够沿管体2的中心线方向流动,管体2内气体的作用力复杂,从而导致气流会沿不同的方向流动,所以通过第一通孔13的气流是流动方向错误的气流,第一通孔13便有缓冲该气流的作用,从而减少该气流吹在管体2内壁上的量,从而减弱管体2的震动,进而达到降噪的效果。
32.工作原理:从新风主机1内吹出的气体会在管体2中流动,气流会流动到导向件11上,大部分的气流会从第二通孔14流出,这部分的气体难以吹在管体2的内壁上,从而防止气流与内壁相碰撞而发出声音,另一部分的气流会通过第一通孔13,因为第一通孔13的截面面积较小,从而减弱气流直接吹在管体2内壁上的量;但是难免部分气流仍会与管体2的内壁相碰撞,管体2发生震动之后,震动会传导到第一弹性件6和第二弹性件7上,第一弹性件6和第二弹性件7具有弹性形变性能,使得第一弹性件6和第二弹性件7具有减震的效果,从而有降噪的效果,剩余的噪音会被吸音件8吸收,从而达到更好的降噪效果。
3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