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儿童座椅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儿童座椅。
背景技术:2.当父母骑行电动车有驮带儿童的需求时,往往会在电动车前置的踩脚部位放置一个可折叠的儿童座椅,现有的儿童座椅在固定时,往往是通过将儿童座椅底部的固定板与踩脚部分通过螺栓等固定方式连接,且部分儿童座椅的底部与侧面均需要与电动车进行连接才能完成儿童座椅的固定,儿童座椅的固定步骤繁琐,且不可产生位置移动,使用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部分儿童座椅甚至需要在电动车的踩脚部分进行打孔固定,对电动车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或者需要辅助绳索对儿童座椅进行固定,需要对踩脚部分进行整体的缠绕,整体的美观性较差;
3.儿童座椅在不需要使用时,折叠后的占地面积仍然较大,整体结构复杂,电动车的踩脚部分面积有限,余量面积较小,儿童座椅折叠有限,只是简单的座椅与座椅底部的支撑杆进行简单的折叠,折叠后儿童座椅与儿童座椅的固定部分堆叠在电动车的踩脚部分,对于电动车的骑行体验感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新型儿童座椅。
5.为实现其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新型儿童座椅,包括安装组件、承重杆,所述安装组件与承重杆通过快拆组件摆动连接,所述安装组件上设有异形孔,所述异形孔为槽孔,所述承重杆靠近异形孔的端部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穿过异形孔。
7.作为优选的,所述承重杆侧面对称设有若干安装孔,所述承重杆一侧安装有儿童车座,所述儿童车座通过安装孔固定在承重杆一侧。
8.作为优选的,所述安装组件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第三连接件连接,所述承重杆与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上设有安装凹槽。
9.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件与第三连接件可拆卸安装在电动车的车把前杆或车座支撑杆,所述安装凹槽与电动车的车把前杆或车座支撑杆侧壁相贴合。
10.作为优选的,所述快拆组件包括快拆手柄和快拆轴,所述快拆轴穿过第一连接件和承重杆端部,所述快拆手柄固定在快拆轴端部一侧、第一连接件的外侧,所述快拆手柄通过控制第一连接件与承重杆之间的距离控制儿童车座的展开与折叠。
11.作为优选的,所述异形孔为弧形槽孔,且异形孔内设有交错阵列的齿顶和齿槽,所述异形孔的端部设有限位孔。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快拆组件简化了承重杆与安装组件之间的位置锁定限位,掰动快拆手柄解锁快拆轴即可解除承重杆与第一连接杆之间的位置锁定,此时承重杆及儿童车座可相对第一连接件旋转,儿童车座可以完成展开与折叠,儿童车座旋转到待使用的位置时,掰动快拆手柄锁定快拆轴完成儿童车座相对第一连接件的位置固定,操作简便;儿童车座可以在承重杆不同位置处的安装孔进行固定连接,儿童车座的位置可以进行移动,进一步满足不同情况下的使用需求;异形孔内部、承重杆端部的连接杆辅助承重杆相对第一连接件进行二次定位,避免锁定状态下的承重杆及儿童车座相对第一连接件产生位移,同时齿槽也能防止连接杆相对第一连接件产生微小位移;儿童车座在承重杆相对第一连接件的旋转过程中完成折叠与展开,折叠后的占用面积较小,占用面积约等于儿童车座的面积,折叠效果好,整体的结构简单,避免冗杂的复合结构,使用便捷,降低制造生产成本,提高实用性。
附图说明
14.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15.图1为本实施例的正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施例的右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施例的承重杆的正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件的正视图和侧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安装组件;11-第一连接件;111-异形孔;1111-齿顶;1112-齿槽;1113-限位孔;12-第二连接件;13-第三连接件;14-安装凹槽;
20.2-承重杆;21-连接杆;22-安装孔;
21.3-快拆组件;31-快拆手柄;32-快拆轴;
22.4-儿童车座。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5.如图1-图4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儿童座椅,包括安装组件1、承重杆2,安装组件1与承重杆2通过快拆组件3摆动连接,安装组件1上设有异形孔111,异形孔111为槽孔,承重杆2靠近异形孔111的端部设有连接杆21,连接杆21穿过异形孔111,快拆组件3可以控制承重杆2与安装组件1之间的位置关系,承重杆2与安装组件1之间位置解锁时,承重杆2以快拆组件3为支点,绕安装组件1进行旋转,承重杆2与安装组件1之间位置锁定时,承重杆2与安装组件1保持相对静止。
26.进一步的,承重杆2两侧面上对称设有若干安装孔22,承重杆2一侧安装有儿童车
座4,儿童车座4底部设有与安装孔22相配合的儿童车座安装孔,儿童车座安装孔位于儿童座椅底部对称的耳板上,耳板垂直设于儿童车座4的底部,对称的耳板之间的间距等于承重杆2的宽度,儿童车座4通过耳板卡在承重杆2一侧,将儿童车座安装孔与安装孔22对齐并安装固定螺栓,儿童车座4固定在承重杆2一侧,儿童车座安装孔的数量为两组、四个,安装孔22的数量为八组、十六个,相邻儿童车座安装孔组之间的间距为相邻安装孔组间距的二分之三,基于安装孔22的数量,儿童车座4在承重杆2上可以进行移动,将固定螺栓进行拆卸,将儿童车座4进行移动,移动后将儿童车座安装孔与安装孔22进行对齐,将固定螺栓安装在儿童车座安装孔与安装孔22内并进行紧定,儿童车座4完成相对承重杆2的移动并重新固定在承重杆2上,车座与安装组件1之间的间距可调,满足多种情况下不同的使用需求。
27.进一步的,安装组件1包括第一连接件11、第二连接件12、第三连接件13,第一连接件11与第二连接件12通过焊接固定,第二连接件12与第三连接件1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11与承重杆2活动连接,承重杆2紧贴第一连接件11的内壁,第二连接件12与第三连接件13上设有安装凹槽14,第二连接件12与第三连接件13上的安装凹槽14开口相对,将安装凹槽14对齐、对准电动车的车把前杆或者车座支撑杆,安装凹槽14紧贴车把前杆或者车座支撑杆的侧壁,通过螺栓将第二连接件12与第三连接件13连接固定,此时与第二连接件12连接的第一连接件11及与第一连接件11固定的承重杆2固定在电动车的车把前杆或车座支撑杆上,此时,位于承重杆2一侧的儿童车座4位于车把前杆与车座支撑杆之间,整体的安装结构简单,安装部位具有选择性,安装步骤只需要进行一次,简便快捷,避免对电动车表面进行钻孔等动作,避免对电动车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同时保证了电动车在儿童座椅安装后的美观性,提高适用性。
28.进一步的,快拆组件3可以限制承重杆2与第一连接件11之间的位置状态,快拆组件3包括快拆手柄31和快拆轴32,快拆手柄31与快拆轴32之前的锁紧原理是变换承重杆2与第一连接件11侧壁的距离,掰动快拆手柄31拉近第一连接件11之间的间距并夹紧称承重杆2,承重杆2不能相对第一连接件11产生旋转,儿童车座4不可进行折叠,此时处于锁紧状态,掰动快拆手柄31将第一连接件11的侧壁与承重杆2之间的距离拉开,承重杆2在第一连接件11之间可以绕快拆轴32进行旋转,旋转的承重杆2带动儿童车座4相对第一连接件11进行旋转,此时儿童车座4可以按需进行折叠或者展开,此时处于解锁状态;
29.具体的,快拆手柄31的施力部分具有一定的弧度,便于解锁时手指施力扳动快拆手柄31,快拆组件3使儿童车座4的折叠更加便捷,且快拆组件3更加的省力,安全性较高,只有快拆手柄31与快拆轴32之间处于完全解锁状态,儿童车座4、承重杆2才可以旋转,快拆手柄31与快拆轴32处于不完全解锁的状态下,承重杆2侧面与第一连接件11内壁之间仍处于挤压状态,此时承重杆2旋转时所需要的力相比较成年人的用力程度来说也较难达到,只有快拆手柄31与快拆轴32之间完全解锁,承重杆2侧面与第一连接件11内壁之间的挤压消失,承重杆2才可以在正常施力的情况下进行旋转,儿童车座4进行自由角度的折叠或展开,将承重杆2组旋转到一定所需角度、儿童车座4完成折叠或展开,摆动快拆手柄31锁紧快拆轴32儿童车座4完成位置固定,因此快拆组件3也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
30.具体的,快拆手柄31在掰动的过程中没有瞬时移动的零部件,儿童车座4是人手动调节折叠的角度,不存在儿童车座4突然反弹的情况,但一部分儿童车座4是通过按钮解锁后瞬时反弹进行折叠或收纳,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儿童站在电动车附近可能会击打到儿童
或者家长,危险性较高,快拆组件3解锁时承重杆2的旋转是人手动控制调节的,不存在反弹的情况,避免对家长或者儿童造成击打,安全性较高,且旋转的角度也是人为可控的,承重杆2的旋转自由度更高,儿童车座4的安置角度选择更多。
31.进一步的,异形孔111为弧形槽孔,异形孔111的弧线角度大约为180
°
,当快拆轴32处于解锁状态时,异形孔111内的连接杆21及承重杆2同时绕快拆轴32进行旋转,当承重杆2旋转到所需的待使用角度时,掰动快拆手柄31,锁紧快拆轴32,连接杆21在异形孔111内的位置固定,异形孔111内部设有异型齿,异形孔111的端部为限位孔1113,限位孔1113的数量为两个,异型齿包括交错阵列的齿顶1111和齿槽1112,同时相对的齿槽1112还能对连接杆21起到一定的限位固定作用,如果异形孔111为光滑的槽孔,连接杆21在锁紧状态下时,可能会因为周围没有限位结构,连接杆21会在异形孔111内产生细微移动,此时承重杆2与第一连接件11之间的角度也会产生细微变换,所以,齿槽1112和齿顶1111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避免锁紧状态下的连接杆21及其儿童车座4相对异形孔111及第一连接件11进行移动,对承重杆2的位置固定起到一定的辅助锁紧作用;
32.具体的,近乎平角的弧形异形孔111,可以满足承重杆2及儿童车座4旋转近180
°
的使用需求,异形孔111端部的限位孔1113限制承重杆2相对第一连接件11的旋转角度,当承重杆2开始转动时,连接杆21在异形孔111内同步移动,当连接杆21位于限位孔1113内,承重杆2达到相对第一连接件11旋转的最大角度,连接杆21在两限位孔1113之间的旋转夹角等于承重杆2及儿童车座4的可旋转的旋转夹角区间,第二连接件12与第三连接件13固定在车把前杆或者车座支撑杆,儿童车座4固定在承重杆2的侧面、位于车把前杆与车座支撑杆之间,解锁快拆轴32,此时儿童车座4可以沿着异形孔111的弧线部分向上或者向下折叠,整体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儿童车座4折叠的角度与位置,更加人性化,选择多样性,当第二连接件12、第三连接件13与车座支撑杆相连接时,因为电动车车座本身的截面面积大于车座支撑杆的截面面积,折叠后的儿童车座4与车座支撑杆相贴,此时相贴的儿童车座4会部分笼罩在电动车车座底部,整体折叠后相对电动车的车把前杆与车座支撑杆之间的余量空间更大,儿童座椅整体的占地面积较小,整体的折叠后的宽度与儿童车座4的厚度相似,且均竖向固定在电动车的车把前杆或车座支撑杆侧面,折叠后电动车的骑行体验感提高。
33.本身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将第二连接件12、第三连接件13的安装凹槽14与电动车的车把前杆或者车座支撑杆侧壁相贴,折叠时,掰动快拆手柄31,解锁快拆轴32,第一连接件11与承重杆2之间的挤压逐渐解除,快拆轴32完全解锁时,第一连接件11与承重杆2之间的挤压完全解除,第一连接件11与承重杆2之间的锁定解除,摆动儿童车座4,承重杆2绕快拆轴32进行旋转,同时连接杆21绕快拆轴32在异形孔111内沿异形孔111的弧线方向进行旋转,当儿童车座4进行折叠到使用需求的角度,掰动快拆手柄31逐渐锁定快拆轴32,第一连接件11与承重杆2之间逐渐产生挤压,快拆手柄31锁定快拆轴32时,承重杆2及儿童车座4相对第一连接件11不可产生旋转,第一连接件11与承重杆2之间完成位置锁定,儿童车座4位置固定。
34.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7.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