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防水施工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固定模板。
背景技术:2.在地下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每隔一定距离留设一条伸缩缝,为防止伸缩缝漏水需要在地下工程的伸缩缝内埋设中埋式橡胶止水带, 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在混凝土浇筑时被预埋在施工缝及伸缩缝(以下统称变形缝)内与混凝土连成一体,以延长渗水路径的方式来起到止水的作用,可有效防止构筑物变形缝处的渗水和漏水,并起到有效紧固密封和减振缓冲等作用。在浇筑混凝土时容易出现中埋式橡胶止水带移位,导致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偏移变形缝的中心线,在变形缝变形和受到水压时,中埋式橡胶止水带抵抗外力的能力大幅降低,容易造成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失去防渗水功能。
3.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改进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固定模板。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固定模板,包括多个单元模板,多个所述单元模板拼接形成固定模板的端模,所述单元模板包括:
7.外板,所述外板的外侧设有向后浇段延伸的外翻边,所述外板内侧设有向后浇段延伸的外凸条;
8.内板,所述内板的外侧设有向后浇段延伸的内翻边,所述内板内侧设有向后浇段延伸的内凸条;
9.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之间设有对应橡胶止水带的限位缝隙,所述外凸条和所述内凸条靠近橡胶止水带一侧的中部设有对应橡胶止水带中部凸起的弧形槽。
10.优选,所述单元模板包括直板单元和弧形板单元,所述弧形板单元和所述直板单元相互拼接后形成拱形端模。
11.优选,所述单元模板包括直板单元相互拼接后形成对应底板端模。
12.优选,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的端部设有固定翻边,相邻两个单元模板之间的固定翻边通过固定螺栓进行固定。
13.优选,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之间设有多个拉紧机构,所述拉紧机构包括:
14.主体,所述主体为卡设在所述外凸条和所述内凸条外侧的u形件;
15.拉板,所述拉板有两个,两个所述拉板分别位于外板和内板上,拉板的一端向后浇段翻折形成卡接在所述主体内侧的第一折弯部,另一端向后浇段翻折形成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二折弯部上设有穿孔;
16.拉紧螺栓,所述拉紧螺栓有两个,两个所述拉紧螺栓分别固定于所述外翻边和所述内翻边上,并沿垂直单元模板长度的方向延伸,所述拉紧螺栓穿过所述穿孔后连接螺母。
17.优选,所述主体端部和所述第一折弯部之间设有插孔,插销依次穿过所述主体和所述第二折弯部固定所述拉板。
18.有益效果:设置外板和内板,通过外板和内板夹持进行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固定,从而避免浇注过程中发生位移,从而保证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安装精度,提高施工后的防渗水能力。
附图说明
19.构成本技术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中拱形端模的拼接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中底板端模的拼接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中拉紧机构的安装示意图。
23.图中:1、直板单元;2、弧形板单元;3、橡胶止水带;4、主体;5、拉板;6、拉紧螺栓;7、螺母;101、外板;102、内板;103、外凸条;104、内凸条;105、外翻边;106、内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26.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7.如图1-3所示,为了解决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安装过程中容易发生位移的现象,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固定模板,用于夹持橡胶止水带3,使橡胶止水带3在浇注过程中不发生位移,进而提高施工质量。
28.固定模板包括多个单元模板,多个单元模板拼接形成待浇筑段模板的端模,通过端模形成施工缝,并在施工缝处置入止水带,结构简单,无需进行多余的橡胶止水带3固定构件安装,能够大大提高施工效率。
29.单元模板包括外板101和内板102,外板101和内板102的拼缝位置对应止水带安装位置,外板101、内板102宽度和止水带的厚度相加与欲浇注的混凝土厚度相适配,外板101的外侧设有向后浇段延伸的外翻边105,外翻边105可以加强模板的强度,在外翻边105上设置螺孔,用于与台车或者其他模板进行固定,外板101内侧设有向后浇段延伸的外凸条103,
内板102的外侧设有向后浇段延伸的内翻边106,内翻边106同样可以加强模板的强度,并打设螺孔后与其他构件固定,内板102内侧设有向后浇段延伸的内凸条104;外凸条103和内凸条104具有一定厚度,用于夹持橡胶止水带3中部。
30.安装后的外板101和内板102之间的限位缝隙与橡胶止水带3厚度适配,为了进一步保证橡胶止水带3的稳定,外凸条103和内凸条104靠近橡胶止水带3一侧的中部设有对应橡胶止水带3中部凸起的弧形槽,以此可以快速对橡胶止水带3进行定位,并通过弧形槽和橡胶止水带3中部的弧形凸起产生限位,保证定位精度和稳定性。
31.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本技术所提供的固定模板可以适用于多种场景,例如隧道衬砌、隧道底板、管廊底板等。
32.针对隧道拱顶,单元模板包括直板单元1和弧形板单元2,弧形板单元2和直板单元1相互拼接后形成拱形端模,拱形端面与隧道侧壁和拱顶适配,拱形端模可以通过内翻边106固定在隧道衬砌台车上。在弧形板单元,位于所对应弧形靠近圆心一侧的为内板102,另一侧为外板101。
33.针对隧道底板、管廊底板,单元模板包括直板单元1相互拼接后形成对应底板端模,拼接后的底板端模为直线型,能够进行底板的浇注。
34.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外板101和内板102的端部设有固定翻边(图中未示出),固定翻边的宽度与内翻边106、外翻边105相同,固定翻边上设有螺孔,在单元模板拼接之后,相邻两个单元模板之间的固定翻边通过固定螺栓进行固定,以此形成稳定的端模。
35.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外板101和内板102之间设有多个拉紧机构,通过拉紧机构拉紧外板101和内板102,从而夹紧橡胶止水带3,保证所形成模板的密封性。
36.拉紧机构包括主体4、拉板5和拉紧螺栓6,主体4为u形件,宽度为10cm,材质为金属机构,可以是槽钢等切割形成,主体4的开口侧卡设在外凸条103和内凸条104外侧, 主体4的开口深度大于外凸条103和内凸条104的厚度,且在卡接之后能够容置橡胶止水带3伸出单元模板的一侧,橡胶止水带3也可以通过形变容置在主体4的开口内,从而提高紧凑性。
37.拉板5有两个,两个拉板5分别位于外板101和内板102上,沿外板101和内板102的外侧壁延伸,拉板5的一端向后浇段翻折形成卡接在主体4内侧的第一折弯部,以外板101为例,第一折弯部位于主体4端部和外凸条103之间,第一折弯部宽度与外凸条103或内凸条104厚度适配,从而形成限位。另一端向后浇段翻折形成第二折弯部,第二折弯部上设有穿孔,拉板5宽度与主体4宽度相适配,并沿垂直于单元模板长度的方向延伸。
38.拉紧螺栓6有两个,两个拉紧螺栓6分别通过焊接或者螺纹连接的形式固定于外翻边105和内翻边106上,并正对第二折弯部,以沿垂直单元模板长度的方向延伸,拉紧螺栓6穿过穿孔后连接螺母7,旋紧螺母7,利用内翻边106和外翻边105带动外板101和内板102向中部挤压橡胶止水带3。
39.在本实施例中,主体4端部和第一折弯部之间设有插孔,插销依次穿过主体4和第二折弯部固定拉板5,以此能够保证在张拉过程中,主体4和第一折弯部不会发生脱离。
40.在实际使用时,首先将第二折弯部的穿孔套在拉紧螺栓6上,然后将主体4卡接在两个拉板5的第一折弯部,最后插入插销形成固定,安装螺母7进行拉紧操作。
41.更进一步的,为了提高拉紧机构的稳定性,在外板101和内板102上均固定有穿过拉板5中部的螺柱,螺栓穿过拉板5后连接螺帽,从而对拉紧机构形成固定。
42.在本实施例中,至少每个单元模板的两端各设有一个拉紧机构。
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在本实用新型待批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