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跨度装配式建筑用转换梁连接结构及其安装方法与流程-j9九游会真人

文档序号:35696123发布日期:2023-10-11 19:10阅读:8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大跨度装配式建筑用转换梁连接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2.大跨度结构建筑由许多块钢筋混凝土板连接成波折形的整体薄壁折板屋顶结构。因为建筑功能的要求,下部为大空间,上部部分竖向构件不能直接连续贯通落地时,应设置结构转换层,在结构转换层中需布置转换结构构件,转换结构构件就是完成上部楼层到下部楼层结构形式转变或上部楼层到下部楼层结构布置改变而设置的结构构件。转换层内的水平转换结构包括转换梁,在通过水平转换结构实现与下部竖向构建连接时,会使用到转换梁。
3.现阶段对于转换梁的连接,通常是采用螺栓进行连接,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15594604u(授权公告日为2022年1月21日)的专利文献中提供了一种螺栓连接装配式预制转换梁。该专利即通过墙基础的侧面设有容纳第一连接件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件包括连接板和螺栓,第一连接部包括容纳连接板的凹槽和预留螺栓孔,通过螺栓、连接板与上层建筑进行牢固可靠的有效连接。
4.但上述专利文献采用螺栓实现转换梁的连接也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5.1、螺栓适于承受横向载荷,此时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固定功效,而主梁和楼板的连接属于纵向连接,并且螺栓连接在借助工具的情况下还需要很大的力气才能使它达到紧固的作用,考虑到便捷性和持久性,螺栓连接并不是较好的选择;
6.2、转换梁需要具有高强度,高稳定性的性能,才能在使用过程中承载各种负载,而转换梁包含的立柱支撑方式较为单一,多是直接与地面或者地板相接触,由于转换梁的自重大,在施工时,其庞大的自重以及复杂性,都会由转换梁下部也就是立柱来承担,若支撑力度小,可能会出现支撑预警的情况。
7.针对上述采用螺栓连接转换梁的问题,现亟需一种大跨度装配式建筑用转换梁连接结构及其施工工艺,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8.1.要解决的问题
9.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螺栓连接转换梁时,结构强度、稳定性相对较差,且施工操作不便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大跨度装配式建筑用转换梁连接结构及其安装方法,该转换梁连接结构设计简单,安装便捷,支撑效果好,结构稳定性高,有效解决了现有转换梁连接结构的上述不足。
10.2.技术方案
1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12.本发明的一种大跨度装配式建筑用转换梁连接结构,包括主梁和楼板,所述主梁
和楼板共同组成转换梁,还包括立柱,所述主梁顶部设置有楼板,主梁底部固定安装立柱;其中:
13.所述主梁和楼板连接处加工有工作腔,工作腔内设有活动块,活动块的两侧活动安装有卡块,卡块卡合于楼板的通孔内,活动块中心螺纹连接有螺纹块,该螺纹块贯穿主梁设置,并与主梁上开设的螺纹孔螺纹连接,螺纹块端部设有螺纹帽一,固定时,将螺纹帽一抵紧于螺纹孔处,以实现主梁和楼板的固定安装。
14.所述立柱沿其长度方向上可拆卸安装有两个安装座,位于上部的安装座上通过固定座转动安装有支撑板,支撑板底部与地面固定连接,且支撑板靠近立柱一侧通过连动板与位于下部的安装座转动连接,通过安装座、支撑板及连动板的设置,可以有效实现支撑板的倾斜角度调节,以满足不同场合下对转换梁的支撑效果,实用性更好。
1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工作腔设置为两个,每个工作腔中设有活动块,活动块的两侧对称设有连接块,连接块的两侧均通过转动板与活动块相连,两个连接块顶部分别与卡块固定连接,且两个连接块均滑动安装于圆杆上,该圆杆两端与工作腔的内侧壁固连。通过圆杆的设置实现了连接块的水平移动,保证卡块顺利卡合进楼板通孔内,以完成主梁和楼板的安装。
1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工作腔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的底部与活动块固定连接,通过导向槽的设置起到了对活动块的限位作用,防止活动块发生转动。
1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梁顶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定位板,所述楼板底部的四角均开设有与定位板相卡合的定位槽。
1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座套设于立柱表面,其开口处与安装板安装相连,安装座开口处的腔体内转动安装有四个转动杆,所述安装板对应于转动杆位置处向内凹陷加工有凹槽,转动杆置于凹槽内,转动杆一端加工有外螺纹,且外螺纹上连接有螺纹帽二,该螺纹帽二的一侧与安装板相接触。
1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凸块,所述凸块的一侧贯穿至安装板的一侧,且安装座的一侧开设有与转动杆相适配的放置槽。
2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座至少设置为3个,固定座内腔中转动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耳座一,耳座一的内腔转动连接有连动板,连动板远离耳座一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耳座二,耳座二与位于下部的安装座固定连接,调节时显著提高了支撑板的灵活性,可根据实际需求来调节支撑板的倾斜角度,以适应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
2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座设置为4个,分别固定安装于位于立杆上部的安装座及安装板表面,所述耳座二也对应设置有4个,分别固定安装于位于立杆下部的安装座及安装板表面。
2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开设有球形槽,所述球形槽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球形块,所述球形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
23.上述大跨度装配式建筑用转换梁连接结构的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4.步骤一、将主梁和楼板对应拼接后形成的转换梁结构进行初步定位;
25.步骤二、完成初步定位后,调节活动块的位置,将卡块卡合于楼板的通孔内,拧紧
螺纹帽一以抵紧于主梁螺纹孔处,完成主梁和楼板的定位及固定;
26.步骤三、将两个安装座安装于立柱表面,确定支撑板的倾斜角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两个安装座的安装位置,并将安装座固定在立柱上,再将支撑板与地面进行固定即可实现对转换梁的支撑作用。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8.(1)本发明的一种大跨度装配式建筑用转换梁连接结构,通过对主梁和楼板的安装方式进行优化设计,尤其是通过在主梁和楼板连接处设置工作腔,并在工作腔安装活动块及卡块,实现了主梁和楼板的定位和安装连接,较常规采用螺栓连接而言,不仅显著提高了转换梁的结构稳定性,还能够简化安装操作,大大减轻了安装的劳动强度。同时,本发明中还通过设置立柱对主梁进行支撑,并且通过对立柱的支撑组件进行设计,提升了支撑效果及稳定性。
29.(2)本发明的一种大跨度装配式建筑用转换梁连接结构,所述工作腔设计为两个,每个工作腔内均设有安装组件,即活动块、连接块和卡块,从而很好地对主梁及楼板进行定位、固定及安装。
30.(3)本发明的一种大跨度装配式建筑用转换梁连接结构,所述主梁顶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定位板,所述楼板底部的四角均开设有与定位板相卡合的定位槽,安装时通过定位板与定位槽的配合即可实现主梁与楼板的初步定位,在进行二次定位固定时,不会发生相对移动,有利于保证安装顺利实施。
31.(4)本发明的一种大跨度装配式建筑用转换梁连接结构的安装方法,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利用活动块及卡块对主梁和楼板进行固定安装,避免了传统螺栓固定的安装方式,此安装操作便捷,且能够提高主梁和楼板之间的稳定性,其次利用支撑组件对立柱进行支撑,并且支撑组件的位置可调节,从而更好的为立柱提供支撑效果,最后通过固定组件对支撑组件进行安装,此举也便于后期对支撑组件进行拆卸,本发明的转换梁结构具有安装稳固,使用便捷、支撑效果好等优点,因此,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32.图1为本发明中转换梁连接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本发明中主梁和楼板内部安装结构示意图;
34.图3为本发明中定位槽和定位板配合安装示意图;
35.图4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6.图5为本发明中支撑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37.图中:
38.1、主梁;2、楼板;3、工作腔;4、活动块;5、转动板;6、连接块;7、卡块;8、通孔;9、螺纹块;10、螺纹孔;11、螺纹帽一;12、立柱;13、安装座;14、安装板;15、转动杆;16、凹槽;17、螺纹帽二;18、固定座;19、支撑板;20、耳座一;21、连动板;22、耳座二;23、定位板;24、定位槽;25、圆杆;26、导向槽;27、导向块;28、操作块;29、凸块;30、球形槽;31、球形块;32、底板;33、放置槽。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所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1.同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2.此外,应当理解,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件的尺寸并不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例如某些层的厚度或宽度可以相对于其他层有所夸大。
43.实施例1
44.本实施例的一种大跨度装配式建筑用转换梁连接结构,包括主梁1和楼板2,所述主梁1和楼板2安装相连,共同组成转换梁,在所述主梁1顶部可拆卸安装楼板2,在主梁1底部固定安装立柱12,用于对转换梁提供稳定支撑,从而提高转换梁结构的稳定性。
45.具体的,如图1-3所示,所述主梁1和楼板2连接处加工有工作腔3,工作腔3内设有活动块4,所述活动块4中心螺纹连接有螺纹块9,螺纹块9的底端贯穿至主梁1的底部并伸出至主梁1外部,同时,在主梁1的内部开设有与螺纹块9相适配的螺纹孔10,螺纹孔10与工作腔3相连通,螺纹块9表面的底部螺纹连接有螺纹帽一11,所述螺纹帽一11位于主梁1外部,调整好活动块4的位置后,对螺纹块9进行固定时,转动螺纹帽一11在螺纹块9上进行移动,使得螺纹帽一11抵紧在主梁1的螺纹孔10处完成固定即可。
46.所述活动块4整体设于主梁1的工作腔3内,其两侧活动安装有卡块7,卡块7端部伸出至楼板2的工作腔3中,并与楼板2上的通孔8卡合固定。具体的,以图2中的方位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活动块4,其左右两侧对称设有连接块6,所述卡块7也设置为两个,每个卡块7分别固定安装在连接块6顶部。
47.所述活动块4的前后侧分别设置有两个呈“v”字型分别的转动板5,位于活动块4前侧的两个转动板5一端均转动安装在活动块4表面,两个转动板5的另一端分别与其端部处对应的连接块6转动连接,位于活动块4后侧的两个转动板5也同样安装。如此设置,可以保证每一个连接块6的左右两侧均通过转动板5与活动块4实现活动连接,提高了安装的精度,便于进行安装。
48.同时,为保证对连接块6顶部卡块7的移动进行控制,便于稳定地操作,以使卡块7顺利、快速地卡入通孔8内,在工作腔3内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圆杆25,两个连接块6的内腔共同滑动连接有圆杆25,圆杆25的两端均与工作腔3固定连接,通过圆杆25的设置,连接块6在活动时会在圆杆25的表面上滑动,起到了提高连接块6活动稳定性的作用,进而保证了卡块
7精准卡入通孔内。
49.此外,在位于主梁1的工作腔内腔两侧开设有导向槽26,导向槽26的内腔滑动连接有导向块27,导向块27的底部与活动块4固定连接。通过导向槽26和导向块27的配合使用,活动块4活动时带动导向块27在导向槽26的内腔中滑动,起到了对活动块4进行导向,防止活动块4发生转动的作用。
50.另外,更优化的,在所述螺纹块9上固定安装操作块28,在操作块28的表面开设有若干个防滑纹。通过操作块28的设置,起到了便于对螺纹块9进行转动的作用,同时防滑纹的设置可以增加转动时摩擦力,避免出现打滑的情况。
51.使用时,通过拧动操作块28,带动螺纹块9在螺纹孔10内转动,螺纹块9转动时,与螺纹块9连接的活动块4在导向槽26和导向块27的限位作用下,活动块4只能沿着螺纹块9进行上移或下移。在活动块4进行上移或下移的过程中,转动板5发生转动,且位于活动块4同一侧的转动板5转动方向相反,呈现“合拢”或“分散”的趋势,与此同时,与转动板5转动连接的连接块6收到圆杆25的限位,在圆杆25上移动,两个连接块6的运动轨迹相反。在进行主梁1和楼板2的安装固定时,转动螺纹块9,使活动块4上移,活动块4上移的过程中,带动其两侧设置的连接块6相背运动,卡块7分别卡入楼板2上对应的通孔内,然后,转动螺纹帽一11抵紧在主梁1的螺纹孔10处完成固定。
52.此外,作为本实施例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工作腔3设置为两个,两个工作腔3内的结构设置均相同,且两个工作腔3对称设置,通过设置两个工作腔3,并设置安装组件,即活动块4、卡块7及其连接的其他部件,有效实现了主梁1和楼板2的可靠连接,显著提升了连接结构的稳定性。
53.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设计,如图3所示,所述主梁1顶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定位板23,所述楼板2底部的四角均开设有与定位板23相卡合的定位槽24。此外,本实施中还可以在所述主梁1顶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定位槽24,所述楼板2底部的四角均开设有定位板23,所述定位板23卡合安装于定位槽24内。通过定位槽24与定位板23的卡合,可起到对主梁1和楼板2的初步定位作用,便于后续安装组件中卡块卡入通孔8中,有效提高了装配效率,且定位槽24和定位板23的连接,也进一步提高了主梁1和楼板2的连接稳定性,从而保证了转换梁结构的强度和承载力。
54.本发明的转换梁连接结构还设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立柱12及安装于立柱12上的支撑板19。具体的,如图1及图4-5所示,所述立柱12沿其长度方向上可拆卸安装有两个安装座13,位于上部的安装座13上通过固定座18转动安装有支撑板19,支撑板19底部与地面固定连接,且支撑板19靠近立柱12一侧通过连动板21与位于下部的安装座13转动连接,通过此设计可以实现对支撑板9的倾斜安装角度进行调节,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支撑板9与立柱12的夹角,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支撑需求。
55.实施例2
56.如图1及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大跨度装配式建筑模块化房顶结构,其结构基本同实施例2,其主要区别在于:所述安装座13套设于立柱12表面,其一侧开设有开口,安装座13的开口处与安装板14安装相连。具体的,在安装座13开口处的腔体内转动安装有四个转动杆15,且安装座13的一侧开设有与转动杆15相适配的放置槽33。所述安装板14上对应于转动杆15位置处向内凹陷加工有凹槽16,转动杆15置于凹槽16内,转动杆15一端加工有
外螺纹,且外螺纹上连接有螺纹帽二17,该螺纹帽二17的一侧与安装板14相接触。进行固定时,调整确定好安装座13的安装位置后,将四个转动杆15穿入凹槽16内,拧动螺纹帽二17进行锁紧,实现了安装座13与立柱12的固定安装。
57.作为本实施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安装座1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凸块29,所述凸块29的一侧贯穿至安装板14的另一侧,在对安装座13进行定位时,将凸块29延伸至安装板14的一侧,由此起到了对安装板14进行定位的作用,防止安装板14出现倾斜而影响定位效果的情况。
58.此外,更优化的,本实施例的所述固定座18至少设置为3个,固定座18内腔中转动连接有支撑板19,支撑板19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耳座一20,耳座一20的内腔转动连接有连动板21,连动板21远离耳座一20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耳座二22,耳座二22与位于下部的安装座13固定连接,如此设计,通过上移或下移安装座13的位置,通过此连接结构的设置,即可实现同步对多个支撑板9的角度进行同时调节,操作方便,便捷,且相同的连接结构设置,还可以保证支撑板9倾斜角度的一致性,有效保证了支撑效果,增强了转换梁的支撑强度。
59.更进一步的,为进一步提高支撑的稳定性所述固定座18设置为4个,分别固定安装于位于立杆12上部的安装座13及安装板14表面,所述耳座二22也对应设置有4个,分别固定安装于位于立杆12下部的安装座13及安装板14表面。
60.此外,如图5所示,支撑板19的底部开设有球形槽30,球形槽30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球形块31,球形块3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32。本实施例中:通过球形槽30、球形块31和底板32的配合使用,支撑板19在倾斜后,在利用底板32与地面相接触时,此时的底板32会带动球形块31在球形槽30的内腔中活动,由此起到了让底板32始终与地面平行放置的作用。
61.本发明的转换梁连接结构的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62.步骤一、将主梁1和楼板2对应拼接后形成的转换梁结构进行初步定位。
63.具体的,将主梁1放置在楼板2的底部,此时的定位板23会卡进定位槽24的内腔中,此过程便对主梁1和楼板2进行定位。
64.步骤二、完成初步定位后,调节活动块4的位置,将卡块7卡合于楼板2的通孔8内,拧紧螺纹帽一11以抵紧于主梁1螺纹孔10处,完成主梁1和楼板2的定位及固定。
65.具体的,转动操作块28,操作块28转动时带动螺纹块9转动,由于螺纹块9和活动块4之间构成转动连接,所以螺纹块9在转动时会在螺纹孔10的作用下带动活动块4向上移动,活动块4向上移动时带动转动板5进行转动,转动板5转动时可带动连接块6向一侧移动,两个连接块6的运动轨迹相反,连接块6带动卡块7向一侧移动并延伸至通孔8的外侧,即可起到了对主梁1和楼板2进行连接的作用,进而提高主梁1和楼板2连接稳定性。接着通过转动螺纹帽一11,使螺纹帽一11在螺纹块9的表面向上转动,当螺纹帽一11的顶部与主梁1相接触时,起到了对螺纹块9进行定位的作用。
66.步骤三、将两个安装座13安装于立柱12表面,确定支撑板19的倾斜角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两个安装座13的安装位置,并将安装座13固定在立柱12上,再将支撑板19与地面进行固定即可实现对转换梁的支撑作用。
67.具体的,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安装座13的位置,若使用者想要支撑板19呈现较为倾斜的状态时,可向上移动位于底部的安装座13,位于底部的安装座13带动位于底部的耳座二22向上移动,由此可带动连动板21进行转动,从而带动支撑板19进行转动,起到了对支
撑板19倾斜角度进行调节的作用。
68.同时,为了让底板32的底部与立柱12的底部位于同一轴线上,此时需要向下移动位于顶部的安装座13,用于补偿支撑板19倾斜产生的位置差,接着在安装座13的一侧放置安装板14,在转动所述转动杆15时,使得转动杆15位于凹槽16的内腔并处于水平放置,进一步在转动杆15的外螺纹表面套入螺纹帽二17并转动,螺纹帽二17的一侧与安装板14紧密接触,即可起到了对安装座13进行定位的作用,实现了提高立柱12,也就是转换梁稳定性的目的。
6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