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滑道顶升地上新建逆向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建筑业生产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建造方式转变,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住建部联合12部委发布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国家级文件,为建筑业智能建造大变革拉开了序幕。传统建筑建造模式为单层式由下而上逐层施工,需采用爬模、脚手架等施工防护且占用时间长,为此,研究出一种在地下建造并顶升的施工方法,免除爬架及脚手架的搭设,此新型地上新建逆向施工方法应用前景广阔。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单层式由下而上逐层施工建造技术工期长、施工面高、需使用爬架或脚手架等现象,提供一种在离地约两米处浇筑楼层梁板结构,可免除搭设脚手架或使用爬架的高效建造方法。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j9九游会真人的解决方案是: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滑道顶升地上新建逆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5.步骤一、首先将各层混凝土框架柱拆分为三段预制混凝土柱,分为首节预制柱、中间节预制柱和下节预制柱,并提前按相关节点构造进行预制;
6.步骤二、浇筑钢筋混凝土柱的基础,并预埋钢滑道垫板及埋件;
7.步骤三、安装钢滑道及钢牛腿,随后将顶层层首节预制柱(按2米)安装到位(见图1);
8.步骤四、在离地不高处安装顶层梁、板模板并现场绑扎钢筋笼,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整体养护至指定强度值,使得顶层梁与顶层首节柱连接形成整体,而顶层板与顶层首节柱脱开,便于钢滑道穿过顶层楼面;
9.步骤五、对顶层及已安装好的顶层首节预制柱所形成的整体进行顶升,顶升达到一定高度后,在钢滑道内安装顶层中间节预制柱,同时浇筑顶层下一结构层的柱混凝土(见图2);
10.步骤六、待顶层中间节预制柱与顶层首节预制柱形成整体后,继续向上顶升,顶升达到一定高度后安装顶层下节预制柱(见图3);
11.步骤七、待形成整体后,顶层建成,继续顶升,并浇筑顶层下一楼层楼面结构,同时安装顶层下一楼层首节预制柱(见图4);
12.步骤八、多次循环实现顶层下2层、下3层、下4层
…
,直至浇筑完成2层楼面;
13.步骤九、所有楼层浇筑完成并达到设计标高后,安装底层下节柱,与基础内预埋底
板进行焊接,并包500高混凝土柱脚;
14.步骤十、拆除钢滑道,浇筑楼板与预制柱间的混凝土。
15.所述步骤三中钢牛腿可临时固定于钢滑道上,当安装预制柱后,钢牛腿与预制柱可靠连接,千斤顶顶升钢牛腿时可带动预制柱向上滑动。
16.所述步骤四实施前需充分考虑各框架梁纵筋与预制柱纵筋、钢滑道间的碰撞问题。
17.所述步骤五、六、七中需考虑中间节预制柱与首节预制柱、下节预制柱间的连接,可通过预制柱上下预埋钢板焊接、各预制柱的杯口、各预制柱凸出的柱脚灌浆形成整体。
18.本发明中涉及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滑道顶升地上新建逆向施工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本发明公开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滑道顶升地上新建逆向施工方法,通过钢滑道将已建好的部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向上顶升,可实现在地面低处施工,免除脚手架搭设或爬架的使用,从而达到地上新建逆向施工。该施工方法可免除脚手架搭设或爬架的使用,减少高空作业,减少资金、资源占用时间,符合智能建造的发展趋势,可大范围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浇筑顶层梁板后状态示意图;
22.图2为本发明公开的顶层中间节预制柱安装后状态示意图;
23.图3为本发明公开的顶层下节预制柱安装后状态示意图;
24.图4为本发明公开的顶层下一层浇筑后状态示意图;
25.图5为本发明公开的建筑施工完成后状态示意图;
26.图6为本发明公开的预制柱底部构造大样图(仰视);
27.图7为本发明公开的预制柱顶部构造大样图(俯视)。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9.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表达得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介绍。
30.步骤一、首先根据结构施工图确定首先需要浇筑的顶层楼面梁7、板8,并将所有混凝土框架柱拆分为三段预制混凝土柱,分为首节预制柱(6和16)、中间节预制柱12和下节预制柱14,其中首节预制柱(6和16,按2米左右考虑)需考虑框架梁(7和17)柱(6和16)之间的
连接,并避免钢筋碰撞(见图1~图4);
31.步骤二、浇筑钢筋混凝土柱的基础1,并预埋埋件2和钢滑道垫板3(见图1);
32.步骤三、安装钢滑道4及钢牛腿5,随后将第4层首节预制柱6安装到位(见图1);
33.步骤四、在离地不高处安装顶层梁7、板8模板并现场绑扎钢筋笼,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整体养护至指定强度值,使得顶层梁7与顶层首节柱6连接形成整体,而顶层板8与顶层首节柱脱开,便于钢滑道穿过顶层楼面(见图1);
34.步骤五、千斤顶9就位后,对顶层已安装好的板8、梁7和柱6形成的整体进行顶升,顶升达到一定高度后,将顶层中间节预制柱12移至钢滑道4内,将顶层首节预制柱6的下凸柱头10落入中间节预制柱12的上凹槽11内,并将首节预制柱6的下预埋钢板19与中间节预制柱12的上预埋钢板20进行焊接,并对凹槽11的下预埋注浆管21进行灌浆,待上出浆管22出浆后,对注浆口和出浆口均进行封堵(见图2)。
35.步骤六、待所灌浆料强度均达到顶升要求后,继续向上顶升,顶升达到一定高度后,将顶层下节预制柱14移至钢滑道4内,将顶层中间节预制柱12的下凸柱头13落入下节预制柱14的上凹槽内,并将中间节预制柱12的下预埋钢板19与下节预制柱14的上预埋钢板20进行焊接,并对下节预制柱14的上凹槽11的下预埋注浆管21进行灌浆,待上出浆管22出浆后,对注浆口和出浆口均进行封堵(见图3)。
36.步骤七、继续顶升,待顶升达到一定高度后,将顶层下一层首节预制柱16移至钢滑道4内,将顶层下一层下节预制柱14的下凸柱头15落入顶层下一层上节预制柱16的上凹槽内,并将下节预制柱14的下预埋钢板19与顶层下一层首节预制柱16的上预埋钢板20进行焊接,并对凹槽11的下预埋注浆管21进行灌浆,待上出浆管22出浆后,对注浆口和出浆口均进行封堵,同时浇筑顶层下一层梁17、板18(见图4)。
37.步骤八、多次循环实现顶层下2层、下3层、下4层
…
,直至浇筑完成2层楼面;
38.步骤九、所有楼层浇筑完成并达到设计标高后,安装底层下节柱,将底层下节柱的下预埋钢板与基础内预制底板进行焊接,并包500高混凝土柱脚;
39.步骤十、拆除钢滑道,浇筑楼板与预制柱间的混凝土。
4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