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为一种安全消防楼梯。
2.
背景技术:
3.目前,高层建筑,从安全角度考虑,消防楼梯采用的都是封闭式楼梯。因为现在消防楼梯的结构形式,每一层达到入户层后,会重复下一层的楼梯结构形式向上延伸,造成边侧休息平台,同边侧上下临近两个垂直高度为一个标准层,其楼梯同边侧,临近的上下垂直正对的两个踏步垂直高度亦为一个标准层。作为高层建筑,如果不对其封闭,人通过其进行疏散,必然存在恐高现象,甚至从高空坠落危险,尤其小孩子能够攀爬,具有安全隐患。为了避免这种安全隐患,都需要楼梯的围挡结构的高度达到安全标准,该高度已经几乎达到一个楼层高度,为了施工工艺简单,一般将楼梯做成封闭结构。还有就是为了节省建筑成本,所有消防楼梯都与建筑融为一体。封闭的楼梯井、电梯井形成烟囱效应,如果一旦失火会加速火势、有毒烟气蔓延。
4.另外我们也都知道,建筑失火,给人造成危害的大多不是火焰本身,而是燃烧产生的大量烟尘、二氧化碳,封闭环境中,无法补充新鲜空气、氧气,造成的缺氧、窒息伤害。
5.而且,由于消防楼梯与建筑融为一体,消防楼梯为封闭空间,不利于消防人员进出。虽然楼宇内配备消防设施,但有时用不上,只能通过消防水车救火。受到消防车储水量及喷射高度限制,大大制约了消防救援力度。
6.并且,消防楼梯与建筑融为一体,不仅在火宅发生时,会窜火窜烟,而且消防楼梯占用采光通风面,会阻碍室内的通风、采光布局。
7.目前还有一种技术是采用加压送风的楼梯防烟技术进行烟气隔离。但根据百度百科记载:“在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设计中多数同时对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加压送风 [1]。从理论上讲,对楼梯间进行加压送风,再对其前室进行加压送风,等于在楼梯间入口处增加了一道阻风防线,其防烟效果要比只对楼梯间进行加压送风好,但在实际上这种系统的设计计算和运行控制较为复杂,因为当不同楼层的防烟楼梯间与其前室之间的门以及前室与走道之间的门同时开启时,气流走向和风量分配是很复杂的,楼梯间和前室各自的送风量需要设置自动控制系统加以合理分配,方能维护彼此之间的压力差。这在设计上尚难以做到,并要增加投资。
”ꢀ
可以看出该种技术复杂,投资大,不经济。
[0008]
技术实现要素:
[0009]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提供一种应用于高层的非封闭安全消防楼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全消防楼梯,其边侧休息平台,同边侧上下临近两个垂直高度高于一个标准层,比如两个标准层;其楼梯同边侧,临近的上下垂直正对的两个踏步垂直高度高于一个标准层,比如两个标准层,其边侧休息平台(部分模数楼梯休息平台同时为入户通
道,比如直行一跑楼梯),采用达到安全高度的非封闭结构进行围护(所谓非封闭可为部分高度低形成的非封闭),其结构材质不限,可为混凝土、钢结构,栏杆、墙体等。其围护结构,优选不高于一个标准层的结构围护。一般建筑楼梯结构,每一层达到入户层后,会重复下一层的楼梯结构形式向上延伸。本发明技术,每一层达到入户层后,向下一层相反方向,建立新的楼梯结构形式向上延伸。使上一层的楼层的楼梯、休息平台,不至于阻碍下层楼梯、休息平台,上部空间垂直高度。该结构还可以继续延伸到再下一层,进行重复,直到达到需要的满意程度,再回向建立新楼梯结构形式。由于其为非封闭结构,能够保证烟尘不会困于安全楼梯,发生火宅时,方便自然风和空气、氧气进入,避免安全楼梯内人窒息。由于同边侧上下临近两个垂直高度高于一个标准层,即使达到足够高度的围护结构,比如一个标准层高度,其仍能有足够高的非封闭空间,可引入自然新风。另外,处于进一步安全考虑,非封闭段,可加围栏进行适当围挡。而且非封闭结构,可有效避免烟囱效应。休息平台及踏步,各层结构间可用柱支撑,或部分悬挑结构。如果楼梯按传统模数及转折结构方式设置,即每一层达到入户层后,会重复下一层的楼梯结构形式向上延伸,则每层楼梯围挡结构至少两部分,下部到安全高度为实体墙部分,安全高度以上到上一层部分采用镂空围挡结构,比如栏杆、栅栏等可通风的结构形式,方便引入自然风、又兼具安全。当然此种办法弱于第一种方案。因为围挡达到安全高度后,剩余通风空间相对较少。
[0010]
若为一跑楼梯,当其从下一层楼梯向上一层楼梯连接时,无论是顺向继续向上一层延伸,或通过外延一段,反向回折的方式,只要不采取与下层楼梯垂直布置,其垂直上下两个相邻的楼梯可达到不低于两个楼层高度。
[0011]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全消防楼梯,其楼梯靠楼体外边侧,采用达到安全高度的非封闭结构进行围护。其围护结构可按楼梯倾斜角度平行倾斜围护。围护结构高度可与休息平台一致。
[0012]
其特征在于,消防楼梯独立于建筑之外,消防楼梯(可包含休息平台),靠近建筑楼体的一侧用整体不可燃材料独立封隔,消防楼梯与建筑之间依靠走廊(可包含电梯等待室、电梯等)连接,消防楼梯可配备独立的灭火设施。由于消防楼梯独立于建筑之外,且为非可燃材料制作,(可不加保温层等具有可燃隐患的材料,)且由于为非封闭结构,火灾发生时,可供消防人员独立进出各楼层,避免过度依赖消防水车灭火。
[0013]
由于消防楼梯独立于建筑之外,其避免了楼梯占用通风、采光面,有利于楼梯内通风、采光。
[0014]
由于楼梯为非封闭结构,有良好的采光通风,且高度高于一层标准层高度,空间感舒适,可用作健身步道,供居民平时锻炼使用。
[0015]
与现有的技术方案相比,通过提供一种安全消防楼梯,通过将楼梯结构调整为其边侧休息平台,同边侧上下临近两个垂直高度高于一个标准层,其楼梯同边侧,临近的上下垂直正对的两个踏步垂直高度高于一个标准层,其边侧休息平台(部分模数楼梯休息平台同时为入户通道,比如直行一跑楼梯),采用达到安全高度的非封闭结构进行围护,既满足高层消防楼梯的围护安全要求,又达到非封闭效果,防止烟尘窒息,可供消防员施救、人员疏散,免受消防设施制约救援力度。
[0016]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安全消防楼梯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安全消防楼梯围护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安全消防楼梯另一种结构平面示意图附图标识如下:1-同侧上层休息平台、2-同侧下层休息平台、3-同侧上层楼梯、4-同侧下层楼梯、5-同边侧上下临近两个休息平台垂直高度、6-休息平台非封闭围挡结构、7-楼梯靠楼体外边侧围挡结构、8-楼梯所形成的非封闭部分、9-第二个阶段的楼梯结构、10-第一个阶段的楼梯结构,11-n层入户平台,12-n层向上半程休息平台,13-n 1层向上半程休息平台,14-n 1层入户平台,15-入户平台。
[0018]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0]
如图1、2所示,一种应用于高层的非封闭安全消防楼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全消防楼梯,其边侧休息平台,同边侧上下临近两个垂直高度高于一个标准层,比如两个标准层,如:1-同侧上层休息平台(边侧休息平台)、2-同侧下层休息平台之间的5-同边侧上下临近两个休息平台垂直高度,为两个标准层高度;其楼梯同边侧,临近的上下垂直正对的两个踏步垂直高度高于一个标准层,比如两个标准层,如3-同侧上层楼梯、4-同侧下层楼梯之间高度为两个标准层高度,其边侧休息平台(部分模数楼梯休息平台同时为入户通道,比如直行一跑楼梯),采用达到安全高度的非封闭结构进行围护(所谓非封闭可为部分高度低形成的非封闭),如:6-休息平台非封闭围挡结构,其结构材质不限,可为混凝土、钢结构,栏杆、墙体等。其围护结构,优选不高于一个标准层的结构围护。形成8-楼梯所形成的非封闭部分。一般建筑楼梯结构,每一层达到入户层15-入户平台后,会重复下一层的楼梯结构形式向上延伸。本发明技术,每一层达到入户层后,向下一层相反方向,建立新的楼梯结构形式向上延伸。如:9-第二个阶段的楼梯结构、10-第一个阶段的楼梯结构。两者不在同一边侧。使上一层的楼层的楼梯、休息平台,不至于阻碍下层楼梯、休息平台,上部空间垂直高度。该结构还可以继续延伸到再下一层,进行重复,直到达到需要的满意程度,再回向建立新楼梯结构形式。由于其为非封闭结构,能够保证烟尘不会困于安全楼梯,发生火宅时,方便自然风和空气、氧气进入,避免安全楼梯内人窒息。由于同边侧上下临近两个垂直高度高于一个标准层,即使达到足够高度的围护结构,比如一个标准层高度,其仍能有足够高的非封闭空间,可引入自然新风。另外,处于进一步安全考虑,非封闭段,可加围栏进行适当围挡。休息平台及踏步,各层结构间可用柱支撑,或部分悬挑结构。
[0021]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全消防楼梯,其楼梯靠楼体外边侧,采用达到安全高度的非封闭结构进行围护,如:7-楼梯靠楼体外边侧围挡结构。其围护结构可按楼梯倾斜角度平行倾斜围护。围护结构高度可与休息平台一致。
[0022]
如图3所示,给出本专利技术与图1图2方式不同的另一种布置方式,11-n层入户平
台,12-n层向上半程休息平台(边侧休息平台),13-n 1层向上半程休息平台(另一边侧休息平台),14-n 1层入户平台,15-入户平台,楼梯步入方式沿图示方向转折。9-第二个阶段的楼梯结构、10-第一个阶段的楼梯结构,以该方式重复向上布置。
[0023]
其特征在于,消防楼梯独立于建筑之外(图中未示出),消防楼梯(可包含休息平台),靠近建筑楼体的一侧用整体不可燃材料独立封隔,消防楼梯与建筑之间依靠走廊(可包含电梯等待室、电梯等)连接,消防楼梯可配备独立的灭火设施。由于消防楼梯独立于建筑之外,且为非可燃材料制作,(可不加保温层等具有可燃隐患的材料,)且由于为非封闭结构,火灾发生时,可供消防人员独立进出各楼层,避免过度依赖消防水车灭火。
[0024]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任何变形、改进、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