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建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调节的预制件模具。
背景技术:
2.预制件模具是装配式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实现构件的精准制造提供了基础。模具是预制构件生产的重要工具,它定义了构件的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进而影响到最终建筑的质量和性能。根据不同的构件设计和生产需求,模具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固定尺寸模具、可调节模具等。在砌块、板材、盒式、骨架板材及升板升层等各种类型的装配式建筑中,预制件模具的作用尤为关键,可以实现构件的标准化生产,提升生产效率,同时保证装配精度和建筑质量。
3.现有技术的不足:当前预制件模具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设计缺乏灵活性,常规的固定规格模具无法迅速适应多样化的预制件生产需求,对模具尺寸的调整通常依赖于手动操作或完全更换模具;二是自动化程度不高,大量的手动操作如模具的安装、调整以及注模作业,复杂化了生产过程,从而影响到预制件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三是成本问题,频繁的人工介入,尤其是模具的更换和调整,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无疑提高了生产成本,削弱了整体的经济效益。因此,改善现有模具技术的适应性、效率和成本是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的预制件模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调节的预制件模具,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侧设置有侧模板,所述侧模板的内部设置有滑动组件,所述侧模板内部通过滑动组件设置有便于调节模腔大小的横梁机构,所述横梁机构的下端面设置有用于驱动横梁机构降落的顶升机构;所述横梁机构包括有:纵向板,所述纵向板通过滑动组件设置在侧模板的内部;横向板,所述横向板设置在侧模板的内部且位于纵向板的上端,所述横向板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横向板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倒钩和错位件,所述错位件设置在倒钩的上端,所述倒钩的上端吊装有吊杆;若干个阻流板,所述阻流板吊装在倒钩上,所述阻流板内部通过开设通槽吊装在吊杆上。
6.优选的,所述顶升机构包括有:气缸,所述气缸设置在底座的上端面上,所述气缸的上端面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的上端面设置有模框;若干个顶杆,所述顶杆设置在顶板的边缘处且距离相等,所述顶杆的顶部均设置
有椭圆板。
7.优选的,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有:挂耳,所述挂耳设置在纵向板的两端,所述侧模板通过开设内腔将挂耳容纳在内部;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开设在侧模板的内侧壁上;滑动轮,所述滑动轮设置在挂耳的两侧。
8.优选的,所述横向板的上端面开设有若干个用于提拉内部吊杆的方形槽口。
9.优选的,所述阻流板的下端面为梯形,所述阻流板梯形部分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增加整体重心的重块。
10.优选的,所述阻流板内部通槽的高度大于纵向板的高度。
11.优选的,所述横向板内侧空腔的上表面以及阻流板顶部的上端面均为弧形。
12.优选的,所述侧模板内部内腔预留有挂耳上下移动的空间,所述挂耳上下移动的高度为2-4cm。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一种可调节的预制件模具,通过设置有横梁机构,横梁机构包括有纵向板、横向板、空腔、倒钩、错位件、吊杆、阻流板,通过设置可移动的纵向板和横向板,可以灵活地调整注模区域的大小,使模具能够适应不同规格和尺寸的预制件生产需求,通过吊杆、阻流板和顶升机构的配合,可以实现自动化的操作,简化操作过程,减少操作难度,并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该一种可调节的预制件模具,通过设置有顶升机构,顶升机构包括有气缸、顶板、模框、顶杆、椭圆板,通过气缸带动椭圆板进行上下移动,配合吊杆及其相关联的组件,可以自动形成注模区域,从而减少预制件注模的操作步骤,通过在顶板上设置模框,与纵向板和阻流板一同实现一个大小可调的注模空间,降低了更换模具和人工操作的次数,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该一种可调节的预制件模具,通过设置有滑动组件,滑动组件包括有挂耳、滑动槽、滑动轮,通过在侧模板的内侧开设滑动槽,设置滑动轮,可以实现侧模板的自由滑动,方便注模侧边的调节,通过内腔预留空间为纵向板的上下移动提供了条件,防止模具整体受损,并确保纵向板在顶升后的相对固定,保障了注模质量。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图;图3为本发明侧面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吊杆吊装在倒钩上时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阻流板吊装在吊杆上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的a处放大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纵向板处于滑动状态时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气缸收缩时内部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气缸顶升时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阻流板内部结构示意图。
15.图中:1、底座;2、侧模板;3、滑动组件;301、挂耳;302、滑动槽;303、滑动轮;4、横梁机构;401、纵向板;402、横向板;403、空腔;404、倒钩;405、错位件;406、吊杆;407、阻流板;5、顶升机构;501、气缸;502、顶板;503、模框;504、顶杆;505、椭圆板;6、方形槽口;7、重块;8、检修口。
实施方式
1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顶”、“底”、“内”、“外”、
“ꢀ
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18.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的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19.此外,术语“第一”、
ꢀ“
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
20.请参阅图1-10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可调节的预制件模具技术方案:一种可调节的预制件模具,包括底座1,在底座1的上侧固定安装有侧模板2,侧模板2的内部设置有滑动组件3,在侧模板2内部通过滑动组件3连接有便于调节模腔大小的横梁机构4,横梁机构4的下端面设置有用于驱动横梁机构4降落的顶升机构5;横梁机构4包括纵向板401、横向板402和若干个阻流板407,纵向板401的两端通过滑动组件3滑动设置在侧模板2的内部,横向板402的两端滑动设置在另外两个侧模板2的内部,且位于纵向板401的上端,横向板402的内部开设有空腔403,位于横向板402空腔403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倒钩404和错位件405,错位件405设置在倒钩404的上端,倒钩404的上端吊装有吊杆406,阻流板407吊装在倒钩404上,阻流板407内部通过开设通槽吊装在吊杆406上,在对注模区域进行调整的过程中,需要保证顶升机构5与纵向板401的底端处于脱离状态,然后通过移动纵向板401对注模区域的纵向长度进行调整,再移动横向板402对横向长度进行调整,此时,横向板402、纵向板401、以及顶升机构5的侧边将会形成一个注模区域,在确认无误后,启动顶升机构5,顶升机构5在向上的过程中会与吊杆406接触,并在接触
后继续向上顶升,此时,吊杆406将脱离倒钩404与错位件405(此错位件405为带有一定曲面的结构,如折弯钢片弹簧等)接触并实现错位,随着进一步的顶升,吊杆406将会与横向板402内部空腔403的顶部接触,并强行阻止吊杆406向上运动,当顶升机构5的推力到达上限后,吊杆406与顶升机构5脱离,吊杆406以及吊杆406上的若干阻流板407向下掉落,部分的阻流板407掉落在纵向板401的上端,对整体实现了支撑作用,其他阻流板407则悬挂在吊杆406上,而顶升机构5失去阻力继续向上移动,在接触到部分悬挂的阻流板407后将其抬起,并继续向上直至与纵向板401的下端面相抵,最后在阻流板407之间的夹缝以及阻流板407与纵向板401之间的夹缝中塞入橡胶堵浆件即可进行注模作业,此过程中,通过设置可移动的纵向板401、横向板402可以实现对注模区域大小的调整,使得模具具有更高的适应性,以满足不同规格和尺寸的预制件生产需求,通过吊杆406、阻流板407和顶升机构5的配合可以实现自动化的操作,大大简化了操作过程,减少了操作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1.顶升机构5包括有气缸501、若干个顶杆504,在本实施例中气缸501共有四个且四点对称的布置在底座1四个点的上端面上,气缸501的上端面的两侧均设置有顶板502,在顶板502的上端面设置有模框503,顶杆504设置在顶板502的边缘处且距离相等,在顶杆504的顶部均设置有可转动的椭圆板505,在顶升的过程中,由四个气缸501提供动力输出,对顶板502进行顶升作业,在上升时,顶板502会带动顶杆504以及椭圆板505向上移动,在椭圆板505接触到吊杆406后会滞留在其夹缝中并将带其上升,当吊杆406与横向板402空腔403顶部接触时,横向板402对吊杆406会产生一个相对作用力并与椭圆板505的向上作用力相平衡,随着气缸501推力的加大,且由于椭圆板505侧面圆弧的特性,位于吊杆406两侧的椭圆板505会依次推动相邻的椭圆板505以椭圆板505与顶杆504的连接点为圆心进行转动,直至吊杆406脱落,此时的气缸501会带动顶板502继续向上移动,直至与纵向板401的下端面相抵,与模框503的侧边形成一个注塑区域,此过程中,通过气缸501间接带动若干个椭圆板505进行上下移动可以配合吊杆406及其相关组件实现自动形成注模区域,减少预制件注模的操作步骤,通过在顶板502的上面设置模框503可以配合纵向板401、阻流板407实现一个大小可调的注模空间,减少了更换模具和人工操作的次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22.滑动组件3包括有挂耳301、滑动槽302、滑动轮303,挂耳301设置在纵向板401的两端,侧模板2通过开设内腔将挂耳301容纳在内部,滑动槽302开设在侧模板2的内侧壁上,滑动轮303设置在挂耳301的两侧且位于滑动槽302的内侧,需要注意的是,在侧模板2的内腔开设时需要为挂耳301的上下移动提供一定的预留空间,预留空间的移动范围为4-2cm,当顶板502与纵向板401脱离时,滑动轮303位于滑动槽302的上端面上,纵向板401可以进行滑动和调整,当纵向板401的底面与顶板502接触并顶起时,滑动轮303向上移动与滑动槽302脱离,此时,纵向板401的位置相对固定,此过程中,通过在侧模板2的内侧开设滑动槽302,并在挂耳301的两侧设置滑动轮303可以实现侧模板2的自由滑动,实现注模侧边的调节,通过在侧模板2的内腔预留一定的空间可以为纵向板401的上下移动提供条件,使得顶板502与纵向板401接触时仍然有一部分上升空间避免模具整体受损,此外,还可保证纵向板401在顶升后的相对固定,保证注模时纵向板401不会移动,保障注模质量。
23.横向板402的上端面开设有若干个方形槽口6,通过在横向板402的上端面开设若干个方形槽口6可以便于吊杆406的提拉,当注模完成并将预制件取出后,可以通过方形槽口6将吊杆406重新挂在倒钩404上,便于操作。
24.阻流板407的下端面为梯形,阻流板407梯形部分的内部设置有重块7,通过在阻流板407的下端面设计为梯形,并在梯形部分的内部设置重块7可以提高阻流板407下落时的重心,减少下落过程中的摇动和偏移。
25.侧模板2的两侧均设置有便于取出横向板402的检修口8,通过在侧模板2的两侧设置检修口8可以便于横向板402的拆解和检修。
26.阻流板407内部通槽的高度大于纵向板401的高度,通过在阻流板407的内部通槽高度设计为大于纵向板401的高度,可以保障在气缸501顶升时,阻流板407先与顶板502接触,保证注模区域可以有效地形成。
27.横向板402内侧空腔403的上表面以及阻流板407顶部的上端面均为弧形,通过将横向板402内侧空腔403的上表面以及阻流板407顶部的上端设计为弧形可以在顶升过程中利用弧形的特性使吊杆406和阻流板407能位移到横向板402内部空腔403的中间位置,避免在下落的过程中被倒钩404拦截。
28.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本实施例的一种可调节的预制件模具在对注模区域进行调整的过程中,需要保证顶升机构5与纵向板401的底端处于脱离状态,然后通过移动纵向板401对注模区域的纵向长度进行调整,再移动横向板402对横向长度进行调整,此时,横向板402、纵向板401、以及顶升机构5的侧边将会形成一个注模区域,在确认无误后,启动气缸501进行顶升,在上升时,顶板502会带动顶杆504以及椭圆板505向上移动,在椭圆板505接触到吊杆406后会滞留在其夹缝中并将带其上升,当吊杆406与横向板402空腔403顶部接触时,横向板402对吊杆406会产生一个相对作用力并与椭圆板505的向上作用力相平衡,随着气缸501推力的加大,且由于椭圆板505侧面圆弧的特性,位于吊杆406两侧的椭圆板505会依次推动相邻的椭圆板505以椭圆板505与顶杆504的连接点为圆心进行转动,直至吊杆406脱落,部分的阻流板407掉落在纵向板401的上端,对整体实现了支撑作用,其他阻流板407则悬挂在吊杆406上,而顶升机构5失去阻力继续向上移动,在接触到部分悬挂的阻流板407后将其抬起,并继续向上直至与纵向板401的下端面相抵,最后在阻流板407之间的夹缝以及阻流板407与纵向板401之间的夹缝中塞入橡胶堵浆件即可进行注模作业;本模具通过可调节的纵向板401和横向板402可以适应不同规格的预制件的生产,配合吊杆406、阻流板407和顶升机构5实现了自动化操作,提高了效率,此外,通过气缸501与椭圆板505的联动,形成自适应的注模区域,降低了模具更换和人工操作的频次,节约了成本,通过侧模板2的滑动槽302和滑动轮303以及内腔预留空间的设计,既保证了模具的完整性,又提升了注模质量的稳定性,使得生产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9.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