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加热烟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感应发热体及气雾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2.电磁加热烟具因其对气雾制品进行加热而非燃烧的方式,极大减少气雾制品中有害物质的释放。电磁加热烟具的加热组件主要包括电磁线圈和感应发热体,其通过在电磁线圈中通高频震荡的电流,形成波动的电磁场,使置于该电磁场中的感应发热体中引起涡电流,导致感应发热体产生热量而加热物体。其中,感应发热体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反馈和控制感应发热体的温度是电磁加热烟具能否稳定良好工作的关键。然而通常情况下,由于电磁线圈产生的磁场分布不均匀,使用单一点的温度传感器对感应发热体进行的温度测量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单一点的温度传感器对感应发热体进行的温度测量效果不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感应发热体及气雾产生装置,能够更加准确测量感应发热体的平均温度特性。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感应发热体,包括:金属基材,沿第一方向延伸;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包括多个,多个所述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贴设于所述金属基材的表面,所述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和所述金属基材的表面之间设有第一耐高温绝缘层。
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单个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均匀的贴设于金属基材的表面,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测得金属基材的总体或平均温度特性。而多个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可以设于金属基材的表面的各个不同位置,从而单独测得其所在区域的温度值,则可以得到感应发热体的温度分布范围。第一耐高温绝缘层设于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和金属基材之间,有效避免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直接接触金属基材,从而导致的电流导通,无法实现测温功能,同时金属基材也需要第一耐高温绝缘层来隔绝空气以防止氧化。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的测温范围最高可达1000摄氏度以上,该种附膜的方式也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金属基材的温度。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的外表面贴设有第二耐高温绝缘层。
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耐高温绝缘层设于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的外表面,可以有效隔绝空气防止金属氧化,从而起到耐腐蚀的作用。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包括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负温度系数(简称ntc)热敏电阻是一类电阻值随温度增大而
减小的一种传感器电阻,ntc热敏电阻的温度系数越大,其对温度变化的反应越灵敏,温度测量可以更加准确。
10.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基于上述感应发热体的气雾产生装置,包括:线圈和上述感应发热体,其中,所述线圈沿周向环绕所述感应发热体设置。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雾产生装置是通过线圈通高频震荡的电流,形成波动的电磁场,使置于该电磁场中的金属基材引起涡电流,导致金属基材产生热量而加热物体,进而使气雾制品产生供人吸食的烟气。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主支架,所述感应发热体位于所述主支架内,所述线圈环绕所述主支架,所述主支架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放置气雾制品。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感应发热体沿第一方向插入主支架内,线圈沿周向环绕在主支架的外周,线圈通电流产生的电磁场使得位于主支架内的金属基材产生热量。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位置控制件,所述位置控制件位于所述主支架外,所述感应发热体的一端和所述位置控制件连接,所述位置控制件用于连接电机,所述电机能够驱动所述位置控制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上下移动,以使所述感应发热体在所述主支架内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雾产生装置还包括电路系统,电路系统能够驱动电机控制位置控制件,从而带动感应发热体在主支架内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得磁场变化,从而改变感应发热体的温度场分布。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气雾产生装置还包括线圈位置调整装置,所述线圈位置调整装置与所述主支架连接;所述线圈与所述线圈位置调整装置连接,所述线圈位置调整装置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调整所述线圈覆盖所述感应发热体的匝数。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线圈位置调整装置与电机连接,电机驱动线圈位置调整装置上下移动。线圈位置调整装置连接一组线圈的两端,其中,位于线圈一端的线圈位置调整装置位置保持不变,其另一端的线圈位置调整装置在电机的驱动下沿第一方向移动,使得线圈的缠绕密度得以变化,进而改变了线圈覆盖感应发热体的匝数,进一步来说,线圈所形成的磁场发生变化,其感应发热体的温度分布也产生变化。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线圈设有多组,多组所述线圈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线圈位置调整装置包括多对线圈支架,多对所述线圈支架沿所述周向间隔设置,一对所述线圈支架对应一组所述线圈,且一组所述线圈的两端分别与一对所述线圈支架连接,每一对所述线圈支架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上下移动。多对所述线圈支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不同。每对所述线圈支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与所对应的所述线圈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位置高度呈正比。
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线圈可以是一组,缠绕在主支架的外周上,也可以由若干个独立的线圈组成,每一个线圈单独通有电流,以利于后续通过线圈来调整感应发热体的温度场分布。线圈支架与电机连接,受电路系统控制。一组线圈支架控制其对应的一组线圈进行移动。
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线圈位于所述线圈支架和所述主支架
之间。
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线圈支架带动线圈在主支架上下移动,使得位于主支架内的感应发热体的温度分布得以改变。
附图说明
22.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感应发热体的立体图一;
23.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感应发热体的爆炸图;
24.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感应发热体的剖视图;
25.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感应发热体的立体图二,其中,金属基材为片式;
26.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感应发热体的立体图三,其中,金属基材为针式;
27.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感应发热体的立体图四,其中,金属基材为筒式;
28.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剖视图一,其中,感应发热体最大限度插入主支架内;
29.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剖视图二,其中,感应发热体部分抽出主支架;
30.图9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剖视图三,其中,线圈为n1匝;
31.图10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剖视图四,其中,线圈为n2匝;
32.图11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剖视图五,其中,多组线圈有设定间距;
33.图12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剖视图六,其中,多组线圈是另一设定间距;
34.图13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立体图,其中,气雾产生装置包括线圈支架;
35.图14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设定温度曲线图。
36.附图标记:1.感应发热体;2.金属基材;a.首端;b.末端;3.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01.电极;302.第一温度传感器组;303.第二温度传感器组;4.第一耐高温绝缘层;5.第二耐高温绝缘层;6.气雾产生装置;7.线圈;701.第一线圈;702.第二线圈;703.第三线圈;704.第四线圈;8.主支架;801.容纳腔;9.位置控制件;10.线圈支架;101.第一线圈支架;102.第二线圈支架;103.第三线圈支架;104.第四线圈支架;11.线圈位置调整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8.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9.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0.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1.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4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43.参考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感应发热体1,包括:金属基材2,沿第一方向(图1中z方向所示)延伸;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包括多个,多个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贴设于金属基材2的表面,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和金属基材2的表面之间设有第一耐高温绝缘层4。示例性地,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包括两个电极301,两个电极301位于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的外表面,并与外界线路连接。示例性地,第一耐高温绝缘层4是一层釉层,其附着于金属基材2的表面。
44.示例性地,通常对金属基材2的性质要求为,电阻率小,相对磁导率大,最大磁能积较小,居里温度超过300℃等,常用的金属基材2包括铁钴镍系的合金,如软磁合金等。
4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参考图1至图3,单个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均匀的贴设于金属基材2的表面,两个电极301从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的表面引出,与外界线路连接,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通过电极301测得金属基材2的总体或平均温度特性。参考图4至图6,多个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分布于金属基材2表面的不同位置,每个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单独引出电极,单独测量其所在区域的温度值,则可以得到感应发热体1的温度分布范围,进而便于后续过程中依据该参数改善感应发热体1上的温度分布。
46.第一耐高温绝缘层4设于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和金属基材2之间,有效避免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直接接触金属基材2,从而导致的电流导通,无法实现测温功能,同时金属基材2也需要第一耐高温绝缘层4来隔绝空气以防止氧化。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的测温范围最高可达1000摄氏度以上,该种附膜的方式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金属基材2的温度。
47.示例性地,参考图4至图6,金属基材2可以是现成牌号的原材料或是根据性能进行成分设计后的材料,将胚料通过冲压、线切割、注塑或者其他机加工方式制成片式、针式或其他形式。
48.示例性地,金属基材上附着第一耐高温绝缘层的过程如下:使用石英、长石等天然原料或氧化锌等制成的基础釉料粉和金属氧化物、着色化工原料等配釉原料混合,经过湿
式细磨后过筛得到釉浆;通过浸釉,浇釉(淋釉)、喷釉、刷釉、涂釉以及浸,喷、涂相结合使用等方式施釉将釉浆附着在金属基材上;最后将上述复合体装烧,得到外表面附着釉层的金属基材。
49.示例性地,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的制备以及贴设于金属基材的过程如下:首先制备热敏电阻浆料。准备好热敏电阻各组成反应物,将其干燥后进行一次球磨;将混合原料进行一次烧结(1000℃以上,烧结气氛一般为空气);将一次烧结的生成物进行二次充分球磨,得到细化粉末;将二次球磨得到的粉料通过干燥,添加粘接剂、有机溶剂制成流动性好,均匀的浆料。将上述浆料通过丝网印刷、溶胶凝胶或水热沉积法将热敏电阻浆料附着在附着釉层的金属基材上。然后烧结成型,其膜层厚度在50μm以下。其他覆膜方法还有蒸发镀膜、磁控溅射、脉冲激光等。然后将导电浆料印刷在热敏电阻上烧结形成电极。
50.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3,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的外表面贴设有第二耐高温绝缘层5。示例性地,第二耐高温绝缘层5是釉层,第二耐高温绝缘层5设于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的外表面,可以有效隔绝空气防止金属氧化,起到耐腐蚀的作用。
51.示例性地,第二耐高温绝缘层5附着于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的方法同上述第一耐高温绝缘层4附着于金属基材2的方法相同。
52.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是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示例性地,负温度系数(简称ntc)热敏电阻是一类电阻值随温度增大而减小的一种传感器电阻,ntc热敏电阻的温度系数越大,其对温度变化的反应越灵敏,温度测量可以更加准确。
53.示例性地,ntc热敏电阻主要有两种晶体结构,分别为尖晶石结构和钙钛矿结构,其中,尖晶石结构的热敏电阻应用最为广泛,其化学式为ab2o4,a代表﹢2价的金属阳离子,b代表﹢3价的过渡元素阳离子或者其组合,常用的热敏电阻材料为ni-mn-o系。钙钛矿结构ntc热敏陶瓷主要包括以稀土元素为金属阳离子的re-cr-mn-o系、ba-bi-o系以及ba-ti-o系材料。
54.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考图4,金属基材2呈片状,金属基材2的正面和/或反面设有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贴设于金属基材2的表面,其可以是如图1所示的单个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均匀分布在金属基材2的表面,获得金属基材2的平均温度特性,也可以是图4所示的多个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间隔分布在金属基材2的各个表面,如图4所示的片状金属基材2的上、中、下及其边侧,从而多个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分别测得其所在区域(即片状金属基材2的上、中、下及其边侧)的温度值。
55.示例性地,片状的金属基材2的优选厚度是0.2mm至0.5mm。
56.在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参考图5,金属基材2呈针状,金属基材2的外周面设有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同样,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可以整片的均匀分布在针状金属基材2的外周,也可以是多个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间隔分布在针状金属基材2外周的上、中、下侧,从而多个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分别测得其所在区域(即针状金属基材2的上、中、下侧)的温度值。
57.示例性地,针状的金属基材2的优选直径是1mm至3mm。
58.还有一种实施方式,参考图6,金属基材2呈筒状,金属基材2的内周面和/或外周面设有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即,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可以整片的均匀分布在筒状金属基
材2的内周和/或外周面,也可以是多个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间隔分布在筒状金属基材2的内周和/或外周面的上、中、下侧,从而多个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分别测得其所在区域(即筒状金属基材2的上、中、下侧)的温度值。
59.示例性地,金属基材2包括多种形式,其他形式的金属基材2也可以参考上述示例来布置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从而测量金属基材2的温度场分布。而对金属基材2上设置的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的具体位置以及数量也不做限定,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可以依据实际需求进行分布。
60.参考图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基于上述感应发热体1的气雾产生装置6,包括:线圈7和感应发热体1,其中,线圈7沿周向环绕感应发热体1设置。示例性地,气雾产生装置6是通过线圈7通高频震荡的电流,形成波动的电磁场,使置于该电磁场中的金属基材引起涡电流,导致金属基材2产生热量而加热物体,进而使气雾制品产生供人吸食的烟气。
61.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7,还包括主支架8,感应发热体1位于主支架8内,线圈7环绕主支架8,主支架8具有容纳腔801,用于容纳气雾制品(图中未示出)。示例性地,主支架8呈中空圆筒状,感应发热体1沿第一方向(图7中z方向所示)插入主支架8内,线圈7沿周向环绕在主支架8的外周,线圈7通电流产生的电磁场使得位于主支架8内的金属基材2产生热量。
62.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7和图8,还包括位置控制件9,位置控制件9位于主支架8外,感应发热体1的一端和位置控制件9连接,位置控制件9用于连接电机(图中未示出),电机能够驱动位置控制件9沿第一方向(图7中z方向所示)上下移动,以使感应发热体1在主支架8内沿第一方向移动。示例性地,气雾产生装置6还包括电路系统(图中未示出),电路系统能够驱动电机。示例性地,以针状金属基材2为例,金属基材2沿第一方向(图7中z方向所示)包括首端a和末端b,其中,金属基材2的首端a插入主支架8内,其呈圆锥状;金属基材2的末端b的截面呈t字形,即末端b的外径大于金属基材2的其他位置的外径,其与主支架8的下端面卡接,用于限制感应发热体1插入主支架8内的沿第一方向的长度。
63.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9和图10,气雾产生装置还包括线圈位置调整装置11,线圈位置调整装置11与主支架8连接;线圈7与线圈位置调整装置11连接,线圈位置调整装置11能够沿第一方向(图9中z方向所示)移动,以调整线圈7覆盖感应发热体1的匝数。示例性地,线圈位置调整装置11与电机连接,电机驱动线圈位置调整装置11上下移动。线圈位置调整装置11连接一组线圈7的两端,其中,位于线圈7一端的线圈位置调整装置11位置保持不变,其另一端的线圈位置调整装置11在电机的驱动下沿第一方向移动,使得线圈7的缠绕密度得以变化,进而改变了线圈7覆盖感应发热体1的匝数,进一步来说,线圈7所形成的磁场发生变化,其感应发热体1的温度分布也产生变化。
64.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1至图13,线圈7设有多组,多组线圈7沿第一方向(图11中z方向所示)间隔设置;线圈位置调整装置包括多对线圈支架10,多对线圈支架10沿周向(图13中r方向所示)间隔设置,一对线圈支架10对应一组线圈7,且一组线圈7的两端分别与一对线圈支架10连接,每一对线圈支架10能够沿第一方向上下移动。线圈7位于线圈支架10和主支架8之间。示例性地,线圈7可以是图10所示的一组,缠绕在主支架8的外周上,也可以由若干个独立的线圈组成,每一个线圈7单独通有电流。示例性地,线圈支架10与电
机连接,受电路系统控制。
65.示例性地,参考图11至图13,本技术实施例的线圈7设有四组,分别是第一线圈701、第二线圈702、第三线圈703和第四线圈704,其对应的四对线圈支架10分别是第一线圈支架101、第二线圈支架102、第三线圈支架103和第四线圈支架104。每对线圈支架10包括两个,分别位于主支架8外周的沿径向的相反两侧,也就是说,八个线圈支架10沿周向(图13中r方向所示)间隔设置在主支架8的外周。线圈支架10带动其对应的线圈7在主支架8的外周面上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得各组线圈7在第一方向上的间距发生变化。
66.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3,多对线圈支架10沿第一方向(图13中z方向所示)的长度不同。每对线圈支架10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与所对应的线圈7在第一方向的位置高度呈正比。示例性地,参考图11,第一线圈701、第二线圈702、第三线圈703和第四线圈704在主支架8的外周从上到下(图11中n方向所示)依次环绕分布。也就是说,第一线圈701、第二线圈702、第三线圈703和第四线圈704在主支架8外周上的高度是由高到低排列,其分别所对应的第一线圈支架101、第二线圈支架102、第三线圈支架103和第四线圈支架104在主支架8外周上的长度是由长到短排列。
67.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能够基于上述气雾产生装置确定感应发热体的均匀温度场,其包括:气雾产生装置,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设于金属基材表面的不同位置;确定均匀温度场的方法包括:
68.根据设定的温度曲线输入功率;
69.示例性地,参考图14所示的设定温度曲线,感应发热体的温度变化包括四段,即c段、d段、e段和f段,其中,c段是预热阶段,需要全功率加热,d段、e段和f段是控温阶段,其对应恒温功率,即此时根据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的反馈信息调整恒温功率(恒温功率一般比预热功率小)。
70.获取多个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的多个测量值,测量值对应感应发热体的温度;
71.示例性地,设于金属基材表面的多个不同位置的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测得多个测量值,例如图4所示的片状金属基材2上的上、中、下及其边侧均设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从而测得其金属基材2上的上、中、下及其边侧的温度值。
72.确定多个测量值与其对应的目标温度值基本一致,感应发热体以测量值所对应的温度输出;
73.示例性地,多个测量值与其对应的目标温度值之间的偏差在5摄氏度以内,即为多个测量值与其对应的目标温度值基本一致。
74.确定多个测量值与其对应的目标温度值不一致,调整感应发热体的温度场。
75.示例性地,多个测量值与其对应的目标温度值之间的偏差超过5摄氏度,即为多个测量值与其对应的目标温度值不一致,则需要调整感应发热体的温度场。
7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判断多个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在金属基材上不同位置的测量值与其对应的目标温度值是否一致,若基本一致,说明金属基材上的温度分布是计划中的温度分布;若多个测量值与其对应的目标温度值有偏差,则需要对感应发热体的温度场进行调整,直到金属基材上不同位置的测量值与其对应的目标温度值基本一致。该种方式可以使得气雾产生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优化气雾制品的加热场,使得气雾制品可以更好的释放或者是可以个性化定制气雾制品的释放,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优选地,多个膜式电阻温
度传感器的多个目标温度值彼此相同,以获得上下一致的温度场。
77.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4,多个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至少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组302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组303,第一温度传感器组302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组303分别设于金属基材2表面的不同位置,第一温度传感器组302和第二温度传感器303组分别具有相同或不同的目标温度值。即,金属基材2表面的各个不同位置均具有其所设定的目标温度值,其金属基材2的目标温度值也正是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最终所需要达到的目标温度值,多个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所对应的多个目标温度值依据实际情况可相同可不同。而各个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3(例如第一温度传感器组302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组303)所测得的实际温度需要和其对应的目标温度值进行对比,若测量值与其对应的目标温度值有偏差,则需要调整感应发热体1的温度场,使其测量值与其对应的目标温度值基本一致。
78.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7和图8,调整感应发热体1的温度场包括:电机通过驱动位置控制件9使得感应发热体1在主支架8内移动。示例性地,电机连接位置控制件9,当需要进行温度调整时,电路系统驱动电机去控制位置控制件9,使得位置控制件9带动感应发热体1上下移动,使得线圈7形成的磁场发生变化,从而达到通过变化磁场控制温度分布的目的。
79.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9和图10,调整感应发热体1的温度场包括:调整线圈7覆盖感应发热体1的匝数。示例性地,在通常情况下使用时,线圈7处于自然收缩状态,此时,线圈7有n1匝在第一方向(图9中z方向所示)和周向上覆盖感应发热体1。在得到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反馈后,需要调整感应发热体1上的测量值高于目标温度值的区域时,线圈7一端的线圈位置调整装置11位置不变,其另一端的线圈位置调整装置11受电机控制沿第一方向移动,线圈7会如同弹簧一样被拉伸变长,而覆盖感应发热体1的匝数变为n2,即线圈7的环绕密度降低,使得感应发热体1的发热功率变小,实现了调整磁场以调整感应发热体1的温度场的目的。
80.示例性地,上述为调整感应发热体1上的测量值高于目标温度值的区域的过程,而针对测量值低于目标温度值的区域,则可以加密线圈7的环绕密度,或者在低温区域局部增加线圈7的数量。
81.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1至图13,调整感应发热体1的温度场包括:通过线圈支架10调整多组线圈7在第一方向(图11中z方向所示)上的间距。示例性地,当电路系统接收到温度控制场反馈数据后,电路系统驱动电机来控制线圈支架10,以此将线圈7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多组线圈7形成的总磁场发生相应变化,达到通过变化磁场来调整感应发热体1的温度场的目的。
82.示例性地,参考图11至图13,第一线圈701与第四线圈704在第一方向(图11中z方向所示)上的间距是d1,第二线圈702与第四线圈704在第一方向上的间距是d2,第三线圈703与第四线圈704在第一方向上的间距是d3。经过第一线圈支架101带动第一线圈701移动,第二线圈支架102带动第二线圈702移动,第三线圈支架103带动第三线圈703移动,第四线圈支架104带动第四线圈704移动,使得第一线圈701与第四线圈704在第一方向上的间距是d11,第二线圈702与第四线圈704在第一方向上的间距是d22,第三线圈703与第四线圈704在第一方向上的间距是d33,即,各组线圈7在第一方向上的间距发生变化,进而使得四组线圈7形成的总磁场发生相应变化,从而达到通过变化磁场来调整感应发热体1的温度场
的目的。
83.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1,调整感应发热体1的温度场包括:分别调整多组线圈7内的电流。示例性地,线圈7包括若干个独立的线圈,每个线圈7单独通有电流,在各个线圈7位置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多个膜式电阻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反馈,调整不同线圈7内的电流,从而改变磁场分布,进一步实现调整感应发热体1的温度场的目的。
84.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7,调整感应发热体1的温度场包括:调整金属基材2的局部厚度。示例性地,加厚金属基材2的局部厚度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局部加厚金属基材2的厚度,另一种是金属基材2局部复合其他材料。针对感应发热体1上的测量值低于目标温度值的区域,该两种方式都可以增大涡流,增大感应发热体1的发热功率,进而使得原本的低温区域升温速度变快,从而达到目标温度值,实现了调整感应发热体1的温度场的目的。
85.示例性地,调整感应发热体1的温度场的方法并不局限于单种,而是可以将调整感应发热体1的位置和调整线圈7的间距、密度、电流等相结合从而实现调整感应发热体的温度场的目的。
86.虽然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