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特征:
1.一种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在通电状态下可辐射红外光波的发热体、供所述红外光波透过的管体以及用于测温的测温单元,所述发热体和所述管体的管壁之间至少部分间隔设置,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部以及与发热部电连接的导电部,所述测温单元的一端与所述发热部的一端相连,所述测温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导电部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单元至少部分由tcr材料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tcr材料的温度系数大于300。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包括呈纵长设置的双螺旋段,所述测温单元的一端与所述双螺旋段连接,所述测温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导电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单元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双螺旋段内。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单元位于所述双螺旋段外。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呈纵长设置,包括直线状的第一发热段和缠绕于所述第一发热段外并与所述第一发热段一端连接的螺旋状的第二发热段,所述测温单元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发热段相连,所述测温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导电部相连。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单元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螺旋状的第二发热段内。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单元位于所述螺旋状的第二发热段外。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由发热丝弯折或缠绕形成且包括至少一个m形或n形段。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单元至少部分与所述发热部一起形成所述m形或n形段。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设在所述管体的内侧,所述发热体与所述管体的内壁之间间隔设置。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包括第一套管以及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管外周的第二套管;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第二套管之间留设有间隔,所述间隔形成容置所述发热体的容置腔;所述发热体设于所述第一套管的外周并与所述第一套管的外壁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套管内侧形成有用于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加热腔。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管的内壁上设有反射所述红外光波的反射层。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下部设有固定座,所述测温单元设置在所述固定座的上方或者与固定座部分重叠。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的最高工作温度为500℃-1300℃。17.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6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结构,该发热结构包括在通电状态下可辐射红外光波的发热体、供所述红外光波透过的管体以及用于测温的测温单元,所述发热体和所述管体的管壁之间至少部分间隔设置,发热体包括发热部以及连接在发热部一端的导电部,所述测温单元的一端与所述发热部的一端相连,所述测温单元的另一端所述导电部相连。本实用新型的发热体在高温环境下不会导致气溶胶形成基质过烧,且可以极大提升抽吸口感;同时,预热时间大幅度降低,极大提升了消费者的体验感。测温单元与发热部连接能够快速反应发热部的温度变化过程,以精准地测量发热体的温度,进而实现对气溶胶形成基质的精准雾化。对气溶胶形成基质的精准雾化。对气溶胶形成基质的精准雾化。
技术研发人员:马磊 周宏明 李日红 杜贤武 张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17
技术公布日:2023/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