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凝液引导支架、雾化组件及雾化器。
背景技术:
2.电子雾化器通常包括电子烟,现有的电子烟一般包括电源,其用于供电;气流传感器及雾化组件,气流传感器与电源和雾化组件的雾化芯连接用于检测气流变化信号以控制雾化组价工作。雾化器的雾化组件用于将烟油或其他类似的雾化介质加热形成气溶胶,以被用户抽吸,现有的雾化组件所产生的气溶胶在供用户抽吸过程中,由于气溶胶在气道内流动,由于冷热不均,容易产生冷凝液,冷凝液可能会随着重力下会沿着气道内壁向下流动,容易造成冷凝液堆积在雾化芯处,由于冷凝液堆积在雾化芯处过多时容易影响用户抽吸的口感严重时导致雾化芯内的气流不流畅而直接导致雾化芯工作时糊芯,因此,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冷凝液引导支架、雾化组件及雾化器,具有结构简单,能够有效地降低第一气道内由于冷凝液的产生而导致雾化芯被冷凝液堆积的优势。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冷凝液引导支架,包括气道管支架,所述气道管支架中部自上向下贯穿有用于供气溶胶流动的、以用于供用户抽吸的第一气道,所述气道管支架上间隔设置有多个能够用于在冷凝液的重力作用下使得冷凝液自所述气道管支架的内侧壁向所述气道管支架的外侧壁流动的引导件。
5.所述引导件自所述气道管支架外向所述第一气道凸出,所述引导件下端与所述气道管支架连接、上端与所述气道管支架分离且位于所述第一气道内,每一个所述引导件与所述气道管支架配合形成一个导出口。
6.所述导出口位于所述引导件上方,所述引导件上设置有斜坡面。
7.多个所述引导件呈环状设置在所述气道管支架上,所述引导件自上向下设置有若干行,位于上行的引导件与位于下行的引导件交错设置。
8.所述气道管支架包括用于供所述引导件设置的安装部;及,位于所述安装部下方的固定部。
9.一种雾化组件,包括油杯、上密封套、储油棉、下密封套及雾化芯,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冷凝液引导支架,所述储油棉上贯穿有安装孔,所述储油棉设置于所述油杯内,所述上密封套与所述下密封套均插接于所述油杯内且与所述油杯内侧壁密封连接,所述上密封套与所述下密封套上均贯穿有与所述安装孔连通的通气孔,所述雾化芯主体插接于所述安装孔下端内,所述雾化芯主体的引脚穿设于下密封套上,所述雾化芯上设置有与所述通气孔连通的雾化孔,所述气道管支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气道管支架的安装部顶端与所
述上密封套插接,所述气道管支架的固定部底部与所述雾化芯上端插接。
10.所述上密封套底部上设置有与所述通气孔连通的插接孔,所述气道管支架上端插接在所述插接孔内。
11.所述下密封套外侧壁上向外凸出设置有环形的限位凸台,所述上密封套顶部设置有与所述通气孔连通的放置槽。
12.一种雾化器,包括雾化组件、外壳、电池、咪头固定座及气流传感器,所述外壳上设置有进气通孔,所述雾化组件与所述电池均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咪头固定座上贯穿有进气孔与辅助气孔,所述气流传感器装配在所述进气孔内,所述咪头固定座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靠近所述进气通孔一侧。
13.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安装管,所述进气通孔设置于所述外壳底部,所述雾化组件、所述电池、所述咪头固定座自上向下依次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安装管套设在所述电池外,所述安装管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下密封套与所述咪头固定座插接。
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冷凝液引导支架包括气道管支架,气道管支架中部自上向下贯穿有用于供气溶胶流动以用于供用户抽吸的第一气道,气道管支架上间隔设置有多个能够用于在冷凝液的重力作用下使得冷凝液自气道管支架的内侧壁向气道管支架的外侧壁流动的引导件,引导件自气道管支架外向第一气道凸出,引导件下端与气道管支架连接、上端与气道管支架分离且位于第一气道内,每一个引导件与气道管支架配合形成一个导出口。导出口位于引导件上方,引导件上设置有斜坡面。需要说明的是,当气溶胶在第一气道内向上移动且与气道管支架内侧壁冷凝而产生的冷凝液,该冷凝液随着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气道管支架内侧壁向下移动,后沿着导出口顶部掉到引导件上,冷凝液能够沿斜坡面向导出口外流出。从而实现降低冷凝液堆积在雾化芯的作用。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是冷凝液引导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冷凝液引导支架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冷凝液引导支架的剖视图;
19.图4是雾化组件的剖视图;
20.图5是雾化组件的另一方案的剖视图;
21.图6是雾化器的剖视图;
22.图7是图6的雾化器的爆炸示意图;
23.图8是雾化器的另一方案的剖视图;
24.图9是图8的雾化器的爆炸示意图。
25.附图标记说明:1、气道管支架;a、第一气道;11、引导件;b、导出口;c、斜坡面;12、安装部;13、固定部;2、油杯;3、上密封套;4、储油棉;5、下密封套;6、雾化芯;d、通气孔;e、安装孔;f、插接孔;51、限位凸台;g、放置槽;21、吸嘴部;7、冷凝棉块;h、穿线孔;8、外壳;9、电
池;10、咪头固定座;14、气流传感器;i、进气通孔;15、安装管;j、进气孔;k、辅助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27.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28.本实施例涉一种冷凝液引导支架,如图1-3所示,包括气道管支架1,气道管支架1中部自上向下贯穿有用于供气溶胶流动以用于供用户抽吸的第一气道a,气道管支架1上间隔设置有多个能够用于在冷凝液的重力作用下使得冷凝液自气道管支架1的内侧壁向气道管支架1的外侧壁流动的引导件11,通过上述的气道管支架1和引导件11的设计,外部雾化芯6可与气道管支架1一端安装,能够起到取代玻纤管的功能的同时对雾化芯6具有支撑的作用,由于气溶胶向上移动时与第一气道a内部冷凝所产生的冷凝液,并在冷凝液的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而通过在气道管支架1上设计引导件11的设置能够有效地将向下移动的冷凝液自第一气道a内向气道管支架1外侧壁引导,从而实现降低冷凝液堆积在雾化芯6的作用。
29.优选地,为实现引导件11将冷凝液从第一气道a内向气道管支架1外的功能,引导件11自气道管支架1外向第一气道a凸出,引导件11下端与气道管支架1连接、上端与气道管支架1分离且位于第一气道a内,每一个引导件11与气道管支架1配合形成一个导出口b。导出口b可呈矩形、椭圆形、半圆形或多边形等,引导件11与导出口b的形状相适配。需要说明的是,当气溶胶在第一气道a内向上移动且与气道管支架1内侧壁冷凝而产生的冷凝液,该冷凝液随着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气道管支架1内侧壁向下移动,后沿着导出口b顶部掉到引导件11上,然后沿着引导件11流经导出口b流到气道管支架1外。在本实施例中,导出口b位于引导件11上方,引导件11上设置有斜坡面c。冷凝液能够沿斜坡面c向导出口b外流出。进一步地,为了使得冷凝液能够充分地被导出第一气道a,进一步降低冷凝液堆积在雾化芯6内。多个引导件11呈环状设置在气道管支架1上,引导件11自上向下设置有若干行,位于上行的引导件11与位于下行的引导件11交错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为便于冷凝液引导支架与外部雾化组件的零部件进行安装。气道管支架1包括安装部12及固定部13。安装部12用于供引导件11设置;固定部13位于安装部12下方。在本实施例中,气道管支架1由金属制成。
30.为实现冷凝液引导支架与雾化组件的组装,一种雾化组件,如图4、5所示,包括油杯2、上密封套3、储油棉4、下密封套5、雾化芯6及冷凝液引导支架,储油棉4上贯穿有安装孔e,储油棉4设置于油杯2内,上密封套3与下密封套5均插接于油杯2内且与油杯2内侧壁密封连接,上密封套3与下密封套5上均贯穿有与安装孔e连通的通气孔d,雾化芯6主体插接于安装孔e下端内,雾化芯6主体的引脚穿设于下密封套5上,雾化芯6上设置有与通气孔d连通的雾化孔,气道管支架1设置于安装孔e内,气道管支架1的安装部12顶端与上密封套3插接,气道管支架1的固定部13底部与雾化芯6上端插接。在本实施例中,上密封套3底部上设置有与通气孔d连通的插接孔f,气道管支架1上端插接在插接孔f内。下密封套5外侧壁上向外凸出设置有环形的限位凸台51,上密封套3顶部设置有与通气孔d连通的放置槽g。上密封套3与密封套均由硅胶制成。储油棉4为现有技术中的一体棉。雾化芯6为现有技术中的陶瓷芯或
棉浆雾化芯6,该棉浆雾化芯6可以是在先公开文件wo2022218067a1所提及的雾化芯6。
31.在一些实施例中,油杯2顶部设置有吸嘴部21,油杯2底部设置有开口,上密封套3插接在靠近吸嘴部21一端,下密封套5插接在油杯2底部开口内,储油棉4位于上密封套3与下密封套5之间。在该实施例中,雾化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油杯2内且位于吸嘴部21与上密封套3之间的冷凝棉块7。冷凝棉块7上设置有与通气孔d连通的通孔。
32.在一些实施例中,油杯2上下两端设置有开口,上密封套3与下密封套5分别与油杯2上下两端开口插接且与油杯2密封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组装雾化组件时,可先将雾化引脚先插接在下密封套5生的穿线孔h,再将储油棉4插接进油杯2内,然后再将下密封套5与雾化芯6组装完成的组件插接在油杯2一端开口,使得下密封套5与油杯2内侧壁密封连接的同时使得雾化芯6主体插接进安装孔e内,然后再将冷凝液引导支架插接进安装孔e内,使得气道管支架1的固定部13与雾化芯6主体顶部插接,然后可通过油杯2另一端开口向储油棉4内注油,最后将上密封套3插接在油杯2另一端开口内,使得上密封套3与油杯2内壁密封连接,同时使得气道管支架1顶部与插接孔f插接,从而实现完成雾化组件的组装。具有通过雾化芯6可与气道管支架1一端安装,能够起到取代玻纤管的功能的同时对雾化芯6具有支撑的作用。当雾化组件工作既雾化芯6发热时,雾化芯6对从储油棉4上引导过来的烟油进行加热雾化以产生气溶胶,气溶胶在第一气道a内向上移动且与气道管支架1内侧壁冷凝而产生的冷凝液时,该冷凝液可随着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气道管支架1内侧壁向下移动,后沿着导出口b顶部掉到引导件11上,然后沿着引导件11的斜坡面c流经导出口b,然后从导出口b流出被储油棉4吸收,从而实现冷凝液的收集的同时冷凝液还可被二次利用,从而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感。
33.为实现雾化组件工作以便于用户抽吸的功能,一种雾化器,如图6-9所示,包括上述的雾化组件、外壳8、电池9、咪头固定座10及气流传感器14,外壳8上设置有进气通孔i,雾化组件与电池9均设置于外壳8内,咪头固定座10上贯穿有进气孔j与辅助气孔k,气流传感器14装配在进气孔j内,咪头固定座10设置于外壳8内靠近进气通孔i一侧。在本实施例中,冷凝棉块7设置于上密封套3的放置槽g内。在本实施例中,雾化器还包括安装管15,进气通孔i设置于外壳8底部,雾化组件、电池9、咪头固定座10自上向下依次设置于外壳8内,安装管15套设在电池9外,安装管15上下两端分别与下密封套5与咪头固定座10插接。安装管15分别与下密封套5和咪头固定座10密封连接,咪头固定座10由硅胶制成。在本实施例中,电池9分别与气流传感器14和雾化芯6电连接,气流传感器14还与雾化芯6电连接。
34.以上,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