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侧围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2.动力电池是电动车型或混动车型的动力来源,其通常安装在车身地板上,为了避免动力电池的损坏,电池框架的强度通常会比较高,而且,相对应的门槛安装位置的强度也较高,这使得下车体的扭转刚度也会比较高。因此,为了提升整车的扭转刚度,就需要提升上车体的扭转刚度,其中,扭转刚度的高低主要由上车体的接头处的刚度/强度来决定,故可以通过提高上车体的接头处的刚度/强度来提升上车体的扭转刚度。
3.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在侧围结构的立柱接头(例如a柱接头、b柱接头等)的局部位置增加一些加强板结构来提高接头的刚度/强度,但这样会导致整车重量增加,而整车重量增加不仅会限制整车的轻量化设计,还会降低车辆的续航里程,增加整车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不增加或不过多增加整车重量的情况下提升上车体的扭转刚度。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侧围结构,包括侧围外板、门环加强板和a柱内板,所述侧围外板连接于所述门环加强板朝向车外的一侧,所述a柱内板包括相互连接的a柱上内板和a柱下内板,所述a柱下内板位于所述a柱上内板的下方,所述a柱上内板和所述a柱下内板分别连接于所述门环加强板朝向车内的一侧,所述a柱下内板用于连接于前围板,且所述a柱下内板上与所述门环加强板连接的部位和所述a柱下内板上用于与所述前围板连接的部位至少部分重合。
6.可选地,所述侧围结构还包括第一横梁连接板,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沿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一端连接于所述a柱上内板朝向所述车内的一侧,另一端用于与所述车辆的顶盖前横梁连接,且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上用于与所述顶盖前横梁连接的部位朝所述车内凹陷设置。
7.可选地,所述侧围结构还包括上边梁内板、b柱内板,所述a柱内板和所述b柱内板分别连接于所述上边梁内板,所述上边梁内板和所述b柱内板分别连接于所述门环加强板朝向所述车内的一侧。
8.可选地,所述门环加强板包括依次一体式连接的第一加强段、第二加强段、第三加强段、第四加强段和第五加强段,所述第一加强段和所述第二加强段分别与所述a柱内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三加强段与所述上边梁内板相对设置,所述第四加强段和所述第五加强段分别与所述b柱内板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加强段和所述第五加强段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三加强段和所述第四加强段的厚度,所述第三加强段和所述第四加强段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加强段的厚度。
9.可选地,所述第五加强段的材料硬度小于所述第一加强段的材料硬度,所述第一
加强段的材料硬度小于所述第二加强段、所述第三加强段和所述第四加强段的材料硬度。
10.可选地,所述侧围结构还包括相对设置的c柱内板和c柱加强板,所述c柱内板连接于所述上边梁内板,所述c柱加强板连接于所述门环加强板,并与车辆的后轮罩连接,所述c柱加强板连接于所述c柱内板朝向所述车外的一侧,且所述c柱内板和所述c柱加强板围成封闭的第二空腔结构。
11.可选地,所述侧围结构还包括铰链安装板和c柱内支撑板,所述铰链安装板和所述c柱内支撑板分别连接于所述c柱内板朝向所述车内的一侧,并与所述c柱内板共同围成第三空腔结构,且所述第三空腔结构的截面呈三角形。
12.可选地,所述侧围结构还包括d柱内板和d柱加强板,所述d柱加强板连接于所述d柱内板朝向所述车外的一侧,所述d柱加强板连接于所述c柱加强板,并用于与所述车辆的后围流水槽主体连接,所述d柱内板连接于所述c柱内板,并用于与所述车辆的后围板连接。
13.可选地,所述d柱加强板包括第一d柱加强板和第二d柱加强板,所述第一d柱加强板与所述c柱内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d柱加强板与所述d柱内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d柱加强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c柱加强板,所述第一d柱加强板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d柱加强板,且所述第二d柱加强板用于与所述后围流水槽主体连接。
1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侧围结构。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本发明可通过将门环加强板上与a柱下内板相对应的部位、侧围外板上与a柱下内板相对应的部位、a柱下内板共同构成a柱接头,并将a柱下内板连接于前围板,以使a柱接头与前围板形成连接,从而提升a柱接头的局部强度。同时,通过将a柱下内板上与门环加强板连接的部位和a柱下内板上用于与前围板连接的部位至少部分重合,使得a柱接头在门环加强板和a柱下内板与前围板连接的位置处形成三层连接,这样,可以增强a柱接头的连接强度,并且,不需要在a柱接头处额外增加加强板结构,从而可以在不增加或不过多增加整车重量的情况下提高侧围结构在a柱接头处的刚强度,进而提升上车体的扭转刚度。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侧围结构与车身部件组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侧围结构朝向车内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侧围结构与车身部件组装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侧围结构在省略侧围外板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侧围结构与车身部件组装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侧围结构与车身部件组装时的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a柱接头朝向车内的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24.图8为图7中a-a处截面示意图;
25.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横梁接头朝向车内的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0为图9中b-b处截面示意图;
27.图11为图9中c-c处截面示意图;
28.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b柱接头朝向车内的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3为图12中d-d处截面示意图;
30.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横梁接头朝向车内的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5为图14中e-e处截面示意图;
32.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c柱接头朝向车内的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7为图16中f-f处截面示意图;
34.图18为图16中g-g处截面示意图;
35.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d柱接头朝向车内的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0为图19中h-h处截面示意图。
37.附图标记说明:
38.1、侧围外板;2、门环加强板;21、第一加强段;22、第二加强段;23、第三加强段;24、第四加强段;25、第五加强段;3、a柱内板;31、a柱上内板;32、a柱下内板;4、第一横梁连接板;5、上边梁内板;6、b柱内板;7、c柱内板;8、c柱加强板;81、第一c柱加强板;82、第二c柱加强板;9、铰链安装板;10、c柱内支撑板;11、第三空腔结构;12、第二横梁连接板;13、d柱内板;14、d柱加强板;141、第一d柱加强板;142、第二d柱加强板;15、铰链安装加强板;16、第一加强板;17、第二加强板;18、卷收器安装板;
39.101、a柱接头;102、第一横梁接头;103、b柱接头;104、c柱接头;105、第二横梁接头;106、d柱接头;
40.100、前围上板;200、顶盖前横梁;210、前横梁下板;220、前横梁上板;300、后轮罩;400、后围流水槽主体;500、后围板;600、顶盖后横梁;610、后横梁下板;620、后横梁上板;700、d柱内板连接板;800、衣帽架加强板;900、前围流水槽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41.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42.附图中的z轴表示竖直方向,也就是上下位置,且z轴的正向(即z轴的箭头指向)代表上方,z轴的反向代表下方;附图中的x轴表示水平方向,并指定为前后位置,且x轴的正向代表前侧,x轴的反向代表后侧;附图中的y轴表示为左右位置,且y轴的正向代表左侧,y轴的反向代表右侧;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前述z轴、y轴及x轴的表示含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3.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44.结合图1至图4、图6至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侧围结构,包括侧围外板1、门环加强板2和a柱内板3,侧围外板1连接于门环加强板2朝向车外的一侧,a柱内板3包括相互连接的a柱上内板31和a柱下内板32,a柱下内板32位于a柱上内板31的下方,a柱上内板31和a柱下内板32分别连接于门环加强板2朝向车内的一侧,a柱下内板32用于连接于前围板,且a柱下内板32上与门环加强板2连接的部位和a柱下内板32上用于与前围板连接的部位至少部分重合;其中,门环加强板2和侧围外板1的与a柱下内板32相对应的部位与a柱下内板
32共同构成a柱接头101。
45.需要说明的是,车身通常包括左侧围结构和右侧围结构,且左侧围结构和右侧围结构对称设置在车身的左右两侧,而本实施例中的侧围结构既可以是左侧围结构,也可以是右侧围结构,例如,图1中给出了侧围结构为右侧围结构的示例。
46.具体地,侧围外板1为上车体的造型构件,其连接于门环加强板2朝向车外的一侧,并将门环加强板2覆盖,门环加强板2和a柱内板3分别围绕前车门洞设置,且门环加强板2位于前车门洞朝向车外的一侧,a柱内板3位于前车门洞朝向车内的一侧,而门环加强板2上与a柱内板3相对应的部位与a柱内板3构成a柱。其中,a柱上内板31位于前车门洞的上端,a柱下内板32位于前车门洞的前端,并大致呈竖直状态设置。侧围结构的a柱接头101为侧围结构的前端部位,也是侧围结构上用于与前围板连接的部位,其由门环加强板2上与a柱下内板32相对应的部位、侧围外板1上与a柱下内板32相对应的部位、a柱下内板32所共同构成。而且,a柱上内板31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前端与a柱下内板32的上端连接,且a柱下内板32连接于a柱上内板31的一端(即a柱下内板32的上端)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即图1中y轴方向)朝向前围板所在侧延伸,并搭接于前围板上,更具体而言,a柱下内板32的上端搭接于前围板的前围上板100,为方便描述,可将a柱下内板32搭接于前围上板100的部位称作第一搭接部。门环加强板2上与a柱下内板32的上端相对应的部位也沿车辆的左右方向朝向前围板所在侧延伸,并搭接于a柱下内板32的第一搭接部上,为方便描述,可将门环加强板2搭接于第一搭接部的部位称作第二搭接部。而a柱下内板32上与门环加强板2连接的部位和a柱下内板32上用于与前围板连接的部位至少部分重合,也就是说,第一搭接部上与第二搭接部连接的部位和第一搭接部上用于与前围上板100连接的部位至少部分重合,这使得a柱接头101在门环加强板2和a柱下内板32与前围板连接的位置处形成三层连接,如图8所示。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在该三层连接位置处增加结构胶来进一步加强a柱接头101的局部强度。
47.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将门环加强板2上与a柱下内板32相对应的部位、侧围外板1上与a柱下内板32相对应的部位、a柱下内板32共同构成a柱接头101,并将a柱下内板32连接于前围板,以使a柱接头101与前围板形成连接,从而提升a柱接头101的局部强度。同时,通过将a柱下内板32上与门环加强板2连接的部位和a柱下内板32上用于与前围板连接的部位至少部分重合,使得a柱接头101在门环加强板2和a柱下内板32与前围板连接的位置处形成三层连接,这样,可以增强a柱接头101的连接强度,并且,不需要在a柱接头101处额外增加加强板结构,从而可以在不增加或不过多增加整车重量的情况下提高侧围结构在a柱接头101处的刚强度,进而提升上车体的扭转刚度。
48.进一步地,a柱下内板32搭接于a柱上内板31朝向车内的一侧,并与a柱上内板31点焊连接,且a柱下内板32与a柱上内板31之间形成三道二保焊。如此,以进一步增加a柱接头101的局部强度。
49.进一步地,a柱下内板32用于与前围流水槽主体900采用例如点焊等方式形成固定连接。这样,使得a柱接头101与前围流水槽主体900也形成连接,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a柱接头101的连接强度。
50.进一步地,a柱下内板32为一体式结构。也就是说,a柱下内板32没有分成上下两个零部件,且通常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生产制造。如此,不仅可以减少零部件的数量,降低制造成本和整车重量,还可以加快装配节奏。
51.可选地,结合图2、图6、图9至图11所示,侧围结构还包括第一横梁连接板4,第一横梁连接板4沿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一端连接于a柱上内板31朝向车内的一侧,另一端用于与车辆的顶盖前横梁200连接,且第一横梁连接板4上用于与顶盖前横梁200连接的部位朝车内凹陷设置;其中,门环加强板2和侧围外板1的与a柱上内板31相对应的部位与a柱上内板31、第一横梁连接板4共同构成第一横梁接头102。
52.具体地,侧围结构的第一横梁接头102为侧围结构上用于与顶盖前横梁200连接的部位,其由门环加强板2上与a柱上内板31相对应的部位、侧围外板1上与a柱上内板31相对应的部位、a柱上内板31、第一横梁连接板4所共同构成。其中,第一横梁连接板4沿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一端连接于a柱上内板31朝向车内的一侧,另一端用于与顶盖前横梁200的前横梁下板210连接,门环加强板2与顶盖前横梁200的前横梁上板220连接,第一横梁连接板4与a柱上内板31之间、第一横梁连接板4与前横梁下板210之间通常采用例如点焊等方式形成固定连接。而且,第一横梁连接板4上用于与前横梁下板210连接的部位朝车内凹陷设置,并形成几字形结构,如图11所示。
53.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将门环加强板2上与a柱上内板31相对应的部位、侧围外板1上与a柱上内板31相对应的部位、a柱上内板31、第一横梁连接板4共同构成第一横梁接头102,并将第一横梁连接板4沿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一端连接于a柱上内板31朝向车内的一侧,另一端用于与顶盖前横梁200连接,以使第一横梁接头102与顶盖前横梁200形成连接,从而提升第一横梁接头102的结构强度。同时,通过将第一横梁连接板4上用于与顶盖前横梁200连接的部位朝车内凹陷设置,使得第一横梁连接板4在该部位形成几字形结构,以提高第一横梁连接板4上用于与顶盖前横梁200连接的部位的结构强度,而不需要在第一横梁接头102处额外增加加强板结构,从而可以在不增加或不过多增加整车重量的情况下提高侧围结构在第一横梁接头102处的刚强度,进而提升上车体的扭转刚度。
54.进一步地,结合图10所示,第一横梁接头102还包括第一加强板16和第二加强板17,a柱上内板31和门环加强板2围成第一空腔结构,第一加强板16和第二加强板17相对设置于第一空腔结构中,并分别连接于门环加强板2和a柱上内板31。
55.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板16和第二加强板17在第一空腔结构内相对设置,并大致沿车辆的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加强板16与门环加强板2之间、第二加强板17与a柱上内板31之间通常采用贴合设置的方式形成面面接触,且通常采用点焊的方式形成固定连接。如此,以增强a柱上部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刚强度,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一横梁接头102的局部刚强度。
56.进一步地,第一横梁连接板4上设有减重孔。如此,以降低第一横梁连接板4的重量,便于进行轻量化设计。
57.可选地,结合图2、图6、图12和图13所示,侧围结构还包括b柱内板6和位于b柱内板上方的上边梁内板5,a柱内板3和b柱内板6分别连接于上边梁内板5,上边梁内板5和b柱内板6分别连接于门环加强板2朝向车内的一侧;其中,门环加强板2和侧围外板1的与上边梁内板5和b柱内板6相对应的部位与上边梁内板5、b柱内板6共同构成b柱接头103。
58.具体地,门环加强板2上与b柱内板6相对应的部位与b柱内板6构成b柱,c柱内板7(后文介绍)与c柱加强板8(后文介绍)构成c柱,而侧围结构的b柱接头103为侧围结构在a柱、b柱和c柱交汇处的部位,其由门环加强板2上与上边梁内板5和b柱内板6相对应的部位、
侧围外板1上与上边梁内板5和b柱内板6相对应的部位、上边梁内板5、b柱内板6所共同构成。其中,b柱内板6的上端与上边梁内板5的下端连接,a柱上内板31的后端与上边梁内板5的前端连接,上边梁内板5的后端与c柱内板7连接,且b柱内板6与上边梁内板5之间、a柱上内板31与上边梁内板5之间通常采用例如点焊的方式形成连固定接。
59.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将门环加强板2上与上边梁内板5和b柱内板6相对应的部位、侧围外板1上与上边梁内板5和b柱内板6相对应的部位、上边梁内板5、b柱内板6共同构成b柱接头103,并将b柱内板的上端与上边梁内板5的下端连接,a柱上内板31的后端与上边梁内板5的前端连接,以保证b柱接头103的结构强度。
60.进一步地,上边梁内板5与a柱上内板31之间采用多排焊点(例如两排焊点)焊接,上边梁内板5与b柱内板6之间也采用多排焊点(例如两排焊点)焊接。如此,以提升b柱接头103的局部强度。
61.可选地,结合图4所示,门环加强板2包括依次一体式连接的第一加强段21、第二加强段22、第三加强段23、第四加强段24和第五加强段25,第一加强段21和第二加强段22分别与a柱内板3相对设置,第三加强段23与上边梁内板5相对设置,第四加强段24和第五加强段25分别与b柱内板6相对设置,且第一加强段21和第五加强段25的厚度小于第三加强段23和第四加强段24的厚度,第三加强段23和第四加强段24的厚度小于第二加强段22的厚度。
62.具体地,门环加强板2的第一加强段21、第二加强段22、第三加强段23、第四加强段24和第五加强段25依次连接并围绕前车门洞的边沿设置,第一加强段21、第二加强段22和a柱内板3构成a柱,第四加强段24、第五加强段25和b柱内板6构成b柱。其中,第一加强段21与a柱下内板32相对设置,第二加强段22与a柱上内板31相对设置,第三加强段23与上边梁内板5相对设置,第四加强段24与b柱内板6的上半部分相对设置,第五加强段25分别与b柱内板6的下半部分相对设置。由于第一加强段21和第五加强段25还需要与下车体连接,而下车体的结构强度通常大于上车体,故门环加强板2在第一加强段21和第五加强段25处的强度可以小一些,而在第二加强段22、第三加强段23和第四加强段24处的强度需要设计得大一些,也就是说,可以将第一加强段21和第五加强段25的厚度设置为小于第二加强段22、第三加强段23和第四加强段24的厚度,其中,又由于第二加强段22是第二加强段22与a柱上内板31相对设置的部位,也是结构强度比较薄弱的部位,因此,门环加强板2在第二加强段22处的厚度要大于在第三加强段23和第四加强段24处的厚度。另外,第一加强段21和第五加强段25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同样地,第三加强段23和第四加强段24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可将第一加强段21和第五加强段25的厚度设置为1.4mm,将第三加强段23和第四加强段24的厚度设置为1.6mm,将第二加强段22的厚度设置为1.8mm,实际应用中,各加强段的厚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63.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将门环加强板2划分为多个加强段,以便于采用激光拼焊的方式将不同厚度的加强段拼接在一起,从而实现门环加强板2的一体化成型,不仅可以减少零部件的数量,还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同时,通过将第一加强段21和第五加强段25的厚度设置为小于第三加强段23和第四加强段24的厚度,将第三加强段23和第四加强段24的厚度设置为小于第二加强段22的厚度,以使门环加强板2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厚度,进而具有不同的刚强度,便于根据门环加强板2不同部位的强度需求来设置不同部位的厚度,从而避免额外增设加强板结构来提升门环加强板2不同部位的强度。
64.进一步地,第五加强段25的材料硬度小于第一加强段21的材料硬度,第一加强段21的材料硬度小于第二加强段22、第三加强段23和第四加强段24的材料硬度。例如,第一加强段21采用hc780/980hs材料,第二加强段22、第三加强段23和第四加强段24采用hc950/1300hs材料,第五加强段25采用hc370/550hs材料,实际应用中,各加强段的材料硬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这样,可通过采用不同硬度的材料来制造不同的加强段,以利用不同硬度的材料来提升门环加强板2不同部位的刚强度。
65.可选地,结合图2至图4、图16至图18所示,侧围结构还包括相对设置的c柱内板7和c柱加强板8,c柱内板7连接于上边梁内板5,c柱加强板8连接于门环加强板2,并用于与车辆的后轮罩300连接,c柱加强板8连接于c柱内板7朝向车外的一侧,且c柱内板7和c柱加强板8围成封闭的第二空腔结构;其中,侧围外板1的与c柱内板7相对应的部位与c柱内板7、c柱加强板8共同构成c柱接头104。
66.具体地,侧围结构的c柱接头104为侧围结构用于与后轮罩300连接的部位,其由侧围外板1上与c柱内板7相对应的部位、c柱内板7、c柱加强板8所共同构成。其中,c柱内板7的前端与上边梁内板5的后端连接,c柱加强板8的前端与门环加强板2的第三加强段23的后端连接,且c柱内板7和c柱加强板8围成封闭的第二空腔结构。c柱加强板8与后轮罩300之间通常采用点焊的方式形成固定连接。另外,由于c柱的整体结构比较大,使得c柱内板7和c柱加强板8的覆盖面积也比较大,对于c柱内板7而言,其通常为一体式结构,对于c柱加强板8而言,其通常由多块钣金件拼装而成。
67.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将侧围外板1上与c柱内板7相对应的部位、c柱内板7、c柱加强板8共同构成c柱接头104,并将c柱内板7和c柱加强板8围成封闭的第二空腔结构,以提升c柱接头104的刚强度;同时,通过将c柱加强板8用于与后轮罩300连接,以使c柱接头104与后轮罩300形成连接,从而提升c柱接头104的局部刚强度。
68.可选地,结合图3、图5、图16和图18所示,c柱接头104还包括铰链安装板9和c柱内支撑板10,铰链安装板9和c柱内支撑板10分别连接于c柱内板7朝向车内的一侧,并与c柱内板7共同围成第三空腔结构11,且第三空腔结构11的截面呈三角形。
69.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将铰链安装板9和c柱内支撑板10连接于c柱内板7朝向车内的一侧,以进一步加强c柱接头104的刚强度,同时,通过将铰链安装板9、c柱内支撑板10和c柱内板7共同围成截面呈三角形的第三空腔结构11,如图17所示,以利用三角形空腔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来提升c柱接头104在c柱内支撑板10处的局部刚强度。
70.进一步地,结合图16和图17所示,铰链安装板9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延伸部和水平设置的第一安装部,第一安装部用于安装铰链,第一延伸部连接于c柱内板7。
71.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将铰链安装板9向上折弯并延长以形成第一延伸部,并使第一延伸部与c柱内板7之间采用例如点焊等方式形成固定连接,以加强c柱接头104的局部刚度。
72.进一步地,结合图5和图17所示,c柱接头104还包括卷收器安装板18,卷收器安装板18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二延伸部和水平设置的第二安装部,第二安装部用于安装卷收器,第二延伸部连接于c柱内板7,且第二延伸部和第一延伸部沿车辆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其中,车辆的前后方向为图1中x轴方向。
73.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将卷收器安装板18向上折弯并延长以形成第二延伸部,并使
第二延伸部与c柱内板7之间采用例如点焊等方式形成固定连接,以进一步加强c柱接头104的局部刚强度。
74.可选地,结合图2、图5、图6、图14和图15所示,侧围结构还包括第二横梁连接板12,第二横梁连接板12沿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一端连接于c柱内板7朝向车内的一侧,另一端用于连接于车辆的顶盖后横梁600,c柱加强板8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c柱加强板81和第二c柱加强板82,第一c柱加强板81连接于门环加强板2,第二c柱加强板82用于与后轮罩300连接;其中,c柱内板7和侧围外板1的与第二c柱加强板82相对应的部位与第二c柱加强板82共同构成c柱接头104,c柱内板7和侧围外板1的与第一c柱加强板81相对应的部位与第二横梁连接板12、第一c柱加强板81共同构成第二横梁接头105。
75.具体地,侧围结构的第二横梁接头105为侧围结构上用于与顶盖后横梁600连接的部位,其由c柱内板7上与第一c柱加强板81相对应的部位、侧围外板1上与第一c柱加强板81相对应的部位、第二横梁连接板12、第一c柱加强板81所共同构成,而c柱接头104具体由c柱内板7上与第二c柱加强板82相对应的部位、侧围外板1上与第二c柱加强板82相对应的部位、第二c柱加强板82所共同构成。更具体地,第二横梁连接板12与顶盖后横梁600的后横梁下板610连接,第一c柱加强板81与顶盖后横梁600的后横梁上板620连接。
76.本实施例中,由于c柱加强板8通常需要从后车门洞的上端沿后车门洞的周向延伸至与下车体连接,使得c柱加强板8的覆盖面积较大,故本实施例中通过将c柱加强板8分为相互连接的第一c柱加强板81和第二c柱加强板82,并使且第一c柱加强板81位于第二c柱加强板82的上方,以便于c柱加强板8能够进行分段加工制造,降低生产难度。而且,可通过将第二横梁连接板12与顶盖后横梁600连接,以使第二横梁接头105与顶盖后横梁600形成连接,从而提升第二横梁接头105的的结构强度。
77.进一步地,第二横梁连接板12与顶盖后横梁600之间采用多排焊点(例如两排焊点)连接,并形成几字形结构。如此,以提高第二横梁连接板12的局部刚度,进而提高第二横梁接头105的刚度。
78.进一步地,第二横梁连接板12上设有减重孔。如此,以降低第二横梁连接板12的重量,便于轻量化设计。
79.可选地,结合图2、图4至图6、图19和图20所示,侧围结构还包括d柱内板13和d柱加强板14,d柱加强板14连接于d柱内板13朝向车外的一侧,d柱加强板14连接于c柱加强板8,并用于与车辆的后围流水槽主体400连接,d柱内板13连接于c柱内板7,并用于与车辆的后围板500连接;其中,d柱内板13、d柱加强板14共同构成d柱接头106。
80.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普通的五人座车型来说,侧围结构通常包括a柱、b柱和c柱,但对于运动型多用途车(即sport utility vehicle,英文简称suv)和多功能车(即multi-purpose vehicle,英文简称mpv)来说,侧围结构还包括d柱,其中,d柱由d柱内板13和d柱加强板14所构成,而侧围结构的d柱接头106是侧围结构的后端部位,也是侧围结构用于与后围板500连接的部位,其包括d柱内板13和d柱加强板14。
81.具体地,d柱内板13采用点焊的方式与c柱内板7连接,并与d柱内板连接板700采用螺栓连接,而d柱内板连接板700焊接于后围板500上,如此,使得d柱内板13通过d柱内板连接板700连接于后围板500。
82.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将d柱内板13、d柱加强板14共同构成d柱接头106,并将d柱内
板13与后围板500连接,以使d柱接头106与后围板500形成连接,从而加强d柱接头106的局部刚度。而且,通过将d柱加强板14与后围流水槽主体400连接,以使d柱接头106与后围流水槽主体400形成连接,从而进一步加强d柱接头106的局部刚度。
83.可选地,结合图4、图6和图20所示,d柱加强板14包括第一d柱加强板141和第二d柱加强板142,第一d柱加强板141与c柱内板7相对设置,第二d柱加强板142与d柱内板13相对设置,第一d柱加强板141的一端连接于c柱加强板8,第一d柱加强板141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d柱加强板142,且第二d柱加强板142用于与后围流水槽主体400连接;其中,c柱接头104还包括第一d柱加强板141,d柱内板13和第二d柱加强板142共同构成d柱接头106。
84.具体地,第一d柱加强板141大致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并位于后轮罩300的上方,第二d柱加强板142大致沿车辆的上下方向设置,并位于后轮罩300的后方。第一d柱加强板141的前端向前延伸至与第一c柱加强板81的后端连接,第一d柱加强板141的后端连接于第二d柱加强板142的上端,第二d柱加强板142的上端沿车辆的左右方向朝向后围流水槽主体400延伸设置,并与后围流水槽主体400搭接,而且,第一d柱加强板141与第二c柱加强板82连接,第二c柱加强板82与后轮罩300连接。
85.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将d柱加强板14分为第一d柱加强板141和第二d柱加强板142这两部分,以便于对d柱加强板14进行分段加工制造,降低生产难度。而且,可将第一d柱加强板141与c柱加强板8的第二c柱加强板82连接,使得第一d柱加强板141通过第二c柱加强板82与后轮罩300形成连接,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c柱接头104的局部刚强度。
86.进一步地,第一c柱加强板81与第一d柱加强板141之间采用多排焊点(例如两排焊点)连接。如此,以提升c柱接头104的局部强度。
87.进一步地,结合图5、图19和图20所示,d柱接头106还包括铰链安装加强板15,铰链安装板9通过铰链安装加强板15与第二d柱加强板142连接,第二d柱加强板142还用于与衣帽架加强板800连接。如此,使得d柱接头106既通过d柱内板连接板700与后围形成连接,也通过铰链安装加强板15与衣帽架加强板800连接,进一步加强了d柱接头106的局部刚度。
88.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侧围结构。
89.本实施例中,车辆还包括前围板、顶盖前横梁200、后轮罩300、后围流水槽主体400、后围板500、顶盖后横梁600和前围流水槽主体900,侧围结构的a柱接头101与前围板和前围流水槽主体900连接,侧围结构的第一横梁接头102与顶盖前横梁200连接,侧围结构的第二横梁接头105与顶盖后横梁600连接;对于suv和mpv车型来说,侧围结构还包括d柱接头,且侧围结构的d柱接头106与后围流水槽主体400和后围板500连接。在侧围结构的a柱接头101中,a柱下内板32连接于前围板,且a柱下内板32上与门环加强板2连接的部位和a柱下内板32上用于与前围板连接的部位至少部分重合,使得a柱接头101在门环加强板2和a柱下内板32与前围板连接的位置处形成三层连接。另外,本实施例中的车辆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的侧围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90.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