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火车摘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摘钩系统。
背景技术:
2.摘钩即通过驱动提钩杆运动,从而使得车厢与车厢之间断开。提钩杆通常呈“l”形,包括下垂部与连接部。连接部的末端连接车钩,下垂部用于进行操作。进行摘钩时,通过驱动提钩杆的下垂部以连接部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便可完成摘钩。摘钩通常都是由铁道工作人员走到车厢与车厢之间的连接处进行人工摘钩,较为不便。同时由于进行摘钩的位置位于车厢与车厢之间的连接处,且一列火车拥有多节车厢,人工摘钩耗时耗力。
3.为了解决人工摘钩的不足,自动摘钩装置通常包括连接机构和动力机构,连接机构与动力机构相连。连接机构用于带动连接机构进行移动,连接机构用于与摘钩杆相连。但是,现有的连接机构通常都是从车厢侧面与提钩杆相连,由于提钩杆的下垂部的通常会有部分偏移,从而导致连接机构连接提钩杆时失败率较高,最终导致摘钩失败。
4.因此,现有技术中亟需一种能够提高摘钩成功率的摘钩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摘钩系统,其目的在于提高摘钩成功率。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摘钩系统,包括摘钩装置、动力装置和控制器,所述摘钩装置安装于所述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用于带动摘钩装置移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动力装置电连接;
7.所述摘钩装置用于从车厢端面方向与提钩杆配合连接。
8.本方案中摘钩装置用于与提钩杆配合相连。动力装置为摘钩装置的移动提供动力。控制器用于控制动力装置驱动移动。
9.在进行摘钩时,控制器控制动力装置将摘钩装置移动到车厢的端面。当摘钩装置移动到车厢端面后,摘钩装置再与提钩杆配合相连。由于提钩杆即使围绕连接部有一定偏转,但是提钩杆在竖直方向的位置变化较小。故摘钩装置从车厢端面与提钩杆相连,提钩杆的摘钩成功率更高。
10.进一步的,为了让摘钩装置通过简单运动完成摘钩,简化摘钩装置的运动过程。本方案所述摘钩装置包括摘钩部件和安装部件,所述摘钩部件可转动安装于所述安装部件。
11.本方案中摘钩部件可转动的安装在安装部件上,摘钩部件可以跟随提钩杆的下垂部进行转动。动力装置与摘钩装置相连,动力装置进行直线运动。在进行摘钩时,动力装置带动摘钩装置进行直线运动。摘钩装置中的摘钩部件在摘钩装置进行直线运动时旋转,且摘钩部件与提钩杆的下垂部相连。摘钩装置通过转动的摘钩部件,使得摘钩装置在进行直线运动时带动提钩杆的下垂部进行转动。提钩杆的下垂部转动,从而便完成摘钩。
12.本方案动力装置只需要带动摘钩装置进行直线运动,从而便可完成摘钩。本方案对于动力装置的灵活度要求较低,对于动力装置的控制程序也较为简单。同时,动力装置运
动所需要的空间也较小,不容易出现动力装置与火车其他零部件干涉的问题。
13.进一步的,为了解决摘钩杆在被摘钩部件带动转动时,摘钩杆与摘钩部件分离的问题。本方案所述摘钩部件构造有约束部,所述摘钩部件通过所述约束部钩住提钩杆,使得提钩杆被摘钩部件带动转动。
14.通过约束部将提钩杆钩住,使得提钩杆在被带动移动时,摘钩部件不会与提钩杆分离,保证了摘钩顺利完成。
15.进一步的,为了解决摘钩部件在转动后,摘钩部件无法自动回位到预定位置处的问题。所述摘钩装置包括回位缓冲器,所述回位缓冲器设置于所述安装部件与摘钩部件之间。
16.本方案设置回位缓冲器作为动力。当摘钩部件转动后,回位缓冲器驱动摘钩部件回转,摘钩部件回到预定位置。当摘钩部件被回位缓冲器带动回到预定位置处时,此时摘钩部件的位置固定,后续再次需要进行摘钩时,不需要再去确定摘钩部件的位置,减少了确定摘钩部件的工作量。同时,回位缓冲器还可通过形变而吸收冲击,避免摘钩部件与提钩杆硬接触而导致摘钩部件或者提钩杆损坏。
17.进一步的,由于部分的提钩杆被锁定结构锁定,提钩杆需要上移才能完成解锁。所述摘钩装置包括顶升部件,所述顶升部件位于摘钩装置上端,所述顶升部件用于将提钩杆顶升解锁。本方案顶升部件可以与提钩杆的连接部相连,从而将提钩杆顶升上移。本方案顶升部件被位置调节装置带动上移,顶升部件由于与提钩杆的连接部相连,顶升部件上移,提钩杆便随之上移,从而完成提钩杆的解锁。
18.为了使得摘钩器能够精确到达提钩杆的位置处,本方案还包括视觉定位模组,所述视觉定位模组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视觉定位模组用于确定提钩杆的位置。
19.通过设置视觉定位模组,使得提钩杆的位置被确定。然后控制器便可精确控制位置调整装置将摘钩器带动到与提钩杆配合的位置处,从而实现精确摘钩
20.进一步的,方案二中为了实现提钩杆的摘钩,方案二所述摘钩装置还包括升降器和导向部件,所述摘钩部件通过升降器与所述安装部件相连,所述摘钩部件可带动摘钩部件上移,所述导向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部件,所述导向部件用于引导所述摘钩部件转动,使得提钩杆被摘钩部件带动转动。
21.方案二中,仍然可以使用摘钩部件与摘钩杆相连,之后由动力装置带动整个配接装置直线运动,从而完成摘钩。但是,方案二中还设置有辅助动力装置,辅助动力装置为升降部件。升降部件带动摘钩部件上移,摘钩部件被导向部件引导,摘钩部件转动,故带动摘钩杆的下垂部也进行转动。通过辅助动力装置与动力装置共同配合,从而便可更为快速的完成摘钩。同时,当动力装置或者升降器移动受限时,还可通过动力装置或者升降器单独进行工作而完成摘钩,适用性更强。
22.为了解决导向部件与摘钩部件磨蹭损坏的问题,本方案所述导向部件为导向轮,所述导向轮用于与摘钩部件滑动接触。
23.本方案通过将导向部件设置为导向轮,导向轮可以转动,从而实现与摘钩部件滑动接触。摘钩部件滑动接触后,导向部件起到了导向作用,同时解决了摩擦损伤的问题。
24.所述摘钩装置还包括限位部件,所述限位部件安装于安装部件,且所述限位部件位于安装部件上方,所述限位部件用于限制摘钩部件回转。
25.进一步的,方案三中为了实现提钩杆的摘钩,方案三所述摘钩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的安装部件以及伸缩气缸,所述安装部件设置在伸缩气缸两端,两端的安装部件都分别安装有摘钩部件,所述伸缩气缸可带动两端的摘钩部件靠近或远离。
26.方案三中伸缩气缸可以带动两侧的配合部件靠近,从而将提钩杆的下垂部夹持在两个摘钩部件之间。构造于摘钩部件上的约束部将提钩杆的下垂部容纳约束。之后动力装置带动配接装置直线移动,提钩杆的下垂部被带动转动。
27.进一步的,为了解决对不同车厢连接处的提钩杆进行摘钩的问题,本方案包括移动装置,所述动力装置安装于所述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用于带动动力装置移动。
28.本方案中移动装置可以带动动力装置进行移动。由于摘钩装置安装于动力装置,动力装置运动,摘钩装置也随之进行运动。移动装置可沿着车厢方向运动,带动摘钩装置与动力装置到达不同车厢连接处。当摘钩装置与动力装置到达不同车厢连接处后,摘钩装置与动力装置便可配合完成摘钩。
29.进一步的,为了解决动力装置的延伸距离伸长距离存在不足的问题,包括滑台装置,所述动力装置通过滑台装置安装于所述移动装置,所述滑台装置用于带动动力装置和摘钩装置从移动装置伸出。
30.本方案中滑台装置可以带动动力装置进行移动,使得动力装置移动到移动装置外部。通过滑台装置增加了一段位移,摘钩装置能够延伸至移动装置外部更远,便于在一些特殊角度处也能够顺利进行摘钩。
31.进一步的,由于动力装置和摘钩装置本身的自重较重,为了保证滑台装置能够拥有较重的重载能力,本方案所述滑台装置包括滑动座与滑台,所述滑动座两侧都分别安装有约束机构,所述滑台位于所述滑动座上端,且所述滑台两端与约束机构配合安装。
32.本方案中滑台在滑动座上进行滑动,滑台用于承载动力装置和摘钩装置。滑台的左右两端分别被两侧的约束机构约束限制,避免了因为滑台装置发生形变,满足了动力装置和摘钩装置的运动需要。
3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方案动力装置驱动摘钩装置到达火车车厢的端面。摘钩装置从火车车厢端面方向与提钩杆相连。由于提钩杆在端面方向产生的偏移较小,故摘钩装置能够具有较高的摘钩成功率。
附图说明
34.图1为一种摘钩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实施例1中摘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6.图3为实施例1中摘钩装置的侧视图。
37.图4为第一调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8.图5为实施例3中摘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9.图6为实施例3中摘钩装置的侧视图。
40.图7为实施例4中摘钩装置的俯视图。
41.图8为滑台装置的爆炸图。
42.图9为滑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3.附图标记包括:摘钩装置1、摘钩部件11、约束部111、第一转轴112、回位缓冲器
113、限位部114、第一调整组件115、调整部115a、约束槽115b、安装部件12、顶升部件13、第二转轴131、缓冲器132、第二调整组件133、升降器14、导向部件15、限位部件16、伸缩气缸17、
44.动力装置2、控制器3、移动装置4、
45.滑台装置5、滑动座51、滑台52、约束机构53、约束组件531、动力组件54、驱动器541、传动部件542、限位组件55、第一限位部551、第二限位部552、导向组件56、第一导向部561、第二导向部562、
46.提钩杆6、下垂部61、连接部62、车厢7。
具体实施方式
47.为了使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48.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一种摘钩系统,包括摘钩装置1和动力装置2,摘钩装置1和动力装置2通过紧固件相连。动力装置2具体为机械臂,机械臂可以带动摘钩装置1进行运动到车厢7的端面。摘钩装置1与从车厢7端面方向与提钩杆6相连。车厢7的端面方向即车尾方向。本实施例中摘钩装置1在车厢7端面方向与提钩杆6相连,提钩杆6即使转动的角度有一些差异,但是提钩杆6的竖直方向变化较小,故摘钩装置1与提钩杆6有较高的摘钩成功率。
49.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摘钩装置1具体包括摘钩部件11和安装部件12,摘钩部件11的侧面构造有用于约束提钩杆6的约束部111。摘钩部件11具体为片状的拨杆器,约束部111具体为构造在摘钩部件11上的容纳槽。提钩杆6的下垂部61可以直接容纳在容纳槽内,使得提钩杆6被约束,提钩杆6能够与拨杆器一起运动。如图2所示,容纳槽为矩形槽体,容纳槽的边缘处还设置有倒角,用于防止提钩杆6与容纳槽边缘剐蹭而导致提钩杆6或者摘钩部件11损坏。摘钩部件11通过第一转轴112和轴承安装座可转动的设置在安装部件12,安装部件12为安装架。摘钩部件11可以围绕第一转轴112进行转动,且摘钩部件11转动的方向与提钩杆6的转动方向一致。
50.具体的摘钩过程为:机械臂首先带动摘钩装置1从车厢7外部到达车厢7端面处,摘钩装置1与提钩杆6成功配合连接。摘钩装置1与提钩杆6配合连接时,提钩杆6的下垂部61容纳在摘钩部件11的容纳槽内。然后,机械臂带动整个摘钩装置1朝着斜上方进行直线运动。摘钩装置1在进行斜上方直线运动时,摘钩部件11也带动提钩杆6的下垂部61运动。由于摘钩部件11为可转动设置,摘钩部件11可跟随提钩杆6的下垂部61进行转动,摘钩部件11与提钩杆6的下垂部61始终保持稳定配合状态,实现通过摘钩装置1的直线运动而带动提钩杆6的下垂部61旋转。最后,提钩杆6的下垂部61转动到完成摘钩的角度后,机械臂带动摘钩装置1远离提钩杆6处。
5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转动的摘钩部件11,摘钩部件11可以通过自身的转动使得摘钩装置1整体为直线运动。当摘钩装置1整体做直线运动时,对于摘钩装置1的运动控制更为简单。同时,摘钩装置1不容易与其他零部件发生干涉。
52.本实施例还包括控制器3,控制器3具体可以为工业控制计算机,控制器3与动力装
置2电连接。控制器3可控制动力装置2运动,使得摘钩装置1到达与提钩杆6配合位置处或者摘钩装置1远离与提钩杆6配合位置处。当摘钩装置1到达与提钩杆6配合位置处后,控制器3再操纵动力装置2直线运动,从而完成摘钩。
53.本实施例还包括视觉定位模组,图中未示出,视觉定位模组设置在外部或者直接设置在摘钩装置1上,视觉定位模组通过摄像头以及系统算法精确确定提钩杆6的位置,然后将其反馈给控制器3。控制器3接收到位置信息后,控制器3操纵摘钩装置1到达与提钩杆6下垂部61配合的位置处,并与提钩杆6下垂部61精确配合。
54.如图2和图3所示,为了使得发生转动的摘钩部件11在下一次摘钩前能够自动回位,本实施例的摘钩装置1还包括回位缓冲器113。回位缓冲器113具体为扭簧或卷簧。回位缓冲器113套设在第一转轴112上。回位缓冲器11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转轴112以及安装部件12。当摘钩部件11转动时,第一转轴112也随之进行转动,进而使得与第一转轴112相连的回位缓冲器113扭曲形变。之后当提钩杆6与摘钩部件11分离后,发生形变的回位缓冲器113便可自动带动摘钩部件11回到预定位置处。同时,为了使得摘钩部件11回位后所处的位置一致,安装部件12上还设置限位部114,限位部114具体为限位凸起。当摘钩部件11转动到限位凸起处时,限位凸起便可将摘钩部件11抵住限位,使得摘钩部件11停止在限位部114处,此时摘钩部件11处于水平状态。本实施例的限位部114位于摘钩部件11上方,限位部114将摘钩部件11挡停后,摘钩部件11呈水平状态。本实施例的回位缓冲器113还具有缓冲功能,当摘钩部件11与提钩杆6接触后,摘钩部件11受力进行旋转,从而带动回位缓冲器113形变。回位缓冲器113形变从而吸收摘钩部件11受到的冲击,从而避免摘钩部件11与提钩杆6硬碰撞而损坏。
55.如图2和图3所示,由于卷簧或者扭簧在制造过程中由于工艺误差,不同的卷簧或者扭簧的两端末端位置并不完全相同,同时,卷簧或者扭簧在长时间使用后其回复力会减小。因此,为了便于卷簧或者扭簧的装配以及让回位缓冲器113的回复力满足使用的要求。本实施例在第一转轴112上还设置第一调整组件115,卷簧或者扭簧两端分别连接在安装部件12和第一调整组件115,第一调整组件115可转动安装在第一转轴112。第一调整组件115上设置有连接槽,卷簧或者扭簧的端部进入连接槽内,使得卷簧或者扭簧与第一调整组件115稳定连接。如图4所示,第一调整组件115具体包括两个相互配合的调整部115a,两个调整部115a的侧面都分别构造有用于适配第一转轴112的半圆柱形凹槽,两个调整部115a的半圆柱形凹槽共同扣合而组成适配第一转轴112的约束槽115b。两个调整部115a之间通过螺栓相连。当螺栓松开,两个调整部115a都可以围绕第一转轴112进行转动;螺栓拧紧,两个调整部115a抱紧在第一转轴112上。
56.当需要调整回位缓冲器113的状态时,将螺栓松开,两个调整部115a便可围绕第一转轴112进行转动,扭簧的一端与另一端的相对位置改变,带动回位缓冲器113回复力增强。如果需要适配安装有误差的扭簧时,螺栓松开,两个调整部115a围绕第一转轴112进行转动,设置于调整部115a上的连接槽转动到与扭簧端部位置适配处,扭簧端部安装于连接槽内。调整完毕后,再将螺栓拧紧,使得两个调整部115a抱紧在第一转轴112上。
57.如图2和图3所示,由于现有技术中还存在部分具有限位的提钩杆6,具有限位的提钩杆6需要上移从锁定槽内脱离,之后才能够进行转动。因此,为了使本实施例的摘钩系统适应性更强。摘钩装置1还包括顶升部件13,顶升部件13安装于安装部件12,且位于摘钩部
件11上方处。顶升部件13具体为顶升杆。当需要对具有限位的提钩杆6进行摘钩时,动力装置2首先带动摘钩装置1上移。当摘钩装置1上移时,顶升杆随之进行上移。顶升杆将提钩杆6整体顶升,实现对提钩杆6的解锁。
58.由于火车具有多个车厢7,为了对不同车厢7连接处的提钩杆6进行摘钩,本实施例还包括移动装置4,移动装置4具体可以为移动的车辆。移动装置4与控制器3电连接。动力装置2与移动装置4相连。移动装置4可以沿着轨道的方向进行移动,使得动力装置2移动到不同车厢7的连接处。当动力装置2到达不同车厢7连接处后,控制器3再控制动力装置2工作,摘钩装置1靠近提钩杆6处,最终完成摘钩。
59.实施例2
60.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改进。由于提钩杆6长时间暴露在户外,提钩杆可能存在卡死。本实施例为了解决顶升部件13与提钩杆6硬接触而导致顶升部件13或者提钩杆6损坏的问题,顶升部件13通过第二转轴131可转动的设置于安装部件12,顶升部件13与安装部件12之间设置有缓冲器132。所述缓冲器132具体为扭簧。缓冲器13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转轴131与安装部件12相连。
61.第二转轴131上也安装有用于调整扭簧的第二调整组件133。第二调整组件133与扭簧相连,具体可通过连接槽相连,扭簧端部插入进连接槽内,从而实现扭簧与第二调整组件133相连。第二调整组件133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第一调整组件115相同,如图4所示,包括两个相互配合的调整部115a,两个调整部115a侧面都构造有用于适配第二转轴131的半圆柱形凹槽,两个调整部115a的半圆柱形凹槽共同组成用于适配第而转轴的约束槽115b。两个调整部115a之间通过螺栓相连。螺栓松开,两个调整部115a都可以围绕第二转轴131进行转动;螺栓拧紧,两个调整部115a抱紧在第二转轴131上。当需要调整缓冲器132的状态时,螺栓松开,将两个调整部115a带动扭簧围绕第二转轴131进行转动,使得扭簧两端的相对位置改变,扭簧的弹力增强。调整完毕后,再将螺栓拧紧,使得两个调整部115a抱紧在第二转轴131上。当需要适配有误差的扭簧时,单独转动两个调整部115a,使得调整部115a到达与扭簧端部适配的位置处,从而实现将扭簧端部与调整部115a相连。
62.实施例3
6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摘钩部件11为整体呈“l”形的拨杆器,拨杆器为倾斜状态。约束部111为构造在摘钩部件11末端的限位凸起。所述摘钩装置1还包括有升降器14和导向部件15。本实施例的摘钩部件11通过连接轴可转动的安装在升降器14上,升降器14固定安装在安装部件12。升降器14具体可以为直线模组或者伸缩气缸17等。如图6所示,升降器14上升,摘钩部件11随之进行上升。导向部件15安装在安装部件12上。当摘钩部件11被升降器14带动上升时,导向部件15引导摘钩部件11进行转动。再由于摘钩部件11与提钩杆6的下垂部61配合相连。当摘钩部件11转动时,提钩杆6的下垂部61随之进行转动。导向部件15具体为导向滚轮,导向滚轮与摘钩部件11的上侧面接触。当摘钩部件11上移时,由于导向滚轮的位置固定,导向滚轮通过抵住摘钩部件11,实现引导摘钩部件11转向的效果。
64.本实施例中的升降器14可以带动提钩杆6的下垂部61进行转动,同时与安装部件12相连的动力装置2也可以带动提钩杆6的下垂部61进行转动。升降器14与动力装置2任一工作,都可实现提钩杆6的下垂部61转动的效果,因此,当升降器14或者动力装置2任一损坏
时,仍然能够完成摘钩。同时,升降器14与动力装置2可以同时工作,使得摘钩的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65.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摘钩装置1还包括限位部件16,限位部件16为限位滚轮。限位部件16设置在安装部件12,且限位部件16位于导向部件15上方。限位部件16用于在摘钩部件11转动到竖直状态后,限位部件16将摘钩部件11限制,避免摘钩部件11回弹。当摘钩部件11处于竖直状态,故摘钩部件11可一直带动提钩杆6转动,提钩杆6不会被摘钩部件11带动回弹。
66.本实施例的拨杆器也配合安装有扭簧,扭簧套设在连接轴上。扭簧一端与升降器14的滑块相连,扭簧另一端与拨杆器相连。当升降器14带动拨杆器上移时,扭簧被扭曲形变。当升降器14带动拨杆器下降时,扭簧的回复力带动拨杆器回转。最终拨杆器被导向部件18限位,拨杆器停止在预定位置处。
67.实施例4
6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摘钩部件11为约束块,约束块侧面开设有凹槽形的约束部111,凹形槽为v形槽。提钩杆6的下垂部61容纳在凹槽形的约束部111内,提钩杆6的下垂部61受到约束。摘钩装置1还包括伸缩气缸17和至少两个的安装部件12,安装部件12设置在伸缩气缸17的两端,安装部件12为夹臂。每个安装部件12都通过第一转轴112对应可转动安装有一个摘钩部件11。两侧的安装部件12被伸缩气缸17带动靠近,摘钩部件11便随之进行靠近,摘钩部件11上构造的约束部111共同配合将提钩杆6的下垂部61约束在内。动力装置2与伸缩气缸17相连,动力装置2带动伸缩气缸17进行斜向直线运动,提钩杆6的下垂部61便可被带动转动。顶升部件13安装于伸缩气缸17上方,从而实现提钩杆6被顶升解锁。
69.本实施例中回位缓冲器113套设安装于第一转轴112上,回位缓冲器113为扭簧,扭簧一端与第一转轴112相连,另一端与安装部件12相连。当约束块转动时,扭簧受力形变。当约束块与提钩杆分离后,扭簧带动约束块回位到初始状态。第一调整组件115安装在第一转轴112的末端,调整组件具体结构包括两个配合的调整部115a,两个配合的调整部115a配合形成有用于适配第一转轴112的约束槽115b。两个配合的调整部115a通过螺栓可抱紧在第一转轴112上。当需要调整弹簧的扭力时,调整组件带动扭簧转动,扭簧的两端相对位置改变,扭簧的扭簧便可完成变化。本实施例中也设置有对回位的约束块进行限位的限位部114。限位部114可以阻挡设置在第一转轴112上的限位凸起,从而将约束块的位置固定。
70.实施例5
71.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为了减短机械臂的伸长量,以及在移动装置4与车厢7之间距离超过机械臂的伸长量时,摘钩装置1都能够移动至提钩杆6处。本实施例还设置有滑台装置5,滑台装置5安装在移动装置4,动力装置2上安装机械臂。当移动装置4与车厢7之间距离超过机械臂的伸长量时,滑台装置5带动机械臂从移动装置4伸出,之后机械臂在进行伸长。由于机械臂以及摘钩装置1运动在滑台装置5上进行活动,机械臂以及摘钩装置1也较重。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重载使用的滑台装置5。
72.如图8和图9所示,滑台装置5包括滑动座51和滑台52。滑动座51呈板状,滑动座5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约束机构53,且两侧的约束机构53相互平行设置。滑台位于滑动座51上方,滑台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左右两侧的约束机构53配合安装。两侧的约束机构53都包
括了第一约束部531和第二约束部532,第一约束部531和第二约束部532之间设置有约束间隙。滑台的端部容纳在约束间隙内。当滑台位于约束间隙内时,第一约束部531和第二约束部532分别将滑台上侧和下侧接触,使得滑台上侧和下侧受到约束限制。第一约束部531和第二约束部532将滑台约束后,滑台上便可以放置重物,满足了重载条件下的长时间使用。同时,滑台可以在约束间隙中滑动,从而使滑台可以相对于滑动座51进行移动。
73.本实施例中约束机构53由多个约束组件531组成,约束组件531呈一字排列设置,且至少设置有三个。通过设置三个约束组件531,从而保证在滑台滑动到滑动座51端部时,滑台都会受到至少两个约束组件531的约束,避免出现只有一个约束组件531而导致滑台倾斜的问题。当然,本实施例中仅仅设置了三个约束组件531,但也可以设置四个、五个或者六个约束模块等。
74.如图8和图9所示,约束组件531具体包括第一约束部531和第二约束部532,第一约束部531和第二约束部532安装在安装板,安装板竖直固定安装在滑动座51,且安装板与滑动座51之间还设置有加强筋防止安装板与滑动座51脱开。安装板具体可以通过螺栓或者焊接固定设置。第一约束部531和第二约束部532上下竖直排列安装在安装部件12。第一约束部531和第二约束部532之间的间隙为约束间隙。所有约束模块的约束间隙都处于相同高度,从而保证滑台能够水平安装以及水平滑动。第一约束部531和第二约束部532优选都为转动部件,转动部件具体为滚轮或者滚动轴承等。转动部件起到与滑台滑动接触的效果,避免第一约束部531和第二约束部532与滑台剐蹭损坏。当然,也可以将第一约束部531和第二约束部532其中一个设置成转动部件,另一个为普通限位部114,例如限位块。
75.如图8和图9所示,为了使得滑台能够相较于滑动座51进行滑动。还包括动力组件54,动力组件54包括了驱动器541和传动部件542。驱动部件为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齿轮。驱动电机转动而驱动齿轮转动。传动部件542为齿条,齿条固定设置,且齿轮和齿条相互啮合。驱动器541和传动部件542配合安装在滑动座51和滑台上,具体可以为驱动器541竖直固定安装于滑台,齿条安装在滑动座51上;或者为驱动器541竖直固定安装于滑动座51,齿条安装在滑台上。齿条的设置方向与约束间隙的设置方向平行,保证驱动电机能够带动滑台时,滑台始终能够与约束间隙处于配合关系。
76.如图8和图9所示,为了解决滑台滑动到滑动座51末端与滑动座51分离的问题,本实施例包括限位组件55。限位组件55包括第一限位部551和第第二限位部552。第一限位部551和第第二限位部552分别安装于滑动座51和滑台。第一限位部551安装于滑动座51,第第二限位部552安装在滑台。第一限位部551具体为两个,且第一限位部551分别位于滑动座51的两端。第第二限位部552位于两个第一限位部551之间,当第第二限位部552到滑动座51两端时,第第二限位部552便与第一限位部551接触,从而使得滑台受到限制,避免滑台与滑动座51分离。
77.如图8和图9所示,为了解决滑台在滑动座51上滑动时,滑台左右晃动的问题。本实施例包括导向组件,导向组件56包括第一导向部561和第二导向部562。第一导向部561和第二导向部562分别安装于滑动座51和滑台。具体可以为第一导向部561设置于滑台,第二导向部562设置于滑动座51。第一导向部561和第二导向部562上下设置,从而使得滑台两侧受到限制。第一导向部561具体为导向间隙,导向间隙构造于两个转动导向部件15之间。转动导向部件15具体为滚轮或者轴承,转动导向部件15水平设置。第二导向部562为导向凸块,
导向凸块容纳在导向间隙中,从而使得滑台左右两侧受到限制。
78.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