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即使在步行于易滑状态的步行面时也能够发挥优异的耐滑性的鞋底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2.如图1的(a)所示,鞋底具有在基底部10的下表面设置多个防滑凸部20的结构。这种鞋底通过用模具使弹性体成形而制造。防滑凸部20的形态根据鞋的种类、制造商而多种多样,但以下情况大致共通:使得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21(接地面)与侧面22的边界部的边缘23抵靠并抓住步行面50,并且通过该下表面21(接地面)的摩擦而使鞋不会相对于步行面50滑动。然而,在以往的鞋底中,有可能由于步行时的载荷(步行者的体重)而如图1的(b)所示,防滑凸部20倾倒,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21变得几乎不与步行面50接触。因此,有时变得无法充分发挥鞋底的耐滑性。
3.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本技术人提出有如下鞋底:如专利文献1的图1所示,将接地凸部3(防滑凸部)形成为横截面为v字状,并且如该文献的图2所示,在基台部2(基底部)与各个接地凸部3(防滑凸部)的边界部设置有倾斜加强部5(台座部)。通过将接地凸部3(防滑凸部)设为横截面为v字状,能够增大接地凸部3(防滑凸部)的弯曲力矩。此外,通过设置倾斜加强部5(台座部),能够使接地凸部3(防滑凸部)的根部分难以变形。因此,能够使接地凸部3(防滑凸部)难以向所有方向(例如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倾倒。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6/003740号
技术实现要素:7.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8.专利文献1的鞋底中,接地凸部3(防滑凸部)难以倾倒,对于平滑的地面的动摩擦系数为0.5左右,能够发挥良好的耐滑性。但是,专利文献1的鞋底在步行面存在水等液体的情况等、步行面处于易滑的状况时的耐滑性存在改善的余地。
9.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提供一种即使在步行面存在液体等、步行面处于易滑的状况时也能够发挥优异的耐滑性的鞋底。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该鞋底的制造方法。
10.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
11.可通过提供如下鞋底而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12.一种鞋底,具备:
13.基底部,配置于鞋的底部;
14.多个防滑凸部,自基底部的下表面向下设置,呈横截面为v字状,
15.这些基底部与防滑凸部由弹性体一体地形成,
16.其特征在于,
17.在防滑凸部中的与基底部的连接部分设置有随着接近基底部而横截面变大的台座部,
18.将防滑凸部的下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a)设为1.5μm以下。
19.在此,“(防滑凸部的)横截面”是指,如图2的(a)中的截面α1所示,将防滑凸部20在与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21(参照图2的(b))平行的平面(水平面)处切断时的截面。“横截面为v字状”是指该横截面α1沿着v字线l延伸。
20.与此相对,如图2的(b)中的截面α2所示,有时将在与v字线l垂直的平面处切断防滑凸部20的截面称为“(防滑凸部的)纵截面”。
21.为了提高鞋底的耐滑性,使防滑凸部的下表面的大范围成为与步行面紧贴的状态至关重要,而通过将防滑凸部的下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a)设为1.5μm以下,能够确保防滑凸部的下表面相对于步行面的接触面积较大。此外,即使在防滑凸部的下侧(防滑凸部的下表面与步行面之间)存在液体的状态下,也能够在防滑凸部的下表面接地于步行面时,使得处于防滑凸部的下侧的液体容易被挤出至防滑凸部的周围。此外,在防滑凸部的下表面接地于步行面时,也能够使得处于防滑凸部的下侧的空气容易被挤出至防滑凸部的周围。因此,还能够在防滑凸部的下表面与步行面的边界部分产生大致真空状态,使得防滑凸部的下表面成为吸附于步行面的状态。因此,即使在步行面存在水等液体的情况等、步行面处于易滑的状况时,也能够提高鞋底的耐滑性。
22.在本发明的鞋底中,优选将防滑凸部的下表面与侧面所成的边缘(参照图2的(b)中的“边缘23”。以下,有时将该边缘简称为“防滑凸部的边缘”)的半径r(参照图2的(b))设为0.5mm以下。由此,防滑凸部的边缘成为显著峭立的状态,变得容易抓住步行面。此外,在步行于存在水等液体的步行面时,在使防滑凸部接地于步行面之后,还能够使得处于防滑凸部的周围的液体难以重新进入防滑凸部的下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鞋底的耐滑性。
23.在本发明的鞋底中,优选将防滑凸部中的去除台座部的部分的高度h相对于防滑凸部的纵截面α2的宽度w(参照图2的(b))之比h/w设为0.1~1的范围。这是由于若将比h/w设为小于0.1,则防滑凸部的边缘有可能难以抓住步行面。此外,若将比h/w设为大于1,则防滑凸部容易因步行时的载荷(步行者的体重)而倾倒,防滑凸部的下表面变得难以紧贴于步行面。
24.在本发明的鞋底中,通过采用上述的构成,还能够将各个防滑凸部的残留液体表面密度抑制得较小而为5mg/cm2以下。在此,“防滑凸部的残留液体表面密度”是示出在按压于液体存在的面(视为步行面的面)后的防滑凸部的下表面残留有多少液体的指标。该残留液体表面密度越少则该防滑凸部的排液性越优异,该残留液体表面密度越多则该防滑凸部的排液性越差。防滑凸部的残留液体表面密度通过以下方法测量。
25.图3及图4是说明防滑凸部的残留液体表面密度的测量方法的图。
26.[1]首先,如图2的(a)所示,在基板60上滴下试液70。基板60使用在铝板61的上表面贴合有平滑的树脂薄膜62的基板。利用粘胶带63等将树脂薄膜62固定于铝板61,以使树脂薄膜62相对于铝板61不移动。树脂薄膜62用于在下述[6]中从基板60取下防滑凸部20时,使处于防滑凸部20的下侧的试液70(在防滑凸部20的下侧固化的试液70)附着于防滑凸部20侧(使试液70不残留于基板60侧)。试液70使用在液体状的胶乳(株式会社regitex制的水
溶性粘接剂“sv-160l”)中添加增稠剂而将粘度调整为3.5pa
·
s的试液。使试液70以变得比进行测量的各个防滑凸部20(图3的(b))的下表面(接地面)的面积大的方式薄薄地延展。在图3的例子中,为了能够一次性测量5个防滑凸部20的残留液体表面密度,在基板60的上表面的5处滴下试液70。
[0027]
[2]接着,如图3的(b)及图3的(c)所示,在使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接地面)朝向下侧的状态下,将防滑凸部20轻轻地载置于试液70上。防滑凸部20使用从基底部10(参照图1)切除而分离的部件。以使在试液70上载置防滑凸部20时防滑凸部20的上表面(与基底部10的切断面)成为水平的方式提前使防滑凸部20的上表面平坦。提前准备5个相同形态的防滑凸部20(调整为重量也相同)。预先测量各个防滑凸部20的重量(设为w0)。
[0028]
[3]接着,如图3的(d)及图4的(e)所示,在防滑凸部20的上表面载置重物80。重物80使用完全覆盖防滑凸部20的上表面的大小的板状体(重量6g)。以重物80(板状体)成为水平而使重物80的重量均等地施加于防滑凸部20的上表面的方式平衡良好地载置重物80。由此,防滑凸部20相对于试液70沉入其中,处于防滑凸部20的下侧(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与基板60的上表面之间)的试液70被挤出至防滑凸部20的周围。
[0029]
[4]然后,以保持载置重物80的状态放置,直到试液70固化。为了缩短试液70的固化时间,也可以将防滑凸部20连同基板60一起放入齿轮烘箱中进行加热与干燥。
[0030]
[5]当确认到试液70固化时,从防滑凸部20的上侧去除重物80,如图4的(f)所示,使用镊子90等将位于防滑凸部20的周围的试液70(在渗出到防滑凸部20的周围的状态下固化的试液70)去除干净。此时,注意不要将在残留于防滑凸部20的下侧的状态下固化的试液70向周围拉扯出。若提前用切割刀等轻轻地在固化后的试液70中形成切缝,则变得容易仅去除位于防滑凸部20的周围的试液70。
[0031]
[6]接着,如图4的(g)所示,将防滑凸部20从基板60的上侧取下。将未从防滑凸部20的下侧被挤出至周围而保持残留于防滑凸部20的下侧的状态固化的试液70以粘着在防滑凸部20侧的状态从基板60剥离。
[0032]
[7]测量在上述[6]中从基板60取下的防滑凸部20(在其下侧粘着有固化的试液70的状态的防滑凸部20)的重量(设为w1)。
[0033]
[8]针对每个防滑凸部20,求出在上述[7]中测量的重量w1与在上述[2]中测量的重量w0之差w
1-w0。
[0034]
[9]将在上述[8]中求出的差w
1-w0除以各个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接地面)的面积(设为s)(求出值(w
1-w0)/s)。
[0035]
[10]将针对相同形态的5个防滑凸部20求出的值(w
1-w0)/s的平均值作为该形态的防滑凸部20的“残留液体表面密度”。
[0036]
此外,在本发明的鞋底中,通过采用上述的构成,还能够将相对于涂布了甘油的倾斜角度50
°
的不锈钢板的滑行距离抑制在15mm以下。该滑行距离也能够进一步缩短为10mm以下、7mm以下、5mm以下。在此,“相对于涂布了甘油的倾斜角度50
°
的不锈钢板的滑行距离”通过以下的方法测量。
[0037]
[1]首先,如图18的(a)所示,以50
°
的倾斜角度设置不锈钢板100,在其上表面滴下浓度90%的甘油110,使甘油在不锈钢板100的整个上表面薄薄地延展。不锈钢板100及甘油110使用与“jis t 8101:安全鞋”中的“9.7耐滑试验”(润滑液:甘油水溶液,试验地面:不锈
钢板)中使用的材料相同的材料。
[0038]
[2]准备鞋底的试样120(将测量对象的鞋底切断为5cm(纵)
×
5cm(横)的正方形而得的试样),在其外观面(形成有防滑凸部的面)充分涂布与上述相同的甘油。
[0039]
[3]接着,如图18的(b)所示,将该试样120载置于不锈钢板100的上表面,以2kg/cm2的压力将该试样120按压于不锈钢板100侧。在不锈钢板100中的设置试样120的部位预先标注记号(省略图示)。
[0040]
[4]如图18的(b)所示,在试样120的上表面载置重物130。重物130使用15cm(纵)
×
10cm(横)
×
5mm(厚)的不锈钢部件(重量596g)。提前从倾斜方向下侧支承试样120及重物130,以使它们不进行移动。
[0041]
[5]解除对试样120及重物130的支承,如图18的(c)所示,使试样120相对于不锈钢板100滑行(因重力而下降)。
[0042]
[6]测量从使试样120相对于不锈钢板100滑行起(从解除上述的支承起)经过了20秒钟时的移动距离x(从在上述[2]中标注的记号的位置起的移动距离),将该移动距离x设为“相对于涂布了甘油的倾斜角度50
°
的不锈钢板的滑行距离”。
[0043]
发明效果
[0044]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即使在步行面存在液体等、步行面处于易滑的状况时也能够发挥优异的耐滑性的鞋底。此外,还能够提供该鞋底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0045]
图1的(a)是示出防滑凸部立起的状态的鞋底的剖视图,图1的(b)是示出防滑凸部倾倒的状态的鞋底的剖视图。
[0046]
图2是对防滑凸部的横截面α1与纵截面α2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0047]
图3是对防滑凸部的残留液体表面密度的测量方法(前半部分)进行说明的图。
[0048]
图4是对防滑凸部的残留液体表面密度的测量方法(后半部分)进行说明的图。
[0049]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
[0050]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的仰视图。
[0051]
图7的(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中的防滑凸部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图7的(b)是其仰视图。
[0052]
图8是示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中的防滑凸部的周边在图7中的a
1-a1面处切断的状态的剖视图。
[0053]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鞋底的仰视图。
[0054]
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鞋底的仰视图。
[0055]
图11是示出在实验1中使用的试样的一例的立体图。
[0056]
图12是示出防滑凸部的打开角度θ1为45
°
时的、防滑凸部中的去除台座部的部分的高度h相对于防滑凸部的纵截面的宽度w之比h/w与动摩擦系数的关系的图表。
[0057]
图13是示出防滑凸部的打开角度θ1为90
°
时的、防滑凸部中的去除台座部的部分的高度h相对于防滑凸部的纵截面的宽度w之比h/w与动摩擦系数的关系的图表。
[0058]
图14是示出防滑凸部的打开角度θ1为140
°
时的、防滑凸部中的去除台座部的部分的高度h相对于防滑凸部的纵截面的宽度w之比h/w与动摩擦系数的关系的图表。
[0059]
图15的(a)是针对横截面为v字状的防滑凸部拍摄测量残留液体表面密度的情形而得的照片,图15的(b)是针对横截面为四边形的防滑凸部拍摄测量残留液体表面密度的情形而得的照片,图15的(c)是针对横截面为圆形的防滑凸部拍摄测量残留液体表面密度的情形而得的照片。
[0060]
图16的(a)是针对表面粗糙度(ra)为0.3μm的防滑用凸部拍摄测量残留液体表面密度的情形而得的照片,图16的(b)是针对表面粗糙度(ra)为0.6μm的防滑用凸部拍摄测量残留液体表面密度的情形而得的照片,图16的(c)是针对表面粗糙度(ra)为1.5μm的防滑用凸部拍摄测量残留液体表面密度的情形而得的照片,图16的(d)是针对表面粗糙度(ra)为7.4μm的防滑用凸部拍摄测量残留液体表面密度的情形而得的照片。
[0061]
图17的(a)是针对边缘的半径为0.07mm的防滑用凸部拍摄测量残留液体表面密度的情形而得的照片,图17的(b)是针对边缘的半径为0.57mm的防滑用凸部拍摄测量残留液体表面密度的情形而得的照片。
[0062]
图18是说明相对于涂布了甘油的倾斜角度50
°
的不锈钢板的滑行距离的测量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3]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鞋底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以下,以3个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为例,对本发明的鞋底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的鞋底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能够在不损害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对本发明的鞋底适当地实施变更。
[0064]
1.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
[0065]
首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的仰视图。如图5及图6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10具备基底部10与多个防滑凸部20。
[0066]
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是将弹性体用模具成形而得的鞋底,基底部10与多个防滑凸部20一体地形成。作为用于鞋底的弹性体,可例示热固性弹性体(硫化橡胶等)、热塑性弹性体。例如,能够选择由1种或多种弹性聚合物与橡胶掺混剂构成的材料作为成形为鞋底的弹性体,所述1种或多种弹性聚合物从由合成橡胶、天然橡胶、热塑性丁苯橡胶(sbs)、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sis)、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聚氨酯及聚氯乙烯构成的组中选择。
[0067]
鞋底的硬度可根据鞋底的用途等适当决定。但是,若鞋底过于柔软,则变得难以维持防滑凸部20的强度。因此,鞋底的硬度(用a硬度计测量的值。下同。)通常设为10度以上。鞋底的硬度优选设为20度以上,更优选设为30度以上,进一步优选设为35度以上。
[0068]
但是,若使鞋底过于坚硬,则防滑凸部20变得难以弹性变形,从而有可能变得难以得到所期望的耐滑性。此外,也有可能使鞋底的缓冲性降低,从而导致鞋的穿着舒适度变差。因此,鞋底的硬度优选设为70度以下,更优选设为60度以下,进一步优选设为50度以下。
[0069]
1.1基底部
[0070]
基底部10是呈大致脚底形状的部件。该基底部10配置在鞋的底部。基底部10由前侧部分11、后侧部分12与中间部分13构成。前侧部分11是配置在脚的脚尖的下侧的部分,后侧部分12是配置在脚的脚跟的下侧的部分,中间部分13是配置在脚的脚心的下侧的部分。
[0071]
也能够使基底部10的下表面沿着前后方向弯曲以使其下表面向下凸起。但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中,将基底部10形成为平板状,使得前侧部分11的下表面、中间部分13的下表面与后侧部分12的下表面在同一平面连续。由此,使得鞋底中的更大的范围与步行面接触(更多的防滑凸部20与步行面接触),能够进一步提高鞋底的耐滑性。
[0072]
1.2防滑凸部
[0073]
防滑凸部20用于使鞋底不相对于步行面滑动,以从基底部10的下表面向下突出的状态设置。各个防滑凸部20的横截面α1(参照图2的(a)。下同。)呈v字状。防滑凸部20以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反复配置。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中,在基底部10的下表面中的大致整个区域设置防滑凸部20。
[0074]
这样,通过将防滑凸部20的横截面α1设为v字状,能够使防滑凸部20成为相对于包括前后方向、左右方向的所有方向难以倾倒的形态。此外,如上所述,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21与侧面22的边界部的边缘23起到防滑效果,而通过将防滑凸部20设为v字状,变得容易确保该边缘23的长度(环绕防滑凸部20的合计长度)。进而,还能够提高使防滑凸部20相对于存在水等液体(或者液状物)的步行面接地时的排液性。
[0075]
防滑凸部20的打开角度θ1(参照后述的图7的(b))只要大于0
°
且小于180
°
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但是,若将防滑凸部20的打开角度θ1设得过小,则防滑凸部20变得容易在左右方向上倾倒。因此,防滑凸部20的打开角度θ1通常设为50
°
以上。防滑凸部20的打开角度θ1优选设为60
°
以上,更优选设为70
°
以上,进一步优选设为80
°
以上。
[0076]
但是,若将防滑凸部20的打开角度θ1设得过大,则防滑凸部20变得容易在前后方向(连结v字的开口与顶点的方向)上倾倒。因此,防滑凸部20的打开角度θ1通常设为130
°
以下。防滑凸部20的打开角度θ1优选设为120
°
以下,更优选设为110
°
以下,进一步优选设为100
°
以下。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中,防滑凸部20的打开角度θ1设定为90
°
。
[0077]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中,将所有防滑凸部20配置为其形成的v字的打开侧朝向前方(脚尖侧)。由此,能够利用防滑凸部20可靠地承受在步行时从防滑凸部20的前方施加的载荷。但是,在运动用的鞋等还设想在左右方向上使劲踩踏的鞋中采用的情况下等,也能够使v字向左侧或右侧打开的防滑凸部20混合存在等而设置不同朝向的防滑凸部20。
[0078]
在图7中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中的防滑凸部20。图7的(a)是示出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图7的(b)是防滑凸部20的仰视图。图8是示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中的防滑凸部20的周边在图7的(b)中的a
1-a1面处切断的状态的剖视图。防滑凸部20的横截面的大小在防滑凸部20的前端侧(下端侧)恒定(与上下位置无关而恒定),但如图7及图8所示,防滑凸部20的根部分(上端附近)形成为随着接近基底部10而变大。即,将随着接近基底部10而横截面变大的台座部24设置于防滑凸部20中的根部分(与基底部10连接的部分)。如图7的(b)所示,在从下表面侧观察防滑凸部20时,台座部24以包围防滑凸部20的周围的方式呈现。
[0079]
如上所述,为了提高防滑凸部20的耐滑性,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21中的较大范围成为紧贴于步行面的状态至关重要,但若防滑凸部20因步行时的载荷(步行者的体重)而倾倒,则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21变得难以紧贴于步行面。关于这一点,通过在防滑凸部20的根部分设置横截面较大的台座部24,防滑凸部20得以加强而变得难以倾倒。此外,由于该台座部24的存在,垃圾等异物难以卡在相邻的防滑凸部20的间隙中。
[0080]
防滑凸部20中的去除台座部24的部分的高度h(图7)相对于防滑凸部20的纵截面α2(参照图2的(b)。下同。)的宽度w(图7)之比h/w优选设为0.1以上。这是因为,若该比h/w小于0.1,则防滑凸部20的边缘23有可能变得难以抓住步行面。比h/w更优选设为0.15以上,进一步优选设为0.2以上。但是,若使比h/w过大,则变得难以仅通过台座部24对使防滑凸部20倾倒的方向的力进行抵抗。因此,比h/w优选设为1以下。比h/w更优选设为0.8以下,进一步优选设为0.6以下,特别优选设为0.5以下。如后所述,鞋底的耐滑性(动摩擦系数)在比h/w处于0.25附近时成为最大。
[0081]
防滑凸部20的纵截面α2的宽度w(图8)的具体的值没有特别限定。但是,若使防滑凸部20的宽度w过窄,则防滑凸部20变得容易破损。此外,难以将上述的比h/w设定为1以下,难以提高鞋底的耐滑性。因此,防滑凸部20的宽度w通常设为1mm以上。防滑凸部20的宽度w优选设为1.5mm以上,更优选设为2mm以上,进一步优选设为2.5mm以上。
[0082]
但是,如果将防滑凸部20的宽度w设得过宽,则难以增加设置于基底部10的防滑凸部20的数量,难以确保起到防滑效果的边缘23的数量。此外,难以将上述的比h/w设定为0.1以上,难以提高鞋底的耐滑性。因此,防滑凸部20的宽度w通常设为10mm以下。防滑凸部20的宽度w优选设为7mm以下,更优选设为5mm以下。
[0083]
防滑凸部20中的去除台座部24的部分的高度h(图8)的具体的值也没有特别限定。但是,若将防滑凸部20的高度h设得过低,则防滑凸部21的边缘23有可能变得难以起到防滑效果。此外,难以将上述的比h/w设定为0.1以上,难以提高鞋底的耐滑性。因此,防滑凸部20的高度h通常设为0.5mm以上。防滑凸部20的高度h优选设为0.7mm以上,更优选设为0.9mm以上,进一步优选设为1mm以上。
[0084]
但是,若将防滑凸部20的高度h设得过高,则难以将上述的比h/w设定为1以下,难以提高鞋底的耐滑性。因此,防滑凸部20的高度h通常设为5mm以下。防滑凸部20的高度h优选设为3mm以下,更优选设为2mm以下,进一步优选设为1.5mm以下。
[0085]
防滑凸部20中的去除台座部24的部分的横向宽度w1(图7的(b))没有特别限定。但是,若将防滑凸部20的横向宽度w1设得过窄,则各个防滑凸部20变小,难以维持防滑凸部20的强度。此外,防滑凸部20的成形也变得困难。因此,防滑凸部20的横向宽度w1通常设为5mm以上。防滑凸部20的横向宽度w1优选设为10mm以上,更优选设为12mm以上。
[0086]
但是,若将防滑凸部20的横向宽度w1设得过宽,则各个防滑凸部20变大,难以紧密地配置防滑凸部20。因此,难以确保使起到防滑效果的边缘23的总长较长。因此,防滑凸部20的横向宽度w1通常设为50mm以下。防滑凸部20的横向宽度w1优选设为40mm以下,更优选设为30mm以下,进一步优选设为20mm以下。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中,防滑凸部20的横向宽度w1设定为约14mm。
[0087]
防滑凸部20的边缘23(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21与侧面22的边界部的边缘)的半径r(图8)被设定为0.5mm以下。由此,防滑凸部20的边缘23变得容易抓住步行面。此外,变得容易提高鞋底的排液性。防滑凸部20的边缘23的半径r优选设为0.4mm以下,更优选设为0.3mm以下,进一步优选设为0.2mm以下。
[0088]
防滑凸部20的边缘23的半径r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出于使鞋底成形的模具的制作上的理由等,使防滑凸部20的边缘23的半径r小于0.03mm是非常困难的。防滑凸部20的边缘23的半径r通常设为0.05mm以上,多数情况下为0.07mm以上。
[0089]
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21优选设为光滑的(没有凹凸的形状)。由此,能够确保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21相对于步行面的接触面积较大。此外,在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21相对于步行面接地时,不仅是处于防滑凸部20的下侧的液体,还有空气也容易被挤出至防滑凸部20的周围,能够在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21与步行面的边界部分产生大致真空状态。因此,成为将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21吸附于步行面的状态,能够进一步提高鞋底的耐滑性。
[0090]
因此,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21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设为1.5μm以下。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21的表面粗糙度(ra)更优选设为1.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设为0.7μm以下,进一步适宜设为0.5μm以下。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21的表面粗糙度(ra)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定,出于使鞋底成形的模具的制作上的理由等,使其小于0.1μm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21的表面粗糙度(ra)通常设为0.1μm以上,多数情况下为0.2μm以上。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中,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21的表面粗糙度(ra)约为0.3μm。
[0091]
如图8所示,台座部24呈其纵截面α2朝向基底部10侧扩大的梯形状,其侧面相对于基底部10的下表面以角度θ2倾斜而与防滑凸部20的侧面22相连。通过该台座部24,不仅能够使防滑凸部20变得难以倾倒,还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滑凸部20的排液性。因此,能够提高鞋底的耐滑性。此外,也能够使异物难以卡在相邻的防滑凸部20的间隙中。
[0092]
台座部24的高度h1(图8)没有特别限定。但是,若台座部24过低,则设置台座部24的意义减小。因此,台座部24的高度h1通常设为0.1mm以上。台座部24的高度h1优选设为0.3mm以上,更优选设为0.4mm以上。但是,若将台座部24设得过高,则台座部24自身有可能变得容易变形。因此,台座部24的高度h1通常设为3mm以下。台座部24的高度h1优选设为2mm以下,更优选设为1mm以下。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中,将台座部24的高度h1设定为0.5mm。
[0093]
台座部24的倾斜角度θ2(图8)也没有特别限定。但是,若台座部24的倾斜角度θ2过小,则产生确保相邻的防滑凸部20的间隔d1、d2(图6)较大的需要,难以紧密地配置防滑凸部20。因此,台座部24的倾斜角度θ2通常设为10
°
以上。台座部24的倾斜角度θ2优选设为20
°
以上,更优选设为30
°
以上,进一步优选设为40
°
以上。
[0094]
但是,若将台座部24的倾斜角度θ2设得过大(过于接近90
°
),则由台座部24带来的对防滑凸部20的加强效果变得有限。因此,台座部24的倾斜角度θ2通常设为80
°
以下。台座部24的倾斜角度θ2优选设为70
°
以下,更优选设为60
°
以下,进一步优选设为50
°
以下。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中,将台座部24的倾斜角度θ2设定为45
°
。
[0095]
左右相邻的防滑凸部20的间隙宽度d1(图6)、前后相邻的防滑凸部20的间隙宽度d2(图6)也没有特别限定。但是,若将防滑凸部20的间隙宽度d1或间隙宽度d2设得过窄,则垃圾等异物容易卡在相邻的防滑凸部20的间隙中。因此,防滑凸部20的间隙d1及间隙宽度d2通常分别设为1mm以上。防滑凸部20的间隙d1及间隙宽度d2优选分别设为1.5mm以上,更优选分别设为2mm以上。但是,若将防滑凸部20的间隙d1或间隙宽度d2设得过宽,则难以紧密地配置防滑凸部20。因此,防滑凸部20的间隙d1及间隙宽度d2通常分别设为5mm以下。防滑凸部20的间隙d1及间隙宽度d2优选分别设为4mm以下,更优选分别设为3mm以下。
[0096]
1.3小结
[0097]
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构成,因此耐滑性非常优异。特别是,由于排液性优异,因此即使是存在水等液体的步行面,也能够不打滑而舒适地步行。在一般的鞋底中采用的防滑凸部中,以上述的图3及图4的步骤测量的残留液体表面密度大部分为6mg/
cm2,而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中,能够将以上述的图3及图4的步骤测量的残留液体表面密度抑制得较小而为5mg/cm2以下。如后所述,防滑凸部20的残留液体表面密度还能够设为4.5mg/cm2以下,还能够设为4mg/cm2以下。
[0098]
1.4用途
[0099]
对于本发明的鞋底,并不特别限定其用途,可适宜地作为各种鞋的鞋底而采用。本发明的鞋底能够适宜地用于通勤用或上学用的鞋、时装用的鞋、运动用的鞋或工作鞋等。其中,能够适宜地作为在平滑的步行面步行的鞋的鞋底而采用,能够特别适宜地作为在被水、油等液体覆盖而处于易滑的状况的步行面步行的鞋的鞋底而采用。作为这样的鞋,可例举在食品工厂、餐厅的厨房中穿着的厨房鞋;在金属加工场、施工用脚手架穿着的工作鞋等。
[0100]
2.第二实施方式的鞋底
[0101]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鞋底进行说明。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鞋底,着重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不同的构成进行说明。对于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鞋底中没有特别提及的构成,能够采用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中采用的构成相同的构成。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鞋底的仰视图。
[0102]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中,如图6所示,在基底部10的下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均匀地设置有防滑凸部20。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鞋底中,如图9所示,在基底部10的前侧部分11与后侧部分12的下表面均匀地设置有防滑凸部20,但在基底部10的中间部分13存在未设置防滑凸部20的空缺区域β。
[0103]
与前侧部分11、后侧部分12相比,难以对基底部10的中间部分13施加载荷,因此中间部分13的防滑凸部20不如前侧部分11、后侧部分12的防滑凸部20那样起到防滑效果。因此,能够在中间部分13设置空缺区域β。
[0104]
3.第三实施方式的鞋底
[0105]
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的鞋底进行说明。关于第三实施方式的鞋底,着重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不同的构成进行说明。对于在第三实施方式的鞋底中没有特别提及的构成,能够采用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或第二实施方式的鞋底中采用的构成相同的构成。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鞋底的仰视图。
[0106]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底中,如图6所示,所有防滑凸部20以相同的朝向配置,所有防滑凸部20所形成的v字的开口朝向脚尖侧(前方)。与此相对,在第三实施方式的鞋底中,如图10所示,混合存在v字的开口朝向脚尖侧(前方)的防滑凸部20与v字的开口朝向脚跟侧(后方)的防滑凸部20。
[0107]
更具体而言,将由在前后方向排列的多个防滑凸部20构成的凸部列20a、20b、20c、20d、20e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而在第三实施方式的鞋底中,在其中的凸部列20b、20d中,由v字的开口朝向脚尖侧(前方)的防滑凸部20构成,在该凸部列20b、20d的旁边的凸部列20a、20c、20e中,由v字的开口朝向脚跟侧(后方)的防滑凸部20构成。由此,不仅在从鞋底的脚尖侧(前方)向脚跟侧(后方)施加载荷时能够发挥良好的耐滑性,而且在从鞋底的脚跟侧(后方)向脚尖侧(前方)施加载荷时也能够发挥良好的耐滑性。
[0108]
此外,还能够使v字的开口朝向左侧的防滑凸部20、v字的开口朝向右侧的防滑凸部20混合存在。这样,通过使不同朝向的防滑凸部20混合存在,能够使鞋底相对于来自所有方向的载荷发挥良好的耐滑性。
[0109]
4.实验
[0110]
为了确认本发明的鞋底的有效性,进行以下的实验1~5。
[0111]
4.1实验1
[0112]
图11是示出在实验1中使用的试样的一例的立体图。在实验1中,如图1所示,制作在纵横50mm的基底部10形成有多个防滑凸部20的试样,测量其动摩擦系数。对于试样,如下述表1所示地改变防滑凸部20的宽度w(图7)及高度h(图8),由此准备比h/w为0的试样(试样1、5、9、13、17、22、27、31)、比h/w为0.25的试样(试样2、6、10、14、18、23、28、32)、比h/w为0.5的试样(试样11、15、19、24)、比h/w为0.75的试样(试样3、7、12、16、20、25、29、33)与比h/w为1的试样(试样4、8、21、26、30、34)。此外,根据试样的不同,还改变了防滑凸部20的打开角度θ1(图7的(b))。准备了共计34种试样。
[0113]
在试样1~34中,均使防滑凸部20的朝向统一。此外,将基底部的厚度t(图8)统一为2.5mm,将台座部24的高度(图8)统一为1mm。进而,将左右相邻的防滑凸部20的间隔d1(图6)统一为2.03mm,使前后相邻的防滑凸部20的间隔d2(图6)为防滑凸部20的宽度w(图7)的0.7倍。此外,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21与侧面22所成的边缘23的半径设为0.05mm,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21的表面粗糙度(ra)设为0.1μm。
[0114]
试样1~34均通过由合成橡胶构成的组合物形成。试样1~34使用图11所示的横截面为v字状的试样,试样1~34的jis-a硬度相同而为60度。试样1~34的动摩擦系数的测量依据“jis t 8101”中规定的方法进行。其中,竖向载荷设定为200n。
[0115]
将试样1~34的鞋底的动摩擦系数的测量结果示出在表1及图12~图14。图12示出防滑凸部20的打开角度θ1为45
°
时的测量结果,图13示出防滑凸部20的打开角度θ1为90
°
时的测量结果,图14示出防滑凸部20的打开角度θ1为140
°
时的测量结果。
[0116]
[表1]
[0117][0118]
根据以上的测量结果可知,动摩擦系数与防滑凸部20的打开角度θ1、宽度w无关地根据比h/w而变动,并且在比h/w处于0.25~0.5的范围时,动摩擦系数取接近峰值的值,发挥优异的耐滑性。且还确认到在使比h/w大于0且为1以下时,动摩擦系数变得大于0.5。
[0119]
4.2实验2
[0120]
接着,进行了调查防滑凸部20的形状对防滑凸部20的排液性造成怎样的影响的实验(实验2)。具体而言,对于横截面为v字状的防滑凸部20(试样40)、横截面为四边形的防滑凸部20(试样41)与横截面为圆形的防滑凸部20(试样42)分别测量了残留液体表面密度。防滑凸部20的残留液体表面密度基于上述的方法(使用图3及图4说明的方法)进行测量。
[0121]
在横截面为v字状的防滑凸部20(试样40)中,将v字的打开角度θ1(图7)设为90
°
,将宽度w(图7)设为3mm,将高度h(图8)设为1.5mm,将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21与侧面22所成的边缘23的半径r(图8)设为0.07mm,将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21的表面粗糙度(ra)设为0.3μ
m,将下表面21(接地面)的面积设为0.58cm2。在横截面为四边形的防滑凸部20(试样41)及横截面为圆形的防滑凸部20(试样42)中,也将下表面21(接地面)的面积调整为0.58cm2等,尽可能使条件与上述横截面为v字状的防滑凸部20(试样40)一致。
[0122]
在图15示出拍摄测量防滑凸部20的残留液体表面密度的情形而得的照片。图15的(a)是对横截面为v字状的防滑凸部20(试样40)进行测量的情形,图15的(b)是对横截面为四边形的防滑凸部20(试样41)进行测量的情形,图15的(c)是对横截面为圆形的防滑凸部20(试样42)进行测量的情形。图15的(a)、(b)、(c)是将试液70固化后的树脂薄膜62(图3)从铝板62(图3)取下,从背面(与载置有防滑凸部20的面为相反侧的面)侧拍摄该树脂薄膜62(透明薄膜)而得的照片。
[0123]
如图15的(a)所示,在横截面为v字状的防滑凸部20(试样40)中,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21清楚地显现,可知在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21与树脂薄膜62之间几乎没有残留试液70。与此相对,在图15的(b)所示的横截面为四边形的防滑凸部20(试样41)、图15的(c)所示的横截面为圆形的防滑凸部20(试样42)中,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21未清楚地显示,可知在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21与树脂薄膜62之间残留有相当多的试液70。下述表2中示出试样40~42的残留液体表面密度的测量结果(n=5的平均值)。
[0124]
[表2]
[0125] 残留液体表面密度试样40(横截面为v字状)1.72mg/cm2试样41(横截面为四边形)6.76mg/cm2试样42(横截面为圆形)6.00mg/cm2[0126]
若观察上述表2,则可知横截面为v字状的防滑凸部20(试样40)与横截面为四边形或者横截面为圆形的防滑凸部20(试样41或者试样42)相比,残留液体表面密度大幅降低。由此可知,将防滑凸部20设为横截面为v字状是对于提高防滑凸部20的排液性而言重要的要素。
[0127]
4.3实验3
[0128]
接着,进行了调查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21的表面粗糙度(ra)对防滑凸部20的排液性造成怎样的影响的实验(实验3)。具体而言,测量下表面21的表面粗糙度(ra)为0.3μm的防滑凸部20(试样50)、下表面21的表面粗糙度(ra)为0.6μm的防滑凸部20(试样51)、下表面21的表面粗糙度(ra)为1.5μm的防滑凸部20(试样52)、以及下表面21的表面粗糙度(ra)为7.4μm的防滑凸部20(试样53)各自的残留液体表面密度。试样50~53均为横截面为v字状的防滑凸部20,使用除了使下表面21的表面粗糙度(ra)变化以外与上述实验2的试样40为相同尺寸形状的试样。
[0129]
在图16示出拍摄测量防滑凸部20的残留液体表面密度的情形而得的照片。图16的(a)是对表面粗糙度(ra)为0.3μm的防滑用凸部20(试样50)进行测量的情形,图16的(b)是对表面粗糙度(ra)为0.6μm的防滑用凸部20(试样51)进行测量的情形,图16的(c)是对表面粗糙度(ra)为1.5μm的防滑用凸部20(试样52)进行测量的情形,图16的(d)是对表面粗糙度(ra)为7.4μm的防滑用凸部20(试样53)进行测量的情形。图16的(a)、(b)、(c)、(d)是将试液70固化后的树脂薄膜62(图3)从铝板62(图3)取下,从背面(与载置有防滑凸部20的面为相反侧的面)侧拍摄该树脂薄膜62(透明薄膜)而得的照片。
[0140]
若观察上述的表4,则可知随着防滑凸部20的边缘23的半径r变大,防滑凸部20的残留液体表面密度变高。相反而言,可知随着防滑凸部20的边缘23的半径r变小,防滑凸部20的残留液体表面密度变低。由此可知,减小防滑凸部20的边缘23的半径r是对于提高防滑凸部20的排液性而言重要的要素。
[0141]
4.5实验5
[0142]
接着,进行了调查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a)对被液体润湿的地面上的耐滑性能造成怎样的影响的实验(实验5)。具体而言,对于将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21的表面粗糙度(ra)调整为0.2μm的鞋底的试样(试样70)、将该表面粗糙度(ra)调整为0.75μm的鞋底的试样(试样71)、将该表面粗糙度(ra)调整为1.5μm的鞋底的试样(试样72),分别测量了“相对于涂布了甘油的倾斜角度50
°
的不锈钢板的滑行距离”(以下,简称为“滑行距离”)。该滑行距离基于上述的方法(使用图18说明的方法)进行测量。试样70~72均为横截面为v字状的防滑凸部20,使用除了使下表面21的表面粗糙度(ra)变化以外与上述实验2的试样40为相同尺寸形状的试样。
[0143]
在下述表5中示出试样70、71、72的滑行距离的测量结果。
[0144]
[表5]
[0145][0146]
若观察上述表5,则可知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a)越小(越平滑),滑行距离越短(变得难以滑动)。一般而言,人们抱有防滑突起20的下表面越粗糙,则摩擦变得越大而越难以滑动的印象,但在有液体的环境下,出现与其相反的结果。认为这是由于通过使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光滑,防滑凸部20的排液性提高而引起的。由以上可知,减小防滑凸部20的下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a)对于提高防滑凸部20的排液性至关重要。
[0147]
附图标记说明
[0148]
10 基底部
[0149]
11 前侧部分
[0150]
12 后侧部分
[0151]
13 中间部分
[0152]
20 防滑凸部
[0153]
20a 凸部列
[0154]
20b 凸部列
[0155]
20c 凸部列
[0156]
20d 凸部列
[0157]
20e 凸部列
[0158]
21 防滑凸部的下表面(接地面)
[0159]
22 防滑凸部的侧面
[0160]
23 防滑凸部的下表面与侧面的边界部的边缘
[0161]
24 台座部
[0162]
50 步行面
[0163]
60 基板
[0164]
61 铝板
[0165]
62 树脂薄膜
[0166]
63 粘胶带
[0167]
70 试液
[0168]
80 重物
[0169]
90 镊子
[0170]
100 不锈钢板
[0171]
110 甘油
[0172]
120 试样
[0173]
130 重物
[0174]d1 左右相邻的防滑凸部的间隙宽度
[0175]d2 前后相邻的防滑凸部的间隙宽度
[0176]
h 防滑凸部中的去除台座部的部分的高度
[0177]h1 台座部的高度
[0178]
l v字线
[0179]
r 防滑凸部的下表面(接地面)与侧面所成的边缘的半径
[0180]
w 防滑凸部的纵截面的宽度
[0181]
x 相对于涂布了甘油的倾斜角度50
°
的不锈钢板的滑行距离
[0182]
α
1 防滑凸部的横截面
[0183]
α
2 防滑凸部的纵截面
[0184]
β 空缺区域
[0185]
θ
1 防滑凸部的打开角度
[0186]
θ
2 台座部的侧面的倾斜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