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挡风功能的高弹针织面料的制作方法-j9九游会真人

文档序号:35598461发布日期:2023-09-27 20:25阅读:16来源:国知局


1.本技术涉及面料结构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挡风功能的高弹针织面料。


背景技术:

2.针织面料即是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形成的织物。针织面料具有尺寸稳定性好、面料弹性好、不容易产生褶皱、吸湿性良好根据其针织方法的不同能够形成不同的规则图案纹路,具有良好的装饰性能等优点因此针织面料广泛应用于服装面料及里料、家纺等产品中。由于针织面料整体疏松多孔的结构导致了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导致绝大多数的针织面料都不具有挡风功能。
3.相关技术中,当需要针织面料具有挡风功能时,采用将挡风材料直接采用缝合、粘合的结合方式直接固定在针织面料上,通过挡风材料实现挡风效果。
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通过贴合与缝合挡风材料必然将极大的限制针织面料自身的弹性、抗褶皱能力等优点,因此亟需一种既能够防风又不损失针织面料本身高弹性优点的防风针织面料。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挡风功能的高弹针织面料,通过在第一针织层和第二针织层两层针织面料之间设置前挡风层和后挡风层,前挡风层紧密排列在第一针织层表面并与第一针织层通过第一弹性连接部连接,后挡风层与前挡风层分离并且与前挡风片之间缝隙相适配,后挡风层通过第二弹性连接部与第二针织层连接,从而使面料具有良好的防风效果,并且通过第一弹性连接部和第二弹性连接部的弹性降低前挡风层和后挡风层对与针织面料延展性的影响。
6.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挡风功能的高弹针织面料,包括第一针织层、前挡风层、后挡风层和第二针织层;所述前挡风层与第一针织层通过第一弹性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后挡风层位于前挡风层远离第一针织层的一侧,所述第二针织层位于后挡风层远离前挡风层的一侧,所述后挡风层通过第二弹性连接部与第二针织层固定连接;所述前挡风层由若干前挡风片,在所述第一针织层处于自然状态时各个所述前挡风片平铺在第一针织层表面,每个所述前挡风片分别通过第一弹性连接部与第一针织层固定连接;所述后挡风层呈网格状,所述后挡风层形状与各个前挡风片之间的贴合缝整体形状相适配。
7.进一步的,所述前档风片全部呈相同的正方形或者全部呈相同的正六边形,每个所述前挡风片的侧边均与相邻的前挡风片侧边无缝贴合且不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性连接部和第二弹性连接部均为弹力线缝合结构。
9.进一步的,同一个所述前挡风片通过若干个第一弹性连接部与第一针织层连接且所述第一弹性连接部的数量与前挡风片形状的顶点数量相同,各个所述第一弹性连接部均
位于前挡风片的相应顶点位置。
10.进一步的,所述后挡风层与单个挡风前片在平行于面料的方向上重合的宽度范围为1-5毫米。
11.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弹性连接部,所述第三弹性连接部将第一针织层和第二针织层连接,所述第三弹性连接部为弹力线缝合结构、弹性热熔胶、针织结构中的一种。
12.如上所述,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1、前挡风层位于第一针织层后起到初步挡风的作用,前挡风层由若干前挡风片组合形成并且分别通过第一弹性连接部与第一针织层连接,极大的减少了前挡风层对第一针织层延展效果和弹性效果的影响,后挡风层将前挡风层的各个前挡风片之间的缝隙封堵并且不与前挡风层结合或者连接,从而使布料整体能够在阻挡垂直方向强风的同时,也允许空气在布料两侧缓慢交换,保留一定透气性的同时提升挡风能力,由于后挡风层通过第二连接部与第二针织层连接,后挡风层的网格形容易配合第二针织层的变形,进而降低了后挡风层对第二针织层弹性的影响;
14.2、前挡风片均呈正方形或者六边形,使各个前挡风片能够紧密拼合成平整层结构,同时各个前挡风片各自独立并分别于第一针织层连接,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前挡风层与第一针织层的结合紧密程度、降低对第一针织层伸缩性能的影响;
15.3、第一弹性连接部为弹力连接线,使前挡风片在第一针织层发生拉伸时能够与第一针织层之间具有较大的位移,同时第一弹性连接部均位于前挡风片的顶点位置,能够降低前挡风片偏转影响挡风性能的情况;
16.4、第一针织层和第二针织层之间通过第三弹性连接部连接,从而减少布料前后两表面层错位造成布料变形的可能性;
17.5、通过限制后挡风层与前挡风片的重合宽度,使前挡风层与后挡风层配合抵御垂直吹向布料的气流的同时,布料前后两层的空气可以缓慢的透过前挡风片之间的缝隙以及后挡风层镂空的部分进行交换,提升抗风能力的同时保留布料一定的透气性能。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面料整体层结构的界面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前挡风层结构的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后挡风层结构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1、第一针织层;2、前挡风层;21、前挡风片;3、后挡风层;4、第二针织层。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24.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挡风功能的高弹针织面料,布料从前到后依次包括第一针织层1、前挡风层2、后挡风层3和第二针织层4,第一针织层1与前挡风层2通过第一弹性连接部固定连接,第二针织层4与后挡风层3通过第二弹性连接部固定连接,前挡风层2包括若干前挡风片21,前挡风片21呈正方形、六边形或者正三角形等能够实现单一
图形重复紧密拼接的图形,各个前挡风片21相互紧密贴紧并共同形成了依附在第一针织层1上的前挡风层2,后挡风层3的形状呈网格形,后挡风层3网格的形态与各个前档分片之间的缝隙相连接形成的网格形态相同,前挡风层2的各个前挡风片21通过第一弹性连接部与第一针织层1连接,后挡风层3通过第二弹性连接部与第二针织层4连接,且第一针织层1与第二针织层4通过第三弹性连接部连接。前挡风层2和后挡风层3配合能够阻挡垂直于面料方向的气流,使面料具有可靠的挡风功能,同时由于第一弹性连接部和第二弹性连接部的设置,极大的减少了前挡风层2和后挡风层3对第一针织层1或第二针织层4弹性及抗褶皱能力的影响,使面料具有针织面料特性的同时具有可靠的挡风性能。
25.本实施例中组成前挡风层2的各个前挡风片21呈正六边形,各个前挡风片21之间无缝贴合且不连接,第一弹性连接部选用弹力线,各个第一连接部位于前挡风片21正六边形的各个顶点位置,弹力线将前挡风片21的各个顶点与第一针织层1的相应位置缝合。
26.后挡风层3由多个后挡风片组成,相邻的各个后挡风片之间相互紧密贴合且相互之间无连接关系,各个后挡风片分别通过若干个第二弹性连接部与第二针织层4连接,第二弹性连接部选用弹力线,同一后挡风片通过至少三个第二弹性连接部与第二针织层4连接且这至少三个第二弹性连接部不在同一直线上。
27.后挡风层3部分与前挡风层2重合,后挡风层3与单个前挡风片21重合的部分在平行于面料的方向上的宽度范围在1-5毫米内,前挡风层2与后挡风层3之间没有直接的连接关系。前挡风层2和后挡风层3配合下使面料有效阻挡垂直于面料的气流,同时使空气能够通过前挡风片21之间的缝隙以及前挡风层2和后挡风层3之间的缝隙进行缓慢交换。
28.第三弹性连接部选用弹力线缝合结构、弹性热熔胶、针织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实施例采用弹力线缝合结构直接将第一针织层1和第二针织层4连接,弹力线穿过后挡风层3并且穿过前挡风片21之间的缝隙将第一针织层1和第二针织层4缝合连接,从而使面料前后表面保持一致。
29.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30.面料整体通过前挡风层2对垂直吹向面料的气流进行有效阻挡,并通过后挡风层3对穿过前挡风片21之间缝隙的气流进行补充阻挡,从而使挡风层具有良好的挡风功能,通过第一弹性连接部、第二弹性连接部的设置,极大的降低了前挡风层2、后挡风层3之间的连接对针织层形变、抗褶皱等优良特性的影响。
31.具体的实现原理为,前挡风层2位于第一针织层1后起到初步挡风的作用,前挡风层2由若干前挡风片21组合形成并且分别通过第一弹性连接部与第一针织层1连接,极大的减少了前挡风层2对第一针织层1延展效果和弹性效果的影响,后挡风层3将前挡风层2的各个前挡风片21之间的缝隙封堵并且不与前挡风层2结合或者连接,从而使布料整体能够在阻挡垂直方向强风的同时,也允许空气在布料两侧缓慢交换,保留一定透气性的同时提升挡风能力,由于后挡风层3通过第二连接部与第二针织层4连接,后挡风层3的网格形容易配合第二针织层4的变形,进而降低了后挡风层3对第二针织层4弹性的影响。
32.挡风片均呈正方形或者六边形,使各个前挡风片21能够紧密拼合成平整层结构,同时各个前挡风片21各自独立并分别于第一针织层1连接,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前挡风层2与第一针织层1的结合紧密程度、降低对第一针织层1伸缩性能的影响。
33.第一弹性连接部为弹力连接线,使前挡风片21在第一针织层1发生拉伸时能够与
第一针织层1之间具有较大的位移,同时第一弹性连接部均位于前挡风片21的顶点位置,能够降低前挡风片21偏转影响挡风性能的情况。
34.第一针织层1和第二针织层4之间通过第三弹性连接部连接,从而减少布料前后两表面层错位造成布料变形的可能性。
35.通过限制后挡风层3与前挡风片21的重合宽度,使前挡风层2与后挡风层3配合抵御垂直吹向布料的气流的同时,布料前后两层的空气可以缓慢的透过前挡风片21之间的缝隙以及后挡风层3镂空的部分进行交换,提升抗风能力的同时保留布料一定的透气性能。
36.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37.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