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纺织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抗拉织带。
背景技术:
2.织带是一种以纱线为原料的幅状织物或管状织物,织物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比如说服饰、鞋材、箱包、工业、农业、军需、交通运输等,特别是应用在工业领域,需要织带有较好的抗拉性能。
3.在使用织带对重物进行打包时,织带先被捆在重物上,吊机再通过织带将重物吊起,但是在吊起的过程中,织带会受到吊机和重物的双重拉力,该拉力会让织带的纤维产生断裂,从而让织带在拉力的结构破损,因此解决织带的抗拉问题就很有必要。
4.因此需要提出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抗拉织带。
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该抗拉织带,包括相互固定的外层和内层,靠近外层一侧的所述内层固定连接有若干抗拉片,若干所述抗拉片的断裂强度均大于外层和内层的断裂强度。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若干所述抗拉片的编织密度均大于外层和内层的编织密度。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若干所述抗拉片均沿单一方向延伸设置,若干所述抗拉片均形成有拱起,若干所述抗拉片与内层均形成有空间。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层固定连接有位于空间内的加厚条,所述加厚条的顶面与抗拉片相抵。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抗拉片通过抗拉纱经纬编织形成。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层和内层均是由耐磨纱经纬编织形成。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厚条亦是通过耐磨纱经纬编织形成加强斜纹组织。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抗拉纱包括纱芯以及位于纱芯外侧的包覆层,所述纱芯通过若干涤纶纤维加捻而成,所述包覆层通过涤纶纤维和锦纶纤维螺旋缠绕于纱芯外侧而成。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耐磨纱通过涤纶纤维和锦纶纤维加捻而成。
1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层和内层的经线密度为70-80根/cm,所述外层和内层的纬线密度为50-60根/cm,所述抗拉片的经线密度为85-90根/cm,所述抗拉片的纬线密度为65-70根/cm。
1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织带用于拉起重物,在拉起重物的过程中,因为重物施加给内层的作用力超过了
内层的所能够承受的阈值,所以内层会发生断裂,抗拉片能够代替内层而拉起重物,使用者在知道内层断裂之后,便能够更换织带,相对于传统的织带而言,在长时间使用织带之后,使用者并不知道织带中部分纤维已经断裂,加之为了工作的效率,而会用织带吊起重物,织带被拉断之后便会使得重物落下,造成损失,本实用新型的织带相对于传统织带而言,能够有抗拉片替代断裂之后的内层的作用,并在内层断裂之后,使用者知道织带已经因为长时间的使用而需要更换,从而避免因织带的断裂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20.图3为抗拉纱的切片图;
21.图4为耐磨纱的切片图。
22.图中:1、外层;2、内层;3、抗拉片;4、空间;5、加厚条;6、抗拉纱;7、耐磨纱;8、纱芯;9、包覆层;10、涤纶纤维;11、锦纶纤维。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24.抗拉织带,如图1所示,包括相互固定的外层1和内层2,外层1和内层2通过四周缝合的方式固定连接并制成织带,外层1和内层2的材质以及编织方式均相同,织带先捆绑重物,然后被吊起,使得织带受到重物和吊机的双重拉力。
25.如图1和图2所示,靠近外层1一侧的内层2固定连接有若干抗拉片3,抗拉片3通过缝合的方式固定在内层2上,当内层2发生断裂时,抗拉片3能够起到代替内层2的作用,当吊起重物的过程结束之后,使用者需要更换织带。
26.如图1和图2所示,若干抗拉片3的断裂强度均大于外层1和内层2的断裂强度,能够使内层2断裂的拉力会大于内层2的强度,所以抗拉片3的强度要大于内层2的强度,才不会在拉力的作用下使抗拉片3产生断裂,若干抗拉片3的编织密度均大于外层1和内层2的编织密度,通过增大抗拉片3的编织密度从而加强抗拉片3的断裂强度,使得抗拉片3不易断裂,织带会断裂,常常是因为重物超过了织带的强度,所以抗拉片3的断裂强度要大于外层1和内层2的断裂强度,外层1和内层2的经线密度为70-80根/cm,外层1和内层2的纬线密度为50-60根/cm,外层1和内层2的最佳编织密度为74根/cm
×
58根/cm,编织的太稀疏会导致织带的整体强度不够,容易被拉断,编织的太密会容易起球起毛,从而容易被其他东西钩坏,抗拉片3的经线密度为85-90根/cm,抗拉片3的纬线密度为65-70根/cm,所以抗拉片3的编织密度大于外层1和内层2的编织密度。
27.如图1和图2所示,若干抗拉片3均沿单一方向延伸设置,抗拉片3阵列分布在内层2上,若干抗拉片3均形成有拱起,若干抗拉片3与内层2均形成有空间4。
28.如图1和图2所示,内层2固定连接有位于空间4内的加厚条5,加厚条5使得抗拉片3形成有拱起,加厚条5使得内层2变厚,从而增加内层2的耐磨性,加厚条5的顶面与抗拉片3相抵,使得抗拉片3能够与内层2形成有空间4。
29.如图2和图3所示,抗拉片3通过抗拉纱6经纬编织形成,抗拉纱6通过梭织机经纬编
织形成抗拉片3,抗拉纱6包括纱芯8以及位于纱芯8外侧的包覆层9,纱芯8通过若干涤纶纤维10加捻而成,涤纶纤维10具有挺括和高强度的特性,涤纶纤维10通过加捻机加捻而成纱芯8,使得纱芯8不易起皱且有较高强度,包覆层9通过涤纶纤维10和锦纶纤维11螺旋缠绕于纱芯8外侧而成,锦纶纤维11具有较好的耐磨性,使得抗拉片3耐磨,涤纶纤维10和锦纶纤维11通过走锭机螺旋缠绕于纱芯8的外侧。
30.如图1和图4所示,外层1和内层2均是由耐磨纱7经纬编织形成,耐磨纱7通过梭织机经纬编织形成内层2和外层1,加厚条5亦是通过耐磨纱7经纬编织形成加强斜纹组织,耐磨纱7通过梭织机经纬编织形成加厚条5,加强斜纹组织用于加强加厚条5的组织结构强度,在织带使用的过程中,加厚条5会受到内层2和抗拉片3的作用力,加强斜纹组织使得在该作用力下,抗拉片3与内层2之间仍能够形成空间4,耐磨纱7通过涤纶纤维10和锦纶纤维11加捻而成,涤纶纤维10和锦纶纤维11通过加捻机加捻而成耐磨纱7,使得耐磨纱7具有耐磨性。
31.工作原理:
32.织带用于拉起重物,在拉起重物的过程中,因为重物施加给内层2的作用力超过了内层2的所能够承受的阈值,所以内层2会发生断裂,抗拉片3能够代替内层2而拉起重物,使用者在知道内层2断裂之后,便能够更换织带,相对于传统的织带而言,在长时间使用织带之后,使用者并不知道织带中部分纤维已经断裂,加之为了工作的效率,而会用织带吊起重物,织带被拉断之后便会使得重物落下,造成损失,本实用新型的织带相对于传统织带而言,能够有抗拉片3替代断裂之后的内层2的作用,并在内层2断裂之后,使用者知道织带已经因为长时间的使用而需要更换。
3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