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氢氧仪的制作方法-j9九游会真人

文档序号:34952626发布日期:2023-07-29 11:44阅读:8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氢氧仪。


背景技术:

2.氢氧机在医疗行业有对诸多疾病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作用,现有的有电解水法制氢氧发生器主要分布在医院以及治疗机构中以大型设备为主,当使用者需要使用氢气或者氧气的时候,需要前往医院去输入氧气,或者前往医院输入氢气,或者是不易便携的中型设备,只能固定在某个地点供使用者使用,故对在户外或者外出的使用者来说,造成了使用的局限性。
3.例如cn114635144a中公开了一种紧凑型便携式氢氧仪,启动氢氧仪开始产气,相对干燥的氢/氧混合气最后通过阻火芯7从出气口3中导出,供使用者吸入。但是上述便携式氢氧机只能出混合气体,氢气和氧气各有不同的医疗作用,在出口出氢氧气体混合的情形下,使用者就无法单独吸取氢气或者氧气。
4.亦或者其他的便携式氢氧机,例如cn211972466u便携式氢氧仪设置了氢气出口部和氧气出口部,这些类型氢氧仪分为两个口单独出氢气或者单独出氧气,当使用者有需要吸取氢氧混合气体的需求下,这类仪器却又无法满足出混合气体的需求,也造成了使用者的不便利。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单独出氢气、单独出氧气或者出氢氧混合气体的多排气模式的氢氧仪,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便捷性和多场景性的氢氧仪。
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便携式氢氧仪,包括:壳体,电解池,设置在壳体内,用于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容纳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容纳腔位于电解池上方,排气口,用于将电解产生的气体向外排出;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可以将排气口所排的气体选择性切换为排氢气、排氧气或排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
7.由此,此氢氧机不仅能实现排气口的排放气体的切换,例如单独排出氢气模式,可以对抗氧化、抗炎、氢气还对各类疾病过程中的氧化损伤,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血管异常增生等具有辅助治疗作用,或者单独排出氧气,吸氧用于纠正缺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的水平,促进代谢的优点,或者实现出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达到兼具上述两者的优势,方便用户的选择,而且达到了一机多用的功能,使用便捷。
8.进一步的,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隔板将所述容纳腔分为氢气腔和氧气腔,所述氢气腔设置有氢气出口,所述氧气腔设置有氧气出口。
9.由此,通过容纳腔分为氢气腔和氧气腔,从而实现了氢气和氧气在腔体中的分离,初步实现氢气和氧气的分隔,为后续的单独出气提供单纯的氢气源和氧气源。
10.进一步的,所述切换装置包括旋转主体,所述旋转主体套接在所述容纳腔上与所
述容纳腔旋转连接,在所述旋转主体上分为与排气口相连通的排气腔室,和泄气腔室;当排气口排氢气状态下,所述排气腔室与氢气出口相通,所述泄气腔室与所述氧气出口相通;当排气口排氧气状态下,所述排气腔室与氧气出口相通,所述泄气腔室与所述氢气出口相通;当排氢气/氧气混合气体状态下,所述排气腔室与氧气出口和氢气出口均相通。
11.由此,切换装置设置为旋转主体,可以让用户通过简单的旋转就可以实现不同出气模式的切换,用户操作方便,体验感强,旋转主体分为了两个腔室,其中一个是排气腔室,排气腔室与容纳腔的不同的排气口相对应的情况下,就能通过排气腔室向排气口排出氢气或者氧气,或者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在单一排氢气的情况下,泄气腔室用于和氧气出口连通,从而实现单独的排氢气,不会有氧气的混合,在单一排氧气的情况下,泄气腔室用于和氢气出口连通,从而实现单独的排氧气,不会有氢气的混合。
12.进一步的,所述旋转主体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容纳腔上设置有与第一限位件相配合的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配合,用来限制旋转主体的旋转角度,以限定排气口的排气方式。
13.进一步的,所述切换装置包括设置在旋转主体下方的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氢气出口和氧气出口相对应的氢气通孔和氧气通孔,所述第二限位件为设置在底座上的限位柱,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为所述旋转主体上设置的与限位柱相配合的弧形限位孔,所述弧形限位孔与所述泄气腔室连通,在所述排氢气/氧气混合气体状态下,所述排气腔室与氧气出口和氢气出口均相通,所述限位柱位于弧形限位孔中部;在所述排气口为排氢气状态下,所述排气腔室与氢气出口相通,所述氧气出口与所述弧形限位孔的一端对应;在所述排气口为排氧气状态下,所述排气腔室与氧气出口相通,所述氢气出口与所述弧形限位孔的另一端对应。
14.由此,设置有底座,相当于旋转主体可以相对底座进行转动连接,并且在底座和上设置有限位柱,在旋转主体上设置有弧形限位孔,一方面,限位柱和弧形限位孔之间的配合起到了对于不同排气状态的限位,另一方面由于弧形限位孔设置在泄气腔室中,从而在限位柱与弧形限位孔的配合状态下,不需要排气的氢气出口或者氧气出口也与弧形限位孔相对应,从而从弧形限位孔进入到泄气腔室,进而通过限位柱和弧形限位孔,实现了限位和排气的双重功能。
15.进一步的,所述切换装置包括设置在旋转主体上方的顶盖,所述顶盖向下延伸形成第一中心柱,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二中心柱,所述第一中心柱和所述第二中心柱相固定,所述旋转主体内设置有与第一中心柱和第二中心柱相配合的柱状通道,所述柱状通道、第一中心柱和第二中心柱同轴设置。
16.由此,通过在旋转主体的上下段均设置有顶盖和底座,顶盖和底座提供了第一中心柱和第二中心柱,旋转中心的轴心、第一中心柱和第二中心柱同轴设置,并且所述底座与壳体固定连接,进而旋转中心可以绕着第一中心柱和第二中心柱旋转,并且不会与底座发生同步转动,实现了旋转主体单独相对于壳体的转动,而分别设置有第一中心柱和第二中心柱,通过两个柱状体的两端的作用,实现了旋转主体转动的稳定性。
17.进一步的,所述旋转主体包括还包括挡位控制结构,所述挡位控制结构包括设置柱状通道上向上延伸的挡位片,所述挡位片上设置有三个挡位槽,所述第一中心柱上设置有与挡位槽相配合的限位凸起。
18.由此,设置有挡位控制结构,使用户在旋转过程中能得到旋转到位的反馈,通过第一中心柱或所述第二中心柱上设置的限位凸起,在旋转过程当中,可以卡入挡位槽当中,从触觉和听觉上对用户实现反馈,也同样起到了精准控制旋转角度,让三种排气模式得到精确控制,避免在因为旋转位置不准确而导致的串气问题。
1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中心柱上设置有插槽,在所述第一中心柱上设置有插入所述插槽的插片,所述第一中心柱上设置有呈发射状布置的加强条,所述加强条的径向方向接近所述柱状通道的内壁设置。
20.由此,通过设置有插槽和插片,可以实现第一中心柱和第二中心柱的对接,从而实现完整的连接成一个旋转中心主体,供旋转主体的旋转。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2.1、三种出气模式:出氢气、出氧气或者出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通过切换装置进行切换,切换简单方便;
23.2、排气切换精准,并具有用户反馈功能:限位柱和弧形限位孔之间的配合起到了对于不同排气状态的限位,不需要排气的氢气出口或者氧气出口也与弧形限位孔相对应,从而从弧形限位孔进入到泄气腔室,进而通过限位柱和弧形限位孔,实现了限位和排气的双重功能,并且设置有挡位控制结构,使用户在旋转过程中能得到旋转到位的反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24.附图1为氢氧机的整体示意图;
25.附图2为电解模块的剖视图;
26.附图3为容纳腔的剖视图;
27.附图4为切换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28.附图5为切换装置的另一侧分解示意图;
29.附图6为切换装置的剖视图;
30.附图7为第一中心柱与挡位片配合的示意图;
31.附图8为排气口出氢气和氧气状态的示意图;
32.附图9为排气口单独出氧气状态的示意图;
33.附图10为排气口单独出氢气状态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1、壳体;11、电解模块;2、容纳腔;21、隔板;22、氢气腔;23、氧气腔;24、氢气出口;25、氧气出口;3、切换装置;31、旋转主体;311、排气腔室;312、泄气腔室;313、弧形限位孔;32、分界板;33、排气口;34、顶盖;341、第一中心柱;3411、加强条;35、底座;351、第二中心柱;36、柱状通道;39、限位柱;4、挡位控制结构;41、挡位片;42、挡位槽;43、限位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氢氧机,氢氧机是一种辅助医疗设备,即包括氢气和氧气供用户吸取,其氢气可以消除自由基,吸氧主要用来纠正人体缺氧,提高人体动脉血中氧分压
和血氧饱和度,氢氧混合气体对人体具有预防疾病与辅助治疗作用。
37.但是目前市场上的氢氧机主要以大型设备为主,只适合在医院等场所使用,难以在家用、外出等环境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型便携式氢氧仪,不仅小型便携,不受使用环境限制,不仅氢气、氧气和氢氧混合气体排气模式选择方便,以及更具有排气功能和插管两种吸气功能选择,为用户提供不同的使用体验。
38.参照附图1至3,其中,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氢氧仪包括壳体1,壳体1包括位于壳体1底部的电解模块11,电解模块11包括芯片和用于供给芯片电源的蓄电池,以及设置在中部的容纳腔2,容纳腔2的底部为电解模块11,电解模块11形成电解池,用来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h2o=h

oh-,其中容纳腔2内部设置有一块隔板21,将容纳腔2分为氢气腔22和氧气腔23,其中阴极极片产生氢气2h

2e=h2↑
,阳极极片产生氧气4oh-‑
4e=2h2o o2↑
,当在容纳腔2中加入水和电解液之后,在电解的作用下,会在氢气腔22内充满了氢气,在氧气腔23内充满了氧气,并且在氢气腔22的顶部设置有氢气出口24,在氧气腔23的顶部设置有氧气出口25,用来输送排出电解后的氢气和氧气。
39.在容纳腔2的上方设置有切换装置3,切换装置3内设置有排气腔室311,通过用户的切换动作,可以实现排气腔室311内的通道改变,从而选择性的从排气腔室311中排出氢气、氧气或者氢氧混合气体,从而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实现吸氢气、氧气或者氢氧混合气体。
40.参照附图4和5,为了实现切换装置3的排出氢气、氧气或者氢氧混合气体,切换装置3中内部设置有排气腔室311,当排气腔室311与氢气出口24相对应的时候,氢气出口24所排出的氢气就进入到了排气腔室311,排气腔室311最终通过排气口33排出氢气,当排气腔室311与氧气出口25对应的情况下,氧气出口25输出的氧气就进入到了排气腔室311,排气腔室311最终通过排气口33排出氧气,当排气腔室311与氢气出口24和氧气出口25都对应的情况下,氢气出口24和氧气出口25所输出的氢气和氧气就都灌入到排气腔室311内,最终排气口33排出的是氢氧混合气体。
41.在本实施例当中,排气腔室311位于旋转主体31的内部,旋转主体31可以通过旋转来实现排气腔室311与对应的氢气出口24和氧气出口25的切换。旋转主体31的旋转方式为绕着其轴心进行旋转。
42.当然的,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用例如上下平移来实现排气腔室311与氢气出口24和氧气出口25的对应情况,均能实现通过切换来实现即可。
43.在旋转主体31内,除了排气腔室311,还包括相隔的泄气腔室312,即当氢气出口24与排气腔室311相对应的情况下,另外的氧气出口25就与泄气腔室312相对应,当氧气出口25与排气腔室311相对应的情况下,另外的氢气出口24就与泄气腔室312相对应,当氢气出口24和氧气出口25均与排气腔室311相对应的情况下,就没有对应的出口与泄气腔室312相对应。
44.排气腔室311和泄气腔室312通过分界板32相隔离,实现排气腔室311和泄气腔室312的独立性,以避免在排气腔室311和泄气腔室312之间的气体的泄露。具体的,排气腔室311和泄气腔室312的分界板32位于容纳腔2的大致中间位置,以排气腔室311略大为准,这样可以保证在需要排氢氧混合气体的情形下,氢气排气口33和氧气排气口33均在排气腔室311的范畴内。
45.排气腔室311的底部为开口设计,这样保证了与对应的氢气出口24或者氧气出口25相连通,以便于氢气或者氧气能进入到排气腔室311内部,并且内部的腔室与排气口33相连通,即旋转主体31的排气口33开设在排气腔室311这一区域内,以来实现排气腔室311与排气口33的连通。
46.同样的,在相邻的泄气腔室312,泄气腔室312也为底部开口设计,以当与氢气出口24或者氧气出口25对应的情况下,供氢气或者氧气进入到泄气腔室312内进行排气,当然泄气腔室312可以设置对应位置的泄气口,也可以通过泄气腔室312顶部与顶盖34的缝隙等位置缓慢排出,在本实施例当中不做过多赘述。
47.排气口33设置在排气腔室311的外壁上,优选的排气口33为倾斜朝上设计,因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的氢氧机,氢氧机的大小形状类似于普通的保温杯大小,若放在桌面上,则会低于人体头部,故将排气口33设置为倾斜向上的方式,就可以实现便于用户吸取氢气和氧气。
48.切换装置3的排出氢气、氧气或者氢氧混合气体,切换装置3中内部设置有排气腔室311,当排气腔室311与氢气出口24相对应的时候,氢气出口24所排出的氢气就进入到了排气腔室311,排气腔室311最终通过排气口33排出氢气,当排气腔室311与氧气出口25对应的情况下,氧气出口25输出的氧气就进入到了排气腔室311,排气腔室311最终通过排气口33排出氧气,当排气腔室311与氢气出口24和氧气出口25都对应的情况下,氢气出口24和氧气出口25所输出的氢气和氧气就都灌入到排气腔室311内,最终排气口33排出的是氢氧混合气体。
49.参照附图6和7,作为旋转主体31,其绕着旋转主体31的轴心转动,从而实现旋转运动,其中旋转主体31的轴心位置设置有柱状通道36,而在壳体1上相应的设置有与柱状通道36相配合的结构,来实现旋转主体31的围绕其轴心的转动,具体的,可以为在旋转主体31上设置的顶盖34,顶盖34还起到了封闭旋转主体31的腔室的上端开口的密封作用,并且顶盖34的轴心位置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一中心柱341,第一中心柱341插入到柱状通道36当中,以及在旋转主体31的下方还设置有一个底座35,底座35向上延伸设置有第二中心柱351,第二中心柱351亦插入到柱状通道36当中,并且第一中心柱341和第二中心柱351相互固定连接。这样就起到了第一中心柱341、第二中心柱351和柱状通道36的同轴设置,并且底座35与壳体1相固定连接,这样就起到在第一中心柱341和第二中心柱351的固定作用下,底座35和顶盖34和壳体1连为一个整体,用户将作用力作用在旋转主体31上,就可以实现旋转,当然在旋转的同时,用户的手可以放到壳体1上来进行定位。
50.并且底座35和顶盖34之间也形成了旋转主体31的高度旋转空间,即只能水平以轴心转动,对高度方向上进行了有效的限位,保证了旋转的可靠性。
51.第二中心柱351上设置有插槽,在所述第一中心柱341上设置有插入所述插槽的插片,所述第一中心柱341上设置有呈发射状布置的加强条3411,所述加强条3411的径向方向接近所述柱状通道36的内壁设置。
52.由此,通过设置有插槽和插片,可以实现第一中心柱341和第二中心柱351的对接,从而实现完整的连接成一个旋转中心主体,供旋转主体31的旋转。
53.所述旋转主体31包括还包括挡位控制结构4,所述挡位控制结构4包括设置柱状通道36上向上延伸的挡位片41,所述挡位片41上设置有三个挡位槽42,所述第一中心柱341上
设置有与挡位槽42相配合的限位凸起43。
54.由此,设置有挡位控制结构4,使用户在旋转过程中能得到旋转到位的反馈,通过第一中心柱341或所述第二中心柱351上设置的限位凸起43,在旋转过程当中,可以卡入挡位槽42当中,从触觉和听觉上对用户实现反馈,也同样起到了精准控制旋转角度,让三种排气模式得到精确控制,避免在因为旋转位置不准确而导致的串气问题。
55.进一步的,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结构设置有三种排气状态,需要用户对旋转主体31进行旋转,故为了保证旋转的准确性,需要对排气状态进行结构限位,在旋转主体31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在容纳腔2上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通过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的配合,来限制旋转主体31的旋转角度,以限定排气口33的排气方式。
56.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在旋转主体31和壳体1之间设置有限位挡板或者限位挡片,当旋转主体31旋转到一定的位置之后,就受制于限位挡板或者限位挡片的结构限制,无法再继续转动,可以起到限位的作用,而优选的,限位挡板或者限位片设置有两处,分别对应于氢气出口24在排气腔室311和氧气出口25在排气腔室311的情形下,而在旋转主体31的中间位置,由于排气腔室311比泄气腔室312的所占空间更大,即氢气出口24和氧气出口25均位于排气腔室311的情况下,旋转主体31无需进行旋转位置的限位。
57.参照附图8-10,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在泄气腔室312的下方设置有弧形限位孔313,弧形限位孔313与旋转主体31同轴设置,并且在底座35上设置有限位柱39,限位柱39升入到弧形限位孔313当中,并且弧形限位孔313的宽度大致上与限位柱39的宽度相同,这样起到的一个作用就是,既可以起到在转动过程当中的良好的导滑效果,并且弧形限位孔313的弧长设置,以旋转主体31的转动行程来确定,当限位柱39转动到弧形限位空的两个末端,即被限位,不能再继续转动,所以在排气口33为排氢气状态下,排气腔室311与氢气出口24相通,氧气出口25与所述弧形限位孔313的一端对应,氧气出口25的氧气就通过弧形限位孔313进入到了泄气腔室312;所述排气口33为排氧气状态下,所述排气腔室311与氧气出口25相通,所述氢气出口24与所述弧形限位孔313的另一端对应,氢气出口24的氢气就通过弧形限位孔313进入到了泄气腔室312。而在旋转主体31的中间位置,由于排气腔室311比泄气腔室312的所占空间更大,即氢气出口24和氧气出口25均位于排气腔室311的情况下,弧形限位孔313出就没有对应的氢气出口24和氧气出口25,限位柱39也位于弧形限位孔313的中间位置处。
58.如此设计,即实现了泄气腔室312和排气腔室311的排气口33的不同位置的切换,并且与限位装置结合在了一起,结构巧妙,实现了双重的功能,使结构更加紧凑,节省了空间利用率。
59.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