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石墨筛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锂电池负极石墨材料粉尘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2.石墨作为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对锂电池性能及安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负极材料对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负极材料的性能。目前,商业化的锂电池所采用的负极材料主要是石墨,其具有生产技术成熟、原料丰富、可逆容量、充放电效率和工作电压较高等方面的优势。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石墨需要被粉碎成粒度微米级(μm)的细粉,在这一过程中容易产生石墨粉尘,其漂浮在生产车间等场所中很容易造成粉尘污染影响工作人员健康。为此,一般情况下生产车间会配备排风设备将含有石墨粉尘的空气排出车间,但这种方式并不能有效地消除石墨粉尘造成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锂电池负极石墨材料粉尘收集装置,该收集装置利用多级水箱实现了对空气中石墨粉尘的有效消除,避免传统的排风设备仅仅将车间的石墨粉尘转移至车间外部而带来的不能有效地消除石墨粉尘造成的影响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
4.锂电池负极石墨材料粉尘收集装置,包括:除尘箱、第一隔板、第二隔板、过滤器、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其中: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间隔固定在除尘箱内腔中,从而将除尘箱内腔从右往左依次分隔为第一水箱、第二水箱、过滤室。所述过滤器设置在过滤室中,且所述除尘箱的左端面具有排气口。所述第一进气管的下端位于第一水箱中下部,第一进气管的上端位于除尘箱外部,以将外界待处理的含有石墨粉的空气送入第一水箱中。所述第二进气管的上端与第一水箱的上部空间连通,第二进气管的下端位于第二水箱中下部,所述过虑室与第二水箱的上部空间连通。
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气管的上端与抽气装置连通,以便于将生产车间含有石墨粉的空气抽吸后送入第一水箱中。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气管、第二进气管位于水面下的部分管壁为多孔状结构,以减小向水中送气时的阻力,同时将气体更加均匀、分散地送入水中,提升对石墨粉尘的去除效果。
7.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过滤室中的第三进气管,该第三进气管为多孔管,其上端与所述第二水箱的上部空间连通,且该第三进气管的下端延伸至所述过虑室中的下部,以将处理后的空气均匀分布在过滤室中。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箱、第二水箱的底面均为锥形面,且该锥形面的底部具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中连接有阀门,以控制出水口的启闭。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箱的顶面上连接有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二水箱的顶面上连
接有第二进水口,以分别向所述第一水箱、第二水箱中送水。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中均设置有阀门,以控制所述进水口的启闭。
11.进一步地,所述除尘箱的顶面上具有插孔,所述过滤器通过该插孔插入在所述过滤室中,以便于对过滤器进行更换。
12.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器的顶面上具有拉手,以便于过滤器的安装、更换。
13.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室的底部具有插槽,所述过滤器下端插入在该插槽中。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的锂电池负极石墨材料粉尘收集装置通过设置具有水箱和过滤室的除尘箱,从而可以将生产车间中含有石墨粉尘的空气先送入水箱中,利用水对空气进行洗涤去除其中的石墨粉尘,这样可以将石墨粉尘与空气更好得分离开来,且将石墨粉尘截留在水中,经过上述处理后的空气最后经过过滤室中过滤器的过滤后即可排放。本实用新型的收集装置利用多级水箱实现了对空气中石墨粉尘的有效消除,避免了传统的排风设备仅仅将车间的石墨粉尘转移至车间外部而带来的不能有效地消除石墨粉尘造成的影响的问题。
16.(2)本实用新型的锂电池负极石墨材料粉尘收集装置将进气管位于水箱中液面下方的部分设置为多孔管,其不仅能够将含有石墨粉尘的空气均匀分散在水中进行洗涤,提高除尘效率,而且有助于克服仅仅从进气管的下端口排气造成气泡大,引起除尘效果降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18.图1为下列实施例中粉尘收集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下列实施例中粉尘收集装置的第二水箱的左视图。
20.图3为下列实施例中粉尘收集装置的过滤器的主视图。
21.图4为下列实施例中粉尘收集装置的俯视图。
22.图中标记分别代表:1-除尘箱、2-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4-过滤器、5-第一进气管、6-第二进气管、7-抽气装置、8-第三进气管、101-第一水箱、102-第二水箱、103-过滤室、104-排气口、105-出水口、106-第一进水口、107-第二进水口、108-插槽、401-边框、402-滤芯、403-拉手。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方便叙述,本实用新型中如果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需要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现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锂电池负极石墨材料粉尘收集装置进一步说明。
24.参考图1、图2和图3,示例一种锂电池负极石墨材料粉尘收集装置,包括:除尘箱1、第一隔板2、第二隔板3、过滤器4、第一进气管5和第二进气管6。其中:
25.所述除尘箱1为卧式设置的长方体状箱体。参考图1,所述第一隔板2、第二隔板3间隔固定在除尘箱1的内腔中,且所述隔板与除尘箱1的内壁之间密封固定,从而将除尘箱内腔从右往左依次分隔为第一水箱101、第二水箱102、过虑室103。
26.所述第一进气管5位于第一水箱101中,且该第一进气管5的下端位于第一水箱101中的下部,第一进气管5的上端位于除尘箱1外部,以将外界待处理的含有石墨粉的空气送入第一水箱101中。所述第二进气管6位于第二水箱102中,该第二进气管6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隔板2的板面上部,且该第二进气管6与所述第一水箱101的上部空间连通,第二进气管6的下端位于第二水箱102中的下部。所述第二隔板3的板面上部具有开口,从而使所述过滤室103与第二水箱102的上部空间连通,以便于经过第二水箱102处理后的空气进入过滤室103中。所述过滤器4竖向设置在过滤室103中,并将该过滤室103分隔为左、右两部分,且所述除尘箱1的左端面具有排气口104,以便于经过处理的空气从排气口104排出。参考图3,所述过滤器4由边框401以及覆盖并固定在该边框401中的滤芯402组成,所述滤芯可采用空气滤芯或者其他任意适合的过滤部件。
27.使用前,将所述第一进气管5的上端与抽气装置7连通,所述抽气装置7通过管道与车间连通,且该管道的进气口最好设置在石墨粉破碎装置处,以减少石墨粉尘的扩散,及时将生产车间含有石墨粉的空气抽吸后送入第一水箱101中。所述第一水箱101、第二水箱102中存储有清水,所述清水的高度一般不超过水箱高度的三分之二。含有石墨粉的空气从所述第一进气管5的下端口进入第一水箱101中的水中,经过洗涤后上升并通过所述第二进气管6进入第二水箱102中进行再次水洗,最后从第二水箱102的上部进入所述过滤室103中。经过过滤器4再次过滤后从所述排气口104排出。本实施例的收集装置利用水对空气的洗涤将石墨粉尘截留在水中,实现了石墨粉尘与空气跟好的分离,有助于更加彻底地去除空气中的石墨粉尘,实现了对空气中石墨粉尘的有效消除,避免了传统的排风设备仅仅将车间的石墨粉尘转移至车间外部而带来的不能有效地消除石墨粉尘造成的影响的问题。
28.参考图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实施例示例的所述锂电池负极石墨材料粉尘收集装置中,所述第一进气管5、第二进气管6位于水面下的部分管壁为多孔状结构,从而不仅有助于将含有石墨粉尘的空气均匀分散在水中进行洗涤,提高除尘效率,而且有助于克服仅仅从所述进气管的下端口先水中排气造成气泡大,进而引起的除尘效果降低的问题。
29.参考图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实施例示例的所述锂电池负极石墨材料粉尘收集装置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过滤室103中的第三进气管8,该第三进气管8为多孔管,其上端与所述第二水箱102的上部空间连通,且该第三进气管8的下端延伸至所述过滤室103中的下部,以将处理后的空气均匀分布在过滤室103中。
30.参考图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实施例示例的所述锂电池负极石墨材料粉尘收集装置中,所述第一水箱101、第二水箱102的底面均为锥形面,且该锥形面的底部具有出水口105,所述出水口105中连接有阀门,以控制出水口105的启闭。洗涤空气后的水中含有大量石墨粉尘,可通过所述出水口105定期或者不定期排出,然后向所述水箱中更换清水。因此,所述第一水箱101的顶面上连接有第一进水口106,所述第二水箱102的顶面上连接有第二进水口107,以分别向所述第一水箱101、第二水箱102中送水,所述第一进水口106、第
二进水口107中均设置有阀门,以控制所述进水口的启闭。
31.参考图2和图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实施例示例的所述锂电池负极石墨材料粉尘收集装置中,所述除尘箱1的顶面上具有插孔,所述过滤器4通过该插孔插入在所述过滤室103中,所述过滤器4的顶面上具有拉手403,以便于过滤器4的安装、更换。
32.参考图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实施例示例的所述锂电池负极石墨材料粉尘收集装置中,所述过滤室103的底部具有插槽108,所述过滤器4的下端插入在该插槽108中。所述过滤器4需要承受排出气体的冲击力,通过所述插槽108对过滤器4的下端进行定位有助于增加过滤器4的稳定性。
33.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