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增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生态复合增氧系统及载具。
背景技术:
2.曝气头,是一种用于将空气与水强烈接触的工具,其目的在于将空气中的氧溶解于水体中,或者将水体中不需要的气体和挥发性物质放逐到空气中,常用于养殖业或水体处理中。
3.在养殖业方面,曝气头通过增氧机向水体中增加氧气的含量以确保水中的鱼类不会缺氧,同时也能抑制水中厌氧菌的生长,防止池水变质威胁鱼类生存环境;在水体处理方面,主要是通过人为方式向水中充氧来恢复水体生态功能,让水和空气充分接触,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在池底沉积物表层形成一个以兼性厌氧菌为主的生态环境,使沉积物表层具备好氧菌生长环境,达到增强水体自净,改善水质的作用。
4.目前,市面上的曝气头种类较多,但是绝大多数的曝气头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都存以下问题,一方面,增氧效果不佳,其根本原因在于,水体中的杂质较多,曝气头对水体杂质的过滤不够充分,杂质极易堆积在出气孔中,导致出气孔堵塞,最终造成增氧效果不佳;
5.另一方面,目前的曝气头在使用时,只能通过杆状或棍状物体将曝气头固定,然后定点投放至水体中,增氧范围受限,需不断的移动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生态复合增氧系统及载具。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水生态复合增氧系统,包括:
8.输气管,输气管上设有进气管,输气管为框型结构,其相对的两侧之间通过软管连接,软管内设有过滤单元;
9.软管的外侧设有出气孔,出气孔沿软管轴向圆周设置多个;
10.软管的两端均设有固定管,固定管设置于输气管内,且与输气管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11.在本实用新型中,过滤单元为核孔膜,核孔膜缠绕成棍状插入于软管中。
12.在本实用新型中,输气管包括第一连接管、弯管和第二连接管,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之间通过弯管连接。
13.在本实用新型中,两个第一连接管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两个固定管相对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安装孔,软管的两端分别从第一安装孔穿过并延伸至第二安装孔的外部并使固定管的外壁与第一连接管的内壁相切。
14.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连接管、固定管上还分别开设有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第一固定孔、第二固定孔的数量均设有多个;
15.第一固定孔、第二固定孔分别设置于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相对的两端,第一固
定孔与第二固定孔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载具,载具包括船体或水上垃圾收集机器人,船体或水上垃圾收集机器人的底部均安装有如上所述的增氧系统。
17.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生态复合增氧系统及载具,具有以下优点:
18.与现有的曝气头相比,输气管为框型结构,其相对的两侧之间通过软管连接,软管内设有棍状结构的核孔膜,将输气管安装在船体的底部并向水体增氧时,扩大了增氧面积,提高了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1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生态复合增氧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生态复合增氧系统中第一连接管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生态复合增氧系统中固定管安装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生态复合增氧系统中固定管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生态复合增氧系统中第二固定孔整体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输气管1、第一连接管101、第一安装孔1011、第一固定孔1012、弯管102、第二连接管103、软管2、出气孔201、进气管3、螺钉4、固定管5、第二安装孔501、第二固定孔502。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7.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生态复合增氧系统及载具。
2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水生态复合增氧系统,如图1-图5所示,包括:
29.输气管1,输气管1上设有进气管3,输气管1为框型结构,其相对的两侧之间通过软管2连接,软管2内设有过滤单元;
30.软管2的外侧设有出气孔201,出气孔201沿软管2轴向圆周设置多个;
31.软管2的两端均设有固定管5,固定管5设置于输气管1内,且与输气管1通过螺钉4固定连接。
32.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输气管1包括第一连接管101、弯管102和第二连接管103,第一连接管101和第二连接管103的数量均设有两个,弯管102的数量设有四个,第一连接管101、第二连接管103之间通过弯管102连接;两个第一连接管101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一安装
孔1011,两个固定管5相对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安装孔501,软管2的两端分别从第一安装孔1011穿过并延伸至第二安装孔501的外部并使固定管5的外壁与第一连接管101的内壁相切,过滤单元为核孔膜,核孔膜缠绕成棍状插入于软管2中。
33.第一连接管101、固定管5上还分别开设有第一固定孔1012和第二固定孔502,第一固定孔1012、第二固定孔502的数量均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孔1012、第二固定孔502分别设置于第一安装孔1011、第二安装孔501相对的两端,第一固定孔1012与第二固定孔502之间通过螺钉4固定连接。
34.增氧作业时,先将固定管5安装于第一连接管101内,第一安装孔1011与第二固定孔502对应,然后将核孔膜绕成棍状插入于软管2中,将软管2的两端从第一安装孔1011穿过并延伸至第二安装孔501的外部并使固定管5的外壁与第一连接管101的内壁相切,第一固定孔1012与第二固定孔502之间设有防水透气膜,最后通过螺钉4将第一固定孔1012与第二固定孔502固定连接,第一连接管101、弯管102和第二连接管103依次连接组框型结构,进气管3安装在其中一个第二连接管103的外侧与输气管路连接,向水体内增氧的过程中,其框型结构进一步扩大了增氧面积。
3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载具,包括船体,船体或水上垃圾收集机器人,船体或水上垃圾收集机器人的底部均安装有如上所述的增氧系统。
36.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船体可为任意一种智能或人工驾驶的水上船体,将增氧系统安装在船体或水上垃圾收集机器人的底部,然后将进气管3与输气管路连接,通过船体或水上垃圾收集机器人的的移动可进一步提高对水体的增氧范围,避免人工反复作业,提高作业效率。
37.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38.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