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电机组调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快速升降负荷的循环流化床机组。
背景技术:
2.随着新能源的大力发展,电网对燃煤机组调峰适应能力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循环流化床机组在现有电网中占据了比较大的比例份额,其快速升降负荷的能力对电网的稳定运行有着直接的影响。而目前采用的循环流化床快速升降负荷技术有着反应速度慢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循环流化床快速升降负荷技术有着反应速度慢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可快速升降负荷的循环流化床机组。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快速升降负荷的循环流化床机组,包括锅炉组件、进料组件、暂存组件、发电组件和储能组件。所述进料组件与所述锅炉组件可连通设置;所述暂存组件与所述锅炉组件可连通设置,所述暂存组件具有暂存状态和送料状态,在所述暂存状态,所述锅炉组件内的床料进入到所述暂存组件中,在所述送料状态,所述暂存组件将床料输送至所述锅炉组件中;所述发电组件与所述锅炉组件连接设置;所述储能组件与所述发电组件电性连接。
5.可选地,所述储能组件包括飞轮组、永磁逆变电机和整流逆变结构,所述飞轮组与所述永磁逆变电机连接,所述永磁逆变电机与所述整流逆变结构连接,所述整流逆变结构与所述发电组件电性连接,所述整流逆变结构适于与电网电性连接。
6.可选地,所述暂存组件包括暂存箱和暂存输送结构,所述暂存箱与所述锅炉组件可连通设置,所述暂存输送结构与所述暂存箱和所述锅炉组件可连通设置。
7.可选地,所述暂存输送结构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锅炉组件连通,所述暂存箱的一端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锅炉组件连通,所述暂存箱的另一端通过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连通,所述第二管路上设置有暂存进料阀,所述第三管路上设置有暂存出料阀。
8.可选地,所述进料组件包括储料箱和物料输送结构,所述储料箱与所述锅炉组件可连通设置,所述物料输送结构与所述储料箱和所述锅炉组件可连通设置。
9.可选地,所述物料输送结构通过第四管路与所述锅炉组件连通,所述储料箱通过第五管路与所述第四管路连通,所述第五管路上设置有储料出料阀。
10.可选地,所述可快速升降负荷的循环流化床机组还包括返料组件,所述返料组件与所述锅炉组件可连通设置。
11.可选地,所述返料组件包括返料箱,所述返料箱的一端与所述锅炉组件可连通设置,所述返料箱的另一端与所述物料输送结构连通。
12.可选地,所述返料箱的一端通过第六管路与所述锅炉组件连通,所述返料箱的另
一端通过第七管路与所述第四管路连通,所述第六管路上设置有返料进料阀,所述第七管路上设置有返料出料阀。
13.可选地,所述锅炉组件包括炉膛和分离器,所述炉膛与所述分离器可连通设置,所述炉膛与所述进料组件可连通设置,所述炉膛与所述暂存组件可连通设置,所述炉膛与所述发电组件连接设置。
14.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5.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快速升降负荷的循环流化床机组,当需要降低负荷时,锅炉组件中的床料进入到暂存组件中,实现锅炉组件内部的快速降温从而降低负荷,如果负荷降低的速率需要进一步提升,可以将进料组件内的常温物料送入到锅炉组件中,以此进一步降低锅炉组件内部的温度,达到负荷降低速率的进一步提升;储能组件可以在循环流化床机组工作时储存能量;当需要提高负荷时,暂存组件中的床料送入到锅炉组件中,并且储能组件将储存的能量输送到电网中,保证了机组升负荷的连续性,从而实现快速提高负荷。
16.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快速升降负荷的循环流化床机组,通过设置返料组件,当需要降低负荷时,锅炉组件内的物料可以流入返料组件储存;当需要提高负荷时,返料组件中的物料也可以流向锅炉组件,进一步提高了循环流化床机组升降负荷的反应速度。
17.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快速升降负荷的循环流化床机组,通过设置多种出料阀和进料阀,实现对物料的流动控制。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可快速升降负荷的循环流化床机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说明:
21.10、锅炉组件;11、炉膛;12、分离器;20、进料组件;21、储料箱;22、物料输送结构;23、第四管路;24、第五管路;241、储料出料阀;30、暂存组件;31、暂存箱;32、暂存输送结构;33、第一管路;34、第二管路;341、暂存进料阀;35、第三管路;351、暂存出料阀;40、发电组件;41、汽轮机;42、发电机;43、第八管路;50、储能组件;51、飞轮组;52、永磁逆变电机;53、整流逆变结构;60、返料组件;61、返料箱;62、第六管路;621、返料进料阀;63、第七管路;631、返料出料阀;70、电网。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
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5.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26.如图1所示的可快速升降负荷的循环流化床机组的一种实施方式,包括锅炉组件10、进料组件20、暂存组件30、发电组件40和储能组件50。进料组件20与锅炉组件10可连通设置;暂存组件30与锅炉组件10可连通设置,暂存组件30具有暂存状态和送料状态,在暂存状态时物料由锅炉组件10进入到暂存组件30中,在送料状态时物料由暂存组件30进入到锅炉组件10中;发电组件40与锅炉组件10连接设置;储能组件50与发电组件40电性连接。
27.应用本实施例的可快速升降负荷的循环流化床机组,当需要降低负荷时,锅炉组件10中的床料进入到暂存组件30中,实现锅炉组件10内部的快速降温从而降低负荷,如果负荷降低的速率需要进一步提升,可以将进料组件20内的常温物料送入到锅炉组件10中,以此进一步降低锅炉组件10内部的温度,达到负荷降低速率的进一步提升;储能组件50可以在循环流化床机组工作时储存能量;当需要提高负荷时,暂存组件30中的床料送入到锅炉组件10中,储能组件50将储存的能量输送到电网70中,保证了机组升负荷的连续性,从而实现快速提高负荷。
28.需要说明的是,暂存组件30中的床料虽然保有一定的温度,但将暂存组件30中的床料输送到锅炉组件10中后,床料也需要首先进行吸热,经过一段时间后当温度达到条件时才能释放热量,在此窗口期内,储能组件50将储存的能量输送到电网70中,保证了机组升负荷的连续性,达到循环流化床机组快速提高负荷的目的。
29.具体的,储能组件50可以在负荷较高时或降负荷时储存电能,避免能源浪费。
3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储能组件50包括飞轮组51、永磁逆变电机52和整流逆变结构53,飞轮组51与永磁逆变电机52连接,永磁逆变电机52与整流逆变结构53连接,整流逆变结构53与发电组件40电性连接,整流逆变结构53适于与电网70电性连接。
31.具体的,当负荷较高或降负荷时,发电组件40将电能传输到整流逆变结构53,整流逆变结构53将一部分电能传输到电网70,将另一部分电能传输给永磁逆变电机52,永磁逆变电机52将这部分电能转换为动能传递给飞轮组51,飞轮组51将动能储存起来;当需要提高负荷时,飞轮组51将储存的能量传递给永磁逆变电机52,永磁逆变电机52将动能转换为电能传递给整流逆变结构53,整流逆变结构53接入电网70使可快速升降负荷的循环流化床机组负荷快速提升。
3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暂存组件30包括暂存箱31和暂存输送结构32,暂存箱31与锅炉组件10可连通设置,暂存输送结构32与述暂存箱31和锅炉组件10可连通设置。
3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暂存输送结构32通过第一管路33与锅炉组件10连通,暂存箱31的一端通过第二管路34与锅炉组件10连通,暂存箱31的另一端通过第三管路35与第一管路33连通,第二管路34上设置有暂存进料阀341,第三管路35上设置有暂存出料阀351。
34.具体的,当需要降低负荷时,暂存进料阀341打开,暂存出料阀351关闭,床料通过第二管路34由锅炉组件10流入暂存箱31内;当需要提高负荷时,暂存进料阀341关闭,暂存出料阀351打开,床料通过第三管路35由暂存箱31流入第一管路33,第一管路33内的床料通过暂存输送结构32输送到锅炉组件10中。
35.值得说明的是,通过设置暂存进料阀341和暂存出料阀351,实现了对床料的流动控制。
36.具体的,暂存箱31设置有保温外壳。
37.值得说明的是,暂存箱31设置保温外壳,保证由锅炉组件10流入暂存箱31内部的床料的温度不会快速下降,当需要提高负荷时,床料输送到锅炉组件10后可以更快燃烧释放热量。
38.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进料组件20包括储料箱21和物料输送结构22,储料箱21与锅炉组件10可连通设置,物料输送结构22与储料箱21和锅炉组件10可连通设置。
39.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物料输送结构22通过第四管路23与锅炉组件10连通,储料箱21通过第五管路24与第四管路23连通,第五管路24上设置有储料出料阀241。
40.具体的,储料箱21内部的材料为常温碎石。
41.具体的,当需要降低负荷时,储料箱21内部的常温碎石通过第五管路24输送到第四管路23中,并通过物料输送结构22将常温碎石送入到锅炉组件10内,进一步降低炉内温度,从而降低负荷。
42.值得说明的是,通过设置储料出料阀241实现对储料的输送控制。
4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可快速升降负荷的循环流化床机组还包括返料组件60,返料组件60与锅炉组件10可连通设置。
44.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返料组件60包括返料箱61,返料箱61的一端与锅炉组件10可连通设置,返料箱61的另一端与锅炉组件10和物料输送结构22连通。
45.值得说明的是,通过设置返料组件60,当需要降低负荷时,锅炉组件内的物料可以流入返料组件60储存;当需要提高负荷时,返料组件60中的物料也可以流向锅炉组件10,进一步提高了循环流化床机组升降负荷的反应速度。
46.具体的,返料箱61设置有保温外壳。
47.值得说明的是,返料箱61设置保温外壳,保证由锅炉组件10流入返料箱61内部的物料的温度不会快速下降,当需要提高负荷时,物料输送到锅炉组件10后可以更快燃烧释放热量。
48.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返料箱61的一端通过第六管路62与锅炉组件10连通,返料箱61的另一端通过第七管路63与第四管路23连通,第六管路62上设置有返料进料阀621,第七管路63上设置有返料出料阀631。
49.值得说明的是,通过设置返料进料阀621和返料出料阀631实现对物料的输送控制。
5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锅炉组件10包括炉膛11和分离器12,炉膛11与分离器12可连通设置,炉膛11与进料组件20可连通设置,炉膛11与暂存组件30可连通设置,炉膛11与发电组件40连接设置。
51.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发电组件40包括汽轮机41和发电机42,汽轮机41的一端通过第八管路43与炉膛11连通,汽轮机41的另一端与发电机42连接,汽轮机41与发电机42共轴。
52.具体的,炉膛11内产生的高温高压蒸汽通过第八管路43接入到汽轮机41中,汽轮机41带动发电机42运动,从而产生电能。
53.在使用本实施例的可快速升降负荷的循环流化床机组时:
54.当锅炉需要降低负荷时,打开暂存进料阀341,床料进入到暂存箱31内,从而快速减少炉膛11内部的可燃物;打开返料进料阀621,物料进入到返料箱61内,从而进一步减少炉膛11内部的可燃物;打开储料出料阀241,常温碎石被输送到炉膛11内,降低炉膛11内温度;在此期间,储能组件50储存部分能量。
55.当锅炉需要提高负荷时,关闭储料出料阀241,停止输送常温碎石;关闭暂存进料阀341,打开暂存出料阀351,被保温的床料进入到炉膛11内,快速到达燃烧状态,释放热量;关闭返料进料阀621,打开返料出料阀631,被保温的物料进入到炉膛11内,快速到达燃烧状态,释放热量,进一步加快负荷提升效率;储能组件50将储存的能量输送到电网70中,保证了机组升负荷的连续性,从而实现快速提高负荷。
56.根据上述描述,本专利申请具有以下优点:
57.1.当需要降低负荷时,锅炉组件中的床料进入到暂存组件中,实现锅炉组件内部的快速降温从而降低负荷,如果负荷降低的速率需要进一步提升,可以将进料组件内的常温物料送入到锅炉组件中,以此进一步降低锅炉组件内部的温度,达到负荷降低速率的进一步提升;储能组件可以在循环流化床机组工作时储存能量;当需要提高负荷时,暂存组件中的床料送入到锅炉组件中,并且储能组件将储存的能量输送到电网中,保证了机组升负荷的连续性,从而实现快速提高负荷。
58.2.通过设置返料组件,当需要降低负荷时,物料可以流入返料组件储存;当需要提高负荷时,返料组件中的物料也可以流向锅炉组件,进一步提高了循环流化床机组升降负荷的反应速度。
59.3.通过设置多种出料阀和进料阀,实现对物料的流动控制。
60.4.暂存箱和返料箱设置保温外壳,保证暂存箱和返料箱内部温度不会快速下降。
61.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