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古建筑地下保护结构的制作方法-j9九游会真人

文档序号:35696454发布日期:2023-10-11 19:26阅读:12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古建筑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古建筑地下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国内对于旧城区、历史街区、古建筑的保护性建设如火如荼,特别是对古建筑保护尤为重视,当需要在古建筑周边设置市政管道,例如设置污水管道、雨水管道等大型管道时,需要在古建筑的周边设立专业的保护结构,从而确保古建筑不会随管道敷设而产生倾斜;同时,在管道使用后,古建筑的基础不会受到管道渗水、渗污的影响而发生损坏;另外,当受到外部雨水冲刷、降水侵蚀时,保护结构可以使整体的管道结构稳定,不会向古建筑侧偏移而破坏古建筑基础。
3.现有的在古建筑周边设立的保护结构主要通过在距离古建筑合理且安全的施工间距处对管道进行直埋的方式来实现对古建筑的保护,然而,这样的保护方式使得施工间距需要设置的较大才能保证对古建筑基础的保护作用,敷设的管道处仍存在发生管道渗水、渗污的风险,从而导致水污流至古建筑下方而致使其结构失稳,此外,当敷设的管道上方地面受到较大或长时间受力时,也容易导致管道发生偏移而破坏古建筑基础。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有效的保护古建筑的基础不被临近敷设的管道破坏,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古建筑地下保护结构。
5.根据本发明的古建筑地下保护结构,包括:在距离古建筑的预设水平距离处竖直插入地下的侧向支护措施和位于侧向支护措施的远离古建筑的一侧的地下管道保护结构,地下管道保护结构与侧向支护措施相抵接,地下管道保护结构包括包覆在地下管道的外表面的防护层和埋设在防护层外的回填土层。
6.进一步地,回填土层包括摩擦回填土层和位于摩擦回填土层上的承压回填土层,摩擦回填土层包封在防护层外,用于向防护层提供摩擦力以限制其中的地下管道的轴向位移,承压回填土层用于为摩擦回填土层和防护层提供竖向载荷支撑。
7.进一步地,防护层包括包覆在地下管道的外表面的防水层和包封在防水层的外表面的混凝土层,摩擦回填土层包封在混凝土层的外表面。
8.进一步地,摩擦回填土层与承压回填土层的相接处形成有警示带。
9.进一步地,摩擦回填土层采用砂性土逐层夯实回填,每层砂性土在混凝土层的中线处被同时向两侧对称回填。
10.进一步地,砂性土的粒径范围为0.5~2mm,每层砂性土的夯实厚度的范围为200~300mm,每层砂性土的夯实系数大于等于0.95。
11.进一步地,承压回填土层采用碎石、卵石、砂夹石、土夹石、中砂、粗砂、砾砂、角砾、圆砾、石屑中的至少一种逐层回填碾压振密。
12.进一步地,混凝土层的横截面轮廓构造为矩形或三角形。
13.进一步地,承压回填土层的远离摩擦回填土层的平面与侧向支护措施所在的竖直面之间的夹角小于90
°

14.进一步地,侧向支护措施为竖直钢板桩或混凝土板。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古建筑地下保护结构通过设置侧向支护措施和地下管道保护结构,使得载荷可以有效的分散在各部分保护结构上,因此可以有效消除古建筑旁侧的管道的侧向载荷对古建筑基础的影响;混凝土层和防水层的设置可以有效的隔离管道中渗出的污水、污泥等,从而确保污水、污泥不会腐蚀古建筑基础;此外,本发明的古建筑地下保护结构施工更为安全可靠,且结构简单有效,可有效提高古建筑的保护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16.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古建筑地下保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18.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古建筑地下保护结构100的结构。如图1所示,该古建筑地下保护结构100可包括:在距离古建筑4的预设水平距离h处竖直插入地下的侧向支护措施1和位于侧向支护措施1的远离古建筑4的一侧的地下管道保护结构2,地下管道保护结构2与侧向支护措施1相抵接,地下管道保护结构2可包括包覆在地下管道的外表面的防护层21和埋设在防护层21外的回填土层22。
19.本发明实施例的古建筑地下保护结构100一方面通过在古建筑4的预设水平距离h(该预设水平距离h可根据实际施工需求提前进行测算)处设置侧向支护措施1,该侧向支护措施1主要用于确保管道侧向开挖后不会使古建筑4因下部结构层的承载能力变化而产生倾斜;另一方面通过在侧向支护措施1的远离古建筑4的一侧设置地下管道保护结构2,该地下管道保护结构2可实现对管道的进一步保护和固定,其中防护层21可实现对管道的防水和保护作用,以避免管道渗水、渗污,回填土层22可实现对管道的限位作用,以确保管道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从而避免管道因发生朝向古建筑4的偏移而破坏古建筑基础。
20.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提到的“古建筑”可以包括旧城区、历史街区、历史古迹等,只要涉及需要保护的老旧建筑,均可采用本发明的古建筑地下保护结构100。
21.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侧向支护措施1可以为竖直钢板桩或混凝土板或其它板式结构。侧向支护措施1优选具有防水、防腐蚀性能。
22.根据本发明,在如图1所示的优选的实施例中,回填土层22可包括摩擦回填土层221和位于摩擦回填土层221上的承压回填土层222,摩擦回填土层221包封在防护层21外,用于向防护层21提供摩擦力以限制其中的地下管道的轴向位移,承压回填土层222用于为摩擦回填土层221和防护层21提供竖向载荷支撑。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管道在液体的流动过程中因主要承受轴向上的作用力而易发生轴向上的形变,因此设置摩擦回填土层221向防护层21提供摩擦力来限制其中的地下管道的轴向位移,这就使得管道在流体的流动过程中结构更稳定,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因管道发生形变而导致古建筑下方受力失衡而破坏古建筑基础的情况。
23.优选地,侧向支护措施1与包摩擦回填土层221,以及侧向支护措施1与承压回填土层222可自然集合,不产生结构性黏连。
24.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防护层21可包括包覆在地下管道的外表面的防水层212和包封在防水层212的外表面的混凝土层211,摩擦回填土层221包封在混凝土层211的外表面。混凝土层211采用混凝土结构,可使其对管道起到更好的保护、固定以及防漏作用,即便管道发生泄露,混凝土结构也可保证泄露的液体不会渗出,从而不会对古建筑地下基础产生影响。摩擦回填土层221与混凝土层211之间产生相互摩擦,二者共同形成对管道更强的承载结构,可进一步提高管道的稳定性,从而防止了管道对古建筑基础结构的破坏。
25.优选地,防水层212与混凝土层211可紧密结合,形成结构性黏连。
26.根据本发明,在如图1所示的优选的实施例中,摩擦回填土层221与承压回填土层222的相接处可形成有警示带3。当管道使用时间较长或发生损坏需要维护时,需要依次挖出承压回填土层222和摩擦回填土层221,由于摩擦回填土层221更靠近管道,通过在摩擦回填土层221与承压回填土层222的相接处设置警示带3,可在挖出承压回填土层222时提示操作人员管道将近,从而避免对管道产生破坏。
27.根据本发明,如图1所示,摩擦回填土层221可采用砂性土逐层夯实回填,每层砂性土在混凝土层211的中线处被同时向两侧对称回填。该设置使得在回填砂性土时混凝土层211的对称的两侧受力更均匀,从而能够防止在回填砂性土时管道的中心发生偏移,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管道结构的稳定性。
28.优选地,砂性土的粒径范围可以为0.5~2mm,不能有尖角及块状的颗粒;每层砂性土的夯实厚度的范围可以为200~300mm,优选地,若采用人工夯实,则每层砂性土的夯实厚度的范围可以为200~250mm,若采用机械夯实,则每层砂性土的夯实厚度的范围可以为250~300mm;每层砂性土的夯实系数可大于等于0.95;还优选地,回填厚度可优选回填至管顶500mm处,回填前应先对预埋坑进行清槽并进行水压试验,合格后方可回填。
29.根据本发明,如图1所示,承压回填土层222可采用碎石、卵石、砂夹石、土夹石、中砂、粗砂、砾砂、角砾、圆砾、石屑中的至少一种逐层回填碾压振密。优选地,承压回填土层222可采用砂夹石和土夹石逐层回填碾压振密,其中砂夹石和土夹石中的碎石和卵石需占全重的30%~50%,每层厚度不超过300mm,夯实系数大于等于0.97。
30.在如图1所示的优选的实施例中,混凝土层211的横截面轮廓可构造为矩形,该结构对称,有助于使其两侧受力更为均匀;优选地,为了进一步提高混凝土层211的承载结构的稳定性,可将其横截面轮廓构造为三角形,更优选为等边三角形。
31.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混凝土层211的外表面可形成有凸起。该凸起的设置可进一步增加其与摩擦回填土层221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管道结构的稳定性。
32.根据本发明,在如图1所示的优选的实施例中,承压回填土层222的远离摩擦回填土层221的平面a与侧向支护措施1所在的竖直面b之间的夹角可小于90
°
。该设置使得平面a形成为斜面,当雨水落至平面a时可被该斜面引流至其它区域,从而避免雨水流向古建筑并在古建筑处发生集聚,进而破坏其地下基础结构。
33.本发明实施例的古建筑地下保护结构100在施工时,可首先采用静压机将侧向支护措施1垂直压入距古建筑4的预设水平距离h处,然后在侧向支护措施1的远离古建筑4的
一侧地面d挖制用于预埋管道的预埋坑,预埋坑的斜坡面c可根据土质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随后在预埋坑的坑底先预制混凝土层211的半环结构,将防水层212包覆在管道的外表面后一同放置在该半环结构中,随后预制混凝土层211的另一半环结构,从而将包覆防水层212的管道完整包封在混凝土层211内;随后通过逐层回填的方式回填摩擦回填土层221后在其表面布置警示带3,最后再通过逐层回填的方式回填承压回填土层222即可。
34.本发明实施例的古建筑地下保护结构100施工简单、安全且有效,首先解决了旧城区、历史街区、古建筑基础保护问题,用于旧城区、历史街区、古建筑旁侧建设直埋管道的问题;其次,此类结构可以有效的降低管道对古建筑基础的影响,确保古建筑的结构安全,降低了古建筑区域直埋管道系统的整体运营风险;再次,直埋管道系统敷设不再受到地上古建筑分布的制约,可以更加有效的利用地下立体空间,特别是在旧城区、历史街区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土地的使用面积,做到了土地节约。
3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