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电子烟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雾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2.通过咪头启动的气雾发生装置,在使用时为咪头提供负压,进而触发咪头并启动气雾发生装置。气雾发生装置一般包括储液仓、雾化管、雾化芯及支架等,雾化管及雾化芯均安装于储液仓内部,储液棉内部均存储大量的雾化液体。雾化芯设置于雾化管内部,且与储液棉相接触,用于吸收储液棉内储存的雾化液体,并将吸收的雾化液体进行加热雾化,以形成气溶胶供用户吸食。支架设置于雾化管的下端,且支架开设有进气通道、感应通道及储液槽,进气通道与外部相连通,感应通道与支架上的咪头相连通。
3.相关技术中,储液槽通常设置于雾化管的正下方,雾化芯雾化形成的气溶胶可释放至雾化管内,雾化管内的部分气溶胶冷却后形成的冷凝液在重力作用下流动至储液槽内,当储液槽内的冷凝液较多时,容易堵塞于感应通道内,导致咪头被触发的灵敏度较低,严重时冷凝液可通过感应通道掉落于咪头上,导致咪头无法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气雾发生装置中气溶胶冷却形成的冷凝液易堵塞感应通道或掉落至咪头,对咪头的触发灵敏度与工作造成影响的问题,提供一种气雾发生装置。
5.一种气雾发生装置,所述气雾发生装置包括:
6.壳体,所述壳体内嵌设有用于储存雾化液体的储液棉,所述壳体的其中一端部连接有吸嘴,所述壳体在远离所述吸嘴的端部开设有进气孔;
7.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包括雾化管以及设置于所述雾化管的雾化芯,所述雾化管嵌设于所述储液棉内,所述雾化管的其中一端部与所述吸嘴相连通;
8.支架,所述支架嵌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储液棉远离所述吸嘴的一侧,所述支架设有储液槽、进气口以及感应口,所述进气口、所述进气孔以及所述雾化管相互连通形成进气通道,所述感应口与所述进气孔连通形成感应通道,且所述感应口内嵌设有咪头,所述储液槽位于所述进气口远离所述感应口的一侧,所述储液槽开口朝向所述雾化管,且其开口端与所述雾化管远离所述吸嘴的端部相连通,所述储液槽内设置有第一冷凝棉。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具有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均朝向靠近所述雾化管的方向凸出所述储液槽的底壁,且所述第一凸起凸出于所述储液槽底壁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凸起凸出于所述储液槽底壁的高度,所述进气口贯穿开设于所述第一凸起,且其轴线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凸起的凸出方向延伸,所述感应口贯穿开设于所述第二凸起,且其轴线方向朝向所述第二凸起的凸出方向延伸。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在靠近所述吸嘴的端部还设置有第二冷凝棉,所述第二冷凝棉开设有贯穿其厚度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吸嘴、所述雾化管均连通。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冷凝棉通过所述吸嘴压设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吸嘴的端部。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雾发生装置还包括第一密封件与第二密封件;
13.所述第一密封件嵌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吸嘴的连接处,所述第一密封件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同轴的第二通孔;
14.所述第二密封件嵌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储液棉与所述支架之间,所述第二密封件开设有贯穿其厚度的第三通孔,所述雾化管至少部分插设于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储液槽的开口端相连通。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雾发生装置还包括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且位于所述支架远离所述吸嘴的一侧,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咪头信号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雾化芯的加热雾化。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与所述控制组件之间设置有第三冷凝棉。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板以及与所述控制板信号连接的电源件,所述控制板与所述咪头信号连接,所述电源件与所述雾化芯电性连接。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咪头外侧套设有密封圈,且所述咪头嵌设于所述感应口远离所述吸嘴的一侧。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油杯与底盖,所述油杯的一端与所述吸嘴连接,所述油杯的另一端与所述底盖连接,所述储液棉与所述雾化组件均设置于所述油杯内部,所述支架设置于所述油杯与所述底盖的连接处。
20.上述气雾发生装置,雾化芯可汲取储液棉内储存的雾化液体,当用户吮吸吸嘴时,外界空气通过进气孔分别流动至进气通道与感应通道内,咪头感应到感应通道内气压的变化,并控制雾化芯对附着于其上的雾化液体在雾化管内加热雾化形成气溶胶后通过吸嘴排出供用户吸食。本技术提供的气雾发生装置,在雾化液体的雾化过程中,部分气溶胶冷却后形成冷凝液附着于雾化管的内壁,并在重力作用下流动至储液槽内,第一冷凝棉可对冷凝液进行吸收储存,且在第一冷凝棉吸收的冷凝液达到饱和时,由于储液槽位于进气口远离感应口的一侧,溢出储液槽的部分冷凝液可率先流动至进气口,并通过进气口排出,可防止冷凝液流动至感应口对咪头造成损坏,以保证咪头的灵敏度与正常工作不受冷凝液的影响。
附图说明
21.图1为部分实施例中气雾发生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22.图2为部分实施例中气雾发生装置的正视图。
23.图3为图2中a-a向剖视图。
24.图4为图3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25.图5为部分实施例中雾化组件、支架与第二密封件组成模块的结构剖视图。
26.附图标记:
27.100、气雾发生装置;
28.110、壳体;111、储液棉;112、吸嘴;113、进气孔;114、第二冷凝棉;115、第一通孔;116、油杯;117、底盖;120、雾化组件;121、雾化管;122、雾化芯;130、支架;131、储液槽;132、
进气口;133、感应口;134、咪头;135、第一冷凝棉;136、第一凸起;137、第二凸起;138、密封圈;140、进气通道;150、感应通道;160、第一密封件;161、第二通孔;170、第二密封件;171、第三通孔;180、控制组件;181、控制板;182、电源件;190、第三冷凝棉。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1.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4.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技术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36.如图1-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气雾发生装置100,气雾发生装置100包括壳体110、雾化组件120以及支架130,气雾发生装置100用于对雾化液体进行加热雾化形成气溶胶后供用户吸食。
37.壳体110内嵌设有储液棉111,储液棉111用于储存雾化液体。在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壳体110还可以开设有油舱,并通过油舱储存雾化液体。壳体110的其中一端部连接有吸嘴112,壳体110在远离吸嘴112的端部开设有进气孔113,即在壳体110的另外一端部开设有进气孔113。
38.雾化组件120包括雾化管121与雾化芯122,雾化芯122设置于雾化管121上,如可将雾化芯122嵌设于雾化管121内部。雾化管121嵌设于储液棉111内,即将储液棉111包裹于雾化管121外侧,以将雾化组件120通过储液棉111间接设置于壳体110内部,雾化管121的其中一端部与吸嘴112相连通,雾化芯122可汲取储液棉111内储存的雾化液体。具体地,当用户吮吸吸嘴112时,外界空气通过进气孔113进入至雾化管121内,雾化芯122对附着于其上的雾化液体在雾化管121内加热雾化形成气溶胶后通过吸嘴112排出供用户吸食。
39.支架130通过嵌设的方式设置于壳体110内部,并且支架130位于储液棉111远离吸嘴112的一侧,即支架130与吸嘴112分别位于储液棉111相对的两个端部,支架130设有储液槽131、进气口132以及感应口133。进气口132、进气孔113以及雾化管121相互连通形成进气通道140,当用户在进行抽吸动作时,外界空气可通过进气孔113与进气口132进入至雾化管121内参与雾化液体的加热雾化作业,其中,外界空气在进气通道140内的流动路径如图5的路径a所示。感应口133与进气孔113连通形成感应通道150,并且感应口133内嵌设有咪头134,当用户在进行抽吸动作时,外界空气可通过进气孔113与感应口133进入至感应通道150,使得感应通道150内的气压发生变化,咪头134感应到感应通道150内气压的变化,咪头134被触发并控制雾化芯122对附着于其上的雾化液体在雾化管121内加热雾化,其中,外界空气在感应通道150内的流动路径如图5的路径b所示。储液槽131位于进气口132远离感应口133的一侧,即储液槽131与感应口133分别位于进气口132相对的两侧,储液槽131开口朝向雾化管121,并且储液槽131的开口端与雾化管121远离吸嘴112的端部相连通,储液槽131内设置有第一冷凝棉135。如在本实施例中,以图3的视角来看,储液槽131位于雾化管121的正下方。
40.上述气雾发生装置100,在雾化液体的雾化过程中,部分气溶胶冷却后形成冷凝液附着于雾化管121的内壁,并在重力作用下流动至储液槽131内,第一冷凝棉135可对冷凝液进行吸收储存,且在第一冷凝棉135吸收的冷凝液达到饱和时,由于储液槽131位于进气口132远离感应口133的一侧,溢出储液槽131的部分冷凝液可率先流动至进气口132,并通过进气口132排出,可防止冷凝液流动至感应口133对咪头134造成损坏,以保证咪头134的灵敏度与正常工作不受冷凝液的溢出影响。
41.为了进一步对咪头134进行防护,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与图4所示,支架130具有第一凸起136与第二凸起137。第一凸起136与第二凸起137均朝向靠近雾化管121的方向凸出储液槽131的底壁,即第一凸起136凸出于储液槽131的底壁,第二凸起137也凸出于储液槽131的底壁。并且第一凸起136凸出于储液槽131底壁的高度小于第二凸起137凸出于储液槽131底壁的高度,进气口132贯穿开设于第一凸起136,进气口132的轴线方向朝向第一凸起136的凸出方向延伸,感应口133贯穿开设于第二凸起137,感应口133的轴线方向朝向第二凸起137的凸出方向延伸,即储液槽131底壁、进气口132以及感应口133三者在支架130上的位置呈阶梯状。
42.上述气雾发生装置100,由于进气口132开设于第一凸起136,感应口133开设于第
二凸起137,且第一凸起136凸出于储液槽131底壁的高度小于第二凸起137凸出于储液槽131底壁的高度,当储液槽131内的冷凝液达到饱和时,因为进气口132靠近储液槽131,且进气口132相较于感应口133与储液槽131底壁之间的高度更低,溢出储液槽131的部分冷凝液优先通过进气口132排出,可进一步防止冷凝液流动至感应口133对咪头134造成损坏,以保证咪头134的灵敏度与正常工作不受冷凝液的影响。
43.一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3所示,壳体110在靠近吸嘴112的端部还设置有第二冷凝棉114。第二冷凝棉114开设有第一通孔115,第一通孔115在第二冷凝棉114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第二冷凝棉114,第一通孔115与吸嘴112、雾化管121均连通,以保证气雾发生装置100雾化作业的正常进行。当雾化液体在雾化过程中,部分气溶胶冷却后形成的冷凝液会被气溶胶裹挟,并在用户的抽吸过程中,裹挟于气溶胶内的冷凝液会随着气溶胶流动至吸嘴112处,若是用户吸食此部分冷凝液,会极大地降低烟雾口感。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冷凝棉114可吸收储存部分裹挟于气溶胶内的冷凝液,即对气溶胶进行过滤,防止用户在抽吸过程中受到冷凝液的干扰,进而改善抽吸口感,并提高用户的抽吸体验。
44.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3所示,第二冷凝棉114通过吸嘴112压设于壳体110靠近吸嘴112,即可将第二冷凝棉114设置于壳体110上,简化第二冷凝棉114的装配工艺,且吸嘴112可施加抵接力于第二冷凝棉114上,以对第二冷凝棉114在壳体110上的位置进行固定,防止第二冷凝棉114在长时间工作过程中出现偏移的不良现象。当然,在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二冷凝棉114还可以通过嵌设、卡接等方式设置于壳体110靠近吸嘴112的端部,对于第二冷凝棉114与壳体110之间的具体设置方式,本技术不做限制。
45.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与图4所示,气雾发生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密封件160与第二密封件170。第一密封件160通过嵌设的方式设置于壳体110内部,并且第一密封件160位于壳体110与吸嘴112的连接处,第一密封件160开设有第二通孔161,第二通孔161与第一通孔115同轴,并且第二通孔161在第一密封件160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第一密封件160,第二通孔161可保证气雾发生装置100雾化作业的正常进行,且使得加热雾化形成的气溶胶可通过吸嘴112排出供用户吸食。同样地,第二密封件170通过嵌设的方式设置于壳体110内部,并且第二密封件170位于储液棉111与支架130之间,第二密封件170开设有第三通孔171,第三通孔171在第二密封件170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第二密封件170,雾化管121至少部分插设于第三通孔171,以将雾化组件120连接于第二密封件170上,实现雾化组件120在壳体110内部的固定,并且第三通孔171可保证外界空气可进入至雾化管121内部参与雾化液体的加热雾化作业。第三通孔171与储液槽131的开口端相连通,以图3的视角来看,储液槽131位于第三通孔171的正下方。
46.上述气雾发生装置100,第一密封件160与第二密封件170分别位于储液棉111相对的两个端部,一方面能够防止储液棉111内储存雾化液体的泄露,另一方面也可防止加热雾化形成气溶胶的泄露,以满足气雾发生装置100的大烟雾需求,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4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160与第二密封件170可以为硅胶件、塑胶件中的一种,以使得储液棉111处于一独立空间内,防止储液棉111内储存雾化液体的泄露以及气溶胶的泄露。在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160与第二密封件170还可以为其他具有柔性的材料制备而成,对于第一密封件160与第二密封件170的具体类型,本技术
不做限制。
48.为了实现气雾发生装置100的加热雾化作业,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与图4所示,气雾发生装置100还包括控制组件180。控制组件180通过嵌设、螺接等方式设置于壳体110内部,并且控制组件180位于支架130远离吸嘴112的一侧,即控制组件180与吸嘴112分别位于壳体110相对的两侧。控制组件180与咪头134信号连接,控制组件180用于控制雾化芯122的加热雾化。在本实施例中,当用户进行抽吸动作时,咪头134感应到气压的变化后,咪头134被触发并发出控制信号至控制组件180,由控制组件180控制雾化芯122的加热雾化,即可实现气雾发生装置100的加热雾化作业。
49.具体地,如图1、图3与图4所示,控制组件180包括控制板181与电源件182,控制板181与电源件182信号连接,控制板181与咪头134信号连接,并且电源件182与雾化芯122电性连接。当用户进行抽吸动作时,咪头134感应到气压的变化后,咪头134被触发并发出控制信号至控制板181,由控制板181发出指示信号控制电源件182的通电,此时,电源件182可给雾化芯122进行供电,雾化芯122即可对附着于其上的雾化液体在雾化管121内加热雾化形成气溶胶后通过吸嘴112排出供用户吸食。其中,控制板181可以为plc控制元件、集成控制元件等其他能够驱动电源件182进行通断电的元件。
50.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与图4所示,支架130与控制组件180之间设置有第三冷凝棉190。当部分附着于雾化管121内壁的冷凝液在重力作用下流动至储液槽131内,且第一冷凝棉135吸收饱和通过进气口132排出时,第三冷凝棉190可对进气口132排出的部分冷凝液进行吸收,防止通过进气口132排出的部分冷凝液由于溅射而掉落至控制组件180,第三冷凝棉190可对控制组件180进行防护,以进一步提高气雾发生装置100的工作可靠性。
51.为了提高咪头134的灵敏度,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与图4所示,咪头134外侧套设有密封圈138,密封圈138可对咪头134与感应口133内壁之间的间隙进行填充,防止通过进气孔113进入至感应气道的外界空气由咪头134与感应口133内壁之间的间隙逃逸,以提高作用于咪头134上的气压大小,进而提高咪头134的灵敏度。其中,密封圈138可以为硅胶件、塑胶件或其他具有柔性的元件。咪头134嵌设于感应口133远离吸嘴112的一侧,缩短咪头134与进气孔113之间的距离,用户在进行抽吸动作时,外界空气流动并作用于咪头134上的时间更短,以进一步提高咪头134的灵敏度与及时性。
52.一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3所示,壳体110包括油杯116与底盖117,油杯116的一端与吸嘴112连接,油杯116的另一端与底盖117连接,即壳体110为两段式结构。储液棉111与雾化组件120均设置于油杯116内部,支架130设置于油杯116与底盖117的连接处。将壳体110设置为两段式结构,在壳体110内部设置的结构件损坏时,直接将油杯116与底盖117拆卸,即可对设置于壳体110内部如雾化组件120、储液棉111、控制组件180等结构件进行维修或更换,而无需报废整个气雾发生装置100,延长气雾发生装置100的使用时间,并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53.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
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