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输送控制方法、装置、光盘库及电子设备与流程-j9九游会真人

文档序号:35872986发布日期:2023-10-28 08:58阅读:11来源:国知局
光盘输送控制方法、装置、光盘库及电子设备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光存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盘输送控制方法、装置、光盘库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在光盘库中,一般设置有光盘存储部件和光驱,光盘笼用于存储光盘,光驱用于对光盘进行刻录和读取。为了实现光盘在光盘存储部件和光驱之间的传输,一般在光盘库中还设置有光盘输送装置,由光盘输送装置对光盘在光盘存储部件和光驱之间进行传输。
3.现有技术中,光盘输送装置一般采用一个恒定的驱动载荷,使得光盘在光驱和光盘存储部件之间进行传输。
4.但是,受限于光驱自身的制造精度、光驱的型号、以及光盘库中安装结构件的加工误差和安装过程中存在的误差的影响,在实际传输光盘的过程中,光盘输送装置传输光盘的设计速度和实际执行速度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实际使用中光盘在进出光驱中容易出现卡顿。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盘输送控制方法、装置、光盘库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光盘在进出光驱时容易出现卡顿的技术问题。
6.如上构思,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光盘输送控制方法,包括:
8.s1、根据上一个光盘的输送状态,确定本次待输送的光盘的需要驱动力t;
9.s2、按照所述需要驱动力t输送所述光盘;
10.s3、判断所述光盘首次输送是否成功;如果是,则记录本次输送所述光盘的输送状态,并返回所述步骤s1以执行对下一个光盘的输送;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4;
11.s4、进行对所述光盘的重新输送操作并判断所述重新输送操作是否成功;若对所述光盘的重新输送操作成功,则记录该次重新输送所述光盘的输送状态,并返回所述步骤s1以执行对所述下一个光盘的输送;若对所述光盘的重新输送操作失败,则判定本次输送任务失败。
12.可选地,所述步骤s4中,对所述光盘的重新输送的重试次数为n,n的初始值为零;
13.所述光盘重新输送操作包括:
14.s41、将所述光盘退回至光盘存储部件,采用最大驱动力t
max
重新输送所述光盘,每重新输送所述光盘一次,记录本次重新输送所用的时间,并将所述n更新为新值;
15.s42、所述重试次数n每更新一次,比较所述新值与设定最大输送次数n
max

16.若所述新值大于所述设定最大输送次数n
max
,则判定本次输送任务失败;
17.若所述新值不大于所述设定最大输送次数n
max
,则执行步骤s43;
18.s43、比较本次重新输送所用的时间与最大输送时间t
max
;当本次重新输送所用的
时间到达最大输送时间t
max
时,如果能够检测到所述光盘,则本次重新输送失败,返回步骤s41;如果不能够检测到所述光盘,则对所述光盘的重新输送操作成功。
19.可选地,在所述步骤s4中,所述记录该次重新输送所述光盘的输送状态包括:
20.获取该次重新输送所述光盘时,传输的起始时间t1和结束时间t2;
21.获取该次重新输送所述光盘的输送速度,将输送速度记录为已知输送速度v。
22.可选地,在所述步骤s3中,所述记录本次输送所述光盘的输送状态包括:
23.获取所述光盘传输的起始时间t1和结束时间t2;
24.获取输送所述光盘的输送速度,将所述输送速度记录为已知输送速度v。
25.可选地,已知输送速度v的计算公式为:
[0026][0027]
式中:d表示所述光盘的直径。
[0028]
可选地,所述步骤s1中,所述根据上一个光盘的输送状态,确定所述需要驱动力t的方式为:
[0029]
将所述已知输送速度v与设定速度v

比较;
[0030]
若v>v

,则所述需要驱动力t小于输送所述上一个光盘的驱动力;
[0031]
若v=v

,则所述需要驱动力t等于所述上一个光盘的驱动力;
[0032]
若v<v

,则所述需要驱动力t大于所述上一个光盘的驱动力。
[0033]
可选地,在所述步骤s3中,所述判断所述光盘首次输送是否成功包括:
[0034]
本次输送所述光盘的时间到达最大输送时间t
max
时,如果能够检测到所述光盘,则说明输送失败;否则说明输送成功。
[0035]
光盘输送装置,所述光盘输送装置采用上述的光盘输送控制方法输送光盘。
[0036]
光盘库,包括光盘笼和光驱,还包括上述的光盘输送装置,所述光盘输送装置位于所述光盘笼和所述光驱之间,能够实现光盘在所述光盘笼和所述光驱之间的传输。
[0037]
电子设备,包括:
[0038]
至少一个处理器;
[0039]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0040]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能够被输送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输送至少一个所述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上述的光盘输送控制方法。
[0041]
本发明提出的光盘输送控制方法、装置、光盘库及电子设备,具有如下优势:
[0042]
能够根据上一个光盘的输送状态来确定本次待输送的光盘的需要驱动力t,采用该需要驱动力t输送光盘,避免光盘的实际输送速度与设定输送速度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当光盘首次输送成功后,记录本次输送光盘的输送状态,并执行对下一个光盘的输送;若光盘首次输送不成功,则进行对光盘的重新输送操作,以提高对光盘输送的成功率。
[0043]
该光盘输送控制方法、装置、光盘库及电子设备,并非采用始终恒定的驱动载荷来实现光盘的输送,而是采用自动调节的机制来确定本次待输送的光盘的需要驱动力t,降低光盘库中各个结构部件的加工误差和安装误差对光盘存取过程的影响,实现对不同光盘的变速输送,能够适应适应不同型号光驱对进盘速度的要求,实现光盘的稳定传输,提高光驱
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44]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盘输送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0045]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盘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6]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盘库的内部结构俯视图;
[0047]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盘库中,光盘输送装置在输送光盘时的结构示意图。
[0048]
图中:
[0049]
10、外箱体;20、光盘笼;30、光驱;50、光盘;70、夹辊驱动组件;
[0050]
1、夹辊支架;12、上板体;13、下板体;14、第一侧板;15、第二侧板;
[0051]
2、主动夹辊;3、被动夹辊;16、光盘检测组件;161、信号发射端;162、信号接收端;6、安装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52]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53]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54]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55]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56]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57]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
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58]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59]
实施例一
[0060]
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光盘输送控制方法,其能够解决光盘50在进出光驱中容易出现的卡顿问题,降低光盘库中各个结构部件的加工误差和安装误差对光盘50的存取过程的影响,适应不同型号光驱对进盘速度的要求,且能够提高光驱的使用寿命。
[0061]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光盘输送控制方法包括:
[0062]
s1、根据上一个光盘的输送状态,确定本次待输送的光盘50的需要驱动力t;
[0063]
s2、按照需要驱动力t输送光盘50;
[0064]
s3、判断光盘50首次输送是否成功;如果是,则记录本次输送光盘50的输送状态,并返回步骤s1以执行对下一个光盘的输送;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4;
[0065]
s4、进行对光盘50的重新输送操作,并判断重新输送操作是否成功;若对光盘50的重新输送操作成功,则记录该次重新输送光盘50的输送状态,并返回步骤s1以执行对下一个光盘的输送;若对光盘50的重新输送操作失败,则判定本次输送任务失败。
[0066]
当最终判定本次输送任务失败时,需要进行人工干预。
[0067]
本实施例提供的光盘输送控制方法,能够根据上一个光盘的输送状态来确定本次待输送的光盘50的需要驱动力t,采用该需要驱动力t输送光盘50,避免光盘50的实际输送速度与设定输送速度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当光盘50首次输送成功后,记录本次输送光盘50的输送状态,并执行对下一个光盘的输送;若光盘50首次输送不成功,则进行对光盘50的重新输送操作,以提高对光盘50输送的成功率,降低光盘库中各个结构部件的加工误差和安装误差对光盘存取过程的影响。
[0068]
本实施例提供的光盘输送控制方法,并非采用始终恒定的驱动载荷来实现光盘50的输送,而是采用自动调节的机制来确定本次待输送的光盘50的需要驱动力t,实现对不同光盘50的变速输送,能够适应适应不同型号光驱对进盘速度的要求,实现光盘50的稳定传输,提高光驱的使用寿命。
[0069]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步骤s4中,对光盘50的重新输送的重试次数为n,n的初始值为零。进行对光盘50的重新输送操作包括:
[0070]
s41、将光盘50退回至光盘存储部件,采用最大驱动力t
max
重新输送光盘50,每重新输送光盘50一次,记录本次重新输送所用的时间,并将重试次数n更新为新值;
[0071]
s42、重试次数n每更新一次,比较新值与设定最大输送次数n
max

[0072]
若新值大于设定最大输送次数n
max
,则判定本次输送任务失败;
[0073]
若新值不大于设定最大输送次数n
max
,则执行步骤s43;
[0074]
s43、比较本次重新输送所用的时间与最大输送时间t
max
;当本次重新输送所用的时间到达最大输送时间t
max
时,如果能够检测到光盘50,则本次重新输送失败,返回步骤s41;如果不能够检测到光盘50,则对光盘50的重新输送操作成功。
[0075]
具体地,重试次数n更新为新值的方法为n自增一;也即新值=n 1。
[0076]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3中,记录本次输送光盘50的输送状态包括:
[0077]
获取光盘50传输的起始时间t1和结束时间t2;
[0078]
获取输送光盘50的输送速度,将输送速度记录为已知输送速度v。
[0079]
进一步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4中,记录该次重新输送光盘50的输送状态包括:
[0080]
获取该次重新输送光盘50时,传输的起始时间t1和结束时间t2;
[0081]
获取该次重新输送光盘50的输送速度,将输送速度记录为已知输送速度v。
[0082]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已知输送速度v的计算公式为:
[0083][0084]
式中:d表示光盘50的直径。
[0085]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t1和t2的单位为s;光盘50的直径d的单位为mm;已知输送速度v的单位为mm/s。
[0086]
进一步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步骤s1中,根据上一个光盘的输送状态,确定需要驱动力t的方式为;
[0087]
将已知输送速度v与设定速度v

比较;
[0088]
若v>v

,则需要驱动力t小于输送上一个光盘的驱动力;
[0089]
若v=v

,则需要驱动力t等于上一个光盘的驱动力;
[0090]
若v<v

,则需要驱动力t大于上一个光盘的驱动力。
[0091]
上述操作,避免光盘50的实际输送速度与设定速度v

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0092]
进一步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在设定速度v

的上下范围各划分几个速度范围,每个速度范围对应不同的驱动力。
[0093]
示例性地,速度范围包括数值依次增大的第一范围、第二范围、第三范围、第四范围、第五范围和第六范围,第一范围、第二范围、第三范围、第四范围、第五范围和第六范围分别对应第一驱动力、第二驱动力、第三驱动力、第四驱动力、第五驱动力和第六驱动力;第一驱动力、第二驱动力、第三驱动力逐渐增大,第四驱动力、第五驱动力和第六驱动力逐渐减小,且第四驱动力小于第三驱动力。
[0094]
设定速度v

为第三范围和第四范围的临界点。
[0095]
也即,范围内的速度值小于设定速度v

的若干个速度范围,其对应的驱动力依次增大;范围内的速度值大于设定速度v

的若干个速度范围,其对应的驱动力依次减小。
[0096]
若v>v

,则判断v属于第四范围、第五范围和第六范围中的哪一个,并采取v的范围所对应的驱动力。
[0097]
若v<v

,则判断v属于第一范围、第二范围、第三范围中的哪一个,并采取v的范围所对应的驱动力。
[0098]
若v为某两个范围的临界点,则采用数值更大的范围所对应的驱动力。当然,也可以为若v为某两个范围的临界点,则采用数值更小的范围所对应的驱动力。设计人员根据需要设置即可。
[0099]
具体地,在步骤s3中,判断光盘50首次输送是否成功包括:
[0100]
本次输送光盘50的时间到达最大输送时间t
max
时,如果能够检测到光盘50,则说明
输送失败;否则说明输送成功。
[0101]
实施例二
[010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光盘输送装置,该光盘输送装置采用实施例一中的光盘输送控制方法输送光盘50。
[0103]
具体地,采用实施例一中的光盘输送控制方法输送光盘50的步骤如下:
[0104]
s1、根据光盘输送装置对上一个光盘输送的状态,确定本次待输送的光盘50的需要驱动力t;
[0105]
s2、光盘输送装置按照需要驱动力t输送光盘50;
[0106]
s3、判断光盘50是否输送成功;如果是,则记录本次输送光盘50的输送状态,并返回步骤s1以执行对下一个光盘的输送;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4;
[0107]
s4、光盘输送装置进行对光盘50的重新输送操作并判断重新输送操作是否成功;若对光盘50的重新输送操作成功,则返回步骤s1以执行对下一个光盘的输送;若对光盘50的重新输送操作失败,则判定为本次输送任务失败。
[0108]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光盘输送装置可以为传送带式输送装置或者夹辊式输送装置。
[0109]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光盘输送装置为夹辊式输送装置。
[0110]
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光盘输送装置包括安装底座6,安装底座6上设置有夹辊支架1,夹辊支架1上转动设置有主动夹辊2和被动夹辊3。被动夹辊3和主动夹辊2之间形成光盘输送狭缝。
[0111]
具体地,安装底座6设置于外箱体10的底板内侧。
[0112]
本实施例中,夹辊支架1上设置有光盘检测组件16,光盘检测组件16用于检测光盘输送狭缝处是否有光盘50通过,从而能够检测光盘输送是否成功。
[0113]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夹辊支架1包括上板体12、下板体13、第一侧板14和第二侧板15。
[0114]
主动夹辊2的上端和被动夹辊3的上端均可转动设置于上板体12。
[0115]
下板体13和上板体12上下间隔设置,主动夹辊2的下端和被动夹辊3的下端均可转动设置于下板体13。
[0116]
第一侧板14的下端与下板体13连接,上端与上板体12连接。
[0117]
第二侧板15的下端与下板体13连接,上端与上板体12连接,第二侧板15与第一侧板14左右间隔设置,主动夹辊2和被动夹辊3位于第一侧板14和第二侧板15之间。
[0118]
光盘检测组件16设置于第一侧板14和/或第二侧板15,用于检测光盘输送狭缝处是否有光盘通过。
[0119]
通过设置第一侧板14和第二侧板15,便于实现光盘检测组件16在夹辊支架1上的安装。
[0120]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光盘检测组件16设置于第一侧板14和第二侧板15;进一步地,光盘检测组件16包括信号发射端161和信号接收端162,信号发射端161和信号接收端162中的一个设置于第一侧板14,另一个设置于第二侧板15。
[0121]
在工作过程中,光盘输送狭缝处无光盘通过时,信号接收端162能够接收到信号发射端161发射的信号;当光盘输送狭缝处有光盘通过时,由于光盘的遮挡,信号接收端162不
能接收到信号发射端161发射的信号。也即当信号接收端162能够接收到信号发射端161发射的信号时,说明光盘输送狭缝处此时无光盘50,也即光盘50输送成功;当信号接收端162不能接收到信号发射端161发射的信号时,说明光盘输送狭缝处有光盘50,光盘50未输送成功。
[0122]
示例性地,光盘检测组件16为光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的信号发射端161和信号接收端162中的一个设置于第一侧板14,另一个设置于第二侧板15,且信号发射端161和信号接收端162在同一水平高度。
[0123]
可选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光盘检测组件16还可以为超声波测距传感器,超声波测距传感器设置在第一侧板14或者第二侧板15。
[0124]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沿光盘通过光盘输送狭缝的方向,在夹辊支架1上于主动夹辊2的两侧均设置有光盘检测组件16。
[0125]
也即,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图4,沿光盘通过光盘输送狭缝的方向,在夹辊支架1的双侧安装有光盘检测组件16。在光驱30进盘时,通过距离光驱30较远的光盘检测组件16判断有无光盘,从而控制主动夹辊2和被动夹辊3转动,实现光盘50的传送。光驱30出盘时,可以通过控制光驱30先弹出光盘50,距离光驱30较近的光盘检测组件16检测到光盘弹出成功后,再控制主动夹辊2和被动夹辊3转动,将光盘50传送到光盘库的光盘笼20上,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减少由于光驱30不弹盘造成的夹辊长时间空转,及多次重试进盘,提高光盘50的夹送效率。
[0126]
通过其中一个光盘检测组件16能够获得光盘在光盘夹取装置上的进出速度。通过光盘检测组件16能够获得光盘50进行夹送的起始时间t1和结束时间t2,两个时间的差值即为本次输送光盘50所用的时间,再使用光盘的直径d除以该时间差即可获得本次光盘的输送速度,也即已知输送速度v。
[0127]
实施例三
[0128]
参见图3和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光盘库。光盘库包括光盘笼20和光驱30,还包括实施例二的光盘输送装置,光盘输送装置位于光盘笼20和光驱30之间,能够实现光盘50在光盘笼20和光驱30之间的传输。
[0129]
光盘笼20为光盘储存部件。
[0130]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光盘库包括外箱体10,外箱体10内设置有容置腔。光盘笼20可转动设置于容置腔内。光驱30固定安装于容置腔内且位于光盘笼20的旁侧。光盘输送装置安装于容置腔内且位于光盘笼20和光驱30之间。
[0131]
进一步地,光盘库内还设置有夹辊驱动组件70,夹辊驱动组件70的输出端与主动夹辊2的下端传动连接,改变夹辊驱动组件70的输出驱动力,即可改变光盘输送装置输送光盘50时的驱动力。
[0132]
示例性地,在光盘库中,采用光盘输送控制方法控制光盘输送装置输送光盘50的流程如下:
[0133]
1、预先设定设定速度v

及设定速度v

对应的预设驱动力t

;在设定速度v

的上下范围各划分几个速度范围,每个速度范围对应不同的驱动力。
[0134]
2、开始进行光盘输送任务,将指定存储位置的光盘50输送至指定的光驱30内。
[0135]
3、根据上一个光盘的输送状态,确定本次待输送的光盘50的需要驱动力t。
[0136]
具体地,根据上一个光盘的输送速度,确定本次待输送的光盘50的需要驱动力t;当上次输送速度小于设定速度v

,本次输送时,需要提高夹辊驱动组件70的驱动力;当上次输送速度等于设定速度v

,本次输送时,不需要改变夹辊驱动组件70的驱动力;当上次输送速度大于设定速度v

,本次输送时,需要降低夹辊驱动组件70的驱动力。
[0137]
4、控制夹辊驱动组件70按照需要驱动力t进行输出,光盘输送装置进行光盘50的输送。
[0138]
5、判断光盘50首次输送是否成功:本次输送光盘50的时间到达最大输送时间t
max
时,如果光盘检测组件16能够检测到光盘50,则表明光盘50的首次输送失败;否则,说明光盘50的首次输送成功。
[0139]
6、进行对光盘50的重新输送操作,并判断重新输送操作是否成功;若对光盘50的重新输送操作成功,则记录该次重新输送光盘50的输送状态,并返回步骤s1以执行对下一个光盘输送的;若对光盘50的重新输送操作失败,则判定本次输送任务失败。
[0140]
具体地,在对光盘50进行重新输送操作时,控制夹辊驱动组件70反转,将光盘50退回至光盘笼20上;然后将夹辊驱动组件70的输出力矩调整至最大驱动力t
max
,重新输送光盘50;每重新输送光盘50一次,记录本次重新输送所用的时间,并将重试次数n更新为新值。
[0141]
重试次数n每更新一次,比较新值与设定最大输送次数n
max

[0142]
若新值大于设定最大输送次数n
max
,则判定本次输送任务失败。
[0143]
若新值不大于设定最大输送次数n
max
,则比较本次重新输送所用的时间与最大输送时间t
max
;当本次重新输送所用的时间到达最大输送时间t
max
时,如果能够检测到光盘50,则本次重新输送失败,再次对光盘50进行重新输送操作;如果不能够检测到光盘50,则对光盘50的重新输送操作成功。
[0144]
优选地,最终判定光盘50输送成功时,光盘库继续执行后续任务;最终判定光盘50输送失败时,将光盘50退回执光盘笼20,并上报失败信息。
[0145]
上述的操作过程中,根据需要调整夹辊驱动组件70的驱动力大小,从而改变光盘输送装置的速度,进而调节光盘50的输送速度保持在设定速度v

的基准速度范围,降低了光盘50的卡顿和失败风险,提高了光驱30的使用寿命。
[0146]
具体地,夹辊驱动组件70包括驱动电机,根据需要调节驱动电机的输出转速,从而实现变速驱动。
[0147]
实施例四
[0148]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还包括与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
[0149]
其中,存储器存储有能够被输送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输送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实施例一的光盘输送控制方法。
[0150]
具体地,该电子设备为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安装在光盘库的容置腔内,如安装在外箱体10的底板内侧。控制电路板能够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完成光盘输送装置各个动作的控制,精准地完成每一次的光盘存取动作。
[0151]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
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