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属于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管理测试切换装置及测试台架。
背景技术:
2.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电池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用电装置,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电瓶车、电动汽车、电动飞机、电动轮船等。
3.为了提升用电装置中各个部件的工作效率以及使用寿命,通常需要对各个部件进行温度管理,以使各个部件分别工作在合适的温度环境下。目前,通常在用电装置中设置热管理系统,并通过热管理系统在各个管路中的切换,实现各个部件之间的热量交换。
4.为了在用电装置中能够有效地针对不同组件,需要在测试过程中对不同温度环境下的待测组件进行热管理测试。相关技术中,在对待测组件进行热管理测试后,需要将待测组件重新与冷却系统连接,利用冷却系统将待测组件的温度调整至下一测试所需的温度后,再将待测组件与热管理系统连接。在对待测组件进行反复拆卸连接的过程中,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因频繁拆卸而导致待测组件发生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管理测试切换装置及测试台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进行热管理测试时需要对待测组件进行反复拆卸连接的技术问题。
6.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管理测试切换装置,热管理测试切换装置包括:
7.管路切换模块;
8.控制单元,与管路切换模块电连接,用于控制管路切换模块将待测热管理系统与待测组件连通,或者,控制管路切换模块将冷却设备与待测组件连通。
9.通过管路切换模块和控制单元实现待测组件与待测热管理系统或冷却设备的切换连接,在温度调整和热管理测试的切换过程中,不需要对待测组件进行管路拆卸和连接,即可实现温度调整和热管理测试的切换,提升热管理测试效率,还可以减少待测组件的管路拆装次数,降低频繁拆卸的损坏风险。
10.在一些实施例中,管路切换模块包括第一循环端、第二循环端以及第三循环端;第一循环端用于与待测热管理系统连接,第二循环端用于与冷却设备连接,第三循环端用于与待测组件连接;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管路切换模块将第一循环端与第三循环端连通,或者,控制管路切换模块将第二循环端与第三循环端连通。通过设置多个循环端分别与各个模块连通,能够通过管路切换模块实现各个模块的选择连通。
11.在一些实施例中,管路切换模块包括:第一控制阀,连接于第一循环端与第三循环端之间;第二控制阀,连接于第二循环端与第三循环端之间。通过设置控制阀,能够通过控制阀的导通和断开实现热管理测试功能与温度调整功能的切换,提升热管理测试效率。
12.在一些实施例中,管路切换模块还包括:流量检测模块,设置于第三循环端与第一
节点之间,用于检测管路流量;第一节点为第一控制阀与第二控制阀的公共节点;控制单元,与流量检测模块电连接,用于获取流量检测模块检测的管路流量以检测管路是否存在泄漏异常。通过流量检测单元可以对待测组件的管路流量进行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管路泄漏。
13.在一些实施例中,管路切换模块还包括:流体传输模块,设置于第三循环端与第一节点之间,用于输送换热介质进行流动;控制单元,与流体传输模块电连接,用于控制流体传输模块调整管路流量。通过设置流体传输模块,可以对管路流量进行调整,以满足热管理测试的测试需求。
14.在一些实施例中,管路切换模块还包括:温度检测模块,设置于第三循环端靠近待测组件的一侧,用于检测出水温度;控制单元,与温度检测模块电连接,用于获取第三循环端的出水温度以检测管路是否存在泄漏异常。通过设置温度检测模块可以对出水温度进行检测,以避免出水温度过高,还能够根据出水温度检测是否存在管路泄漏。
1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循环端包括第一进液端和第一出液端,第二循环端包括第二进液端和第二出液端,第三循环端包括第三进液端和第三出液端;第一控制阀连接于第一进液端与第三出液端之间,第二控制阀连接于第二进液端与第三出液端之间。设置进液端和出液端分别实现进液和出液,能够实现换热介质的流动循环。
16.在一些实施例中,管路切换模块还包括:第三控制阀,连接于第一进液端与第一出液端之间;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同步导通或同步断开。通过设置第三控制阀,可以在冷却设备与待测组件连通时,使得待测热管理系统实现自循环运行,避免待测热管理系统因回路未连通而产生热量不均。
17.在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测试切换装置还包括:第四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的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分别与第一出液端、第三控制阀和第三进液端连接;控制单元,与第四控制阀电连接,用于在第一控制阀导通的情况下,将第四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三端连通;在第三控制阀导通的情况下,将第四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通过设置第四控制阀,能够在待测热管理系统的自循环运行时,将其与冷却设备和待测组件进行隔离,以降低待测热管理系统对冷却设备和待测组件的热交换回路的影响。
18.在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测试切换装置还包括:第五控制阀,第五控制阀的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分别与第四控制阀的第三端、第三进液端和第二出液端连接;控制单元,与第五控制阀电连接,用于在第一控制阀导通的情况下,将第五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在第二控制阀导通的情况下,将第五控制阀的第二端与第三端连通。通过设置第五控制阀,可以在待测热管理系统与待测组件进行热交换时,将其与冷却设备进行隔离,以降低冷却设备对该热交换回路的影响。
19.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测试台架,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热管理测试切换装置。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测试切换装置及测试台架,通过设置管路切换模块和控制单元,能够在待测热管理系统与待测组件接入管路切换模块后,实现待测热管理系统与待测组件的连通或者冷却设备与待测组件的连通。在将待测热管理系统与待测组件连通以进行热管理测试之前,可以将冷却设备与待测组件连通,以通过冷却设备对待测组件进行温度调整,使得待测组件的温度满足热管理测试的需求后,再将待测
热管理系统与待测组件连通以进行热管理测试。在温度调整和热管理测试的切换过程中,不需要对待测组件进行管路拆卸和连接,通过调整管路切换模块的内部循环管路改变端口之间的连通关系,即可实现温度控制和热管理测试的切换,提升管路切换的效率,还可以减少待测组件的管路拆装次数,降低频繁拆卸的损坏风险。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测试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测试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测试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本技术再一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测试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测试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中:
28.10、管路切换模块;11、第一循环端;12、第二循环端;13、第三循环端;111、第一进液端;112、第一出液端;121、第二进液端;122、第二出液端;131、第三进液端;132、第三出液端;20、待测热管理系统;30、冷却设备;40、待测组件;50、控制单元;61、第一控制阀;62、第二控制阀;63、第三控制阀;64、第四控制阀;65、第五控制阀;71、流量检测模块;72、流体传输模块;73、温度检测模块;n1、第一节点。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意在解释本技术,而不是限定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技术的示例来提供对本技术的更好的理解。
3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32.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电池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用电装置,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电瓶车、电动汽车、电动飞机、电动轮船等。
33.为了提升用电装置中各个部件的工作效率以及使用寿命,通常需要对各个部件进行温度管理,以使各个部件分别工作在合适的温度环境下。目前,通常在用电装置中设置热管理系统,并通过热管理系统在各个管路中的切换,实现各个部件之间的热量交换。
34.为了在用电装置中能够有效地针对不同组件,需要在测试过程中对不同温度环境下的待测组件进行热管理测试。相关技术中,在对待测组件进行热管理测试后,需要将待测组件重新与冷却系统连接,利用冷却系统将待测组件的温度调整至下一测试所需的温度后,再将待测组件与热管理系统连接。在对待测组件进行反复拆卸连接的过程中,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因频繁拆卸而导致待测组件发生损坏。
3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管理测试切换装置及测试台架。下面首先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热管理测试切换装置进行介绍。
36.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测试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热管理测试切换装置包括管路切换模块10和控制单元50。
37.管路切换模块10与冷却设备30连接,在待测热管理系统20以及待测组件40接入热管理测试切换装置时,管路切换模块10还与待测热管理系统20以及冷却设备30连接。控制单元50可以与管路切换模块10电连接。
38.控制单元50可以与管路切换模块10电连接,并通过控制信号控制管路切换模块10内各个循环管路的开启与关闭。控制单元50通过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可以控制管路切换模块10将待测热管理系统20与待测组件40连通。控制单元50还可以控制管路切换模块10将冷却设备30与待测组件40连通。
39.在待测热管理系统20与待测组件40均与管路切换模块10连接后。控制单元50可以通过调整管路切换模块10的内部循环管路,使得管路切换模块10的各个端口能够进行连通。通过调整管路切换模块10内各个端口的连通关系,能够实现待测热管理系统20与待测组件40的连通,或者实现冷却设备30与待测组件40的连通。
40.在控制单元50通过调整内部循环管路将待测热管理系统20与待测组件40连通时,待测热管理系统20能够通过管路切换模块10与待测组件40形成热交换回路。热交换回路可供换热介质进行流动,以实现待测热管理系统20与待测组件40的热量交换。其中,换热介质可以是水,也可以是导热油、液态金属熔盐等能够吸收和释放热量的流体。
41.上述待测组件40可以为用电装置内的部件,例如可以是电机、电控、电池等。以用电装置为电动汽车为例,待测组件40还可以是减速器、车载充电器、电压转换模块、配电盒等。为了提升用电装置中各个部件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需要通过热管理系统对各个部件进行温度管理,以调节各个部件的温度,避免实际温度与工作温度范围产生较大差异。通过将待测热管理系统20与待测组件40均与管路切换模块10连接,能够利用待测热管理系统20对待测组件40进行热管理测试,从而得到待测组件40的热管理参数。
42.在控制单元50通过调整内部循环管路将冷却设备30与待测组件40连通时,冷却设备30能够通过管路切换模块10与待测组件40形成热交换回路,换热介质能够在热交换回路中循环流动以实现冷却设备30与待测组件40之间的热量交换。
43.通过将冷却设备30与待测组件40连通,能够使得冷却设备30通过管路切换模块10与待测组件40形成热交换回路,通过冷却设备30对换热介质进行换热,能够使得换热介质在热交换回路中流动至待测组件40一侧时进行热量吸收或热量释放,从而实现对待测组件
40的温度调整。上述冷却设备30可以为冷水机。
44.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冷却设备30也能够对待测组件40进行加热,以提升待测组件40的温度。
45.在待测热管理系统20对待测组件40进行热管理测试前,需要对待测组件40的温度进行调整,并在温度满足此次测试用例的温度需求时,才能够开始进行热管理测试。因此,在将待测热管理系统20与待测组件40连通以使待测热管理系统20对待测组件40进行热管理测试之前,若待测组件40的温度不满足此次测试的温度需求,则需要先将冷却设备30与待测组件40连通,通过冷却设备30对待测组件40进行温度调整后,再将待测热管理系统20与待测组件40连通以进行热管理测试。
46.在对待测组件40进行连续热管理测试时,相邻的两次热管理测试的温度需求可能存在差异,并且进行热管理测试也会改变待测组件40的温度。因此,在待测热管理系统20对待测组件40进行一次热管理测试后,若待测组件40的温度不满足下一次热管理测试的温度需求,则还需要将冷切设备与待测组件40连通,对待测组件40进行温度调整,以使待测组件40的温度满足下一次热管理测试的需求后,再对待测组件40进行下一次热管理测试。
47.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管路切换模块10和控制单元50,能够在将待测热管理系统20与待测组件40接入管路切换模块10后,通过控制单元50调整管路切换模块10的内部循环管路,实现待测热管理系统20与待测组件40的连通或者冷却设备30与待测组件40的连通。在将待测热管理系统20与待测组件40连通以进行热管理测试之前,可以将冷却设备30与待测组件40连通,以通过冷却设备30对待测组件40进行温度调整,使得待测组件40的温度满足热管理测试的需求后,再将待测热管理系统20与待测组件40连通以进行热管理测试。在温度调整和热管理测试的切换过程中,不需要对待测组件40进行管路拆卸和连接,通过调整管路切换模块10的内部循环管路改变端口之间的连通关系,即可实现温度控制和热管理测试的切换,提升管路切换的效率,还可以减少待测组件40的管路拆装次数,降低频繁拆卸的损坏风险。
48.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在需要通过待测热管理系统20对待测组件40进行热管理测试时,若需要进行不同测试用例下的热管理测试,则各个热管理测试之间可以将冷却设备30与待测组件40进行连接,以通过冷却设备30将待测组件40的温度调整至满足下一次热管理测试的温度。在多个测试用例的测试过程中,不需要对待测热管理系统20和待测组件40进行拆卸,从而降低了测试过程中安装拆卸工作量,提升了测试效率。
49.在待测热管理系统20对待测组件40进行热管理测试完毕后,可以根据下一测试过程的测试需求对待测热管理系统20或待测组件40进行更换。例如,在需要对下一个待测组件40进行测试时,可以仅将当前待测组件40更换为下一待测组件40,而不对待测热管理系统20进行拆卸更换。同样地,在需要对下一个待测热管理系统20进行测试时,也可以仅将待测热管理系统20更换为下一待测热管理系统20,而不对待测组件40进行拆卸更换。
50.请参照图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上述管路切换模块10可以包括第一循环端11、第二循环端12以及第三循环端13。
51.第一循环端11能够与待测热管理系统20连接,第二循环端12能够与冷却设备30连接,第三循环端13能够与待测组件40连接。
52.控制单元50可以通过控制信号控制管路切换模块10内各个循环端之间的连通和
断开。其中,控制单元50可以控制管路切换模块10将第一循环端11与第三循环端13连通,以将待测热管理系统20与待测组件40连通。控制单元50也可以控制管路切换模块10将第二循环端12与第三循环端13连通,以将冷却设备30与待测组件40连通。
53.请参照图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上述管路切换模块10可以包括第一控制阀61和第二控制阀62。
54.第一控制阀61连接于第一循环端11与第三循环端13之间,第二控制阀62连接于第二循环端12与第三循环端13之间。
55.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控制阀61连接于第一循环端11与第三循环端13之间,是指管路切换模块10中的第一循环端11与第一控制阀61之间设置有循环管路,第一控制阀61与第三循环端13之间也设置有循环管路,在第一控制阀61导通时,第一循环端11可以通过循环管路与第三循环端13连通,此时换热介质能够通过第一循环端11和第三循环端13在待测热管理系统20与待测组件40之间进行流动。
56.同样地,第二控制阀62连接于第二循环端12与第三循环端13之间,是指管路切换模块10中的第二循环端12与第二控制阀62之间设置有循环管路,第二控制阀62与第三循环端13之间也设置有循环管路。在第二控制阀62导通时,换热介质能够通过第二循环端12和第三循环端13在待测冷却设备30与待测组件40之间进行流动。
57.控制单元50与管路切换模块10电连接的方式可以是控制单元50与第一控制阀61和第二控制阀62电连接。控制单元50可以分别发送导通信号或断开信号至第一控制阀61和第二控制阀62,以分别控制第一控制阀61和第二控制阀62的导通。
58.可以理解的是,为了避免待测热管理系统20与冷却设备30相互干扰,上述第一控制阀61和第二控制阀62在同一时刻下至多有一个导通。即,第一控制阀61导通时,冷却设备30不与待测组件40连通;第二控制阀62导通时,待测热管理系统20不与待测组件40连通。
59.请参照图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上述管路切换模块10还可以包括流量检测模块71,流量检测模块71可以设置于第三循环端13与第一节点n1之间,以检测管路中的流量。该第一节点n1可以为第一控制阀61与第二控制阀62的公共节点。
60.在第一控制阀61导通时,待测热管理系统20与待测组件40形成热交换回路,此时流量检测模块71所检测到的管路流量即为热管理测试时的管路流量。
61.同样地,在第二控制阀62导通时,冷却设备30与待测组件40形成热交换回路,此时流量检测模块71所检测到的管路流量即为温度调整时的管路流量。
62.控制单元50可以与流量检测模块71电连接,在流量检测模块71检测到管路流量后,可以与控制单元50进行通信,以将检测到的管路流量传输至控制单元50。控制单元50可以根据获取到的管路流量对管路是否存在泄漏异常进行判定。例如,若管路流量异常减小,则可以确定管路中存在泄漏异常。
63.请继续参照图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上述管路切换模块10还可以包括流体传输模块72,流体传输模块72可以设置于第三循环端13与第一节点n1之间,以输送换热介质进行流动。
64.上述流体传输模块72可以是水泵,例如容积泵、叶片泵等,也可以是其他能够输送换热介质或者给换热介质进行加压以调整换热介质在管路中的流量和流速的装置。
65.控制单元50可以与流体传输模块72电连接,在控制单元50从流量检测模块71获取
当前的管路流量后,可以根据当前的运行状态确定该管路流量是否存在异常,并在管路流量存在异常时,控制流体传输模块72调整管路流量。例如,待测热管理系统20与待测组件40连通时的管路流量的正常流量范围与冷却设备30与待测组件40连通时的管路流量的正常流量范围可以存在差异,在确定当前运行状态后,可以确定该运行状态下对应的正常流量范围,并根据流量检测模块71获取的管路流量判定是否存在异常,在管路流量较高时,可以控制流体传输模块72降低流量和流速;在管路流量较低时,可以控制流体传输模块72增大流量和流速。
66.可以理解的是,在待测热管理系统20对待测组件40进行热管理测试时,不同的热管理测试对管路流量的需求也并不一致。控制单元50还可以根据当前热管理测试的测试用例,控制流体传输模块72对管路流量进行调整,以满足热管理测试的测试需求。
67.如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上述管路切换模块10还可以包括温度检测模块73,温度检测模块73可以设置于第三循环端13靠近待测组件40的一侧,以检测第三循环端13的出水温度。
68.控制单元50可以与温度检测模块73电连接,从温度检测模块73获取第三循环端13的出水温度,并根据该出水温度判断管路是否存在泄漏。
69.在待测热管理系统20与待测组件40连通时,待测热管理系统20能够与待测组件40进行热量交换,以实现对待测组件40的加热和吸热。在控制单元50监测到出水温度存在异常降低时,可以确定换热介质所携带的热量从热交换回路中泄漏,即管路中出现泄漏异常。
70.在上述实施例中,控制单元50还可以根据获取到的出水温度和管路流量进行结合判断,以确定管路中是否存在泄漏异常。
71.请参照图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上述管路切换模块10的第一循环端11可以包括第一进液端111和第一出液端112,第二循环端12可以包括第二进液端121和第二出液端122,第三循环端13可以包括第三进液端131和第三出液端132。
72.第一控制阀61可以连接于第一进液端111与第三出液端132之间,第二控制阀62可以连接于第二进液端121与第三出液端132。
73.在第一控制阀61导通时,换热介质可以从待测热管理系统20流出,通过第一进液端111流入管路切换模块10,并通过第三出液端132流出至待测组件40。换热介质在待测组件40的位置进行热量交换后,可以通过第三进液端131流入管路切换模块,并通过第一出液端112流出至待测热管理系统20,实现待测热管理系统20与待测组件40之间的热量交换。
74.同样地,在第二控制阀62导通时,换热介质可以从冷却设备30流出,通过第二进液端121流入管路切换模块10,并通过第三出液端132流出至待测组件40。换热介质在待测组件40的位置进行热量交换后,可以通过第三进液端131流入管路切换模块,并通过第二出液端122流出至待测热管理系统20,实现冷却设备30与待测组件40之间的热量交换。
75.请参照图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上述管路切换模块10还可以包括第三控制阀63,第三控制阀63可以连接于第一进液端111和第一出液端112之间。在待测热管理系统20接入时,第一进液端111能够与待测热管理系统20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出液端112则能够与待测热管理系统20的第二端连接。
76.在第三控制阀63导通时,第一进液端111可以通过第三控制阀63所在的循环管路与第一出液端112连通,此时换热介质能够从第一进液端111流入管路切换模块10,并在管
路切换模块10中流动至第一出液端112并流出。
77.控制单元50可以与第三控制阀63电连接,并控制第三控制阀63进行导通和断开。在第三控制阀63导通时,换热介质能够从待测热管理系统20的第一端流入第一进液端111,并通过第一出液端112流出至待测热管理系统20的第二端。此时换热介质能够在待测热管理系统20内进行循环流动。
78.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控制阀61断开时,待测热管理系统20的第一端与待测组件40断开,此时待测热管理系统20并未形成热交换回路,待测热管理系统20内产生的热量无法进行循环流动,容易导致待测热管理系统20内的部分器件发生过热,产生器件损坏风险。通过导通第三控制阀63,可以在待测热管理系统20未与待测组件40连通时,将待测热管理系统20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实现待测热管理系统20的自循环。
79.控制单元50可以对第二控制阀62和第三控制阀63进行同步导通或同步断开。在第二控制阀62导通时,由于第一控制阀61断开,此时冷却设备30对待测组件40进行温度调整,而待测热管理系统20与待测组件40未连通,通过将第三控制阀63与第二控制阀62同步导通,能够在冷却设备30与待测组件40连通时,使得待测热管理系统20能够进行自循环运行。
80.请参照图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上述热管理测试切换装置还可以包括第四控制阀64。
81.第四控制阀64可以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第一端与第一出液端112连接,第二端与第三控制阀63连接,第三端与第三进液端131连接。控制单元50可以与第四控制阀64电连接,并调整第四控制阀64中各个端口的连通关系。
82.在第一控制阀61导通时,待测热管理系统20的第一端通过管路切换模块10与待测组件40的第一端连通,控制单元50可以将第四控制阀64的第一端与第三端连通,使得第一出液端112与第三进液端131连通,此时待测热管理系统20的第二端能够与待测组件40的第二端连通。待测热管理系统20、管路切换模块10以及待测组件40形成完整的热交换回路,待测热管理系统20能够通过该热交换回路对待测组件40进行热管理测试。
83.在第三控制阀63导通时,待测热管理系统20的第一端通过管路切换模块10与第三控制阀63的一端连通,控制单元50将第四控制阀64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能够将第三控制阀63的另一端与第一出液端112连通,待测热管理系统20通过第三控制阀63和第四控制阀64形成热交换回路,使得待测热管理系统20在未与待测组件40连通时,也能够自行循环运行。
84.请继续参照图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上述热管理测试切换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五控制阀65。
85.第五控制阀65可以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第一端与第四控制阀64的第三端连接,第二端与第三进液端131连接,第三端与第二出液端122连接。控制单元50可以与第五控制阀65电连接,并调整第五控制阀65中各个端口的连通关系。
86.在第一控制阀61导通时,控制单元50可以将第五控制阀65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将第四控制阀64可以将第一端和第三端连通,使得待测热管理系统20的第二端与待测组件40的第二端连通,待测热管理系统20和待测组件40可以形成热交换回路以进行热管理测试。
87.在第二控制阀62导通时,控制单元50可以将第五控制阀65的第二端与第三端连
通,使得待测组件40的第二端与冷却设备30的第二端连通,冷却设备30和待测组件40可以形成热交换回路,以对待测组件40的温度进行调整。
8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上述第一控制阀61、第二控制阀62和第三控制阀63可以为电磁阀,控制单元50可以与电磁阀进行电连接,并通过控制信号控制电磁阀的导通和断开。
89.第四控制阀64和第五控制阀65可以为三通比例阀,控制单元50可以与三通比例阀进行电连接。控制单元50在控制三通比例阀的导通和断开时,还能够通过控制各个阀门的开度实现不同回路的流量控制。
9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测试台架,包括以上任一实施例中的热管理测试切换装置,将待测热管理系统和待测组件设置于测试台架上,可以与热管理测试切换装置进行连接,以在测试台架上通过待测热管理系统实现对待侧组件的热管理测试。
9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92.以上所述的结构框图中所示的功能块可以实现为硬件、软件、固件或者它们的组合。当以硬件方式实现时,其可以例如是电子电路、专用集成电路(asic)、适当的固件、插件、功能卡等等。当以软件方式实现时,本技术的元素是被用于执行所需任务的程序或者代码段。程序或者代码段可以存储在机器可读介质中,或者通过载波中携带的第一数据信号在传输介质或者通信链路上传送。“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存储或传输信息的任何介质。机器可读介质的例子包括电子电路、半导体存储器设备、rom、闪存、可擦除rom(erom)、软盘、cd-rom、光盘、硬盘、光纤介质、射频(rf)链路,等等。代码段可以经由诸如因特网、内联网等的计算机网络被下载。
9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94.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本技术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