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冷柜。
背景技术:
2.目前,冷藏设备由于可低温储存物品而被广泛应用,例如,冰箱、冷柜等。依据制冷原理,冷柜一般分为直冷冷柜以及风冷冷柜。其中,直冷冷柜在使用过程中易出现箱内结霜问题,而风冷冷柜因具有无霜的优势,被用户所青睐。
3.相关技术中,风机直接安装于送风风道内,导致风机的安装处,风道变窄,并由此带来风量减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5.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冷柜,以避免风机所在的风道的流通面积减小,从而导致风量减小的问题。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柜,包括:
7.风机,包括蜗壳蜗舌组件和设置于所述蜗壳蜗舌组件内的风轮;
8.内胆,侧壁具有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具有自表面向内凹陷构造形成的嵌入部,所述风机设于所述嵌入部内;
9.其中,所述嵌入部的部分或全部区域的深度相等。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蜗壳蜗舌组件包括:
11.第一蜗壳;
12.第一蜗舌,与所述第一蜗壳限定出第一风机出风口;
13.其中,所述第一蜗壳抵接于所述嵌入部。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蜗壳蜗舌组件包括:
15.安装部,用以安装所述风轮;
16.出风部,自所述安装部向外延伸,且形成有所述第一风机出风口;
17.其中,所述安装部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出风部的深度。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嵌入部包括与所述出风部相抵接的第一壁体,所述第一壁体的表面至所述送风风道表面的间距等于蜗壳蜗舌组件中蜗壳的厚度。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嵌入部包括与所述出风部相抵接的第一壁体,所述第一壁体的表面与所述送风风道表面的间距小于或等于8mm;
20.其中,所述第一壁体自所述送风风道的表面向内凹陷。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蜗壳的深度大于或等于50mm。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蜗壳的深度小于或等于150mm。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蜗壳蜗舌组件还包括:
24.第二蜗壳,与所述第一蜗舌的端部相抵接;
25.第二蜗舌,与所述第二蜗壳围限出第二风机出风口,所述第二风机出风口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风机出风口所在平面相交设置;
26.其中,所述第二蜗壳的深度与所述第一蜗壳的深度相等。
2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轮的中心与所述第一蜗舌形成第一辅助连线,所述风轮的中心与所述第二蜗舌形成第二辅助连线,所述第一辅助连线和所述第二辅助连线的夹角为α,其中,90
°
<α<180
°
。
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送风风道包括:
29.第一送风风道,与所述第一风机出风口连通;
30.第二送风风道,与所述第二风机出风口连通;
31.其中,所述第一送风风道位于所述第二送风风道的上方。
32.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冷柜,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33.风机设置在内胆的送风风道内,风机驱动流经蒸发器腔的气流自送风风道吹出,对内胆内储存的食材进行制冷;风机设于嵌入部内,且贴靠在嵌入部的表面;通过嵌入部向内凹陷,如此在装配风机后,能够避免风机所在的风道的流通面积减小,从而导致风量减小,进而影响冷柜的制冷效果。另外,通过嵌入部的部分或全部区域的深度相等,即嵌入部存在深度不等的区域,使得嵌入部与风机适应性装配,且保证装配的整体性及牢固度。
34.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35.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36.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内胆的剖面示意图;
37.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风机的剖面示意图;
38.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风机和送风风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39.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风机和送风风道配合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40.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内胆的结构示意图;
41.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内胆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42.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43.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风机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44.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风机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45.附图标记:
46.1:内胆;11: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底壁;111:送风口;112:送风风道;1121:第一送风风道;1122:第二送风风道;1123:嵌入部;1124:第一壁体;
47.2:回风盖板;3:蒸发器;
48.4:风机;41:蜗壳蜗舌组件;411:第一蜗壳;412:第一蜗舌;413:第一风机出风口;414:第二蜗壳;415:第二蜗舌;416:第二风机出风口;417:安装部;418:出风部;42:风轮;
421:第一地脚安装部;
49.h:风轮与蜗壳蜗舌组件的间距;
50.l1:第一辅助连线;
51.l2:第二辅助连线;
52.l3:垂线;
53.α:第一辅助连线和第二辅助连线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54.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55.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56.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57.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58.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59.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60.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6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62.本实施例提供的冷柜,特别是一种风冷冷柜,具体的是一种风冷卧式冷柜。冷柜包括箱体和门体,门体活动位于箱体的上方。箱体包括箱壳、内胆1和保温材料,内胆1位于箱壳内部,保温材料位于箱壳和内胆1之间。风机设于内胆1上。
63.内胆1包括底壁13和侧壁,侧壁包括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前侧壁和后侧壁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底壁13的前后两端,且前侧壁和后侧壁均向上延伸。左侧壁和右
侧壁相对设置,且左侧壁和右侧壁分别位于底壁13的左右两端,并向上延伸。底壁13、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共同围合出内部空间。内部空间具有开口,开口向上,门体7活动盖设于开口的上方。
64.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定义前后方向为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为的长度方向。
65.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冷柜,内胆1包括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一侧壁11和/或第二侧壁12均限定出具有送风口111的送风风道。这里,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设置,也就是说,第一侧壁11可以为后侧壁或前侧壁,对应的,第二侧壁12可以为前侧壁或后侧壁。可以理解为:前侧壁和后侧壁中均限定出具有送风口111的送风风道112。这样能够实现内部空间的出风,进而实现风冷。
66.冷柜还包括回风盖板2,回风盖板2位于内部空间内,并将内部空间分隔为储物腔和蒸发器腔,蒸发器腔的出口与送风风道的入口相连通,回风盖板2设有回风口,储物腔内的气流能够经回风口流入蒸发器腔内。这里,储物腔用于盛放需要冷冻的物品,比如肉类、海鲜或茶叶等。蒸发器腔用于产生制冷气流,制冷气流能够从蒸发器腔流向送风风道,从送风口111流入储物腔内,与储物腔内的物体进行换热后,制冷气流再流回蒸发器腔内重新冷却,冷却后的气流再流向送风风道进行循环。这样就实现了冷柜的风路循环,实现冷柜的风冷制冷。
67.冷柜还包括蒸发器3和风机4,蒸发器3位于蒸发器腔内。可选地,风机与送风风道位于同一侧壁内,且风机与送风风道相连通。风机能够驱动气流流经蒸发器腔、送风风道和储物腔后,经回风口流回至蒸发器腔内,这样形成循环风路。这里,蒸发器3用于与蒸发器腔内的气流换热,以形成制冷气流。风机为气流流动提供动力。风机与送风风道均位于同一侧壁,这样能够使得风机流出的气流流向送风风道无需经过直角拐角,能够减少气流的损失,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降低能耗。
68.结合图1至图9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冷柜,包括:风机,包括蜗壳蜗舌组件41和设置于蜗壳蜗舌组件41内的风轮42;内胆1,侧壁具有送风风道,送风风道具有自表面向内凹陷构造形成的嵌入部1123,风机设于嵌入部1123内;其中,嵌入部1123的部分或全部区域的深度相等。
69.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冷柜,风机设置在内胆1的送风风道内,风机驱动流经蒸发器腔的气流自送风风道吹出,对内胆1内储存的食材进行制冷;风机设于嵌入部1123内,且贴靠在嵌入部1123的表面;通过嵌入部1123向内凹陷,如此在装配风机后,能够避免风机所在的风道的流通面积减小,从而导致风量减小,进而影响冷柜的制冷效果。另外,通过嵌入部1123的部分或全部区域的深度相等,即嵌入部1123存在深度不等的区域,使得嵌入部1123与风机适应性装配,且保证装配的整体性及牢固度。
70.风机可拆卸连接于嵌入部1123内。与嵌入部1123相贴靠的风机的表面被嵌入部1123所覆盖。蜗壳蜗舌组件41围限出的风机出风口的出风面积尽可能的与送风风道的流通面积相适配。
71.可选地,蜗壳蜗舌组件41包括:第一蜗壳411;第一蜗舌412与第一蜗壳411限定出第一风机出风口413;其中,第一蜗壳411抵接于嵌入部1123。
72.第一蜗壳411与嵌入部1123可拆卸连接。例如,第一蜗壳411与嵌入部1123通过紧
固件连接。第一蜗壳411嵌置于嵌入部1123内,且第一蜗壳411的厚度至少与第一蜗壳411所在处的嵌入部1123的凹陷深度相等。这样,能够避免因安装第一蜗壳411导致所处风道的流通面积减小,导致风量降低。
73.可选地,蜗壳蜗舌组件41包括:安装部417,用以安装风轮42;出风部418,自安装部417向外延伸,且形成有第一风机出风口413;其中,安装部417的深度大于或等于出风部418的深度。
74.风轮42可拆卸连接于蜗壳蜗舌组件41的安装部417处,第一风机出风口413构造于出风部418。在蜗壳蜗舌组件41安装于嵌入部1123的情况下,通过设置安装部417的深度大于或等于出风部418的深度,有助于保证流入风轮42的气流流量,从而保证风机的出风风量以及送风风道的出风风量。
75.可选地,嵌入部1123包括与出风部418相抵接的第一壁体1124,第一壁体1124的表面至与送风风道的表面的间距等于蜗壳蜗舌组件41中蜗壳的厚度。
76.这样,在将蜗壳蜗舌组件41安装于嵌入部1123的情况下,蜗壳的内表面与第一壁体1124的平齐,从而使得第一风机出风口413的出风面积与相对应处的送风风道的流通面积相等,避免送风风道内的气流流量。
77.可选地,嵌入部1123包括与出风部418相抵接的第一壁体1124,第一壁体1124的表面与送风风道表面的间距小于或等于8mm;其中,第一壁体1124自送风风道的表面向内凹陷。
78.这样,在将蜗壳蜗舌组件41安装于嵌入部1123的情况下,蜗壳的外表面有第一壁体1124的表面相抵触,蜗壳的内表面与送风风道的表面平齐或位于送风风道的凹陷区域内,从而保证自风轮42吹出的气流经第一风机出风口413流入送风风道内,保证送风风道内的风量,避免因安装风机带来的风机凸出送风风道表面,使得该处的风道的流通面积降低,风量减少,从而保障冷柜的制冷效果。
79.可选地,第一蜗壳411的深度大于或等于50mm。
80.通过将风机的第一蜗壳411深度的大小设置为大于或等于50mm,可以保证风机的运行不受干扰,满足冷柜内气流的有效循环。
81.可选地,第一蜗壳411的深度小于或等于150mm。
82.进一步地,将风机的第一蜗壳411深度的大小设置为小于或等于150mm,这样可以在保证风机运行不受干扰的基础上,节省更多的空间。如果将风机的第一蜗壳411深度的大小设置为小于50mm,则可能会影响风机的正常运行。而将风机的第一蜗壳411深度的大小设置为大于150mm,则会占用更多的空间。
83.可选地,蜗壳蜗舌组件41还包括:第二蜗壳414,与第一蜗舌412的端部相抵接;第二蜗舌415,与第二蜗壳414围限出第二风机出风口416,第二风机出风口416所在平面与第一风机出风口413所在平面相交设置;其中,第二蜗壳414的深度与第一蜗壳411的深度相等。
84.第二蜗壳414与第一蜗舌412相抵接,第二蜗舌415与第一蜗壳411相抵接。第二蜗壳414与第二蜗舌415围限出第二风机出风口416,第一蜗壳411与第一蜗舌412围限出第一风机出风口413。内胆1的第一侧壁11上的第一送风风道1121和第二送风风道1122分别与第一风机出风口413和第二风机出风口416相连通。在风轮42的驱动下,制冷气流分别通过第
一送风风道1121和第二送风风道1122进入内胆1围合出内部空间,以降低内部空间的温度。
85.第二风机出风口416所在平面与第一风机出风口413所在平面相交设置,便于第二风机出风口416与第二送风风道1122连通,及便于第一风机出风口413与第一送风风道1121连通。
86.通过第二蜗壳414的深度与第一蜗壳411的深度相等,一方面能够保证气流在风机内的顺畅流动,使得第一风机出风口413和第二风机出风口416出风均匀;另一方面,有助于保证风机的结构强度及稳定性。
87.可选地,风轮42的中心与第一蜗舌412形成第一辅助连线,风轮42的中心与第二蜗舌415形成第二辅助连线,第一辅助连线和第二辅助连线的夹角为α,其中,90
°
<α<180
°
。
88.风轮42中心分别与第一蜗舌412和第二蜗舌415形成第一辅助连线l1和第二辅助连线l2。通过将第一辅助连线l1与第二辅助连线l2之间的夹角设置为大于90
°
且小于180
°
,使风机可以对不同风道送风量的进行精准控制,进而实现对内部空间的送风量的精准控制,从而提升冷柜的均温性,提高冷柜的风冷效果,降低能耗。
89.具体地,第一辅助连线l1与第二辅助连线l2之间的夹角可以设置为95
°
、100
°
、110
°
、120
°
、130
°
、140
°
、150
°
、160
°
、170
°
、175
°
,可以根据对第一送风风道1121111和第二送风风道1122112不同的送风风速比例需求进行选择设定。
90.可选地,送风风道包括:第一送风风道1121,与第一风机出风口413连通;第二送风风道1122,与第二风机出风口416连通;其中,第一送风风道1121位于第二送风风道1122的上方。
91.内胆1的第一侧壁11上的第一送风风道1121和第二送风风道1122分别与风机的第一风机出风口413和第二风机出风口416相连通。在风轮42的驱动下,制冷气流分别通过第一送风风道1121和第二送风风道1122进入内胆1围合出内部空间,以降低内部空间的温度。
92.可选地,第一送风风道1121设置于第一侧壁11的上部,第二送风风道1122设置于第一侧壁11的下部;其中,第一风机出风口413朝上设置。
93.通过第一送风风道1121位于第二送风风道1122的上部,以使自第一送风风道1121吹出的气流作用于内胆1的上部空间,使自第二送风风道1122吹出的气流作用于内胆1的下部空间,从而与第一送风风道1121吹出的气流相互配合,对内胆1的内部空间进行制冷。
94.可选地,风轮42中心与第二蜗舌415形成的第二辅助连线l2与一垂线l3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20
°
,且小于或等于60
°
。或者,风轮42中心511与第二蜗舌415形成的第二辅助连线l2与一垂线l3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20
°
,且小于或等于40
°
。
95.这样,可以通过第二辅助连线l2与一垂线l3之间的夹角确定第二蜗舌415的设置位置,进一步的,根据第一辅助连线l1与第二辅助连线l2之间的夹角确定第一蜗舌412的设置位置,即,进一步实现了风机对第一送风风道1121和第二送风风道1122的精准送风。
96.可选地,第一辅助连线l1与第二辅助连线l2之间的夹角大于100
°
,且小于或等于140
°
。或者,第一辅助连线l1与第二辅助连线l2之间的夹角大于130
°
,且小于或等于140
°
。或者,第一辅助连线l1与第二辅助连线l3之间的夹角大于170
°
,且小于180
°
。
97.结合图1至图9所示,内胆1的第一侧壁1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送风风道1121和第二送风风道1122,以第一送风风道1121设置有第一风道送风口111,第二送风风道1122设置有第二风道送风口111。冷柜运行时,在风循环过程中,风机利用第一送风风道
1121和第二送风风道1122通过第一风道出口和第二风道出口往内胆1围合的内部空间输送制冷气流。当风压一定,由于冷风存在自然下沉,则对第一送风风道1121和第二送风风道1122的送风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成了影响柜体内部均温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本公开实施例中,风轮42中心分别与第一蜗舌412和第二蜗舌415形成第一辅助连线l1和第二辅助连线l2,将第一辅助连线l1与第二辅助连线l2之间的夹角设置为大于90
°
且小于180
°
,使风机可以分别通过第一风机出风口413和第二风机出风口416对第一送风风道1121和第二送风风道1122进行送风量的精准控制,进而实现对内部空间的送风量的精准控制,从而提升冷柜的均温性,提高冷柜的风冷效果,降低能耗。
98.本公开实施例中,将第一辅助连线l1与第二辅助连线l2之间的夹角设置为大于130
°
且小于或等于140
°
,且风轮42中心与第二蜗舌415形成的第二辅助连线l2与一垂线l3之间的夹角设置为大于或等于20
°
,且小于或等于40
°
。
99.结合图1至图8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风机,包括:蜗壳蜗舌组件41和风轮42,风轮42设置于蜗壳蜗舌组件41内;其中,风轮42与蜗壳蜗舌组件41的间距为h,h≥10mm。
100.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风机,风轮42设置于蜗壳蜗舌组件41内,蜗壳蜗舌组件41不仅起到固定风轮42的作用,还起到引导气流流向的作用。在化霜时,在自蒸发器腔流出的湿热气流流经风机的情况下,湿热气流不仅温度高于风机而且还携带水汽,通过风轮42与蜗壳蜗舌组件41的间距大于或等于10mm的结构设计,能够避免湿热气流流经风机时受到蜗壳蜗舌组件41的局部阻挡,从而避免湿热气流携带的水滴或形成的冷凝水留存在蜗壳蜗舌组件41内而引起结冰。
101.可选地,风轮42包括:多个地脚安装部,与蜗壳蜗舌组件41可拆卸连接;其中,一地脚安装部与蜗壳蜗舌组件41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h。
102.风轮42通过地脚安装部与蜗壳蜗舌组件41可拆卸连接。一般情况下,风轮42包括三个地脚安装部,三个地脚安装部呈等边三角形的结构布设,保证风轮42与蜗壳蜗舌组件4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103.风轮42还包括叶片,地脚安装部位于叶片边缘的外侧。通过地脚安装部与蜗壳蜗舌组件41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h,即大于或等于10mm,能够进一步地避免流经的气流携带的水滴或驱动的冷凝水受地脚安装部的阻碍,留存在蜗壳蜗舌组件41内。
104.在实际应用中,地脚安装部与蜗壳蜗舌组件41可通过紧固件连接。
105.可选地,风轮42包括第一地脚安装部421,蜗壳蜗舌组件41包括:第一蜗壳411;第一蜗舌412,与第一蜗壳411围限出第一风机出风口413;其中,第一蜗舌412与第一地脚安装部421的间距为h。
106.第一地脚安装部421与第一蜗舌412的局部相对设置。第一蜗舌412的一端与第一蜗壳411围限出第一风机出风口413,其另一端靠近风轮42设置,尤其是靠近第一地脚安装部421。在湿热气流流经第一蜗舌412的情况下,第一蜗舌412与第一地脚安装部421的间距较小的话,湿热气流容易被第一蜗舌412及第一地脚安装部421阻挡,从而导致携带的水滴或驱动的冷凝水留存易引起结冰的问题。故,通过将第一蜗舌412与第一地脚安装部421之间的间距设计为大于或等于10mm,能够有助于气流顺畅的流出第一风机出风口413,避免携带的水滴或驱动的冷凝水受阻留存导致结冰。
107.另外,第一蜗舌412与风轮42或第一地脚安装部421之间的间距远小于风轮42与第
一蜗壳411和第一蜗舌412的其它区域的间距。故,在第一蜗舌412与第一地脚安装部421的间距为h的情况下,风轮42与第一蜗壳411和第一蜗舌412的其它区域的间距均大于h,从而保证湿热气流的顺畅流动,避免受阻。
108.可选地,第一地脚安装部421位于风轮42的出风侧,且位于第一风机出风口413的气流流动路径上。
109.第一地脚安装部421位于风轮42的出风侧,且位于第一风机出风口413的气流流动路径上,故,将第一蜗舌412与第一地脚安装部421之间的间距设计为大于或等于10mm,能够有助于湿热气流顺畅的流出第一风机出风口413,避免湿热气流受到第一蜗舌412及第一地脚安装部421的双重阻碍,留存在蜗壳蜗舌组价内导致结冰。
11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提到的第一地脚安装部421与第一蜗舌412的间距,可以理解为第一地脚安装部421的外边缘与第一蜗舌412之间的最小距离。
111.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