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属于汽车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轮胎的自密封安全复合胶片。
背景技术:
2.充气轮胎以其卓越的减震性、较低的成本、长寿命而被广泛应用,但充气轮胎被扎刺后十分麻烦,轮胎漏气失压后影响正常行驶,需要及时更换备胎或补胎,更为严重的是,轮胎被扎刺后由于爆胎、偏移等引起的车祸比比皆是,极大影响人们的安全出行。
3.能够有效防止漏气的自密封轮胎多年前就已出现,通过将胶水均匀的分布在汽车轮轮胎的内表面,当汽车轮轮胎被扎破时,也会导致胶水被刺破而大量流出并部分汇聚在被刺破的缝隙处,从而起到自密封效果,根据不同的胶水的固化方式不同,胶水在溶剂挥发或水分子、氧气等的催化下固化,达到汽车轮轮胎防漏的目的。存在的问题是,被封装的液体胶水在大量流出后形成的大面积的硬化胶水会降低汽车轮轮胎的弹性,胶水在局部的过多汇聚可能还会造成车轮重心的偏离,影响驾驶体验,因此,此类自密封轮胎未能得以推广。
4.目前较为成熟的是采用粘胶状的复合橡胶喷涂(自密封胶料)在汽车轮轮胎的内表面,这对于轮胎的微小漏气具有很好的自密封效果,但是,自密封胶料的喷涂成本高,对于较为严重的刺扎漏气难以起到有效的自密封效果,并且,在汽车高速运行中,由于轮胎升温过高,自密封胶料在离心力作用下发生局部变形,导致胶料脱落、移位和堆积现象,给行车带来安全隐患;另外,此类自密封胶料通常耐老化性较差,难以在轮胎全寿命期保持有效的自密封效果。
5.专利号为2012104590846,名称为《一种自密封轮胎补漏胶水及其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轮胎安全升级的自密封轮胎补漏胶水,其组成及重量配比为:热塑性弹性体40~60%;增粘剂34~51%;增塑剂5~8%;防老剂和/或0.5~1.5%;填充剂:2~5%。利用汽车轮胎喷胶机,将该自密封轮胎补漏胶水喷涂于轮胎内壁,无需对轮胎内壁进行任何损伤性加工,仅对轮胎内壁进行去脱模剂清洗、干燥处理,将轮胎内壁全部或冠型体部分喷涂一层厚度大于3.5mm的自密封轮胎补漏胶水,即可使轮胎升级为能在低温-40℃至高温 120℃内正常运作,具有防弹、防漏、耐扎性能,应该说,这种自密封轮胎补漏胶水仍属于自密封胶料的范畴,仍然难以避开自密封胶料的普遍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成本低、方便更换、安全性佳的用于轮胎的自密封安全复合胶片。
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轮胎的自密封安全复合胶片,用于贴在轮胎内壁上形成自密封保护,包括依次设置的底板层、补缝液材料层和保护层,底板层用于附着在轮胎内壁上,补缝液材料层由多个均匀密布的储液装置构成,储液装置内封装有ab胶,包括呈三棱柱状壳体的破口装置以及分别设于破口装置两侧的第一储液囊和第
二储液囊,破口装置的底边与底板层粘接,第一储液囊和第二储液囊的顶部与保护层粘接;第一储液囊内封装a胶,第二储液囊内封装b胶,破口装置中空处为ab胶混合通道,破口装置的两侧边上加工有若干镂空的第一条纹,破口装置的底边加工有若干镂空的第二条纹;
8.所述破口装置的底边上侧并列设有若干对破口刺,每对破口刺各包括一个上部直径小于第一条纹宽度的第一破口刺和第二破口刺,第一破口刺和第二破口刺呈倒八字形设置,第一破口刺和第二破口刺分别对应于两侧的第一条纹设置,且第一破口刺和第二破口刺的上端斜伸至第一条纹内;轮胎被扎破时,在刺入物或轮胎局部隆起的作用下破口装置的底边被顶起,带动第一破口刺、第二破口刺上移并向两侧张开进一步伸入到第一条纹内,第一破口刺、第二破口刺分别刺破第一储液囊、第二储液囊导致胶液流出,a胶和b胶流入破口装置并在ab胶混合通道混合,随后流至刺入物造成的轮胎漏气处并逐渐固化,将漏气处封堵,达到快速防漏气的效果。
9.优选地,所述第一条纹和第二条纹不共面。
10.优选地,所述破口装置仅底部边缘与底板层粘接。
11.优选地,所述破口装置的底边上两角的角度之差不大于10
°
。
12.优选地,所述保护层采用低弹性或无弹性材料。
13.优选地,所述破口装置的底边采用弹性材料。
14.优选地,所述第一储液囊和第二储液囊呈梯形或三角形。
15.优选地,所述破口刺上沿长度方向设有沟槽。
16.优选地,所述破口装置的顶部和保护层间无间隙。
17.优选地,所述破口装置的顶部和保护层间存在间隙,第一储液囊和第二储液囊上部填充该间隙。
18.本发明的用于轮胎的自密封安全复合胶片,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9.1.补缝液材料层可较好的弥补自密封材料层的不足;补缝液材料层中,采用ab胶作为密封液,ab胶中的a胶和b胶分别封装,保存时间长,不易老化,ab胶固化后,可仍然保持一定弹性,是较好的密封材料;补缝液材料层和保护层也能对自密封材料层形成一定的隔绝保护,降低老化速度。
20.2.破口装置的设置,可将相邻的储液装置同时刺破,且能对a胶和b胶形成有效混合,混合均匀的ab胶可更多、更快、更好的固化。
21.3.储液装置的小型化设置,一次被扎只会造成几个储液装置中的胶液泄露,对轮胎重心的影响微小,也不会造成内表面大面积硬化;另外,由于补缝液材料层和保护层形成的支撑作用,自密封材料层也不容易发生胶料脱落、移位和堆积现象,安全更有保障。
22.4.第一储液囊和第二储液囊采用封包结构,储液装置可作为一个小的单元模块被生产出来,然后再将储液装置一个一个排铺在底板层上,然后再放置保护层即可,生产工艺简单,有利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23.5.相对于对于仅带有自密封材料层、只能够防止微小漏气的的自密封轮胎,本发明的轮胎对于较深的刺入伤害也能够起到一定的自密封效果。
24.6.安装使用方便,更换成本低。
附图说明
25.图1为一种用于轮胎的自密封安全复合胶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一种破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一种第一破口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中标号为:1-底板层,2-补缝液材料层,3-储液装置,31-破口装置,311-ab胶混合通道,312-第一条纹,313-第二条纹,314-沟槽,315-第一破口刺,316-第二破口刺,32-第一储液囊,33-第二储液囊,4-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30.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31.实施例1
32.如图1-3所示,一种用于轮胎的自密封安全复合胶片,用于贴在轮胎内壁上形成自密封保护,包括依次设置的底板层1、补缝液材料层2和保护层4,底板层用于附着在轮胎内壁上,底板层可采用橡胶等材料,补缝液材料层由多个均匀密布的储液装置3构成,储液装置内封装有ab胶,包括呈三棱柱状壳体的破口装置31以及分别设于破口装置两侧的第一储液囊32和第二储液囊33,破口装置的底边与底板层粘接,第一储液囊和第二储液囊的顶部与保护层粘接;第一储液囊内封装a胶,第二储液囊内封装b胶,破口装置中空处为ab胶混合通道311,破口装置的两侧边上加工有若干镂空的第一条纹312,破口装置的底边加工有若干镂空的第二条纹313;破口装置的两侧边上的第一条纹可对称布置,也可交错布置;一般来说,相对两斜边上的第一条纹交错布置更加有利于a胶和b胶的混合。
33.如图2所示,所述破口装置的底边上侧并列设有若干对破口刺,每对破口刺各包括一个上部直径小于第一条纹宽度的第一破口刺315和第二破口刺316,第一破口刺315和第二破口刺316呈倒八字形设置,第一破口刺和第二破口刺分别对应于两侧的第一条纹设置,且第一破口刺和第二破口刺的上端斜伸至第一条纹内,在车辆正常行驶中,即便第一储液囊和第二储液囊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出现形变,由于破口装置的阻挡也不会碰到破口刺;轮胎在行驶中压到石块等情况也只会造成轮胎内壁较小的形变,一般也不会造成破口刺过度位移扎破储液囊;轮胎被扎破时,在刺入物或轮胎局部隆起的作用下破口装置的底边被顶起,带动第一破口刺、第二破口刺上移并向两侧张开进一步伸入到第一条纹内,第一破口刺、第二破口刺分别刺破第一储液囊、第二储液囊导致胶液流出,a胶和b胶流入破口装置并在ab胶混合通道311混合,随后流至刺入物造成的轮胎漏气处并逐渐固化,将漏气处封堵,达到快速防漏气的效果。a胶和b胶若不能较为充分的混合,会影响固化时间,第一条纹和第二条纹的设置有助于a胶和b胶更加充分的混合。
34.所述第一条纹和第二条纹不共面,即第一条纹和第二条纹错位布置,这样既有利于在破口装置的底边上放置破口刺,也有利于混合后的a胶和b胶流经第二条纹后再次混合后,进一步促使a胶和b胶混合均匀。
35.所述破口装置仅底部边缘与底板层粘接,刺入物刺破轮胎时,存在刺入物刺破轮
胎和底板层,然后将破口装置的底边顶起(或形成挤压)的情况,此时若破口装置的底边与底板层全面粘接,则不利于破口装置的底边局部脱离底板层产生更大的形变,而破口装置仅底部两侧或四周边缘与底板层粘接,则有利于破口装置的底边产生更大的形变,从而使第一破口刺、第二破口刺完成刺破;另外,破口装置仅底部边缘与底板层粘接,会使被顶起的破口装置的底边与底板层之间产生缝隙,也方便混合后的胶液经第二条纹向轮胎一侧流动。
36.所述破口装置的底边上两角的角度之差不大于10
°
,不同的a胶和b胶可能在最佳配比上有差异,因此第一储液囊和第二储液囊的大小可不同,通过破口装置的底边上两角的角度(或两斜边的倾斜角度),来改变和适应破口装置两侧用于容纳第一储液囊和第二储液囊的空间。
37.所述保护层采用低弹性或无弹性材料,保护层材料还应具有一定的支撑性,可采用塑料、无纺布等,轮胎被扎破时,保护层相应处不至于产生过多的形变,对第一储液囊和第二储液囊形成挤压效果,使第一破口刺、第二破口刺的刺破效果更好。
38.所述破口装置的底边采用弹性材料。破口装置主体可采用硬质橡胶,第一破口刺、第二破口刺可采用相对更硬的塑料,但实际生产中此类结构的工艺成本较高,因此,破口装置采用具有一定回弹性和韧性的塑料注塑而成是更为实际的办法。
39.所述第一储液囊和第二储液囊呈梯形或三角形,以较好的适应破口装置和保护层之间的空间。
40.如图3所示,所述破口刺上沿长度方向设有沟槽314。第一储液囊和第二储液囊采用容易被破口刺刺破的薄膜材料,刺破后,第一储液囊和第二储液囊中的胶液能够顺利的沿沟槽流出,加快胶液的释放。
41.所述破口装置的顶部和保护层间无间隙。
42.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漏气时轮胎内气体由内向外泄,即便保护层被刺破,也不会导致胶液过多溢出到保护层表面。被扎时,有可能出现轮胎被扎破,但由于被刺破的位置离破口装置的底边中心处较远,导致破口装置的底边无法产生足够的形变,进而造成第一储液囊和第二储液囊无法被刺破的情况,因此,储液装置应尽量做的小一些,减少破口装置的底边长度,使轮胎被扎破时造成周围几个储液装置的胶水流出,提高自密封、防漏气效果。
43.实施例2
44.与实施例1类似,其区别之处在于,所述破口装置的顶部和保护层间存在间隙,第一储液囊和第二储液囊上部填充该间隙,此时第一储液囊和第二储液囊可存储更多的胶液。
45.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实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