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上救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式防盗型救生装置。
背景技术:
2.鉴于水上活动具有危险性的特征,从事水上活动做到防患未然至关重要,救生圈作为水上救生的常用设备,一旦发生人员落水,一个小小的救生圈便能救起一人或多人的生命,为了防止渠道或者水库内突发溺水事件,需要一些渠道或者水库附近放置救生圈,这些救生圈多是挂在墙上或直接摆放在地上,有的也设置在渠道或水库周围的防护栏上,当发生人员溺水的险情时,可就近取下,用于进行应急救援。
3.经查公开(公告)号:cn207045642u,公开了可装配救生圈,此技术中公开了“该救生圈本体上开设有若干环形凹槽,该环形凹槽内嵌设有自亮浮灯,嵌设有自亮浮灯的环形凹槽与该救生圈本体形成一完整的环形结构”等技术方案,具有能够克服夜间和极端天气下对搜救目标难以发觉的难题等技术效果;
4.但是,由于渠道的长度多较长,而水库的面积也较大,因此需要设置的用于救援的救生圈的个数也较多,若设置的救生圈之间间隔的距离较远或者设置的数量较少,一旦发生危险,救援人员不能及时的拿取救生圈,这就可能耽误宝贵的救援时间,并且由于社会上人员的素质不一,设置的救生圈数量较多,又难免出现救生圈丢失的问题,因此目前尚缺乏一种能够以较少的救生圈数量覆盖较大救援范围,并且能够避免救生圈丢失的装置;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中提出一种新式防盗型救生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6.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式防盗型救生装置,如有溺水事件发生,巡查人员可以选取距离较近的救生圈,沿着轨道移动至溺水附近位置使用,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渠道内突发溺水事件,而且可以防止放置的救生圈等设施丢失。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式防盗型救生装置,包括若干个等距分布的支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支架上的救援组件;
8.所述救援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外侧壁顶端的u形结构的第一滑轨和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滑轨上表面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下表面远离所述第一滑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u形结构的第二滑轨,所述第一滑轨和所述第二滑轨之间设置有u形结构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滑轨和所述第二滑轨接触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下表面中央位置处固定连接有t形结构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下方设置有救生圈,所述救生圈和所述固定件之间设置有钢丝绳,所述钢丝绳的一端和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钢丝绳另一端设置有一体成型的吊环,该吊环和所述救生圈上的连接环相连接。
9.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式防盗型救生装置优选的,所述救生圈上设置有用于容纳该连接环的容纳孔,该连接环是由一个“双环”形式的单片金属制成的,该连接环的任一端都可以撬开,以便插入所述钢丝绳上的该吊环,并使该吊环沿着螺旋滑动,直到它完全接合
到该连接环上。
10.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式防盗型救生装置优选的,所述连接件的两侧均通过转轴a转动连接有第一滑轮,位于两侧的所述第一滑轮分别在所述第一滑轨和所述第二滑轨的内侧壁滑动。
11.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式防盗型救生装置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两端均设置有一体成型的折板,所述折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滑轨和所述第二滑轨接触连接。
12.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式防盗型救生装置优选的,还包括稳定组件,所述稳定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滑轨下表面的限位板和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件两侧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通过转轴c转动连接有第二滑轮,所述第二滑轮和所述限位板接触连接。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在此装置上设置了救援组件,用户通过此救援组件,在有溺水事件发生的时候,巡查人员可以选取距离较近的救生圈,沿着轨道移动至溺水附近位置使用,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渠道内突发溺水事件,而且可以防止放置的救生圈等设施丢失,并且在此机构上加入了稳定组件,可以提高救生圈移动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件、钢丝绳和救生圈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板和折板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限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钢丝绳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1.图中:
22.1、支架;
23.2、救援组件;21、第一滑轨;22、固定板;23、第二滑轨;24、连接件;25、第一滑轮;26、固定件;27、钢丝绳;28、救生圈;29、折板;
24.3、稳定组件;31、限位板;32、连接板;33、第二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实施例1
27.一种新式防盗型救生装置,包括若干个等距分布的支架1。
28.本实施方案中:现有的装置{公开(公告)号}:cn207045642u,公开了可装配救生圈28,关于此现有的救生圈28主体,本技术进行进一步改进,详情参阅下文公开技术;为解决此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如上文背景技术公开的“但是,由于渠道的长度多较长,而
水库的面积也较大,因此需要设置的用于救援的救生圈28的个数也较多,若设置的救生圈28之间间隔的距离较远或者设置的数量较少,一旦发生危险,救援人员不能及时的拿取救生圈28,这就可能耽误宝贵的救援时间,并且由于社会上人员的素质不一,设置的救生圈28数量较多,又难免出现救生圈28丢失的问题,因此目前尚缺乏一种能够以较少的救生圈28数量覆盖较大救援范围,并且能够避免救生圈28丢失的装置”,结合使用而言,此问题显然是现实存在且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鉴此,为解决此技术问题,在本技术文件上加入了救援组件2和稳定组件3。
29.如图1-5所示:
30.还包括安装在支架1上的救援组件2;救援组件2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架1外侧壁顶端的u形结构的第一滑轨21和固定连接在第一滑轨21上表面的固定板22,固定板22下表面远离第一滑轨2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u形结构的第二滑轨23,第一滑轨21和第二滑轨23之间设置有u形结构的连接件24,连接件24分别与第一滑轨21和第二滑轨23接触连接,连接件24的下表面中央位置处固定连接有t形结构的固定件26,固定件26的下方设置有救生圈28,救生圈28和固定件26之间设置有钢丝绳27,钢丝绳27的一端和固定件26固定连接,钢丝绳27另一端设置有一体成型的吊环,该吊环和救生圈28上的连接环相连接。
31.本实施方案中:在有溺水事件发生的时候,巡查人员可以选取距离较近的救生圈28,通过移动救生圈28,使救生圈28通过钢丝绳27带动固定件26移动,并带动连接件24移动,从而使连接件24在第一滑轨21和第二滑轨23内移动,从而可沿着轨道移动至溺水附近位置使用,这样可以防止渠道内突发溺水事件,利用钢丝绳27可以防止放置的救生圈28等设施丢失。
32.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救生圈28上设置有用于容纳该连接环的容纳孔,该连接环是由一个“双环”形式的单片金属制成的,该连接环的任一端都可以撬开,以便插入钢丝绳27上的该吊环,并使该吊环沿着螺旋滑动,直到它完全接合到该连接环上。
33.本实施方案中:通过将连接环的任一端都可以撬开,以便插入钢丝绳27上的吊环,并使吊环沿着螺旋滑动,直到吊环和连接环脱离接触,即可取下救生圈28,使用后,反向操作即可重新将救生圈28复位。
34.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连接件24的两侧均通过转轴a转动连接有第一滑轮25,位于两侧的第一滑轮25分别在第一滑轨21和第二滑轨23的内侧壁滑动。
35.本实施方案中:利用设置的第一滑轮25在第一滑轨21和第二滑轨23内滑动,可使连接件24的移动更方便,降低移动板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36.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固定板22的两端均设置有一体成型的折板29,折板29分别与第一滑轨21和第二滑轨23接触连接。
37.本实施方案中:通过设置的在固定板22两端的折板29,可对第一滑轮25的移动距离限位,使第一滑轮25和连接件24等机构在两个折板29之间移动。
38.更进一步而言:
39.该新式防盗型救生装置,还包括稳定组件3,稳定组件3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一滑轨21下表面的限位板31和固定连接在固定件26两侧的连接板32,连接板32通过转轴c转动连接有第二滑轮33,第二滑轮33和限位板31接触连接。
40.本实施方案中:通过安装在连接板32上的第二滑轮33在限位板31上滑动,可进一
步增加救生圈28移动的稳定性。
4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有溺水事件发生的时候,巡查人员可以选取距离较近的救生圈28,通过移动救生圈28,使救生圈28通过钢丝绳27带动固定件26移动,并带动连接件24移动,从而使连接件24在第一滑轨21和第二滑轨23内移动,从而可沿着轨道移动至溺水附近位置使用,这样可以防止渠道内突发溺水事件,利用钢丝绳27可以防止放置的救生圈28等设施丢失,通过将连接环的任一端都可以撬开,以便插入钢丝绳27上的吊环,并使吊环沿着螺旋滑动,直到吊环和连接环脱离接触,即可取下救生圈28,使用后,反向操作即可重新将救生圈28复位,利用设置的第一滑轮25在第一滑轨21和第二滑轨23内滑动,可使连接件24的移动更方便,降低移动板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通过安装在连接板32上的第二滑轮33在限位板31上滑动,可进一步增加救生圈28移动的稳定性。
4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