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属于桅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倒伏装置及桅杆。
背景技术:
2.桅杆作为船舶的附属设备之一,用于架设探测设备、安装信号灯及悬挂旗帜等。在船舶内河航行通过桥梁或遇到复杂海况等情况下,有着将桅杆倒伏及倾倒角度控制的需求。
3.现有桅杆为了实现倒伏,通常需要在桅杆一侧布置连杆机构,使连杆机构倾斜支撑桅杆的杆壁以保持桅杆竖直,同时布置驱动设备驱动连杆机构带动桅杆倒伏或单纯依靠手动转动连杆机构及桅杆。
4.然而,斜支撑的连杆机构配合驱动设备的结构较为复杂,需要占用较多空间且装配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5.实用新型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倒伏装置,旨在解决桅杆倒伏结构复杂、占用空间较多且装配麻烦的问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上述倒伏装置的桅杆。
6.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一种倒伏装置,用于驱动桅杆倒伏,包括:
7.基座,所述基座包括用于承托所述桅杆的承托部;
8.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桅杆的端部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且所述连接件的一端铰接所述基座;
9.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包括相互连接的主体部和驱动部,所述主体部铰接所述基座,所述驱动部铰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所述驱动部用于沿所述主体部伸缩并驱动所述连接件转动,以使所述桅杆竖直或贴合所述承托部。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还包括相对所述承托部设置的承转部,所述连接件的一端铰接所述承转部;
11.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有引导件,且所述驱动部铰接所述引导件。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至少两间隔设置的连接片,且所述承转部和至少两所述连接片沿所述桅杆的径向依次设置;
13.所述引导件依次贯穿连接至少两所述连接片,且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引导件的铰接端位于至少两所述连接片之间。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导件设置为贯穿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引导轴,且所述驱动部铰接所述引导轴,所述引导轴的一端朝向所述承转部延伸,且所述承转部设置有用于供所述引导轴端部滑移的限位导槽;
15.所述限位导槽包括沿所述引导轴端部滑移方向设置的两槽端壁,所述桅杆竖直时,所述引导轴贴合其中一所述槽端壁;和/或,
16.所述桅杆贴和所述承托部时,所述引导轴贴合另一所述槽端壁。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槽端壁设置有用于供所述引导件抵贴的缓冲垫。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导轴朝向所述限位导槽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有引导块,且所述引导轴通过所述引导块沿所述限位导槽滑移,所述引导轴的另一端连接有限位块,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引导块和所述限位块之间。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导块和所述限位导槽的槽底壁之间设置为磁吸连接。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导块和所述引导轴螺纹连接。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承托部设置有用于承托所述桅杆的弹性垫。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承托部和所述弹性垫其中一个开设有滑槽,另一个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承托部和所述弹性垫通过所述滑槽和所述滑块可拆卸连接。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桅杆,包括上述的倒伏装置。
24.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简化桅杆支撑、倒伏结构,灵活控制桅杆倒伏并可承托桅杆,有利于控制桅杆倾倒角度,方便桅杆附件的安装和更换。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倒伏装置及连接桅杆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倒伏装置的局部视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桅杆倒伏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倒伏装置及连接桅杆并倒伏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倒伏装置沿驱动部伸缩方向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图5中基座沿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2.图7是图6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1、倒伏装置;10、基座;100、承托部;101、承转部;102、基板;103、限位导槽;1030、槽端壁;104、缓冲垫;105、滑槽;106、弹性垫;1060、滑块;11、连接件;110、连接片;12、驱动件;120、主体部;121、驱动部;13、引导件;130、引导轴;131、引导块;1310、螺帽;132、限位块;2、桅杆;20、铰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
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至少一个指可以为一个、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倒伏装置。
37.实施例1:
38.参照图1、图2和图3,一种倒伏装置1包括基座10、连接件11和驱动件12。
39.其中,本实施例中,基座10包括基板102和设置在基板102顶面的承托部100及承转部101,承托部100及承转部101均采用板件,承托部100的板面平行于基板102的长度方向并和承转部101的板面相互垂直,承托部100、承转部101及基板102可焊接固定、一体成型等。
40.连接件11包括间隔设置的两连接片110,且承转部101和两连接片110沿桅杆2的径向依次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片110可采用仅为一片或大于两片的方案,在此不再赘述。连接片110沿平行于承转部101板面倾斜朝向承托部100一侧延伸,两连接片110的顶端固定连接桅杆2,同时两连接片110的顶部相对贯穿固定有铰接轴20,两连接片110通过铰接轴20铰接承转部101,实现桅杆2可绕铰接轴20轴线转动。
41.两连接片110的底部相对可拆卸穿设有引导件13,引导件13可设置为销轴。
42.驱动件12包括相互连接的主体部120和驱动部121,主体部120铰接承托部100朝向承转部101的板面,驱动部121铰接引导件13,且驱动部121的铰接端位于两连接片110之间。通过两连接片110形成对驱动部121的限位,提高驱动部121和引导件13的连接稳定性。
4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驱动件12可采用行星电动丝杆设备,即驱动部121为丝杆件,而其他部件如伺服电机、行星机构等集合为主体部120,行星电动丝杆设备通过伺服电机驱动行星丝杆作直线运动,从而实现丝杆件推动引导件13、连接件11并带动桅杆2在竖直平面内旋转,同时伺服电机可控制转动圈数,实现精确控制桅杆2转动角度。
44.除此以外,驱动件12还可采用气缸、液压缸和其他电动推杆件等,在此不再赘述。
45.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预先将桅杆2固定连接连接件11,并通过铰接轴20使连接件11及桅杆2铰接承转部101;将主体部120铰接承托部100,将引导件13穿接两连接片110,在此过程中同时使引导件13穿接驱动部121的端部,使驱动部121铰接引导件13并置于两连接片110之间;控制驱动件12,使驱动部121沿主体部120伸缩,在本实施例中,驱动部121收缩状态下桅杆2保持竖直状态,驱动部121伸长过程中,桅杆2朝向承托部100一侧倒伏,最终桅杆2可由承托部100承托,简化了桅杆2转动结构,提高桅杆2倒伏的便捷性。
46.实施例2:
47.参照图4至图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引导件13设置为贯穿连接连接件11的引导轴130,驱动部121铰接引导轴130,引导轴130的一端朝向承转部101延伸并可拆卸连接有引导块131,引导轴13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32,两连接片110位于引导块131和限位块132之间。本实施例中,限位块132和引导轴130螺纹连接,即限位块132朝向引导轴130的端部预设为螺帽1310,对应的引导轴130的端部设置相配合的外螺纹,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块132也可以开槽并与引导轴130端部卡接等,在此不再赘述。
48.承转部101朝向引导块131的板面设置有限位导槽103,引导块131在限位导槽103内绕铰接轴20转动,限位导槽103整体为与引导块131运动轨迹相契合的弧形槽。限位导槽103包括两槽端壁103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桅杆2竖直时,引导块131贴合远离承托部100一侧的槽端壁1030,桅杆2倒伏并由承托部100承托时,引导块131贴合另一槽端壁1030。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为仅在桅杆2竖直状态、倒伏状态下引导块131贴合槽端壁1030。
49.引导块131和限位导槽103的槽底壁之间设置为磁吸连接,具体的,承转部101可为铁质板材,对应引导块131可采用磁铁,使引导块131可吸附在限位导槽103内并不影响引导块131沿限位导槽103滑移。在拆卸过程中,引导轴130与引导块131分离后,引导块131可稳定吸附在承转部101上,避免脱落造成丢失等问题,同时承转部101和引导块131的磁吸结构辅助限位块132沿限位导槽103稳定滑移。
50.在此基础上,槽端壁1030设置有供引导块131抵贴的缓冲垫104,为了方便安装,缓冲垫104可采用整体橡胶圈嵌入并贴合限位导槽103的槽周壁,以此覆盖两槽端壁1030。在桅杆2竖直或倒伏过程中,限位导槽103本身限制引导块131运动范围,从而对桅杆2的运动位置进行限位,桅杆2竖直或倒伏时,引导块131先抵贴缓冲垫104,有利于降低桅杆2本身与承托部100发生的碰撞,提高对桅杆2及承托部100的保护。
51.承托部100的顶端沿自身长度方向开设有滑槽105,承托部100的顶端设置有用于承托桅杆2的弹性垫106,对应的弹性垫10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滑块1060,承托部100和弹性垫106通过滑槽105和滑块1060可拆卸连接。具体的滑槽105本实施例中为燕尾槽结构,对应滑块1060为燕尾块结构。
52.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将引导块131预先吸附在限位导槽103内,连接引导轴130、连接片110和驱动部121过程中,旋转引导轴130即可与引导块131的螺帽1310螺纹连接,驱动桅杆2运动过程中,引导块131可抵贴限位导槽103两端的缓冲垫104,从而减缓桅杆2和承托部100之间的直接冲击,在此基础上,可根据需要在承托部100顶端加装弹性垫106,弹性垫106的高度尺寸可调节桅杆2倾倒的最终角度,同时进一步降低桅杆2倾倒后与承托部100间的冲击。
53.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桅杆2。
54.参照图1,一种桅杆2包括上述的倒伏装置1,桅杆2竖直状态下底端与连接件11的顶端固定连接。
55.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倒伏装置及桅杆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