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模式小水线面船的制作方法-j9九游会真人

文档序号:34952272发布日期:2023-07-29 11:30阅读:30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模式小水线面船。


背景技术:

2.小水线面船是指一种水线面积小,且由水下潜水体和水上箱体,中间有流线型支柱连接起来的船舶,现在小水线面船分为单支柱小水线面船和多支柱小水线面船,单支柱小水线面船是一种传统小水线面船船型,该船型具有耐波性能好、螺旋桨效率高、水下噪音低等优势,在多种涉海领域应用较为广泛,例如航运、风电运维、引航、水声监测;而多支柱小水线面船是近年来一种新型小水线面船船型,该船型在船体水面位置开设有多个较大面积的洞,当遇到横浪时,横浪更容易穿洞而过,所以该船型所受浪产生的扰动更小,进而其受浪摇动角度更小,稳性更好,但多支柱小水线面船在高速航行时兴波较大,因而快速性能一般,仅在某些涉海领域如风电运维、引航有一定的应用。
3.现有的小水线面船不能对单支柱船型模式和多支柱船型模式进行快速高效切换,仅能够使用其中一种船型模式,单支柱船型模式或多支柱船型模式,进而导致应用场景比较单一,降低了小水线面船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由于现有小水线面船无法进行双模式切换而导致小水线面船的实用性降低的缺陷。
5.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模式小水线面船,包括:
6.第一潜体,设置在船体的一端,所述第一潜体设置有过浪孔,所述过浪孔设置有转动组件;
7.第二潜体,设置在船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潜体设置有过浪孔,所述过浪孔设置有转动组件;
8.连接桥,所述连接桥一端与所述第一潜体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潜体连接;
9.驱动机构,设置在船体机舱内,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转动组件连接;
10.在所述驱动机构作用下,所述转动组件具有小水线面船处于单支柱模式的竖直状态以及小水线面船处于多支柱模式的水平状态,所述小水线面船通过驱动所述转动组件对小线面船的双模式进行切换。
11.可选地,所述第一潜体包括:
12.第一支柱体,与所述连接桥的一端连接;
13.第一片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柱体的底端,所述第一片体设置在水线下方。
14.可选地,所述第二潜体包括:
15.第二支柱体,与所述连接桥的另一端连接;
16.第二片体,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柱体的底端,所述第二片体设置在水线下方。
17.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柱体和第二支柱体上设置有多个过浪孔,所述过浪孔上设置
有转动组件。
18.可选地,所述过浪孔设置在水线上,所述过浪孔上部设置在水线上方,下部设置在水线下方。
19.可选地,所述转动组件是由多个转动格栅构成的,所述转动格栅具有小水线面船处于单支柱模式的竖直状态以及小水线面船处于多支柱模式的水平状态。
20.可选地,所述转动格栅呈矩形状,所述转动格栅处于水平状态时适于提高船舶的稳性。
21.可选地,所述转动格栅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
22.可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23.传动组件,与所述转动组件连接;
24.电机,与所述传动组件连接。
25.可选地,所述电机与船舶驾驶室的操作板连接,所述操作板适于对所述转动组件的水平状态和竖直状态进行切换操作。
26.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27.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模式小水线面船,包括第一潜体、第二潜体、连接桥以及驱动机构,所述第一潜体设置在船体的一端,所述第一潜体设置有过浪孔,所述过浪孔设置有转动组件;所述第二潜体设置在船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潜体设置有过浪孔,所述过浪孔设置有转动组件;所述连接桥一端与所述第一潜体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潜体连接;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船体机舱内,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转动组件连接;在所述驱动机构作用下,所述转动组件具有小水线面船处于单支柱模式的竖直状态以及小水线面船处于多支柱模式的水平状态,所述小水线面船通过驱动所述转动组件对小线面船的双模式进行切换。
28.现有的小水线面船不能对单支柱船型模式和多支柱船型模式进行快速高效切换,仅能够使用其中一种船型模式,单支柱船型模式或多支柱船型模式,进而导致应用场景比较单一,降低了小水线面船的实用性。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所述驱动机构将所述转动组件转动到水平状态,所述小水线面船处于多支柱模式,将所述转动组件转动到竖直状态,所述小水线面船处于单支柱模式,进而所述小水线面船能够进行单支柱和多支柱模式切换,提高了所述小水线面船的实用性。
29.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模式小水线面船,所述转动组件是由多个转动格栅构成的,所述转动格栅呈矩形状,所述转动格栅具有小水线面船处于单支柱模式的竖直状态以及小水线面船处于多支柱模式的水平状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转动格栅呈矩形状,当所述转动格栅转动到水平位置时,所述转动格栅能够对所述小水线面船起到减摇作用,同时提高所述小水线面船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侧视图;
32.图2为本实用新型a-a截面结构示意图;
33.图3为本实用新型处于单支柱模式时b-b截面结构示意图;
34.图4为本实用新型处于多支柱模式时b-b截面结构示意图;
35.图5为本实用新型过浪孔结构示意图。
36.实施例中附图标记说明:
37.1、第一潜体;2、第二潜体;3、连接桥;4、驱动机构;5、过浪孔;6、转动组件;
38.11、第一支柱体;12、第一片体;
39.21、第二支柱体;22、第二片体;
40.41、传动组件;42、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4.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45.实施例
46.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模式小水线面船,包括第一潜体1、第二潜体2、连接桥3以及驱动机构4,所述第一潜体1设置在船体的一端,所述第一潜体1设置有过浪孔5,所述过浪孔5设置有转动组件6;所述第二潜体2设置在船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潜体2设置有过浪孔5,所述过浪孔5设置有转动组件6;所述连接桥3一端与所述第一潜体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潜体2连接;所述驱动机构4设置在船体机舱内,所述驱动机构4与所述转动组件6连接;在所述驱动机构4作用下,所述转动组件6具有小水线面船处于单支柱模式的竖直状态以及小水线面船处于多支柱模式的水平状态,所述小水线面船通过驱动所述转动组件6对小线面船的双模式进行切换。
47.现有的小水线面船不能对单支柱船型模式和多支柱船型模式进行快速高效切换,仅能够使用其中一种船型模式,单支柱船型模式或多支柱船型模式,进而导致应用场景比较单一,降低了小水线面船的实用性。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所述驱动机构4将所述
转动组件6转动到水平状态,所述小水线面船处于多支柱模式,将所述转动组件6转动到竖直状态,所述小水线面船处于单支柱模式,进而所述小水线面船能够进行单支柱和多支柱模式切换,提高了所述小水线面船的实用性。
48.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潜体1包括第一支柱体11和第一片体12,所述第一支柱体11与所述连接桥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片体12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柱体11的底端,所述第一片体12设置在水线下方,也就是说,所述第一片体12浸没在水中。
49.具体地,所述第二潜体2包括第二支柱体21和第二片体22,所述第二支柱体21与所述连接桥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片体22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柱体21的底端,所述第二片体22设置在水线下方,即所述第二片体22浸没在水中。
5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柱体11和第二支柱体21上对应设置有多个过浪孔5,所述过浪孔5上设置有转动组件6。当然,本实施例对所述过浪孔5的设置数量不进行限定,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所述过浪孔5的设置数量进行改变,只要能够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即可。
51.进一步地,所述过浪孔5设置在水线上,未完全浸没在水中,所述过浪孔其中一部分设置在水线上方,另一部分设置在水线下方。
52.具体地,所述转动组件6是由多个转动格栅构成的,所述转动格栅具有小水线面船处于单支柱模式的竖直状态以及小水线面船处于多支柱模式的水平状态。也就是说,当所述转动格栅转动到竖直状态时,所述小水线面船处于单支柱模式,如图3所示;当所述转动格栅转动到水平状态时,所述小水线面船处于多支柱模式,如图4所示。当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多支柱模式为双支柱模式。另外,本实施例对所述转动格栅的设置数量不进行限定,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所述转动格栅的设置数量进行改变,只要能够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即可。
53.进一步地,所述转动格栅呈矩形状,所述转动格栅处于水平状态时适于提高船舶的稳性。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转动格栅呈矩形状,当所述转动格栅转动到水平位置时,所述转动格栅能够对所述小水线面船起到减摇作用,同时提高所述小水线面船的稳定性。
54.进一步地,所述转动格栅与所述驱动机构4连接,通过驱动机构4将所述转动格栅进行转动,能够对所述小水线面船的单支柱模式和双支柱模式进行切换。
55.具体地,所述驱动机构4包括传动组件41和电机42,所述传动组件41与所述转动组件6连接;所述电机42与所述传动组件41连接,所述电机42适于为所述转动格栅提供动力。
56.进一步地,所述电机42与船舶驾驶室的操作板连接,所述操作板适于对所述转动组件的水平状态和竖直状态进行切换操作。所述操作板分别与gps、行程仪以及船舶姿态仪通讯连接,能够通过gps、行程仪以及船舶姿态仪监测船舶的航速和姿态。所述操作板上设置有自动和手动旋钮,当旋钮旋转到手动模式时,所述小水线面船设置为双支柱模式后,所述转动格栅在所述电机42的驱动下转动到水平状态,横浪能够穿过所述转动格栅,进而保证了所述小水线面船的减摇性能;所述小水线面船设置为单支柱模式后,所述转动格栅在所述电机42的驱动下转动到竖直状态,进而能够使所述小水线面船具有更好的快速性能。
57.当旋钮旋转到自动模式时,所述操作板能够根据gps和行程仪监测到船舶的航速,同时也能够根据船舶姿态仪监测船舶的姿态,在船舶处于高速航行时,所述转动格栅自动
转动到竖直位置,以便减小船舶阻力,进而保证船舶的快速性能,此时所述小水线面船处于单支柱模式;在船舶姿态仪监测到倾角过大超过船舶安全值时,所述转动格栅自动转动到水平位置,进而提升船舶的耐波性能和减摇性能,此时所述小水线面船处于多支柱模式。
5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模式小水线面船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59.当所述小水线面船处在单支柱模式时,所述电机42驱动所述传动组件41,使所述转动组件6转动到竖直位置,进而使所述小水线面船具有更好的快速性能;当所述小水线面船处在多支柱模式时,所述电机42驱动所述传动组件41,使所述转动组件6转动到水平位置,进而使所述小水线面船具有更好的耐波性能和减摇性能。
60.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