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线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拉线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2.拉线是对立杆装置,如电线杆、通讯线架、架空管线、大棚等装置,进行加固的斜拉索。由于,此类装置经常架设在城市的草木隔离带、郊区农田、山林丛野等地方,动植物容易通过攀援拉线,影响立杆装置上的设备安全。因此一般都通过拉线保护装置来进行保护,其管体有很强的绝缘性能、抗高温与严寒、不易变形与破裂、安装快捷方便、使用年限长。
3.现有拉线防护技术主要为2种:
4.静态防护:在拉线上安装防护罩、球型罩、反光罩。通过阻断植物的生长路线保护拉线安全。这种技术的主要问题在于,植物容易逾越静态防护装置,逾越该装置成为植物的攀附点,导致成团生长,危害更大。
5.动态防护:在拉线上套用动力切割装置,利用电机或风力,带动刀片切割植物,阻断其生长,也可以阻隔、阻吓沿着拉线往上攀爬的小动物,如蛇、鼠、松鼠等。
6.但市场上运用该技术的拉线保护装置会存在几类问题:
7.由于拆装拉线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而大部分该类型装置只能套装,不能扣装,导致该类装置常常只能在拉线初装过程中套入拉线中,不能对已安装的拉线加装(如公开号为cn112352568a、cn211776320u),即便是可以后续加装,但也是通过螺丝螺栓紧固,不方便安装(如公开号为“cn210947978u 拉线保护套”,采用的是螺丝螺栓紧固连接而非扣合连接)。
8.2、部分技术采用的是电机驱动类装置来驱动叶片。如公开号为cn115735595a 一种防止拉线藤蔓植物攀爬的装置,就是将其电能转化为动能进行切割,但电流经过时会产生电场、磁场等,容易影响立杆装置上的电力和通讯设备,甚至存在漏电和污染环境的风险。
9.3、市场上也存在采用风力驱动来驱动叶片,其部分装置带尖刺式、刀式结构,如公开号为cn204681953u 一种风驱式电杆塔拉线自动除藤蔓装置,其通过风力涡轮叶片上均设置有若干个刀片,存在切割叶片的效果,但部分风力驱动装置由于风叶设计不合理,驱动效率不高,部分装置带尖刺式、刀式结构,存在刺伤、掉落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10.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拉线保护装置。
11.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j9九游会真人的解决方案是:
12.一种拉线保护装置,包括:定位卡管、轴承装置及旋转装置,定位卡管包括第一卡管及第二卡管,第一卡管及第二卡管通过卡扣扣合围成可供拉线贯穿的孔道,定位卡管中部设置有若干卡槽,卡槽上安装有轴承装置,轴承装置上套有若干内部轴承,若干内部轴承
组成整体并在外部安装有一旋转装置。
13.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旋转装置由风力驱动叶及防护罩组成,风力驱动叶通过扣合方式连接在防护罩的上部。
14.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风力驱动叶为对扣式风力驱动叶,风力驱动叶为螺旋状;防护罩为对扣式防护罩,防护罩上设置有尖刺鳍样; 风力驱动叶及防护罩通过对扣方式组合为具有中空结构的旋转装置,旋转装置安装在内部轴承的外周,组合后旋转装置可绕内部轴承整体旋转。
15.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轴承装置为中空圆柱状,包括第一轴承壳及第二轴承壳,第一轴承壳及第二轴承壳通过扣合方式连接并套合在定位卡管的卡槽中。
16.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轴承装置上部安装有轴承套柱,内部轴承,分别套至轴承套柱上。
1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轴承套柱与内部轴承均有4个,以中心对称形式分布在轴承装置的上部。
18.本技术的原理是:在拉线上无损安装对扣轴承作为核心顺滑装置,然后在其上安装对扣式螺旋风叶和对扣式尖刺鳍样防护罩,形成一体的螺旋兜风结构,在无风状态下防护罩起到静态隔离动植物攀援路线,在有风状态下带动防护罩高速转动打落攀援的动植物,同时其转动起到驱鸟的效果。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0.①
本实用新型定位卡管、轴承装置、螺旋式风叶驱动叶以及防护罩皆采用对扣式的安装方式,即通过公扣与母扣扣合逐一对扣组合包裹拉线,可以在保持拉线不松脱、不破坏、不影响拉线结构及功能的前提下进行对扣式快速、无损安装,提高装置的实用性。
21.②
本实用新型采用风力驱动叶通过扣合方式连接在防护罩的上部,风力驱动叶为对扣式螺旋式风力驱动叶,避免了在动态防护中使用电能转化为动能进行切割时产生电场、磁场而影响立杆装置上的电力和通讯设备的技术缺陷。
22.③
本实用新型采用防护罩为对扣式尖刺鳍样防护罩,利用风力作用驱动风力驱动叶旋转驱动尖刺鳍样防护罩旋转,形成一体的螺旋兜风结构,在无风状态下防护罩起到静态隔离动植物攀援路线,在有风状态下带动防护罩高速转动打落攀援的植物,也可以阻隔、阻吓沿着拉线往上攀爬的小动物,如蛇、鼠、松鼠等。同时其转动起到驱鸟的效果,解决了传统技术问题中风叶设计不合理,驱动效率不高,部分装置带尖刺式、刀式结构,存在刺伤、掉落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拉线保护装置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拉线保护装置定位卡管的分解示意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拉线保护装置定位卡管的组合示意图。
26.图4是本实用新型拉线保护装置的定位卡管和轴承装置的组装顺序示意图。
27.图5是本实用新型拉线保护装置风力驱动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以及剖视图。
28.图6是本实用新型拉线保护装置防护罩整体结构示意图以及剖视图。
29.图7是本实用新型拉线保护装置风力驱动叶与防护罩的连接示意图。
30.图8是本实用新型拉线保护装置风力驱动叶与防护罩的装配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实用新型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32.如图1所述,一种拉线保护装置,包括:定位卡管1、轴承装置2及旋转装置3,定位卡管包括第一卡管11及第二卡管12,第一卡管11及第二卡管12通过卡扣扣合围成可供拉线贯穿的孔道13,定位卡管中部设置有若干卡槽14,卡槽14上安装有轴承装置2,轴承装置2上套有若干内部轴承21,若干内部轴承21组成整体并在其外部安装有一旋转装置3。轴承装置2为中空圆柱状,包括第一轴承壳22及第二轴承壳23,第一轴承壳22及第二轴承壳23通过扣合方式连接并套合在定位卡管1的卡槽14中。具体的,轴承装置上部安装有轴承套柱24,内部轴承21分别套至轴承套柱24上。轴承套柱24与内部轴承21均有4个,以中心对称形式分布在轴承装置2的上部。
33.旋转装置3由风力驱动叶31及防护罩32组成,风力驱动叶31通过扣合方式连接在防护罩32的上部。
34.风力驱动叶31为对扣式风力驱动叶,风力驱动叶为螺旋状;防护罩32为对扣式防护罩,所述防护罩32上设置有尖刺鳍样33; 风力驱动叶31及防护罩32通过对扣方式组合为具有中空结构的旋转装置3,旋转装置3安装在内部轴承21的外周,组合后旋转装置可绕内部轴承整体旋转。利用风力作用驱动风力驱动叶31旋转驱动具有尖刺鳍样防护罩32旋转,形成一体的螺旋兜风结构,在无风状态下防护罩起到静态隔离动植物攀援路线,在有风状态下带动防护罩高速转动打落攀援的动植物,同时其转动起到驱鸟的效果,解决了传统技术问题中风叶设计不合理,驱动效率不高,部分装置带尖刺式、刀式结构,存在刺伤、掉落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35.本实施例的定位卡管、轴承装置、螺旋式风叶驱动叶以及防护罩皆采用对扣式的安装方式,即通过公扣与母扣扣合逐一对扣组合包裹拉线,可以在保持拉线不松脱、不破坏、不影响拉线结构及功能的前提下进行对扣式快速、无损安装,提高装置的实用性。
36.本实施例具体部件详细结构以及组装过程如下:
37.定位卡管1:如图2-图3所示,为定位卡管的具体结构,图2左部为第一卡管11,上部带有公扣15,右部为第二卡管12,上部带有母扣16,相互扣合后中部形成孔道13,该孔道13是为了让拉线可贯穿于定位卡管1之中,中部设置有可安装轴承装置2的卡槽14。
38.轴承装置2:如图4所示,为轴承装置2的具体结构以及套合方案,轴承装置2为中空圆柱状,包括第一轴承壳22及第二轴承壳23,第一轴承壳22及第二轴承壳23通过扣合方式连接并套合在定位卡管1的卡槽14中。而轴承装置上部固定连接有轴承套柱24,轴承套柱中部有可供套柱压缩的孔道,在安装时压缩内部轴承21,并将其套至轴承套柱24上,套装后轴
承套柱24将对内部轴承21产生反扣效果。这样安装后内部轴承21不会在上部脱出。而该方式下,即由4个内部轴承组合为一个大轴承,承托旋转装置3。
39.需要说明的是,定位卡管1、轴承装置2以及旋转装置3均为塑料件,内部轴承21与旋转装置3之间的滑动是软滑动,是轴承对塑料的滑动,而轴承装置2与定位卡管1之间的滑动是硬滑动,是塑料对塑料之间的滑动。
40.风力驱动叶31:为对扣式螺旋式风力驱动叶,如图5所示,对扣式螺旋式风力驱动叶分为第一驱动叶以及第二驱动叶,通过相互扣合连接,通过对扣方式组合为具有中空结构的旋转装置并安装在4个内部轴承21的外围,组合后旋转装置可绕内部轴承21整体旋转。
41.防护罩32:为对扣式尖刺鳍样,如图6所示,对扣式尖刺鳍样分为第一防护罩以及第二防护罩,中部设置有对扣位34,并通过罩面卡扣进行扣合。
42.风力驱动叶与防护罩的组装方式:如图7所示,把上部分风力驱动叶31结构的公扣,插入对扣式尖刺鳍样防护罩32的母扣中,完成对风力驱动叶与防护罩的组装,图8为对扣后完成的组装示意图。
43.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