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缆检测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纤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2.在光缆检修方面,通常会用到光网络维护智能设备(如光缆巡线分析仪)对光缆进行快速普查、光缆识别、光缆损耗测试、光功率检测以及光缆可视化故障定位功能等探测动作。
3.由于光缆大多数布置在室外,维修人员一般需要携带光网络维护智能设备区进行检测或者维护工作。为了方便携带使用同时兼顾产品的实用性能,光网络维护智能设备的整机体积不宜过大,故如何合理地布局光网络维护智能设备的内部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一种光纤检测设备,以实现减小光纤检测设备的整机体积的目的。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光纤检测设备,所述光纤检测设备包括壳体、主控板、激光发射器、光电二极管、散热装置、盖板以及显示装置;其中,
6.所述壳体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所述第一侧表面凹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侧表面凹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壳体还设有贯穿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底以及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底的连接通道;
7.所述主控板、所述激光发射器、所述光电二极管以及所述散热装置均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激光发射器和所述光电二极管均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所述散热装置设于所述主控板朝向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口的一侧,所述散热装置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所述散热装置用于对所述主控板散热;
8.所述盖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并封盖所述散热装置背对所述主控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安装槽用于供连接所述主控板的光纤安装,所述光纤还用于与光纤检测设备的连接头连接,所述显示装置与所述壳体连接并封盖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口。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底设置绕线通道,所述绕线通道用于供所述光纤绕设。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通道的边缘朝向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口的方向凸设有环状凸起,所述环状凸起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侧壁围合形成所述绕线通道。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状凸起的侧壁贯穿有走线缺口,所述走线缺口与所述连接通道连通,所述走线缺口供所述光纤通过。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状凸起的外边缘呈弧状设置。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安装支架、风扇以及散热件;其中,
14.所述安装支架连接于所述盖板朝向所述主控板的一侧,所述风扇和所述散热件均设于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散热件用于对所述主控板进行散热;
15.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与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第一安装槽连通设置,所述风扇用于驱动空气自所述进风口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的流动。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导风件,所述导风件的一端设于所述壳体,所述导风件设有导风通道,所述导风通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设置,所述导风件用于通过所述导风通道导引空气流动。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纤检测设备还包括保温装置,所述保温装置用于对光栅进行保温,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底凹设有装配槽,所述装配槽供所述保温装置安装。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纤检测设备还包括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套设于所述壳体的外周缘,所述安装框架设有显露口,所述显示装置从所述显露口显露。
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纤检测设备还包括接电器和通信连接器,所述接电器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所述盖板贯穿有显露孔,所述接电器从所述显露孔显露;
20.所述通信连接器连接所述安装框架,所述通信连接器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所述壳体设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与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或所述第一安装槽连通设置,所述避让孔用于避让所述通信连接器。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光纤检测设备通过在壳体的第一侧表面开设第一安装槽以及第二侧表面开设第二安装槽,主控板和散热装置均安装于第一安装槽内,主控板和散热装置呈层叠设置,光纤安装于第二安装槽内,盖板盖设第一安装槽的槽口,显示装置盖设于第二安装槽的槽口,如此设置,在壳体的厚度方向上合理地布局主控板、散热装置以及显示装置,以此合理地利用壳体的结构空间,不仅能够合理地减小光纤检测设备的整机厚度,而且还能够提升主控板、散热装置以及显示装置彼此之间的紧凑度,以此实现减小光纤检测设备的整机体积的目的。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光纤检测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光纤检测设备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安装框架与壳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安装框架与壳体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壳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本实用新型壳体和显示装置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本实用新型壳体和散热装置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0.图8为本实用新型壳体展示第二安装槽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号说明:
32.10、光纤检测设备;101、光纤检测设备的连接头;102、供电装置;1、壳体;11、第一侧表面;111、第一安装槽;12、第二侧表面;121、第二安装槽;13、连接通道;14、绕线通道;15、环状凸起;151、走线缺口;16、进风口;17、出风口;18、装配槽;19、避让孔;2、主控板;21、激光发射器;3、散热装置;31、安装支架;311、送风通道;32、风扇;33、散热件;34、导风件;341、导风通道;4、盖板;41、显露孔;5、显示装置;51、安装板;52、显示面板;6、保温装置;7、安装框架;71、显露口;8、接电器;9、通信连接器。
33.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5.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6.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7.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光纤检测设备,参照图1至图6,该光纤检测设备10包括壳体1、主控板2、激光发射器21、光电二极管、散热装置3、盖板4以及显示装置5。其中,壳体1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侧表面11和第二侧表面12,第一侧表面11凹设有第一安装槽111,第二侧表面12凹设有第二安装槽121,壳体1还设有贯穿第一安装槽111的槽底以及第二安装槽121的槽底的连接通道13。
38.主控板2、激光发射器21、光电二极管(图中未示意)以及和散热装置3均安装于第一安装槽111内,激光发射器21和光电二极管均与主控板2电连接,激光发射器21还与光纤连接,激光发射器21用于发射激光光束,例如,通过光纤向外部光纤发射激光光束。光电二极管与光纤连接,光电二极管用于接收外部光纤中与传输光相反方向的光信号,并经光电转换后发送给主控板。主控板用于分析外部光纤中与传输光相反方向的光信号,以对光纤进行识别和探测,以便于维护或者检修光纤。
39.散热装置3设于主控板2朝向第一安装槽111的槽口的一侧,散热装置3与主控板2电连接,散热装置3用于对主控板2散热。盖板4设于第一安装槽111内并封盖散热装置3背对主控板2的一侧,第二安装槽121用于供连接主控板2的光纤安装,光纤还用于与光纤检测设备10的连接头101连接,显示装置5与壳体1连接并封盖第二安装槽121的槽口。其中,光纤检
测设备10的连接头101可以是upc/apc法兰头。
40.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5可以包括安装板51和显示面板52,安装板51连接于壳体1并封盖第二安装槽121的槽口,显示面板52安装在安装板51背离第二安装槽121的槽底一侧。主控板2靠近第二安装槽121设置,主控板2朝向第一安装槽111的槽底一侧还封盖连接通道13,以使得主控板2背离散热装置3的一侧能够从连接通道13显露,以此方便显示装置5与主控板2电连接。
41.通过在壳体1的第一侧表面11开设第一安装槽111,便于主控板2和散热装置3均安装于第一安装槽111内,而且主控板2和散热装置3呈层叠设置,盖板4连接于壳体1并盖设第一安装槽111的槽口。通过在壳体1与第一侧表面11相背的第二侧表面12开设第二安装槽121,便于光纤安装在第二安装槽121内,显示装置5连接于壳体1并盖设于第二安装槽121的槽口。如此设置,合理地在壳体1的两相背侧布局主控板2、散热装置3以及显示装置5,尽可能有效地利用壳体1的结构空间,这样不仅能够合理地减小光纤检测设备10的整机厚度,而且还能够提升主控板2、散热装置3以及显示装置5之间的紧凑度,以此实现减小光纤检测设备10的整机体积的目的。
42.参照图5至图8,第二安装槽121的槽底设置绕线通道14,绕线通道14用于供光纤绕设。通过绕线通道14使得光纤能够合理有序的排设在第二安装槽121内,以尽可能利用第二安装槽121的空间,避免造成的空间浪费,有利于减小光纤检测设备10的体积。通过绕线通道14还可以使得光纤能够沿着绕选通道所限定的绕向排设,以避免光纤弯折或者折断,以保证光纤的使用效果,以更好地输送光信号,提升光纤传送效果。
43.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通道13的边缘朝向第二安装槽121的槽口的方向凸设有环状凸起15,环状凸起15的外侧壁与第二安装槽121的侧壁围合形成绕线通道14。通过环状凸起15的外侧壁和第二安装槽121的侧壁共同对放置在第二安装槽121内的光纤进行限位,使得光纤能够沿着绕向通道走线,也即光纤环绕连接通道13设置,这样方便光纤穿过连接通道13以与主控板2连接。
44.如此设置,以有效地排设光纤,使得光纤沿着绕向通道走线,避免光纤之间过于挤压而发生弯曲或者折断的可能性,以此降低光损耗以及传输损耗,提升光纤的传输效果。
45.其中,环状凸起15可以一体式环形设置,也可以是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组成,只要能够对光纤进行绕线限位即可。
46.继续参照图5至图8,环状凸起15的侧壁贯穿有走线缺口151,走线缺口151与连接通道13连通,走线缺口151供光纤通过。通过走线缺口151便于光纤穿过连接通道13与主控板2连接,以有效地避免光纤产生弯折,减小对光纤的损害,延长光纤的使用寿命。通过走线缺口151还可以对穿过连接通道13的光纤进行限位,使得光纤不易发生挤压。
47.在一些实施例中,环状凸起15的外边缘呈弧状设置,如此设置,使得光纤绕着环状凸起15的外沿进行绕线时,尽可能地保证光纤绕线时不会产生过大的弯折,以有效地避免光纤发生折断或者断裂的现象,以降低光泄露,减少光损耗,以此提升光纤的传输效果以及使用性能。
48.继续参照图5至图8,散热装置3包括安装支架31、风扇32以及散热件33。盖板4连接于壳体1并封盖第一安装槽111的槽口,安装支架31连接于盖板4朝向主控板2的一侧,安装支架31用于供风扇32和散热件33安装,风扇32和散热件33均设于安装支架31上。散热件33
可以位于主控板2和安装支架31之间,散热件33和风扇32对位设置,散热件33也可以是位于风扇32和主控板2之间,散热件33用于对主控板2进行散热。
49.散热件33背对安装支架31的一侧贴合主控板2,这样通过散热件33可以吸收主控板2产生的热量,以此方式对主控板2进行降温,使得主控板2得以冷却,以有效避免主控板2温度过高。
50.此外,壳体1的两相对侧的侧边分别贯穿有进风口16与出风口17,进风口16与出风口17均与第一安装槽111连通设置,风扇32用于驱动空气自进风口16向出风口17的方向的流动,以进一步地对主控板2进行散热。同时还对散热件33进行散热,使得散热件33能够持续对主控板2进行吸热,以提升对主控板2的散热效果,提高该光纤检测设备10的运行性能。
51.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扇32的数量可以设置有两个,两个风扇32安装于安装支架31的同一侧。相应地散热件33的数量也可以设置有两个,两个散热件33对应风扇32设置,通过两个风扇32以及两个散热件33以能够进一步地增加对主控板2的散热效果,以更好地提升该光纤检测设备10的运行性能。
52.其中,安装支架31在两相背侧均形成送风通道311,两送风通道311与对应的风扇32对位设置,两送风通道311均与第一安装槽111连通设置,各送风通道311用于导向引导风扇32驱动的空气往出风口17处流动,避免空气发生紊乱,以有效地增加空气流动的速度,以此提升风扇32驱动空气流动的效果,以更好地对主控板2进行散热。
53.可以理解的是,散热件33可以是铝板,散热件33也可以是陶瓷板,散热件33还可以是其他具有散热功能的结构件,只要实现对主控板2进行散热即可。
54.继续参照图5至图8,散热装置3还包括导风件34,导风件34的一端设于壳体1,导风件34设有导风通道341,导风通道341与出风口17连通设置,导风件34用于通过导风通道341导引空气流动。
55.导风件34可以是导风管,导风管穿设于壳体1,导风管的一端连接于安装支架31,导风管还与对应的送风道连通设置,导风管的另一端与出风口17连通设置。
56.可以理解的是,导风管还可以从出风口17伸出,以延长导风管的导流距离,使得,以便于更好地对空气进行导流。
57.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风件34也可以形成于安装支架31靠近出风口17一端的导流板,通过导流板导引空气往出风口17处流动,以此实现导引空气流动。
58.继续参照图5至图8,光纤检测设备10还包括保温装置6,保温装置6用于对光栅进行保温,第二安装槽121的槽底凹设有装配槽18,装配槽18供保温装置6安装。通过在第二安装槽121的槽底凹设有装配槽18以合理安装保温装置6,这样不仅能够节省壳体1的结构空间,还能够使得光纤检测设备10内部的结构件更加紧凑,以减小增加该光纤检测设备10的厚度,以减小光纤检测设备10的整机体积。
59.其中,保温装置6可以是保温棉或者导热硅胶等,只要能够实现对光纤进行保温即可,此处不做详细赘述。
60.参照图1至图6,光纤检测设备10还包括安装框架7,安装框架7套设于壳体1的外周缘,安装框架7设有显露口71,显示装置5从显露口71显露。其中,通过显露口71以能够显露显示面板52,以便于用户观看或者操作。
61.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框架7的各个边角均设有防撞凸块,通过防撞凸块可以提升
安装框架7的防撞性能。相应地,各防撞凸块开设有穿线通道,穿线通道供手持带轴穿设,以便于用户利用手持带轴携带该光纤检测设备10,提升该光纤检测设备10的可携带性。
62.其中,安装框架7的外部可以套设有柔性防护套,柔性防护套用于保护安装框架7,以防止安装框架7被外物划伤或者磕碰而导致开裂,此外还可以提升该光纤检测设备10的抗摔性。其中,柔性防护套可以是采用硅胶材质制作,或者橡胶材质制作。
63.可以理解的是,柔性防护套开设有多个避让孔,多个避让孔供对应的防撞凸块显露,以便于用户将手持带轴连接于防撞凸块。
64.光纤检测设备10还包括接电器8和通信连接器9,接电器8与主控板2电连接,盖板4贯穿有显露孔41,接电器8从显露孔41显露。通信连接器9连接安装框架7,通信连接器9与主控板2电连接,壳体1设有避让孔19,避让孔19与第一安装槽111和/或第一安装槽111连通设置,避让孔19用于避让通信连接器9。
65.如此设置,使得通信连接器9安装在安装框架7的侧边,不仅可以合理安装通信连接器9,还能够避免增加该光纤检测设备10的厚度,以此减小该光纤检测设备10的整机体积。此外,还便于用户进行操作,简单方便实用。
66.其中,通信连接器9用于与外部平台进行数据交互,通信连接器9可以是wlan连接器或者是usb连接器,通信连接器9也可以是蓝牙连接器。通信连接器9还可以是其他具有通信功能的电子器件,只要能够实现该光纤检测设备10与外部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即可。
67.在一些实施例中,光纤检测设备10还可以包括供电装置102,供电装置102与接电器8电连接,供电装置102用于为主控板2提供电源。这样在室外环境下,通过供电装置102能够为该光纤检测设备10续航,以进行光缆检测工作,适用性强,适用于推广和应用。
6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