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换机led检测设备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检测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交换机led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2.交换机是一种用于电(光)信号转发的网络设备,可以为接入交换机的任意两个网络节点提供独享的电信号通路。一般交换机中都设置有很多个led灯进行显示,以便于使用者清楚交换机或各电信号通路的状态,而led灯通常被交换机的面板覆盖以保证安全。而led灯作为交换机运行状态的重要指示,因此对于led亮度以及面板的透光度要求较高,需要保证led在面板上显示清晰、无阴影,故而交换机在生产后需要进行专门的led检测工序进行相关检测。
3.对于交换机led面板显示的清晰度检测,一般企业通过人工肉眼直接观察的方式实现,但是人工在长时间观测时易出现漏检、错检的情况,且检测效率低下,不利于企业高效益的追求。因此很有必要采用具有led自动检测功能的设备进行自动检测。
4.公开号为cn 109031162 a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高精确度led自动检测机,其包括机架以及架设设置于该机架上部的电源、控制器、至少一组led灯板平移机构组件以及位于该led灯板平移机构组件上部、用于对待检测led灯板上的灯珠进行检测的至少一个led检测摄像头,在检测时,通过led灯板平移机构带动led板移动至led检测摄像头的下方,由led检测摄像头进行拍摄,实现自动检测。上述专利实现了led灯板的自动检测,但其在检测时,检测工位与外部环境交融,容易受到外部光亮影响,对于测试交换机面板上的led而言,会形成较大的影响,导致检测精度的降低,并且在检测时,产品依赖于平移机构进行移动,仅能实现数量较少的产品的检测,检测效率低;此外,由于交换机面板上的led类型更复杂、多样,在检测时需要保证交换机的位置处在设定位置,需要较高的位置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定位效果好、检测精度高且工作效率较高的交换机led检测设备。
6.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遮光柜、双轴移动机构、ccd视觉机构以及载物小车,所述双轴移动机构设置在所述遮光柜内,所述ccd视觉机构设置在所述双轴移动机构上,所述遮光柜的前侧设置有用于所述载物小车进出的开闭机构,所述载物小车上设置有若干层与所述ccd视觉机构相配合的载物层,所述遮光柜内设置有与所述载物小车相配合的粗定位机构,所述遮光柜内设置有精定位机构,所述载物小车的后侧设置有与所述精定位机构相配合的配合结构。
7.进一步,所述配合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载物小车下端的第一定位块和设置在所述载物小车上端两侧的第二定位块,所述第一定位块的左右两侧、两块所述第二定位块的外侧均开设有梯形定位槽,所述精定位机构包括两个第一定位气缸和两个第二定位气缸,两个所述第一定位气缸设置在所述遮光柜的下端且位于所述第一定位块的两侧,两个所述第
二定位气缸分别设置在所述遮光柜的上端两侧,所述第一定位气缸和所述第二定位气缸的输出端均设置有与相应的所述梯形定位槽相适配的梯形定位块。
8.进一步,所述粗定位机构包括两张对称设置在所述遮光柜的下端两侧的导向安装板,所述导向安装板的前端内侧设有导向斜边,所述导向安装板上沿内侧的边缘水平转动设置有若干个导向侧轮。
9.进一步,所述遮光柜的里侧上下端均设置有与所述载物小车相配合的接近传感器。
10.进一步,所述载物小车包括承载支架,所述承载支架的下端设置有若干万向脚轮,所述承载支架的前端两侧均设置有把手,若干层所述载物层由上至下排列设置在所述承载支架内,所述粗定位机构与所述承载支架配合,所述配合结构设置在所述承载支架上。
11.进一步,所述载物层包括左l型板和右l型板,所述左l型板和所述右l型板位于所述承载支架的左右内侧壁上且相互对称,所述左l型板和所述右l型板上均排列设置有承载滑轮和侧定位滑轮。
12.进一步,所述承载支架内部左侧设置有调节框架,所述调节框架的上下端均通过滑轨和滑块与所述承载支架滑动配合,所述承载支架的下端横向设置有铝型材,所述调节框架的下端设置有固定连接块,所述固定连接块通过连接螺钉和连接螺母与开设在所述铝型材上端的第一类燕尾槽配合,所述左l型板设置在所述调节框架的右侧。
13.进一步,所述调节框架的左侧上下端均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通过固定螺钉和固定螺母与开设在所述调节框架左端的第二类燕尾槽配合,两个所述固定座之间转动设置有转动竖杆,所述转动竖杆上由上至下排列设置在有若干压条,所述压条的末端设置有与所述载物层相配合的缓冲器,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锁扣,所述转动竖杆上设置有与所述锁扣相配合的锁条,所述转动竖杆的中部还设置有握手。
14.进一步,所述载物小车的顶部设置有集成接口,所述载物小车的右端设置有与若干载物层及所述集成接口相配合的竖线槽,所述集成接口的前端设有若干个接入端口,所述集成接口的后端设置有若干个与所述接入端口连接的插接端子,所述集成接口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有抓取把手和对位插销,所述遮光柜的内部右侧上端设置有对接面板,所述对接面板上设置有若干个与所述插接端子适配的插接口和与所述对位插销相适配的对位导孔。
15.进一步,所述开闭机构包括左门板和右门板,所述左门板和所述右门板分别铰接在所述遮光柜的左右两侧且两者相配合封闭所述遮光柜的前侧开口。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遮光柜内设置双轴移动机构和ccd视觉机构从而使得对交换机led的检测处在封闭空间内,开闭机构使得遮光柜具有进出通道以便于载物小车出入,载物小车上设置多层载物层以放置多个交换机,遮光柜内设置有粗定位机构和精定位机构,粗定位机构对载物小车进行导向及初步定位,精定位机构与设置在载物小车上的配合结构配合从而对载物小车进行精确定位,从而使得载物小车定位精准,载物层上的交换机位置也处在设定位置,便于双轴移动机构和ccd视觉机构进行检测工作;检测时,工人将多个交换机放置在多层载物层上,然后推动载物小车进入遮光柜内,通过粗定位机构、精定位机构和配合结构之间的配合实现载物小车精确定位,随后开闭机构动作关闭通道使得遮光柜闭合,所有交换机处在封闭的空间内,最后由双轴移动机构带动
ccd视觉机构进行移动,实现对交换机led进行自动检测。由上述可见,本实用新型检测时具有独立的检测环境,与外部环境隔离,从而不会受到外界光亮的影响,保证了交换机led检测的高精度;具有粗定位、精定位结构,能够取得很好的定位精度,定位效果好;能够一次对一整台车上的多个交换机进行led检测,检测效率高。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去除所述载物小车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遮光柜去除部分柜板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载物小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定位气缸和所述第一定位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粗定位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调节框架及相应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9是图8中b部分的放大图;
26.图10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集成接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1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对接面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如图1至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包括遮光柜1,所述遮光柜1的内部空间即为检测空间,可容纳所述载物小车4;所述遮光柜1的内部里侧设置有双轴移动机构2,所述双轴移动机构2包括z轴直线模组和x轴直线模组,从而实现升降驱动和左右驱动;所述双轴移动机构2的动作端设置有ccd视觉机构3,所述ccd视觉机构3包括工业相机、镜头和光源,所述工业相机与镜头配合实现拍摄成像,所述光源可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合适的补光,以使得成像效果更佳;所述载物小车4用于承载交换机并进行输送,以实现交换机的上下料;所述遮光柜1的前侧开放设置以形成出入通道便于所述载物小车4进出,并且还配合设置有开闭机构5,所述开放机构用于对出入通道进行开启和关闭,从而使得所述遮光柜1能够封闭;所述载物小车4上上下排列设置有十二层载物层41,每一层所述载物层41都可以放置一个交换机,并且每层所述载物层41都与所述ccd视觉机构3配合从而实现每个交换机的led检测;所述遮光柜1的内部两侧设置有与所述载物小车4相配合的粗定位机构6,用于对所述载物小车4进行导向和初定位;所述遮光柜1内设置有精定位机构7,所述载物小车4的后侧设置有配合结构8,所述配合结构8与所述精定位机构7配合实现对所述载物小车4精确定位。本实用新型具有独立的检测环境,与外部环境隔离,不会受到外界光亮的影响,保证了交换机led检测的高精度;具有粗定位、精定位结构,能够取得很好的定位精度,定位效果好;能够一次对一整台车上的多个交换机进行led检测,检测效率高。
2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配合结构8包括设置在所述载物小车4下端的第一定位块81和设置在所述载物小车4上端两侧的第二定位块82,所述第一定位块81的左右两侧、两块所述第二定位块82的外侧均开设有梯形定位槽83,所述精定位机构7包括两个第一定位气缸71和两个第二定位气缸72,两个所述第一定位气缸71设置在所述遮光柜1的下端且位于所述
第一定位块81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气缸72分别设置在所述遮光柜1的上端两侧,所述第一定位气缸71和所述第二定位气缸72的输出端均设置有与相应的所述梯形定位槽83相适配的梯形定位块73;
30.上述中,所述配合结构8包括第一定位块81和两块第二定位块82,所述第一定位块81固定在所述载物小车4的后侧下端,两块所述第二定位块82分别固定在所述载物小车4的后侧上端的左右两侧,并且所述第一定位块81的左右两侧、两块所述第二定位块82的外侧均开设有梯形定位槽83;所述精定位机构7包括两个第一定位气缸71和两个第二定位气缸72,两个所述第一定位气缸71水平对称设置在所述遮光柜1的内部且位于里侧的下端,并且两个所述第一定位气缸71的输出端朝向所述第一定位块81,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气缸72对称设置在所述遮光柜1的内部且位于里侧的上端的左右两侧,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气缸72的输出端朝向相近的所述第二定位块82,两个所述第一定位气缸71和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气缸72的输出端均设置有所述梯形定位块73,所述梯形定位块73与所述梯形定位槽83适配,因此在进行精定位时,两个所述第一定位气缸71驱动带动两块所述梯形定位块73嵌入所述第一定位块81两侧的所述梯形定位槽83,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气缸72驱动带动两块所述梯形定位块73分别嵌入两块所述第二定位块82外侧的所述梯形定位槽83,由于所述梯形定位槽83和所述梯形定位块73的斜边形成楔形配合,因此既能够实现导向定位,还可以实现锁紧固定,同时是对所述载物小车4的上下端定位锁紧,因此能够保证所述载物小车4取得很高的定位精度,定位效果好。
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粗定位机构6包括两张对称设置在所述遮光柜1的下端两侧的导向安装板61,所述导向安装板61的前端内侧设有导向斜边62,所述导向安装板61上沿内侧的边缘水平转动设置有若干个导向侧轮63;
32.上述中,所述粗定位机构6包括两张导向安装板61和若干个导向侧轮63,两张所述导向安装板61分别设置在所述遮光柜1的内部的下端的左右两侧,所述导向安装板61的前端内侧开设所述导向斜边62,所述导向斜边62由内向外逐渐扩大,从而形成导向轮廓,多个所述导向侧轮63水平转动设置在所述导向安装板61的下端并且沿所述导向斜边62及所述导向安装板61的内侧边缘依次排列,从俯视角度看,所述导向侧轮63仅有小部分露出,因此能够起到很好的导向效果。
3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遮光柜1的里侧上下端均设置有与所述载物小车4相配合的接近传感器9。通过设置在所述遮光柜1内部的两个所述接近传感器9对所述载物小车4进行感应,从而能够感知所述载物小车4是否移动到位,以便于将信息反馈至所述第一定位气缸71和所述第二定位气缸72,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定位气缸71和所述第二定位气缸72驱动,实现自动化智能动作。
3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载物小车4包括承载支架42,所述承载支架42的下端设置有若干万向脚轮43,所述承载支架42的前端两侧均设置有把手44,若干层所述载物层41由上至下排列设置在所述承载支架42内,所述粗定位机构6与所述承载支架42配合,所述配合结构8设置在所述承载支架42上。所述承载支架42为铝型材453或钢材支撑的支撑骨架,其前后左右四个侧面均开放设置,通过在下端的四个角设置四个所述万向脚轮43获得移动效果;所述承载支架42的前端两侧的中部均设置所述把手44,用于工人推拉,便于移动;十二层所述载物层41由上至下排列设置在所述承载支架42内,并且由于所述承载支架42后侧开放设
置因此能够在检测时不会造成阻碍;所述粗定位机构6的两排所述导向侧轮63与所述承载支架42的下端配合,从而能够引导所述载物小车4进入所述遮光柜1内;所述配合结构8的所述第一定位块81位于所述承载支架42的后侧下端、两块所述第二定位块82位于所述承载支架42的后侧上端的左右两侧。
3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载物层41包括左l型板411和右l型板412,所述左l型板411和所述右l型板412位于所述承载支架42的左右内侧壁上且相互对称,所述左l型板411和所述右l型板412上均排列设置有承载滑轮413和侧定位滑轮414。所述载物层41包括左l型板411、右l型板412、承载滑轮413和侧定位滑轮414,所述左l型板411和所述右l型板412用于承载交换机,所述承载滑轮413成排且垂直设置在所述左l型板411和所述右l型板412的内侧从而使得交换机的推入和拖出都十分流畅,所述侧定位滑轮414成排琼儿水平设置在左l型板411和所述右l型板412上从而对交换机的左右两侧进行侧边定位同时还保证进出顺畅。
3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支架42内部左侧设置有调节框架45,所述调节框架45的上下端均通过滑轨451和滑块452与所述承载支架42滑动配合,所述承载支架42的下端横向设置有铝型材453,所述调节框架45的下端设置有固定连接块454,所述固定连接块454通过连接螺钉和连接螺母与开设在所述铝型材453上端的第一类燕尾槽配合,所述左l型板411设置在所述调节框架45的右侧;
37.上述中,所述调节框架45前侧和后侧的上下端均采用滑轨451与滑块452配合结构8实现与所述承载支架42之间的滑动配合,能够获得很好的滑动效果以及较高的滑动精度,同时还能够保证安装的稳定性;所述铝型材453的数量为两根且均横向设置在所述承载支架42的下端并位于所述调节框架45的下方,所述固定连接块454的数量为两块且固定在所述调节框架45的下端右侧,两根所述铝型材453的上端面上横向贯通设置有所述第一类燕尾槽,所述第一类燕尾槽类似于机床工作台上的夹具固定槽,所述固定连接块454通过连接螺钉和连接螺母可与所述第一类燕尾槽配合锁紧,从而使得所述调节框架45固定,而所述左l型板411设置在所述调节框架45的右侧;因此,可以通过调节所述调节框架45的位置,从而调节所述左l型板411和所述左l型板411之间的间距,从而能够适应宽度不同的交换机,增强了适应能力。
3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框架45的左侧上下端均设置有固定座455,所述固定座455通过固定螺钉和固定螺母与开设在所述调节框架45左端的第二类燕尾槽配合,两个所述固定座455之间转动设置有转动竖杆456,所述转动竖杆456上由上至下排列设置在有若干压条457,所述压条457的末端设置有与所述载物层41相配合的缓冲器458,所述固定座455上设置有锁扣459,所述转动竖杆456上设置有与所述锁扣459相配合的锁条460,所述转动竖杆456的中部还设置有握手461;
39.上述中,两个所述固定座455分别处在所述调节框架45的左侧上下端,所述转动竖杆456可转动连接在两个所述固定座455之间,所述转动竖杆456上排列设置有十二根压条457,十二根所述压条457分别对应十二层所述载物层41,每根所述压条457的末端都设置有缓冲器458用于压紧交换机,所述握手461固定在所述转动竖杆456的中部用于带动所述转动竖杆456进行转动,两个所述固定座455上都设置有锁扣459与设置在所述转动竖杆456上下端的锁条460配合从而能够锁紧所述转动竖杆456,使得所述转动竖杆456实现固定;两个
所述固定座455均通过固定螺钉和固定螺母与第二类燕尾槽配合从而固定在所述调节框架45上,因此两个所述固定座455能够进行前后调节,由此可使得所述缓冲器458的作用距离进行调节,以适配长度不同的交换机,适应能力。
4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载物小车4的顶部设置有集成接口46,所述载物小车4的右端设置有与若干载物层41及所述集成接口46相配合的竖线槽47,所述集成接口46的前端设有若干个接入端口48,所述集成接口46的后端设置有若干个与所述接入端口48连接的插接端子49,所述集成接口46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有抓取把手50和对位插销51,所述遮光柜1的内部右侧上端设置有对接面板52,所述对接面板52上设置有若干个与所述插接端子49适配的插接口53和与所述对位插销51相适配的对位导孔54;
41.上述中,所述集成接口46活动放置在所述载物小车4的顶部,所述竖线槽47用于连接线路的走线,从而使得放置在各层所述载物层41上的交换机都能够与所述集成接口46线路连接,所述接入端口48的数量为十二个用于十二台交换机的线路连接,所述插接端子49同样为十二个,所述抓取把手50方便工人抓取,所述对接面板52上设置有十二个插接口53和对位导孔54,所述插接口53用于所述插接端子49的插入从而使得交换机能够实现线路连接,所述对位导孔54与所述对位插销51配合以便于插接对位。通过所述集成接口46和所述对接面板52,可以在检测时将所有交换机都连接线路,由于所述ccd视觉机构3在进行led检测时一台交换机花费30s,因此可以通过所述对接面板52连接控制器,从而配合所述ccd视觉机构3,检测哪一台交换机时,哪一台交换机就对应亮灯,由此减少资源浪费。
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开闭机构5包括左门板和右门板,所述左门板和所述右门板分别铰接在所述遮光柜1的左右两侧且两者相配合封闭所述遮光柜1的前侧开口。所述开闭机构5可为普通的双开门结构,也可采用电机 皮带 遮光帘结构,实现电动双开遮蔽效果,更加方便作业。
4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44.准备工作:工人十二台交换机依次放置在十二层载物层41上,然后通过握手461转动转动竖杆456令锁条460与锁扣459配合卡紧固定,使得各个缓冲器458分别压紧相应的交换机,然后将每台交换机均与集成接口46线路连接(此过程可在先前的工序进行,因为led检测前还有其他检测工序);
45.检测工作:工人将载物小车4推动进入遮光柜1内,粗定位机构6对载物小车4起到导向作用,载物小车4到位后两个接近传感器9感应到然后将信息反馈至第一定位气缸71和第二定位气缸72,第一定位气缸71和第二定位气缸72驱动梯形定位块73与第一定位块81和第二定位块82配合从而将载物小车4固定并实现精定位,载物小车4固定后工人将集成接口46插在对接面板52上,然后工人离开并将左门板和右门板关进,随即双轴移动机构2和ccd视觉机构3开始对交换机进行led检测。
46.虽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以实际方案来描述的,但是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含义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说明书对其实施方案的修改及与其他方案的组合都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