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联机产品循环系统及其可变容量压缩机装置的制作方法-j9九游会真人

文档序号:35696230发布日期:2023-10-11 19:14阅读:15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变容量压缩机装置。此外,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可变容量压缩机装置的多联机产品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现有压缩机低温运行时,不能有效的降低最高温度,限制了压缩机频率上升空间。压缩机低负载运行时,其通过频率下降手段降低制冷制热能力的空间有限。另外,通过旁通方式,压缩机的运行效率也会降低。即使同时通过频率下降和旁通方式,也可能出现制冷制热能力卸载不到的情况。
3.对应实际使用时:低负载情况出现频繁启动,低温工况制热能力衰减,影响客户体感,压缩机运行效率下降。对应多联机国家标准测试全年性能系数apf(annual performance factor,全年性能系数)时:最小制冷制热能力过高,同时因频率降低,机械磨损功率占比提升,导致能效下降严重,可能出现eermin(energy efficiency ratio at the minimum-load operating conditions for multi-connected air-condition(heat pump)units,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最小制冷能效比)低,导致发生apf降级的情况。apf实测值低,影响产品竞争力。同时,压缩机的低温制热能力因最高温度高,限制了频率提升,制热量相对较低。低温制热量低,影响客户体感。冷媒出现高压超过限定值时:卸载冷媒进入高压腔,降低排气冷媒的品质,影响制冷系统性能。
4.目前,常见的压缩机通常在涡旋盘上设置一个吸气口、一个喷焓口以及三个卸载口,压缩机通过频率调节容量,部分负荷过小时无法卸载,最后导致需要频繁停机。压缩机出现液压缩时,由于液态压缩机,压力急剧上升,容易涡旋盘破碎,造成不可维修的故障,此时卸载阀卸载冷媒未喷入气液分离器(喷入排气侧冷媒中),不能提升气液分离器温度,难以改善压缩机运行环境,导致液击风险较高。另外,当压缩机高负荷运行时,其喷焓量有瓶颈,导致线圈温度上升,限制频率上升,进而影响压缩机运行能力。
5.综上所述,如何改善压缩机在不同运行模式、不同负荷状态及不同运行环境下的使用效果,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变容量压缩机装置,可有效改善压缩机在不同运行模式、不同负荷状态及不同运行环境下的使用效果。
7.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可变容量压缩机装置的多联机产品循环系统。
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9.一种可变容量压缩机装置,包括:涡旋盘、总吸气管、位于所述总吸气管和所述涡旋盘连通处的总吸气口、总喷焓管、位于所述总喷焓管和所述涡旋盘连通处的总喷焓口、总卸载管以及位于所述总卸载管和所述涡旋盘连通处的总卸载口,所述涡旋盘设有螺旋状通
道、且中心处设有排气口,所述涡旋盘内设有并联分布的、且均与所述总吸气口连通的第一吸气管、第二吸气管以及第三吸气管,各吸气管内均设有吸气阀,以控制冷媒进入所述涡旋盘的路径;
10.所述涡旋盘内设有并联分布的、且均与所述总卸载口连通的第一卸载管、第二卸载管以及第三卸载管,各卸载管内均设有卸载阀,以控制冷媒卸载量;所述涡旋盘内设有并联分布的、且均与所述总喷焓口连通的第一喷焓管和第二喷焓管,各喷焓管内均设有喷焓阀,以控制喷射冷媒进入所述涡旋盘的路径;
11.所述第一卸载管、所述第二吸气管以及所述第一喷焓管连通,所述第二卸载管和所述第三吸气管连通,所述第三卸载管和所述第二喷焓管连通,所述第一吸气管设于所述螺旋状通道的端部。
12.优选的,还包括套设于电机外周部的冷却环,所述总喷焓管和所述冷却环之间设有第一冷却管,所述冷却环和所述总喷焓口之间设有第二冷却管,所述第一冷却管和所述第二冷却管的连通处设有第一冷却阀,所述第二冷却管内设有第二冷却阀。
13.优选的,还包括与所述总吸气口连通的第四吸气管,所述第四吸气管内设有第四吸气阀,所述第三卸载管、所述第四吸气管、所述第二喷焓管以及所述涡旋盘通过四通接头连通。
14.优选的,所述第一卸载管、所述第二吸气管、所述第一喷焓管以及所述涡旋盘通过四通接头连通,所述第二卸载管和所述第三吸气管以及所述涡旋盘通过三通接头连通,所述第三卸载管和所述第二喷焓管以及所述涡旋盘通过三通接头连通。
15.一种多联机产品循环系统,包括:变频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机热交换器、板式换热器、气液分离器以及控制装置,所述变频压缩机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装置;
16.所述变频压缩机、所述四通阀、所述室外机热交换器、第一电子膨胀阀、所述板式换热器以及液管截止阀通过管路依次连接,气管截止阀、所述四通阀、所述气液分离器以及所述变频压缩机依次连接,所述液管截止阀和所述气管截止阀均用于与室内机连接;
17.所述变频压缩机、所述四通阀、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所述液管截止阀以及所述气管截止阀均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
18.优选的,所述变频压缩机顶部设有顶部温度传感器,所述变频压缩机内部设有电加热丝,用于连接所述变频压缩机和所述四通阀的管路上设有高压开关和排气温度传感器;
19.所述顶部温度传感器、所述电加热丝、所述高压开关以及所述排气温度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
20.优选的,所述室外机热交换器上设有外机风扇电机和室外温度传感器,用于连接所述室外机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管路上设有冷凝器出口温度传感器,所述外机风扇电机、所述室外温度传感器以及所述冷凝器出口温度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
21.优选的,所述板式换热器和所述液管截止阀之间设有第一支管、第二支管以及第三支管,所述第一支管和所述第二支管并联分布、且均与所述第三支管串联,所述第三支管与所述液管截止阀连接;
22.所述第二支管上设有第二电子膨胀阀和进口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支管设有液管
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所述进口温度传感器以及所述液管温度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
23.优选的,用于连接所述板式换热器和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管路上设有出口温度传感器和旁通阀,所述出口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旁通阀均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
24.优选的,所述变频压缩机和所述气液分离器之间设有第四支管和第五支管,所述第五支管上设有低压传感器;
25.用于连接所述变频压缩机和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管路上设有电磁阀,用于连接所述四通阀和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管路上设有吸气温度传感器;
26.所述低压传感器、所述电磁阀以及所述吸气温度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
27.在使用本发明所提供的可变容量压缩机装置时,可以在第一吸气管内设置第一吸气阀,在第二吸气管内设置第二吸气阀,在第三吸气管内设置第三吸气阀,在第一卸载管内设置第一卸载阀,在第二卸载管内设置第二卸载阀,在第三卸载管内设置第三卸载阀,在第一喷焓管内设置第一喷焓阀,在第二喷焓管内设置第二喷焓阀。并且,第一卸载阀、第二卸载阀以及第三卸载阀均为定压卸载,也即当卸载阀达到对应压力时才打开、在该卸载阀处进行卸载重装。其中,以涡旋盘中心处为起点,沿着螺旋状通道可依次经过第三吸气管、第二吸气管以及第一吸气管。
28.当装置处于高温制冷运行工况时,可以开启第一吸气阀、关闭第二吸气阀和第三吸气阀,故冷媒从总吸气口进入第一吸气阀、再进入涡旋盘内,以保证最大吸气量,同时,关闭第一喷焓阀和第二喷焓阀,以防止系统压力过高,保证系统安全运行。
29.当装置处于常温制冷制热运行工况时,可以开启第一吸气阀、关闭第二吸气阀和第三吸气阀,故冷媒从总吸气口进入第一吸气阀、再进入涡旋盘内,以保证最大吸气量,同时,可以开启第一喷焓阀、并关闭第二喷焓阀,喷射冷媒可由总喷焓口进入第一喷焓阀,以对涡轮盘进行喷气增焓,提升装置运行能力。
30.当装置处于中负荷运行工况时,可以开启第二吸气阀、关闭第一吸气阀和第三吸气阀,故冷媒从总吸气口进入第二吸气阀、再进入涡旋盘,使得涡旋盘部分使用,降低吸气量,保证频率在效率区间运行。并且,当装置处于高温环境时,关闭第一喷焓阀和第二喷焓阀,以防止系统压力过高;当装置处于常温环境时,开启第二喷焓阀、关闭第一喷焓阀,并开启冷却环,以实现小容量喷焓,保证过冷度的同时提升压缩机运行效率。
31.当装置处于最小负荷运行工况时,可以开启第三吸气阀、关闭第一吸气阀和第二吸气阀,故冷媒从总吸气口进入第三吸气阀、再进入涡旋盘,使得涡旋盘用量最小,吸气量最小。并且,可以关闭第一喷焓阀和第二喷焓阀,实现最小变容。
32.此外,各种工况下气态的卸载冷媒均可从涡旋盘的排气口排出。但当压缩机出现液压缩情况时,由于压缩机压力急剧上升,容易导致涡旋盘破碎,进而造成不可维修故障。此时,第一卸载阀、第二卸载阀以及第三卸载阀均达到设定压力,需要及时开启,以保护压缩机卸载冷媒喷入气液分离器,以提升气液分离器温度,改善压缩机运行环境,降低液击风险。同时,由于卸载冷媒不会与现有的排温侧冷媒混合,故排气温度不会降低,能够更好的保证系统运行环境更加安全。
33.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可变容量压缩机装置,可有效改善压缩机在不同运行模式、不同负荷状态及不同运行环境下的使用效果。
34.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可变容量压缩机装置的多联机产品循环系统。
附图说明
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6.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可变容量压缩机装置的涡轮盘内部结构示意图;
37.图2为可变容量压缩机装置的主视图;
38.图3为图1中管路及控制阀的结构示意图;
39.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多联机产品循环系统的流程示意图。
40.图1-图4中:
41.1为涡旋盘、2为总吸气管、3为总喷焓管、4为总吸气口、41为第一吸气管、42为第二吸气管、43为第三吸气管、44为第四吸气管、45为第一吸气阀、46为第二吸气阀、47为第三吸气阀、48为第四吸气阀、5为总喷焓口、51为第一喷焓管、52为第二喷焓管、53为第一喷焓阀、54为第二喷焓阀、6为总卸载管、7为总卸载口、71为第一卸载管、72为第二卸载管、73为第三卸载管、74为第一卸载阀、75为第二卸载阀、76为第三卸载阀、8为冷却环、81为第一冷却管、82为第二冷却管、83为第一冷却阀、84为第二冷却阀、9为三通接头、10为四通接头、11为变频压缩机、12为四通阀、13为室外机热交换器、14为板式换热器、15为气液分离器、16为第一电子膨胀阀、17为液管截止阀、18为气管截止阀、19为顶部温度传感器、20为电加热丝、21为高压开关、22为排气温度传感器、23为外机风扇电机、24为室外温度传感器、25为冷凝器出口温度传感器、26为第二电子膨胀阀、27为进口温度传感器、28为液管温度传感器、29为出口温度传感器、30为旁通阀、31为低压传感器、32为电磁阀、33为吸气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3.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可变容量压缩机装置,可有效改善压缩机在不同运行模式、不同负荷状态及不同运行环境下的使用效果。
44.本发明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可变容量压缩机装置的多联机产品循环系统。
45.请参考图1至图4。
46.本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变容量压缩机装置,包括:涡旋盘1、总吸气管2、位于总吸气管2和涡旋盘1连通处的总吸气口4、总喷焓管3、位于总喷焓管3和涡旋盘1连通处的总喷焓口5、总卸载管6以及位于总卸载管6和涡旋盘1连通处的总卸载口7,涡旋盘1设有螺旋状通道、且中心处设有排气口,涡旋盘1内设有并联分布的、且均与总吸气口4连通的第一
吸气管41、第二吸气管42以及第三吸气管43,各吸气管内均设有吸气阀,以控制冷媒进入涡旋盘1的路径;
47.涡旋盘1内设有并联分布的、且均与总卸载口7连通的第一卸载管71、第二卸载管72以及第三卸载管73,各卸载管内均设有卸载阀,以控制冷媒卸载量;涡旋盘1内设有并联分布的、且均与总喷焓口5连通的第一喷焓管51和第二喷焓管52,各喷焓管内均设有喷焓阀,以控制喷射冷媒进入涡旋盘1的路径;
48.第一卸载管71、第二吸气管42以及第一喷焓管51连通,第二卸载管72和第三吸气管43连通,第三卸载管73和第二喷焓管52连通,第一吸气管41设于螺旋状通道的端部。
49.需要说明的是,本装置是一种容积式压缩的压缩机,压缩部件由动涡旋盘1和静涡旋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动涡旋盘1、静涡旋盘1的相对公转运动形成封闭容积的连续变化,实现压缩气体的目的。并利用排气来冷却电机,同时,为平衡动涡旋盘1上承受的轴向气体力而采用背压腔结构。
50.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压缩机处于高负荷运行工况时,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喷焓阀53和第二喷焓阀54配合运行,以增加喷焓补气通道,维持充足的喷焓量。当压缩机运行时出现液压缩风险时,可以打开各卸载阀,将卸载的冷媒排放到气液分离中,防止排气侧冷媒温度压力下降的同时,提升吸气侧冷媒温度,改善吸气环境,防止液压缩现象发生。
51.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套设于电机外周部的冷却环8,总喷焓管3和冷却环8之间设有第一冷却管81,冷却环8和总喷焓口5之间设有第二冷却管82,第一冷却管81和第二冷却管82的连通处设有第一冷却阀83,第二冷却管82内设有第二冷却阀84。
52.需要说明的是,当需要对电机进行冷却时,可以关闭第一冷却阀83、打开第二冷却阀84,使得冷媒首先进入冷却环8内,以对电机进行冷却,而后,冷媒进入总喷焓口5。当无需对电机进行冷却时,则可关闭第二冷却阀84、打开第一冷却阀83,利用旁通管路将喷射冷媒直接喷入总喷焓口5内。
53.还需要说明的是,当装置处于低温制热运行工况时,吸气密度下降,可以开启第一吸气阀45、关闭第二吸气阀46和第三吸气阀47,故冷媒从总吸气口4进入第一吸气阀45、再进入涡旋盘1内,以保证最大吸气量,此时,电机的冷却效果差,电机最高温度高,压缩机线圈处于恶劣工况,因此,可通过开启第一喷焓阀53和第二喷焓阀54、并开启第二冷却阀84、关闭第一冷却阀83,以将喷射冷媒先引入电机的冷却环8,喷射冷媒冷却电机后再进入压缩机的第一喷焓阀53和第二喷焓阀54,以防止压缩机线圈温度过高及喷焓带液,最高温度下降后频率上升空间提升,可有效提升制热量。
54.优选的,还包括与总吸气口4连通的第四吸气管44,第四吸气管44内设有第四吸气阀48,第三卸载管73、第四吸气管44、第二喷焓管52以及涡旋盘1通过四通接头10连通。
55.优选的,第一卸载管71、第二吸气管42、第一喷焓管51以及涡旋盘1通过四通接头10连通,第二卸载管72和第三吸气管43以及涡旋盘1通过三通接头9连通,第三卸载管73和第二喷焓管52以及涡旋盘1通过三通接头9连通。
56.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涡旋盘1中心处设定为起点,沿着螺旋状通道依次经过第三吸气管43、第四吸气管44、第二吸气管42以及第一吸气管41,也即可以如图1、3所示的设置第一吸气阀45、第二吸气阀46以及第三吸气阀47,通过控制第一吸气阀45、第二吸气阀46、第三吸气阀47以及第四吸气阀48的运行情况,可改变冷媒经过总吸气口4进入涡旋盘1的位
置及路径。
57.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压缩机仅部分负载运行时,可以通过各吸气阀配合运行,以改变吸气口位置,减小压缩机排量,实现空调连续运行,减小因停机启动造成的效率下降和客户体感差。也即本装置通过改变压缩机频率和压缩机排气量改变压缩机容量,可对应更小负荷,防止卸载不到发生频繁启动,使得系统更加高效。而安全卸载及电机冷却,可进一步保证系统更安全稳定的运行。
58.为了进一步说明本装置的使用过程,接下来对其进行举例说明。
59.在使用本发明所提供的可变容量压缩机装置时,当装置处于高温制冷运行工况时,可以开启第一吸气阀45、关闭第二吸气阀46和第三吸气阀47,故冷媒从总吸气口4进入第一吸气阀45、再进入涡旋盘1内,以保证最大吸气量,同时,关闭第一喷焓阀53和第二喷焓阀54,并打开第一冷却阀83、关闭第二冷却阀84,以防止系统压力过高,保证系统安全运行。
60.当装置处于常温制冷制热运行工况时,可以开启第一吸气阀45、关闭第二吸气阀46和第三吸气阀47,故冷媒从总吸气口4进入第一吸气阀45、再进入涡旋盘1内,以保证最大吸气量。同时,可以开启第一喷焓阀53、并关闭第二喷焓阀54,并打开第一冷却阀83、关闭第二冷却阀84,喷射冷媒可由总喷焓口5进入第一喷焓阀53,以对涡轮盘进行喷气增焓,提升装置运行能力。
61.当装置处于低温制热运行工况时,吸气密度下降,可以开启第一吸气阀45、关闭第二吸气阀46和第三吸气阀47,故冷媒从总吸气口4进入第一吸气阀45、再进入涡旋盘1内,以保证最大吸气量,此时,电机的冷却效果差,电机最高温度高,压缩机线圈处于恶劣工况,因此,可通过开启第一喷焓阀53和第二喷焓阀54,并打开第二冷却阀84、关闭第一冷却阀83,以将喷射冷媒引入电机的冷却环8,喷射冷媒可经过总喷焓口5进入第二冷却阀84,以冷却电机,而后,喷射冷媒进入压缩机的第一喷焓阀53和第二喷焓阀54,以防止压缩机线圈温度过高及喷焓带液,最高温度下降后频率上升空间提升,可有效提升制热量。
62.当装置处于中负荷运行工况时,可以开启第二吸气阀46、关闭第一吸气阀45和第三吸气阀47,故冷媒从总吸气口4进入第二吸气阀46、再进入涡旋盘1,使得涡旋盘1部分使用,降低吸气量,保证频率在效率区间运行。并且,当装置处于高温环境时,关闭第一喷焓阀53和第二喷焓阀54、并打开第一冷却阀83、关闭第二冷却阀84,喷射冷媒可经过总喷焓口5进入第一喷焓阀53,以防止系统压力过高;当装置处于常温环境时,开启第二喷焓阀54、关闭第一喷焓阀53,并打开第一冷却阀83、关闭第二冷却阀84,喷射冷媒可经过总喷焓口5进入第二喷焓阀54,以实现小容量喷焓,保证过冷度的同时提升压缩机运行效率。
63.当装置处于最小负荷运行工况时,可以开启第三吸气阀47、关闭第一吸气阀45和第二吸气阀46,故冷媒从总吸气口4进入第三吸气阀47、再进入涡旋盘1,使得涡旋盘1用量最小,吸气量最小。并且,可以关闭第一喷焓阀53和第二喷焓阀54、并打开第一冷却阀83、关闭第二冷却阀84,实现最小变容。
64.此外,各种工况下气态的卸载冷媒均可从涡旋盘1的排气口排出。但当压缩机出现液压缩情况时,由于压缩机压力急剧上升,容易导致涡旋盘1破碎,进而造成不可维修故障。此时,第一卸载阀74、第二卸载阀75以及第三卸载阀76均达到设定压力,需要及时开启,以保护压缩机卸载冷媒喷入气液分离器15,以提升气液分离器15温度,改善压缩机运行环境,降低液击风险。同时,由于卸载冷媒不会与现有的排温侧冷媒混合,故排气温度不会降低,
能够更好的保证系统运行环境更加安全。
65.除了上述可变容量压缩机装置,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实施例公开的可变容量压缩机装置的多联机产品循环系统,多联机产品循环系统包括:变频压缩机11、四通阀12、室外机热交换器13、板式换热器14、气液分离器15以及控制装置,变频压缩机11为上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装置;变频压缩机11、四通阀12、室外机热交换器13、第一电子膨胀阀16、板式换热器14以及液管截止阀17通过管路依次连接,气管截止阀18、四通阀12、气液分离器15以及变频压缩机11依次连接,液管截止阀17和气管截止阀18均用于与室内机连接;变频压缩机11、四通阀12、第一电子膨胀阀16、液管截止阀17以及气管截止阀18均与控制装置连接。该多联机产品循环系统的其他各部分的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66.优选的,变频压缩机11顶部设有顶部温度传感器19,变频压缩机11内部设有电加热丝20,顶部温度传感器19和电加热丝20均与控制装置连接。因此,控制装置可实时检测变频压缩机11的运行情况,并控制电加热丝20进行加热操作。
67.优选的,用于连接变频压缩机11和四通阀12的管路上设有高压开关21和排气温度传感器22,高压开关21和排气温度传感器22均与控制装置连接。
68.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室外机热交换器13上设有外机风扇电机23和室外温度传感器24,用于连接室外机热交换器13和第一电子膨胀阀16的管路上设有冷凝器出口温度传感器25,外机风扇电机23、室外温度传感器24以及冷凝器出口温度传感器25均与控制装置连接。因此,控制装置可获取室外温度传感器24的检测信号,并控制外机风扇电机23运行、以对室外机热交换器13进行散热。
69.优选的,板式换热器14和液管截止阀17之间设有第一支管、第二支管以及第三支管,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并联分布、且均与第三支管串联,第三支管与液管截止阀17连接;第二支管上设有第二电子膨胀阀26和进口温度传感器27,第三支管设有液管温度传感器28,第二电子膨胀阀26、进口温度传感器27以及液管温度传感器28均与控制装置连接,以便控制装置及时检测板式换热器14和气液分离器15的运行情况。
70.优选的,用于连接板式换热器14和气液分离器15的管路上设有出口温度传感器29和旁通阀30,出口温度传感器29和旁通阀30均与控制装置连接,以便控制装置及时检测板式换热器14和气液分离器15的运行情况。
71.优选的,变频压缩机11和气液分离器15之间设有第四支管和第五支管,第五支管上设有低压传感器31;用于连接变频压缩机11和板式换热器14的管路上设有电磁阀32,用于连接四通阀12和气液分离器15的管路上设有吸气温度传感器33;低压传感器31、电磁阀32以及吸气温度传感器33均与控制装置连接。
72.需要说明的是,当多联机产品循环系统进行制冷循环时,冷媒的流动路径为:变频压缩机11排出高温高压冷媒经过四通阀12进入室外机热交换器13,冷却为低温高压冷媒,低温高压冷媒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16、板式换热器14以及液管截止阀17供给室内机低温高压冷媒。
73.经过室内机处理后的低温低压冷媒进入气管截止阀18、四通阀12后进入气液分离器15,气态冷媒回到变频压缩机11。
74.并且,制冷状态下的喷焓路径为:板式换热器14的低温高压冷媒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26节流降压,进入气液分离器15或变频压缩机11(也即可以控制旁通阀30和电磁阀32
的开闭)。
75.当多联机产品循环系统进行制热循环时,冷媒的流动路径为:变频压缩机11排出高温高压冷媒经过四通阀12、气态管截止阀供给室内机高温高压冷媒,室内机低温高压冷媒经过液管态截止阀、板式换热器14到达第一电子膨胀阀16,节流降压后变成低温低压冷媒进入室外机热交换器13,换热后的低温低压冷媒通过四通阀12进入气液分离器15,气态冷媒进入变频压缩机11。
76.并且,制热状态下的喷焓路径为:板式换热器14的低温高压冷媒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26节流降压,进入气液分离器15或变频压缩机11(也即可以控制旁通阀30和电磁阀32的开闭)。
77.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本技术文件中提到的第一吸气管41和第二吸气管42、第三吸气管43以及第四吸气管44、第一吸气阀45和第二吸气阀46和第三吸气阀47以及第四吸气阀48、第一卸载管71和第二卸载管72以及第三卸载管73、第一卸载阀74和第二卸载阀75以及第三卸载阀76、第一喷焓管51和第二喷焓管52、第一喷焓阀53和第二喷焓阀54、第一冷却管81和第二冷却管82、第一冷却阀83和第二冷却阀84、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以及第三支管、第一电子膨胀阀16和第二电子膨胀阀26,其中,第一和第二和第三以及第四只是为了区分位置的不同,并没有先后顺序之分。
78.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本发明所提供的所有实施例的任意组合方式均在此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在此不做赘述。
79.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多联机产品循环系统及其可变容量压缩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