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舷外发动机用柔性支撑架。
背景技术:
2.舷外发动机,是指安装在船体(船舷)外侧的推进用发动机,通常悬挂于艉板的外侧,又称船外机。在发动机运行时逆变器会产生振动。由于现有的逆变器是直接通过螺栓连接于舷外机上,所以当舷外机在工作运行状态时,逆变器会随之产生振动,长期下来,会造成逆变器的故障,影响其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舷外发动机用柔性支撑架,提供了发动机与逆变器之间的一种新的连接方式,可以实现对逆变器的柔性辅助支撑,避免发动机工作时,逆变器产生振动,从而提高逆变器的安装性能。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5.舷外发动机用柔性支撑架,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的上端设置有安装孔,所述支架主体的下端为定位端,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柔性缓冲组件。
6.优选地,所述柔性缓冲组件包括衬套及橡胶垫圈。
7.优选地,所述橡胶垫圈置于安装孔内,所述衬套置于所述橡胶垫圈内。
8.优选地,所述衬套由橡胶垫圈下方向上穿置。
9.优选地,所述支架主体的上端呈l形折弯状。
10.优选地,逆变器通过螺栓与柔性支撑架的安装孔连接。
11.本实用新型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柔性支架将逆变器进行辅助支撑,避免逆变器直接进行刚性连接。柔性缓冲组件可以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很好的对逆变器起到缓冲作用,减少其振动,有效的提高了逆变器的安装性能。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实施方式
1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
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16.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舷外发动机用柔性支撑架,结合图1和图2所示,包括支架主体1,所述支架主体1的上端11设置有安装孔,用于与逆变器的连接。所述支架主体1的上端11呈l形折弯状,所述安装孔开设在折弯水平端面上。所述支架主体1的下端12为定位端,用于逆变器通过所述支架主体1与待定位安装的位置进行固定。所述定位端上设置有定位安装孔,通过安装螺栓将支架主体1进行安装。
17.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柔性缓冲组件。本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缓冲组件包括衬套4及橡胶垫圈3。所述橡胶垫圈3置于安装孔内,所述衬套4置于所述橡胶垫圈3内。所述衬套4由橡胶垫圈3的下方往上进行安装穿置,逆变器通过螺栓与柔性支撑架的安装孔连接,即螺栓穿过衬套4将逆变器与柔性支撑架连接,对逆变器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结合通过柔性缓冲组件可以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很好的对逆变器起到缓冲作用,从而提高整个逆变器的安装性能,提高了逆变器的使用寿命,间接的降低了成本。
18.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技术特征:
1.舷外发动机用柔性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的上端设置有安装孔,所述支架主体的下端为定位端,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柔性缓冲组件;所述柔性缓冲组件包括衬套及橡胶垫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舷外发动机用柔性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垫圈置于安装孔内,所述衬套置于所述橡胶垫圈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舷外发动机用柔性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由橡胶垫圈下方向上穿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舷外发动机用柔性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的上端呈l形折弯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舷外发动机用柔性支撑架,其特征在于,逆变器通过螺栓与柔性支撑架的安装孔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舷外发动机用柔性支撑架,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的上端设置有安装孔,所述支架主体的下端为定位端,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柔性缓冲组件。本实用新型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柔性支架将逆变器进行辅助支撑,避免逆变器直接进行刚性连接。柔性缓冲组件可以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很好的对逆变器起到缓冲作用,减少其振动,有效的提高了逆变器的安装性能。效的提高了逆变器的安装性能。效的提高了逆变器的安装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薛兆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水星海事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02
技术公布日:2023/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