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置式进气格栅及其控制方法、车辆与流程-j9九游会真人

文档序号:35756323发布日期:2023-10-16 21:23阅读:8来源:国知局


1.本技术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外置式进气格栅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背景技术:

2.汽车前端通常安装有进气格栅,进入进气格栅的气体可以为汽车前端降温,但是进气过多会增大风阻,造成更多能量消耗。调整进气格栅的进气量,可以平衡车辆的散热和风阻。
3.现有技术中,进气格栅在调整进气量时,无法精确控制进气量的大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外置式进气格栅及其控制方法、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外置式进气格栅无法精确控制进气量的大小的技术问题。
5.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外置式进气格栅,包括:
6.框架,具有至少一个进气口;
7.至少一个叶片,转动设置于所述框架,并位于对应的进气口内;至少一个所述叶片的端部设置有第一齿轮;
8.转动件,转动设置于所述框架;所述转动件朝向所述第一齿轮的一侧设置有齿部,所述齿部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所述转动件远离所述第一齿轮的一侧设置有槽体;
9.摆臂,位于所述槽体内,并在所述槽体内活动;
10.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框架,并用于驱动所述摆臂转动。
11.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驱动摆臂转动,摆臂在槽体内活动,摆臂相对于槽体滑动,则带动转动件转动,也就通过第一齿轮带动叶片转动。驱动组件可以精确控制摆臂转动的角度,也就精确控制摆臂相对于槽体滑动的距离,继而精确控制转动件转动的角度,最终可以控制叶片转动的角度,达到准确控制进气口的进气量的效果。
12.可选地,所述叶片包括:两个主动叶片,分别位于所述转动件的两侧,所述第一齿轮设置于所述主动叶片;所述齿部有两个,两个所述齿部分别与两个所述主动叶片的第一齿轮啮合。
13.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采用两个主动叶片,可以缩短单个主动叶片的长度,避免主动叶片过长而出现扭转变形。通过一个驱动组件带动两个第一齿轮转动,从而带动两个主动叶片转动,简化结构,减少驱动组件的数量,降低了成本。
14.可选地,所述叶片还包括:若干个从动叶片,所述从动叶片通过连杆与所述主动叶片转动连接。
15.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当主动叶片转动时,会带动连杆移动,通过主动叶片的转动,会带动连杆移动,增加了叶片的数量。
16.可选地,若干个所述从动叶片分别位于所述主动叶片的两侧。
17.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多个从动叶片分别位于主动叶片的上方和下方的两侧,使得主动叶片位于多个从动叶片之间,连杆不容易变形。
18.可选地,所述框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格栅条;所述叶片的第一端抵靠于所述格栅条,所述叶片的第二端可转动至抵靠于所述格栅条的相邻的格栅条。
19.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可以封闭叶片对应的格栅孔,将进气口的进气量降低至最小进气量。
20.可选地,所述叶片的第二端可转动至所述格栅条所在的平面。
21.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叶片和对应的格栅条位于同一平面,使得格栅条将叶片隐藏起来,且进气口的进气量达到最大进气量。格栅条可以起到保护叶片的作用。
22.可选地,所述框架包括相互连接的框架外壳和框架本体,所述框架外壳或所述格栅条上形成装饰件装配位。
23.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框架外壳可以暴露在车辆的外表,且将车辆的装饰件装配在格栅条或框架外壳上。
24.可选地,所述齿部的转动半径大于所述第一齿轮的半径;和/或所述槽体的转动半径大于所述齿部的转动半径。
25.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增大齿部的转动半径,有利于使各个叶片顺利转动。槽体的转动半径大于齿部的转动半径,利用杠杆原理,使得摆臂更加容易带动齿部转动,进一步利于使各个叶片顺利转动。
26.可选地,所述摆臂包括:
27.转动臂,与所述转动组件连接;
28.球头,设置于所述转动臂,并位于所述槽体内。
29.根据上述技术手段,转动臂可以转动,并带动球头转动,使得转动件转动,并带动叶片转动。叶片由关闭状态转动至完全打开状态时,转动件的力矩先增大后减小;叶片由完全打开状态转动至关闭状态时,转动件的力矩先增大后减小,有利于叶片的顺利开启或充分闭合。
30.可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31.驱动器,设置于所述框架;
32.第二齿轮,设置于所述驱动器的输出轴;
33.传动轴,转动设置于所述框架,并与所述转动臂连接;
34.第三齿轮,设置于所述传动轴;
35.其中,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啮合。
36.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驱动器的输出轴转动时,驱动第二齿轮转动,并带动第三齿轮和传动轴转动,从而带动转动臂转动,即通过传动轴将驱动器的驱动力传动至转动臂,实现转动臂的转动。
37.可选地,所述传动轴上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框架上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对所述限位凸起进行限位。
38.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在传动轴上设置限位凸起,在框架上设置挡板,通过挡板阻挡限位凸起,限制传动轴的转动范围。
39.可选地,所述框架包括:
40.框架外壳;
41.框架本体,设置于所述框架外壳;
42.第一支架,设置于所述框架外壳;
43.第二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
44.其中,所述驱动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
45.所述传动轴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之间;
46.所述转动件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
47.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框架外壳位于车辆前端,框架本体具体设置于框架外壳的内侧,第一支架用于安装驱动组件,第二支架用于安装转动件,实现驱动器、传动轴以及转动件的安装。
48.可选地,所述框架本体上设置有轴孔和轴槽;
49.所述框架还包括:压板,设置于所述框架本体上轴槽对应位置;
50.所述叶片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
51.其中,所述第一转轴插入所述轴孔;
52.所述压板将所述第二转轴限制在所述轴槽内。
53.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第一转轴和第一齿轮穿过轴孔,第二转轴放入轴槽内,并用压板压住,对第二转轴进行限位,实现叶片与框架本体转动连接,便于叶片的安装和拆卸。
54.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外置式进气格栅。
55.本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外置式进气格栅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6.获取温度信息;
57.根据所述温度信息,通过所述驱动组件控制所述叶片转动,以调整所述进气口的进气量。
58.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平衡发动机的温度和车辆的风阻,不会造成发动机温度过高,也不会造成车辆的风阻过大。
59.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温度信息,通过所述驱动组件控制所述叶片转动,以调整所述进气口的进气量,包括:
60.当温度信息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时,通过驱动组件控制叶片转动,增大进气口的进气量。
61.当温度信息小于第二预设温度时,通过驱动组件控制叶片转动,减小进气口的进气量;其中,第二预设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
62.当温度信息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且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维持进气口的进气量。
63.根据上述技术手段,若温度过高,则需要增大进气口的进气量;若温度较低,则不需要对发动机降温,可以减小进气口的进气量以降低风阻;若温度信息位于第一预设温度和第二预设温度之间,则维持进气口的进气量;从而使得风阻和温度达到平衡。
6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65.本技术通过驱动摆臂转动,摆臂在槽体内活动,摆臂相对于槽体滑动,则带动转动件转动,也就通过第一齿轮带动叶片转动。驱动组件可以精确控制摆臂转动的角度,也就精
确控制摆臂相对于槽体滑动的距离,继而精确控制转动件转动的角度,最终可以控制叶片转动的角度,达到准确控制进气口的进气量的效果。
附图说明
66.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外置式进气格栅的轴侧图;
67.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外置式进气格栅的爆炸图;
68.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外置式进气格栅的主视图;
69.图4是图3上剖切a-a位置所表示的剖面图;
70.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框架本体的主视图;
71.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框架本体和叶片的爆炸图;
72.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框架本体的侧视图;
73.图8是在图7上b向旋转视图;
74.图9是图8上c-c剖切位置所表示的剖视图;
75.图10是图8上d-d剖切位置所表示的剖视图;
76.图11是图8上j-j剖切位置所表示的剖视图;
77.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以及转动件的主视图;
78.图13是图12上e-e剖切位置所表示的剖视图;
79.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第二支架、转动件以及驱动器的爆炸图;
80.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第二支架、转动件以及驱动器的侧视图;
81.图16是图15上f-f剖切位置所表示的局部剖视图;
82.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各叶片处于半开半闭状态的主视图;
83.图18是图17上g-g剖切位置所表示的剖视图;
84.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各叶片处于关闭状态的主视图;
85.图20是图19上h-h剖切位置所表示的剖视图。
86.其中,1-框架;11-框架外壳;12-框架本体;121-格栅条;13-第一支架;131-挡板;14-第二支架;15-压板;16-进气口;17-螺钉;2-叶片;21-主动叶片;211-第一齿轮;22-从动叶片;3-转动件;31-齿部;32-槽体;33-固定销;34-垫圈;35-螺母;4-摆臂;41-转动臂;42-球头;5-驱动组件;51-驱动器;52-第三齿轮;53-传动轴;531-限位凸起;54-垫圈;55-开口销;56-螺母带垫圈;57-电机固定卡夹;6-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87.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88.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外置式进气格栅。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相关技术中进气格栅的进气量难以准确调节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外置式进气格栅,可以通过驱动组件驱动摆臂在槽体内活动,带动转动件转动,也就带动第一齿轮和叶片转动,从而控制叶片转动的角度,精确控制进气口进入气体的量。由此,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气格栅的进气量难以准确调节的技术问题。
89.请同时参阅图1-图20,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外置式进气格栅的一些实施例。
90.如图1-图4以及图13所示,本技术的外置式进气格栅包括:框架1、转动件3、摆臂4、驱动组件5以及至少一个叶片2。框架1具有至少一个进气口16,叶片2转动设置于框架1,且叶片2位于对应的进气口16内,至少一个叶片2的端部设置有第一齿轮211;转动件3转动设置于框架1,转动件3朝向第一齿轮211的一侧设置有齿部31,转动件3远离第一齿轮211的一侧设置有槽体32,齿部31与第一齿轮211啮合,摆臂4位于槽体32内,摆臂4在槽体32内活动。驱动组件5设置于框架1,并用于驱动摆臂4转动。
91.具体地,框架1位于车辆的前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汽车前端作为迎风面,空气可以自进气口16进入汽车,并到达发动机,从而对发动机进行降温。进气口16的数量和叶片2的数量可以是相同的或不相同的,叶片2可以完全覆盖对应的进气口16,从而将进气口16封闭起来,也可以部分覆盖对应的进气口16,将进气口16的进气量调整为最小进气量。当然叶片2还可以转动将进气口16完全打开,将进气口16的进气量调整为最大进气量。可以通过精确控制叶片2转动的角度,来精准控制进气口16的进气量。由于叶片2的转动方向和驱动组件5的转动方向并不完全相同,本技术通过驱动摆臂4转动,摆臂4在槽体32内活动,摆臂4相对于槽体32滑动,则带动转动件3转动,也就通过第一齿轮211带动叶片2转动。驱动组件5可以精确控制摆臂4转动的角度,也就精确控制摆臂4相对于槽体32滑动的距离,继而精确控制转动件3转动的角度,最终可以控制叶片2转动的角度,达到准确控制进气口16的进气量的效果。
92.驱动组件5可以带动一个或多个第一齿轮211转动,也就带动一个或多个叶片2转动,其它叶片2的端部可以不设置第一齿轮211,而与设置有第一齿轮211的叶片2转动连接,由设置有第一齿轮211的叶片2带动不设置第一齿轮211的叶片2转动。
93.叶片2可以是横向延伸设置,则叶片2的转动方向位于竖直面内,第一齿轮211和转动件3的转动方向也位于该竖直面内,而摆臂4的转动方向位于另一竖直面内,两个竖直面相互垂直;叶片2还可以纵向延伸设置,则叶片2的转动方向位于水平面内,第一齿轮211和转动件3的转动方向也位于水平面内,摆臂4的转动方向位于竖直面内,水平面与竖直面相互垂直。
94.叶片2可以关闭进气口16或打开进气口16,则叶片2可以处于关闭状态、打开状态或者完全打开状态。叶片2包括主动叶片21和从动叶片22,如图19和图20所示,叶片2处于关闭状态时,叶片2的侧面朝向或背离进气口16的进气方向,进气口16的进气量达到最小进气量。如图17和图18所示,叶片2处于打开状态时,叶片2的侧面不朝向也不背离进气口16的进气方向,而是与进气口16的进气方向形成一夹角,此时,叶片2仍然可以转动,继续打开至完全打开状态,进气口16的进气量位于最小进气量和最大进气量之间。如图8和图11所示,叶片2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叶片2的侧面的朝向垂直于进气口16的进气方向时,叶片2平行于进气口16的进气方向,进气口16的进气量达到最大进气量。
95.本技术采用外置式进气格栅,外置式进气格栅位于车辆的前端,并暴露在车辆前端的外表。现有技术中的进气格栅通常采用内置式进气格栅,内置式进气格栅位于车辆壳体内,并与车辆壳体之间形成间距,车辆壳体和内置式进气格栅之间不存在装配连接关系。与内置式进气格栅相比,本技术外置式进气格栅直接暴露在车辆前端的外表,有利于直接阻挡外界的空气,封闭叶片降低风阻时,风阻更低。
96.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框架1包括相互连接的框架外壳11、框架本体12。具体地,框架1采用外置式进气格栅,框架外壳11暴露在车辆前端的表面。
97.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如图1-图2以及图14所示,框架1包括:框架外壳11、框架本体12、第一支架13以及第二支架14。框架本体12和第一支架13均设置于框架外壳11,第二支架14设置于第一支架13。
98.具体地,框架本体12和第一支架13均设置于框架外壳11上,框架外壳11暴露在车辆前端的外表,框架外壳11作为车辆的迎风面,框架本体12具体设置于框架外壳11的内侧,第二支架14设置于第一支架13,第二支架14位于框架外壳11和第一支架13之间。框架本体12用于安装叶片2,第一支架13用于安装驱动组件5,第二支架14用于安装转动件3。
99.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如图5-图7所示,框架本体12上设置有轴孔和轴槽;框架1还包括:压板15,设置于框架本体12上轴槽对应位置;叶片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第一转轴插入轴孔;压板15将第二转轴限制在轴槽内。
100.具体地,叶片2的两端设置有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当叶片2的端部设置有第一齿轮211时,第一齿轮211设置于第一转轴,第一转轴可以穿过轴孔,第一齿轮211也可以穿过轴孔。第二转轴可以放入轴槽内,并用压板15压住,且以螺钉17锁附连接压板15和框架本体12,对第二转轴进行限位,实现叶片2与框架本体12转动连接。轴槽为u形槽,压板15盖住了u形槽的开口,使得第二转轴无法从u形槽内脱离。
101.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如图4和图6所示,叶片2包括:两个主动叶片21,分别位于转动件3的两侧,第一齿轮211设置于主动叶片21。
102.具体地,主动叶片21是指设置有第一齿轮211的叶片,每个主动叶片21上设置有第一齿轮211,通过驱动组件5带动第一齿轮211转动,从而带动主动叶片21转动。主动叶片21可以设置两个,分别位于转动件3的两侧,通过一个驱动组件5带动两个第一齿轮211转动,从而带动两个主动叶片21转动,简化结构,减少驱动组件5的数量,降低了成本。两个主动叶片21分别记为左主动叶片和右主动叶片,左主动叶片和右主动叶片可以是对称设置,关于转动件3的转动时所在的平面对称,两个主动叶片21可以转动设置于同一框架本体12上,也可以分别转动设置于两个框架本体12上,采用两个框架本体12时,两个框架本体12分别记为左框架本体和右框架本体。由于本技术采用两个主动叶片21,且转动件3位于两个主动叶片21之间,而不是采用一个较长的主动叶片21,本技术采用两个主动叶片21,可以缩短单个主动叶片21的长度,避免主动叶片21过长而出现扭转变形。
103.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如图12-图13所示,齿部31有两个,两个齿部31分别与两个主动叶片21的第一齿轮211啮合。
104.具体地,当第一齿轮211有两个时,转动件3上可以设置两个齿部31,连个齿部31分别记为左齿部和右齿部,左齿部与左主动叶片的第一齿轮211啮合,右齿部与右主动叶片的第一齿轮211啮合。两个齿部31互不干扰,即使一个齿部31损坏,另一个齿部31仍然可以正常工作。
105.齿部31呈扇形,齿部31所对应的圆心角为锐角,例如,该圆心角为65
°
。扇形的齿部31可以限制齿部的转动范围,齿部31转动超出该转动范围后,齿部31和第一齿轮211会脱啮合。
106.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如图3-图6所示,两个主动叶片21之间形成钝角。
107.具体地,为了降低车辆前端的风阻,车辆前端并不是呈直线型,而是呈一弧度或一钝角,形成前凸结构,将车辆前端的空气导向车辆左右两侧分流,以减小空气阻力。例如,框架外壳11形成前凸结构。为了与车辆前端的形状或者框架外壳11的形状适配,两个主动叶片21之间形成钝角,即两个主动叶片21的长度方向之间形成钝角,则两个主动叶片21的转动方向并不相同。为了避免齿部31与第一齿轮211脱啮合,两个齿部31的朝向也不相同,使得齿部31的朝向垂直于主动叶片21的长度方向。
108.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如图4所示,钝角的范围为179
°
~150
°
。具体地,钝角可以是172
°

109.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如图4所示,叶片2还包括:若干个从动叶片22,从动叶片22通过连杆6与主动叶片21转动连接。
110.具体地,从动叶片22是指未设置第一齿轮211的叶片,从动叶片22跟随主动叶片21转动,主动叶片21和从动叶片22均转动设置于框架本体12,当主动叶片21被驱动组件5带动而转动时,主动叶片21带动连杆6移动,从而带动从动叶片22转动。每个主动叶片21可以配置对应的从动叶片22,左主动叶片对应的从动叶片22记为左从动叶片,右主动叶片对应的从动叶片22记为右从动叶片。左从动叶片的数量与右从动叶片的数量可以是相同的。连杆6的延伸方向与主动叶片21的延伸方向之间存在间隔,当主动叶片21转动时,会带动连杆6移动。
111.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如图5-图6所示,若干个从动叶片22分别位于主动叶片21的两侧。
112.具体地,每个主动叶片21对应的从动叶片22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主动叶片21对应的从动叶片22有多个时,多个从动叶片22分别位于主动叶片21的两侧,例如,多个从动叶片22分别位于主动叶片21的上方和下方的两侧。主动叶片21位于多个从动叶片22之间时,连杆6不容易变形。
113.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如图6-图11所示,框架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格栅条121。
114.具体地,框架1上设置有格栅条121,格栅条121和框架1可以形成多个格栅孔。两个叶片2之间具有一个格栅条121,则每个叶片2对应一个格栅孔,每个叶片2可以调整对应格栅孔的进气量。格栅条121可以是固定设置于框架1,也可以是可拆卸设置于框架1。格栅条121位于叶片2朝向车辆前端的一侧,则格栅条121可以起到保护叶片2的作用。格栅条121具体设置于框架本体12,且靠近框架外壳11的位置。
115.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如图11、图18以及图20所示,叶片2的第一端抵靠于格栅条121,叶片2的第二端可转动至抵靠于格栅条121的相邻的格栅条121。
116.具体地,叶片2的转动中心轴靠近或位于叶片2的第一端,叶片2的第一端抵靠在格栅条121上,空气难以从叶片2的第一端与格栅条121之间穿过。随着叶片2绕着转动中心轴转动,叶片2的第二端可以转动至相邻的格栅条121,叶片2的第二端可以抵靠在相邻的格栅条121上,使得空气难以从叶片2的第二端与相邻的格栅条121之间穿过,从而封闭叶片2对应的格栅孔,也就将进气口16的进气量降低至最小进气量,此时最小进气量可以是零进气
量。
117.现有技术中的内置式进气格栅中,叶片和格栅条是间隔设置的,两者没有相互抵靠。空气进入到格栅条内后被叶片阻挡,仍然会形成一定风阻。而本技术中叶片2的两端可以分别抵靠于相邻两个格栅条121,空气被阻挡在格栅条121和叶片2之外,因此,叶片2的密封性更好。
118.格栅条121的厚度大于叶片2的厚度,使得格栅条121具有较高的强度。格栅条121上设置有两个抵靠台阶,分别供叶片2的第一端抵靠和相邻的叶片2的第二端抵靠,有利于增加空气进入的难度,提高密封性。格栅条121背离抵靠台阶的一侧为曲面结构,有利于减小进入格栅孔的阻力。
119.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如图9-图11所示,叶片2的第二端可转动至格栅条121所在的平面。
120.具体地,叶片2的第二端可以转动至对应的格栅条121所在的平面,叶片2抵靠在抵靠台阶表面,则叶片2和对应的格栅条121位于同一平面,格栅条121将叶片2隐藏起来,此时进气口16的进气量达到最大进气量。
121.现有技术中的内置式进气格栅中,通常通过相邻两个叶片相互抵靠实现封闭,为了实现相邻两个叶片相互抵靠,在叶片上形成抵靠部,则增加了叶片的整体尺寸。而本技术中叶片2抵靠在相邻的两个格栅条121上,叶片2可以采用较薄结构,更加容易隐藏,本技术的隐蔽性更好。
122.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格栅条121的形状和尺寸根据需要设置。
123.具体地,格栅条121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或改变形状和尺寸,例如,对于不同型号的车辆,格栅条121的形状和尺寸可能不同。在叶片2能够安装在框架1的基础上,叶片2可以适配不同形状和尺寸的格栅条121,从而提高了叶片2的应用范围,降低了制造成本。
124.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框架外壳11或所述格栅条121上形成装饰件装配位。
125.具体地,由于本技术采用外置式进气格栅,框架外壳11暴露在车辆的外表,通常车辆的外表会装配装饰件,则在框架外壳11或格栅条121形成装饰件装配位,用于装配装饰件。
126.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如图13-图15所示,齿部31的转动半径大于第一齿轮211的半径。
127.具体地,齿部31的转动半径大于第一齿轮211的半径时,转动件3可以提供更大的力矩,更加容易带动第一齿轮211转动。由于第一齿轮211可能有两个,叶片2可能有多个,增大齿部31的转动半径,有利于使各个叶片2顺利转动。
128.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如图13-图15所示,槽体32的转动半径大于齿部31的转动半径。
129.具体地,槽体32的转动半径大于齿部31的转动半径,可以利用杠杆原理,使得摆臂4更加容易带动齿部31转动,进一步利于使各个叶片2顺利转动。
130.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如图13-图15所示,摆臂4包括:转动臂41和球头42。转动臂41与转动组件连接;球头42设置于转动臂41,并位于槽体32内。
131.具体地,转动臂41可以转动,并带动球头42转动,则球头42在槽体32内滑动。当叶
片2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时,转动臂41与水平面形成一夹角;转动臂41位于水平面内时,叶片2处于打开状态(或者说半开半闭状态)。由于转动臂41转动过程中,球头42在槽体32内的位置不一样,转动臂41在靠近水平面的位置转动单位角度时,球头42位于靠近槽体32的底部的位置,转动件3的力矩较小;转动臂41在远离水平面的位置转动单位角度时,位于靠近槽体32的开口的位置,转动件3的力矩较大。总体来说,叶片2由关闭状态转动至完全打开状态时,转动件3的力矩先增大后减小;叶片2由完全打开状态转动至关闭状态时,转动件3的力矩先增大后减小,有利于叶片2的顺利开启或充分闭合。
132.槽体32为u形槽,u形槽的截面呈u形,u形槽的底部与球头42适配,当转动臂41位于水平面内时,球头42可以抵靠于u形槽的底部,也可以与u形槽的底部形成间隔。u形槽的宽度方向为u字顶部两端的连线方向,u形槽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宽度方向,u形槽的深度方向为自u形槽的底部至槽口方向,u形槽在长度方向和深度方向均具有一定厚度,当转动臂41转动时,球头42在u形槽的内移动的轨迹并不是沿深度方向,球头42在长度方向和深度方向均有位移。
133.u形槽位开口槽,u形槽在长度方向具有开口,开口有两个,则球头42可以自u形槽的开口处移动出来,一旦转动臂41转动角度过大,则球头42自u形槽的开口处移动出来,不会继续带动叶片2转动,也就不会让叶片2碰撞格栅条121。采用开口槽时,也便于转动件3和球头42的装配。
134.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如图13-图15所示,驱动组件5包括:驱动器51、第二齿轮、传动轴53以及第三齿轮52。驱动器51设置于框架1;第二齿轮设置于驱动器51的输出轴;传动轴53转动设置于框架1,并与转动臂41连接;第三齿轮52设置于传动轴53;第二齿轮与第三齿轮52啮合。
135.具体地,驱动器51的输出轴转动时,驱动第二齿轮转动,并带动第三齿轮52和传动轴53转动,从而带动转动臂41转动。驱动器51具体设置于第一支架13,驱动器51通过电机固定卡夹57固定在第一支架13上,传动轴53与第一支架13、第二支架14转动连接。第三齿轮52通过垫圈54和开口销55固定在传动轴53上。转动臂41通过螺母带垫圈56固定于传动轴53。固定销33通过垫圈34以及螺母35固定在第二支架14上,转动件3可绕固定销33转动。
136.转动件3包括:转动部、弧形部以及错位部,两个齿位分别设置于弧形部的外侧的两端,转动部设置于弧形部的内侧,且位于两个齿部31之间,错位部与一个齿部31的位置对应,并与另一个齿部31错位,槽体32设置于错位部。转动部位于传动轴53的中心轴线上,错位部错位的距离接近于转动臂41的长度。
137.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如图14-图16所示,传动轴53上设置有限位凸起531;框架1上设置有挡板131,挡板131对限位凸起531进行限位。
138.具体地,为了限制传动轴53的转动范围在传动轴53上设置限位凸起531,并在框架1上设置挡板131,通过挡板131阻挡限位凸起531。限位凸起531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每个限位凸起531对应有两个挡板131,限制传动轴53两侧的转动范围,也就限制转动臂41向上或向下的转动范围。挡板131设置于第一支架13。限位凸起531设置有两个,则挡板131设置有四个,为了增加挡板131的强度,相邻两个挡板131通过弧形板相互连接,限位凸起531对应位置上的弧形板连接在挡板131的外端,另外两个弧形板连接在挡板131的内端。
139.传动轴5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安装轴、第一转动轴、主轴、第二转动轴、第二安装
轴。限位凸起531设置于主轴,第一安装轴用于安装第三齿轮52、垫圈54以及开口销55,第二安装轴用于安装转动臂41和螺母带垫圈56,第一转动轴与第一支架13转动连接,第二转动轴与第二支架14转动连接。主轴的直径大于第一转动轴的直径,第一转动轴的直径大于第一安装轴的直径,主轴的直径大于第二转动轴的直径,第二转动轴的直径大于第二安装轴的直径,则主轴限制在第一支架13和第二支架14之间。
140.挡板131的高度与主轴的高度相等,或者主轴的高度略大于挡板131的高度,挡板131位于第一支架13和第二支架14支架,并支撑起第二支架。
141.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如图13-图15所示,驱动器51设置于第一支架13;传动轴53位于第一支架13和第二支架14之间;转动件3转动设置于第一支架13。
142.具体地,驱动器51设置于第一支架13,传动轴53位于第一支架13和第二支架14之间,且传动轴53的两端分别穿过第一支架13和第二支架14。转动件3转动设置于第二支架14。
143.此外,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的外置式进气格栅,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外置式进气格栅。
144.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的外置式进气格栅,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外置式进气格栅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45.步骤s100、获取温度信息。
146.步骤s200、根据温度信息,通过驱动组件控制叶片转动,以调整进气口的进气量。
147.具体地,温度信息可以是车辆的发动机的温度,根据温度信息,通过驱动组件控制叶片转动,调整进气口的进气量,可以平衡发动机的温度和车辆的风阻,不会造成发动机温度过高,也不会造成车辆的风阻过大。
148.步骤s200具体包括:
149.步骤s210、当温度信息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时,通过驱动组件控制叶片转动,增大进气口的进气量。
150.步骤s220、当温度信息小于第二预设温度时,通过驱动组件控制叶片转动,减小进气口的进气量;其中,第二预设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
151.步骤s230、当温度信息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且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维持进气口的进气量。
152.具体地,若温度过高,例如,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则需要增大进气口的进气量;若温度较低,例如,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则不需要对发动机降温,可以减小进气口的进气量以降低风阻。若温度信息位于第一预设温度和第二预设温度之间,则不需要调整风叶,维持进气口的进气量即可。
15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任一实施例”或“实现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实现方式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实现方式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是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现方式。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实现方式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实现方式以及不同实施例或实现方式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15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