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轴的制作方法-j9九游会真人

文档序号:35752879发布日期:2023-10-16 18:01阅读:10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汽车的传动轴,特别涉及经由中心轴承支承于车身的传动轴。


背景技术:

2.作为安装在汽车的车身的下表面、弹性地支承安装在传动轴上的中心轴承的传动轴的支承装置,已知有例如(日本)特开2016-124422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
3.专利文献1的传动轴的支承装置具备:环状的弹性支承部件,其截面弯曲成大致u字形;外环,其与环状的弹性支承部件的外周端部一体地硫化粘接;内环,其与弹性支承部件的内周部一体地硫化粘接,并压入到中心轴承的外圈;压环,其与该内环的内侧嵌合而一体化,并且限制中心轴承的外圈在轴向上移动。
4.而且,该中心轴承支承装置的外环与车身的下侧的托架嵌合,内环与安装在传动轴的外周的中心轴承的外圈嵌合,由此,将中心轴承经由由橡胶状弹性材料构成的弹性支承部件弹性地支承在车身的下侧,通过该弹性支承部件,进行在行驶中的传动轴侧与车身侧之间的振动吸收以及缓冲。
5.现有技术文献
6.专利文献
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2442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8.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9.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传动轴的支承装置在固定于内环的内周的压环的“u”字状的空间中,插入向与传动轴部一起旋转的压环的内部侧延伸的防尘罩的端面,在压环的内壁与防尘罩的端面之间形成迷宫式密封。
10.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虽然形成迷宫式密封,但由于在压环的内部壁与防尘罩的端面部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有可能产生朝向该间隙飞舞来的泥水等侵入到中心轴承的内部的现象。
1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尽可能地抑制泥水等侵入到中心轴承的内部的传动轴。
12.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3.本发明为一种传动轴,该传动轴传递动力源的驱动力,所述传动轴的特征在于,具备:
14.轴,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
15.中心轴承,其具有固定在轴的外周面的内圈、配置在内圈的外周的滚动体、和配置在滚动体的外周的外圈;
16.内环,其沿着轴的旋转轴线以包围轴的外周面的方式形成为筒状,保持中心轴承的外圈;
17.压环,其具有:第一环状区域部,其配置在轴的外周面与内环的内周面之间的环状间隙,从轴的旋转轴线观察,固定在内环的内周面,沿着轴在朝向中心轴承的方向上延伸;第二环状区域部,其从第一环状区域部继续在朝向轴的方向上延伸;第三环状区域部,其从第二环状区域部继续沿着轴在朝向与中心轴承相反的一侧的方向上延伸;
18.防尘罩,其具有:第一罩区域部,其以压环为界配置在与中心轴承相反的一侧的轴的外周面,从轴的旋转轴线观察,固定在轴的外周面,沿着轴在朝向压环的方向上延伸;第二罩区域部,其从第一罩区域部继续在远离轴的方向上延伸;第三罩区域部,其从第二罩区域部继续沿着轴在朝向压环的方向上延伸;
19.隔水罩,其通过压环和防尘罩的组合,防尘罩的第三罩区域部延伸到压环的第一环状区域部与第三环状区域部之间,压环的第三环状区域部延伸到防尘罩的第一罩区域部与第三罩区域部之间,并且,
20.所述隔水罩具有:第一隔水区域部,其以防尘罩为界配置在与压环相反的一侧的轴的外周面,从轴的旋转轴线观察,固定在轴的外周面,沿着轴延伸;第二隔水区域部,其从第一隔水区域部继续在远离轴的方向上延伸;第三隔水区域部,其从第二隔水区域部继续沿着轴在朝向防尘罩的方向上延伸,从外侧覆盖防尘罩的第二罩区域部以及第三罩区域部的一部分。
21.发明效果
22.根据本发明,以夹住防尘罩的方式,将隔水罩固定在短轴的压环的开放部侧的位置,将隔水罩的开放部以接近压环的开放部的方式延伸,因此,即使泥水等从压环的开放部侧沿倾斜方向飞舞来,也能够通过隔水罩来抑制泥水等侵入到压环的开放部的可能性,结果是使泥水等侵入到中心轴承的内部的现象难以发生。
附图说明
23.图1是表示本发明应用的传动轴的外观的外观图。
24.图2是将图1所示的传动轴的支承装置附近放大并剖开的放大剖视图。
25.图3是将图2所示的传动轴的支承装置附近进一步放大并剖开的放大剖视图。
26.图4是成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传动轴的支承装置附近的剖视图。
27.图5是将图4所示的传动轴的支承装置附近放大并剖开的放大剖视图。
28.图6是成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传动轴的支承装置附近的剖视图。
29.图7是成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传动轴的支承装置附近的剖视图。
30.图8是成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传动轴的支承装置附近的剖视图。
31.图9是成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传动轴的支承装置附近的剖视图。
32.图10是成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传动轴的支承装置附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技术性概念中的各种变形例和应用例也包含在其范围内。
34.首先,在说明本发明之前,使用图1~图3对成为本发明的基础的传动轴的结构进行说明。以下说明的传动轴是本技术人已经提出的传动轴。
35.如图1所示,本发明应用的传动轴应用于使用四轮驱动或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的驱动方式的汽车,主要由以下构成:驱动轴1,其与变速器连接,所述变速器与内燃机等动力源结合;从动轴2,其与差动齿轮连接;等速接头3,其将驱动轴1和从动轴2连接;支承装置5,其设置在驱动轴1的等速接头3侧,固定在作为汽车的地板部件的、例如横梁4的下部。
36.驱动轴1由以下构成:钢管制的驱动侧管6;万向节7,其通过焊接从轴向固定在驱动侧管6的前端部;短轴8,其通过焊接从轴向固定在驱动侧管6的后端部。
37.从动轴2主要由以下构成:钢管制的从动侧管9;等速接头壳体10,其通过焊接从轴向固定在从动侧管9的前端部,在内部供所述短轴8的端部插入贯通;万向节11,其通过焊接从轴向固定在从动侧管9的后端部。
38.如图2以及图3所示,短轴8由铁系金属形成为台阶径状,具有从固定在驱动侧管6的后端部的短轴大径部8a向轴向逐渐小径地形成的短轴中径部8b以及短轴小径部8c。
39.另外,在短轴大径部8a与短轴中径部8b之间,形成有短轴第二大径台阶部8d,该短轴第二大径台阶部8d形成为,直径比短轴大径部8a的直径小、且比短轴中径部8b的直径大,在该短轴第二大径台阶部8d与所述短轴中径部8b之间,主要由短轴中径台阶部8e构成,该短轴中径台阶部8e形成为,直径比所述短轴第二大径台阶部8d的直径小、且比短轴中径部8b的直径大,在短轴中径台阶部8e与短轴中径部8b之间,形成有台阶面8f。另外,短轴小径部8c在延伸出的前端部的外周固定有等速接头3的后述的内套(inner race)12。
40.如图2所示,等速接头3主要由以下构成:等速接头壳体10,其固定在从动轴2的前端部,是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外套;所述内套12,其配置在等速接头壳体10的内周侧;多个转矩传递球13,其滚动自如地设置在等速接头壳体10与内套12之间;保持架14,其保持该转矩传递球13。
41.如图2所示,等速接头壳体10在内周侧,遍及轴向地形成的多个槽部10a形成在周向的大致等间隔位置,在与该等速接头壳体10的内周侧对置的内套12的外周侧,遍及轴向地形成的多个凹部12a与槽部10a对应地遍及周向地形成在大致等间隔位置。
42.另外,在等速接头3的内部填充有润滑脂等润滑油,在等速接头壳体10的前端侧,安装有对该等速接头壳体10的内部进行密封的橡胶制的保护罩15。
43.保护罩15由橡胶材料形成为台阶径状的圆筒状,由以下构成:主体部15a,其嵌装在等速接着壳体10的前端部的外周;折返部15c,其从该主体部15a的前端部15b向内周侧折曲形成为大致折返状,前端嵌装在短轴8的短轴小径部8c的外周。另外,在主体部15a的内部埋设有芯材15d。
44.如图2、图3所示,支承装置5主要由以下构成:安装托架16,其是安装在车身的横梁4上的环状部件;弹性部件17,其固定在该安装托架16的内侧;金属制的内环18,其是固定在该弹性部件17的内周侧的支承部件;中心轴承19,其保持在该内环18的内部。
45.内环18形成为沿着构成轴的短轴8的旋转轴线包围短轴8的外周侧的筒状。即,短轴8插入贯通内环18的内部,在内环18的内周面与短轴8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环状间隙。在该环状间隙收纳有中心轴承19、压环26。
46.弹性部件17通过橡胶材料以向车身前方侧开口的形状形成为纵截面横u字形状,弹性部件17的外周面与金属制的圆环状压入固定部20的内周面硫化粘接,该金属制的圆环状压入固定部20压入固定于安装托架16的内周面,并且弹性部件17的内周面与内环18的外
周面硫化粘接。
47.内环18将薄壁的金属板形成为台阶径状的圆筒状,由以下构成:大径环状部18a,其形成在短轴8的短轴中径台阶部8e的外周侧;中径环状部18b,其从该大径环状部18a连续地形成,设置在短轴中径部8b的外周侧;小径环状部18c,其与该中径环状部18b连续地形成。
48.中心轴承19具备:内圈21,其压入短轴8的短轴中径部8b的外周;外圈22,其保持在内环18的中径环状部18b的内周;多个钢制球23,其滚动自如地保持在形成于内圈21与外圈22的对置面的中央的、圆弧状的保持槽之间。另外,在内圈21和外圈2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安装有圆环状的油封24、25。
49.在内环18的大径环状部18a的内周侧,压入固定有向车身前方侧开口的压环26。另一方面,设置有防尘罩27,该防尘罩27压入固定于位于压环26的车身前方侧的短轴8的短轴第二大径台阶部8d,另一端部向压环26的开口的内部延伸。另外,在压环26的内周面与短轴中径台阶部8e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环状的密封部件28,该环状的密封部件28由橡胶材料形成为圆环状,在内部埋设有芯材。
50.因此,压环26以包围防尘罩27的另一端部的形式配置,泥水等向短轴8的短轴中径台阶部8e的外周面浸入的路径复杂化,由此形成所谓的迷宫式密封,抑制泥水等向短轴8的短轴中径台阶部8e的外周面浸入。而且,通过在压环26的内周面与短轴中径台阶部8e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环状密封部件28,防止泥水等从车辆前方向所述中心轴承19的内部浸入。
51.而且,设置有保持部件29,该保持部件29压入短轴8的短轴中径部8b的外周,将中心轴承19在轴向上定位固定。如图3所示,保持部件29通过将薄壁的金属板冲压成形而折曲形成为截面大致

字形状,由以下构成:一端部29a,其压入短轴中径部8b的外周面;另一端部29b,其从该一端部29a的后端缘向径向延伸并向所述中心轴承19的方向折曲为折返状。
52.一端部29a形成为大致圆筒状,中心轴承19侧的前端部位29c折曲形成为扩径状,并且该前端部位29c的前端缘29d从轴向与中心轴承19的内圈21的一侧面21a抵接,而与台阶面8f协作地将该内圈21保持为夹持状态。因此,中心轴承19的内圈21固定在轴向上,因此能够牢固地对整体进行保持。
53.另一端部29b由向径向的外侧折曲的折曲部位29e和从该折曲部位29e的外周缘向中心轴承19的外圈22方向延伸的圆筒部位29f构成,通过折曲部位29e和圆筒部位29f包围内环18的小径环状部18c并遮蔽所述中心轴承19的内部。
54.即,保持部件29的另一端部29b包围内环18的小径环状部18c的外周,由此,向中心轴承19的内部浸入的路径复杂化,形成有所谓的迷宫式密封。由此,能够防止泥水等从内环18的车身后方侧向中心轴承19内部浸入。
55.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迷宫式密封能够防止泥水从车身后方侧浸入,因此也能够在内圈18的小径环状部18c与另一端部29b之间,废除防止泥水向中心轴承19内部浸入的环状密封部件。
56.在这种结构的传动轴中,压环26以包围防尘罩27的另一端部的形式配置,而形成有迷宫式密封,但由于在压环26的内部壁与防尘罩27的另一端部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有可能产生朝向该间隙飞舞来的泥水等侵入到中心轴承19的内部的现象。
57.即,当泥水等向图2的压环26的开放部侧沿倾斜方向具有速度地飞舞来时,产生泥
水等从形成于压环26的内部壁与防尘罩27的另一端部之间的间隙侵入到中心轴承的内部的现象。
58.《实施例一》
59.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在驱动轴、在此为短轴的压环的开放部侧夹住防尘罩的位置,设置有隔水罩,该隔水罩具备以接近压环的开放部的方式延伸的开放部。
60.这样,将隔水罩固定在短轴的压环的开放部侧的位置,将隔水罩的开放部以与压环的开放部不接触的程度地接近的方式延伸,因此,即使泥水等向压环的开放部侧沿倾斜方向飞舞来,也能够通过隔水罩来抑制泥水等从压环的开放部侵入的可能性,结果是使泥水等侵入到中心轴承的内部的现象难以发生。
61.以下,对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使用图4以及图5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中,对与本实施方式密切相关的部分标注参考编号,对除此以外的与本实施方式不密切相关的部分不标注参考编号。关于这些,请参照图2以及图3的记载。在此,图4表示传动轴的支承部的结构,图5表示其放大部分。
62.在图4以及图5中,在以与短轴8的旋转轴线平行的面进行截面时,压环26由三个区域部、即第一环状区域部26a、从第一环状区域部26a连续的第二环状区域部26b以及从第二环状区域部26b连续的第三环状区域部26c形成。
63.第一环状区域部26a压入、固定于内环18的大径环状部18a,第二环状区域部26b以与短轴8侧接近的方式延伸,且以中心轴承19的外圈22不向图中左侧、即防尘罩27侧移动的方式进行限制,而且,第三环状区域部26c向与中心轴承19相反的一侧延伸,从而限制环状密封部件28沿径向以及轴向移动。
64.在此,第一环状区域部26a、第二环状区域部26b以及第三环状区域部26c的截面形成为大致“u”字状,沿着短轴8的旋转轴线,由第一环状区域部26a和第三环状区域部26c形成有开放部。而且,第一环状区域部26a和第三环状区域部26c朝向与中心轴承19相反的一侧延伸。
65.另外,防尘罩27由三个区域部、即第一罩区域部27a、从第一罩区域部27a连续的第二罩区域部27b以及从第二罩区域部27b连续的第三罩区域部27c形成。防尘罩27以压环26为界配置在与中心轴承19相反的一侧。
66.第一罩区域部27a压入、固定于短轴8的短轴第二大径台阶部8d,第二罩区域部27b相对于短轴8的旋转轴线在径向上朝向外侧延伸,而且第三罩区域部27c形成为在径向上向与短轴8的旋转轴线分离的方向逐渐扩开(外径逐渐变大)。
67.在此,第一罩区域部26a、第二罩区域部27b以及第三罩区域部27c的截面形成为大致“u”字状,沿着短轴8的旋转轴线,由第一罩区域部27a和第三罩区域部27c形成有开放部。而且,第一罩区域部27a和第三罩区域部27c朝向中心轴承19侧延伸。
68.因此,如图4所示,压环26和防尘罩27彼此的开放部相对,第三环状区域部26c和第三罩区域部27c延伸到各自的开放部的空间内而构成。
69.即,压环26的开放部(由第一环状区域部26a和第三环状区域部26c形成)和防尘罩27的开放部(由第一罩区域部27a和第三罩区域部27c形成)以相互相对的方式配置。
70.而且,通过组合压环26和防尘罩27,防尘罩27的第三罩区域部27c延伸到形成压环26的开放部的第一环状区域部26a和第三环状区域部26c之间的空间。由此,在压环26的第
二环状区域部26b与防尘罩27的第三罩区域部27c的前端27t之间形成迷宫式密封。
71.同样地,压环26的第三环状区域部26c延伸到形成防尘罩27的开放部的第一罩区域部27a和第三罩区域部27c之间的空间。由此,在防尘罩27的第二罩区域部27b与压环26的第三环状区域部26c的前端26t之间形成迷宫式密封。
72.在此,如上所述,防尘罩27的第一罩区域部27a与图2所示的相比,向压环26侧折曲而固定在短轴8上。由此,能够缩短旋转轴线方向的长度。
73.另外,如图5所示,防尘罩27的第三罩区域部27c的前端27t的附近朝向在与旋转轴线正交的径向上的外侧折曲,抑制在第三罩区域部27c中流动的泥水转换方向而流向压环26的第二环状区域部26b与防尘罩27的第三罩区域部27c的前端27t之间的间隙。
74.同样地,压环26的第三环状区域部26c的前端26t的附近朝向在与旋转轴线正交的径向上的外侧折曲,抑制在第三环状区域部26c中流动的泥水转换方向而流向防尘罩27的第二罩区域部27b与压环26的第三环状区域部26c的前端26t之间的间隙。
75.接下来,对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特征的隔水罩30进行说明。隔水罩30以防尘罩27为界,在与压环26相反的一侧,在夹住防尘罩27的位置固定在短轴8上。该隔水罩30由三个区域部、即第一隔水区域部30a、从第一隔水区域部30a连续的第二隔水区域部30b以及从第二隔水区域部30b连续的第三隔水区域部30c形成。
76.第一隔水区域部30a固定于短轴8的短轴第一大径台阶部8g,第二隔水区域部30b相对于短轴8的旋转轴线在径向上朝向外侧延伸,而且第三隔水区域部30c形成为在径向上向与短轴8的旋转轴线分离的方向逐渐扩开(外径逐渐变大)。
77.在此,由第三隔水区域部30c和短轴8的外表面形成开放部。而且,防尘罩27的第二罩区域部27b和第三罩区域部27c的一部分以在旋转轴线方向上重叠的状态收纳在该开放部中,结果是第三隔水区域部30c为从外侧覆盖防尘罩27的第二罩区域部27b和第三罩区域部27c的一部分的形态。
78.而且,如图5所示,从与短轴8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观察,第三隔水区域部30c位于防尘罩27的第三罩区域部27c的外侧,而且,第三隔水区域部30c的端面接近压环26的第一环状区域部26a的端面,隔着间隙(g)相对。
79.因此,从短轴8的旋转轴线观察,第三隔水区域部30c与第三罩区域部27c重合。需要说明的是,该间隙(g)确定为比由防尘罩27的第三罩区域部27c的前端27t与压环26的第二环状区域部26b形成的间隙(g)短。在此,从图5可知,防尘罩27利用压环26和防水罩30双方从外侧覆盖。
80.而且,间隙(g)确定为比隔水罩30的第三隔水区域部30c的轴向长度(ls)短的长度。由此,能够覆盖防尘罩27,并且能够减小泥水的侵入路径的面积,能够减轻泥水从压环26的开放部侵入的可能性。
81.这样,由于隔水罩30以从外侧覆盖防尘罩27的方式配置,因此即使泥水等朝向压环26的开放部侧沿倾斜方向飞舞来,也能够通过隔水罩30抑制泥水等从压环26的开放部侵入的可能性,结果是能够使泥水等侵入到中心轴承的内部的现象难以发生。
82.接下来,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特征结构,使用图5加以说明。
83.首先,从短轴8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在隔水罩30的第三隔水区域部30c中,与第三罩区域部27c重合的第三隔水区域部30c的最大外径(ds)与内环18的大径环状部18a的最大
外径(dr)相等或比其小,换言之,确定为不超过内环18的大径环状部18a的最大外径(dr)的长度。
84.由此,在将短轴8与驱动侧管6焊接时,隔水罩30不会成为障碍。
85.另外,从短轴8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在隔水罩30的第三隔水区域部30c中,第三隔水区域部30c的最大外径(ds)确定为比内环18的大径环状部18a的最大外径(dr)小、比防尘罩27的最大外径(dd)大。因此,能够抑制泥水的侵入。
86.另外,从短轴8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在隔水罩30的第三隔水区域部30c中,外径确定为随着接近中心轴承19而逐渐变大。由此,在泥水侵入到隔水罩30内时,利用离心力容易排出泥水。
87.而且,基于同样的理由,在短轴8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在防尘罩27的第三罩区域部27c中,外径确定为随着接近中心轴承19而逐渐变大。
88.另外,在防尘罩27的第三罩区域部27c,新形成有朝向与短轴8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径向的外侧延伸(向外侧翘曲)的前端27t。抑制在第三环状区域部26c中流动的泥水方向转换而流向压环26的第二环状区域部26b与防尘罩27的第三罩区域部27c的前端27t之间的间隙。
89.另外,就隔水罩30而言,第一隔水区域部30a向与防尘罩27相反的一侧延伸并固定在短轴8上,第三隔水区域部30c向防尘罩27侧延伸,截面形状在图中为大致倒“z”字状的形态。能够用较少的材料将隔水罩30的第三隔水区域部30c与防尘罩27的第三罩区域部27c重合。
90.另外,在防尘罩27中,第一罩区域部27a固定在短轴8上,但第一罩区域部27a和第三罩区域部27c朝向压环26的一方延伸,截面形状为大致“u”字状的形态。由此,能够缩短短轴8的轴向长度。
91.另外,在短轴8上,在安装隔水罩30时与隔水罩30的径向的面抵接的台阶部设置为通过短轴8的短轴第一大径台阶部8g沿半径方向延伸。由此,能够可靠地定位并固定隔水罩30。
92.另外,在短轴8中,形成有短轴第一大径台阶部8g和直径比其小的短轴第二大径台阶部8d,在短轴第一大径台阶部8g上,固定有隔水罩30,在短轴第二大径台阶部8d上,固定有防尘罩27。而且,在短轴第一大径台阶部8g与短轴第二大径台阶部8d之间形成有台阶部,因此能够可靠地定位并固定防尘罩27。
93.另外,在压环26中,利用第三环状区域部26c沿径向按压配置在短轴8的外周上的环状密封部件28,由此,限制环状密封部件28移动,并且提高密封性。
94.《实施例二》
95.接下来,对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使用图6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变更了隔水罩31的第三隔水区域部31c的前端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图4以及图5所示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考编号,并省略其说明。
96.在图6中,如图5所示,在防尘罩27的第三罩区域部27c的前端,形成有在与短轴8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上朝向外侧延伸的前端27t,同样地,在隔水罩31的第三隔水区域部31c的前端,形成有在与短轴8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上朝向外侧延伸的前端部31t。
97.而且,即使泥水等朝向压环26的开放部侧沿倾斜方向飞舞来,也能够通过隔水罩
31的第三隔水区域部31c的前端部31t,将泥水沿径向变更移动方向。由此,能够抑制泥水等从压环26的开放部侵入的可能性,结果是能够使泥水等侵入到中心轴承的内部的现象难以发生。
98.《实施例三》
99.接下来,对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使用图7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使隔水罩31的第三隔水区域部32c的最大外径比内环18的大径环状部18a的最大外径大。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图4以及图5所示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考编号,并省略其说明。
100.在图7中,从短轴8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在隔水罩32的第三隔水区域部32c中,与第三罩区域部27c重合的第三隔水区域部32c的最大外径(ds)与内环18的大径环状部18a的最大外径(dr)相等或比其大,换言之,确定为超过内环18的大径环状部18a的最大外径(dr)的长度。
101.而且,即使泥水等朝向压环26的开放部侧沿倾斜方向飞舞来,由于成为隔水罩32的第三隔水区域部32c从外侧覆盖防尘罩27的形态,因此也能够抑制泥水等从压环26的开放部侵入的可能性,结果是能够使泥水等侵入到中心轴承的内部的现象难以发生。
102.《实施例四》
103.接下来,对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使用图8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使隔水罩33的第三隔水区域部33c的最大外径比内环18的大径环状部18a的最大外径大,而且,第三隔水区域部33c延伸至内环18的大径环状部18a。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图4以及图5所示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考编号,并省略其说明。
104.在图8中,从短轴8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在隔水罩33的第三隔水区域部33c中,与第三罩区域部27c重合的第三隔水区域部33c的最大外径(ds)与内环18的大径环状部18a的最大外径(dr)相等或比其大,换言之,确定为超过内环18的大径环状部18a的最大外径(dr)的长度。
105.另外,第三隔水区域部33c超过内环18的大径环状部18a的端面以及压环26的第一环状区域部26a的端面而向中心轴承19侧延伸。即,第三隔水区域部33c的前端、与内环18的大径环状部18a的端面以及压环26的第一环状区域部26a的端面之间形成有重叠区域(ol)。
106.]而且,即使泥水等朝向压环26的开放部侧沿倾斜方向飞舞来,由于成为隔水罩33的第三隔水区域部33c超过内环18的大径环状部18a的端面以及压环26的第一环状区域部26a而从外侧覆盖的形态,因此也能够抑制泥水等从压环26的开放部侵入的可能性,结果是能够使泥水等侵入到中心轴承的内部的现象难以发生。
107.《实施例五》
108.接下来,对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使用图9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将隔水罩34的第一隔水区域部34a的形成方向朝向压环26侧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图4以及图5所示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考编号,并省略其说明。
10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隔水罩30~33的第一隔水区域部30a~33a向与压环26相反的一侧延伸,固定在短轴8上,第三隔水区域部30c~33c向压环26侧延伸,截面形状为图中大致倒“z”字状的形态。
110.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在隔水罩34中,第一隔水区域部34a固定在
短轴8上,但第一隔水区域部34a和第三隔水区域部34c都朝向压环26的一方延伸,截面形状为大致“u”字状的形态。由此,能够缩短短轴8的轴向长度。
111.《实施例六》
112.接下来,对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使用图10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使遮水罩35的配置位置远离压环26,在遮水罩35的第三遮水区域部35c的前端与防尘罩27的第二罩区域部27b的遮水罩35侧的端面之间形成间隙,成为遮水罩35与防尘罩27不重合的形态。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图4以及图5所示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考编号,并省略其说明。
11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从短轴8的旋转轴线观察,隔水罩30~34为具备与防尘罩27重叠的区域的形态。
114.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遮水罩35的配置位置远离防尘罩27,由此,在遮水罩35的第三遮水区域部35c的前端与防尘罩27的第二罩区域部27b的遮水罩35侧的端面之间形成间隙(od),成为遮水罩35与防尘罩27不重合的形态。
115.即,第三隔水区域部30c沿着短轴8向朝向防尘罩27的方向延伸,而且延伸到到达防尘罩27的第二罩区域部27b的跟前的位置。在此,第三隔水区域部30c的前端部以与压环26的第一环状区域部26a的端面相对的方式接近。在此,间隙(od)确定为比图5所示的间隙(g)短的长度。另外,压环26的第一环状区域部26a的端面和防尘罩27的第二罩区域部27b的端面,从短轴8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是大致相同的位置。
116.需要说明的是,隔水罩35的第三隔水区域部35c为图6所示的隔水罩31的第三隔水区域部31c的形状。即,从短轴8的旋转轴线观察,第三遮水区域部35c的端面在径向上朝向外侧延伸,为向外侧翘曲的形态。
117.另外,隔水罩35的第一隔水区域部35a为图9所示的隔水罩34的第一隔水区域部34a的形状。即,从短轴8的旋转轴线观察,第一隔水区域部35a和第三隔水区域部35c都朝向压环26的一方延伸,截面形状为大致“u”字状的形态。
118.这样,即使从短轴8的旋转轴线的方向观察,是隔水罩35与防尘罩27不重合的形态,由于隔水罩35为从外侧覆盖压环26的开放部的形态,因此即使泥水等朝向压环26的开放部侧沿倾斜方向飞舞来,也能够通过隔水罩35抑制泥水等从压环26的开放部侵入的可能性,结果是能够使泥水等侵入到中心轴承的内部的现象难以发生。
119.如以上所述的本发明构成为,在传动轴的压环的开放部侧的位置,设置有与防尘罩不同的隔水罩,该隔水罩具备以接近压环的开放部的方式延伸的开放部。
120.由此,将隔水罩固定在短轴的压环的开放部侧的位置,隔水罩的开放部以接近压环的开放部的方式延伸,因此,即使泥水等向压环的开放部侧沿倾斜方向飞舞来,也能够通过隔水罩来抑制泥水等从压环的开放部侵入的可能性,结果是使泥水等侵入到中心轴承的内部的现象难以发生。
121.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几个实施方式,还包含各种变形例。上述的实施例是为了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说明的,并不限定于具备所说明的全部结构。另外,可以将某一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替换为其他实施例的结构,也可以在某一实施例的结构中添加其他实施例的结构。对于各实施例的结构,也能够进行其他结构的追加、删除、替换。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