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vr的目视系统的制作方法-j9九游会真人

文档序号:34569122发布日期:2023-06-28 11:40阅读:3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vr的目视系统
技术领域
1.本发明属于光学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vr的目视系统。


背景技术:

2.近几年由于手机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其他目视显示技术成为替代手机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中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扩展现实xr等概念逐渐被提出。其中,虚拟现实vr技术发展迅速,经历了非球面镜片、菲涅尔镜片、折返式镜头结构,技术发展方向逐渐统一。相对于非球面方案和菲涅尔方案,采用折返式镜头的折叠光路结构大大缩短了目视系统的厚度和重量,增加了用户使用时的舒适性,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3.但是受限于贴膜技术,折叠光路方案中使用的镜片自由度较少,也因此现有采用1p和2p的折叠光路结构性能仍有待提升。本专利提出3p架构,且结合曲面贴膜技术,进一步缩短了目视系统的厚度,同时提升了目视系统的系统性能,改善了消费者的视觉感受。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用于vr的目视系统,通过调整折叠光路结构,在压缩系统长度的同时,有效改善了鬼像问题,并且视场角也进一步提高。
5.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vr的目视系统,包括:第一元件组、第二元件组、第三元件组和光源;
6.所述第一元件组包括第一透镜;
7.所述第二元件组包含第二透镜以及与第二透镜相接触的反射式偏光元件与四分之一波片;
8.所述第三元件组包括第三透镜;
9.所述第一至第三元件组沿光轴由远离光源至靠近光源位置顺次排布,所述第一至第三元件组每个透镜具有至少一个远离光源的目侧面和一个远靠近光源的显示侧面;
10.所述至少一个透镜的目侧面或显示侧面具有部分反射层;
11.其中,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f2,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满足:4《f2/ct2
×
n2《10。
12.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包括至少一个远离光源的目侧面和至少一个靠近光源的显示侧面,所述四分之一波片包括至少一个远离光源的目侧面和至少一个靠近光源的显示侧面,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的显示侧面与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目侧面至少部分接触。
13.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部分反射层镀于第二透镜的显示侧面或第三元件组的目侧面。
14.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目视系统的第二透镜与第三元件组的均为目侧面为凹面的弯月形透镜。
15.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二透镜目侧面的曲率半径r3,第二透镜显示
侧面的曲率半径r4满足:-1《(r3-r4)/(r3 r4)《2。
16.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目视系统的有效焦距f,所述目视系统的半视场角semi-fov,第一元件组目侧面至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轴上距离td满足:1《f
×
tan(semi-fov)/td《2。
17.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元件组的色散系数v1,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2,第三元件组的色散系数v3满足:0.5《(v1 v3)/v2《2。
18.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三元件组目侧面的曲率半径r5,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曲率半径r6,第三元件组的折射率n3满足:0《r5/r6
×
n3《2。
19.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第三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一元件组目侧面至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轴上距离td满足:1《td/(ct1 ct2 ct3)《2.5。
20.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元件组的折射率n1,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第三元件组的折射率n3满足:1.5《(n1 n2)/n3《2。
21.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f2,所述目视系统的有效焦距f满足:0.5《f2/f《1.5。
22.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与四分之一波片均具有一定厚度。
23.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f2,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的中心厚度ctrp,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中心厚度ctqwp满足:2《f2/(ct2 ctrp ctqwp)《8。
24.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第三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一元件组的焦距f1,第三元件组的焦距f3满足:-0.5《(ct1 ct3)/(f1 f3)《0.5。
25.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元件组显示侧面和第二透镜目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12,第二透镜显示侧面和第三元件组目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满足:0《(t12 t23)/ct2《5。
26.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的折射率nrp,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折射率nqwp,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满足:1.9《(nrp nqwp)/n2《2.1。
2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28.本发明提供的用于vr的目视系统包含光源、镜片、贴附在镜片上的反射式偏光元件与四分之一波片、镀在镜片上的部分反射层,光线经过镀膜层和贴膜层后,偏振态会发生变化,光路发生折反,压缩了目视系统的长度。其中,第二透镜主要用于光路折反,通过控制第二透镜的焦距、中厚和折射率,可以增加折反的长度,有利于压缩目视系统的厚度。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为本发明用于vr的目视系统实施例1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
31.图2a、图2b和图2c分别为本发明用于vr的目视系统实施例1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以及畸变曲线;
32.图3为本发明用于vr的目视系统实施例2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
33.图4a、图4b和图4c分别为本发明用于vr的目视系统实施例2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以及畸变曲线;
34.图5为本发明用于vr的目视系统实施例3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
35.图6a、图6b和图6c分别为本发明用于vr的目视系统实施例3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以及畸变曲线;
36.图7为本发明用于vr的目视系统实施例4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
37.图8a、图8b和图8c分别为本发明用于vr的目视系统实施例4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以及畸变曲线;
38.图9为本发明用于vr的目视系统实施例5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
39.图10a、图10b和图10c分别为本发明用于vr的目视系统实施例5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以及畸变曲线;
40.图11为本发明用于vr的目视系统实施例5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
41.图12a、图12b和图12c分别为本发明用于vr的目视系统实施例6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以及畸变曲线;
42.图13为本发明用于vr的目视系统实施例7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
43.图14a、图14b和图14c分别为本发明用于vr的目视系统实施例7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以及畸变曲线;
44.图15为本发明用于vr的目视系统实施例8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
45.图16a、图16b和图16c分别为本发明用于vr的目视系统实施例8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以及畸变曲线;
46.图17为本发明用于vr的目视系统实施例9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
47.图18a、图18b和图18c分别为本发明用于vr的目视系统实施例9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以及畸变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4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9.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发明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元件组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元件组。
50.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
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所列特征,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51.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5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每个透镜最靠近显示屏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显示侧面,每个透镜最靠近人眼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目侧面。
53.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的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
5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原理和其他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55.示例性实施方式
56.本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于vr的目视系统,包括:第一元件组、第二元件组、第三元件组和光源;第一元件组包括第一透镜;所述第二元件组包含第二透镜以及与第二透镜相接触的反射式偏光元件与四分之一波片;第三元件组包括第三透镜;所述第一至第三元件组沿光轴由远离光源至靠近光源位置顺次排布,所述第一至第三元件组每个透镜具有至少一个远离光源的目侧面和一个远靠近光源的显示侧面;所述至少一个透镜的目侧面或显示侧面具有部分反射层;其中,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f2,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满足:4《f2/ct2
×
n2《10。用于vr的目视系统包含光源、镜片、贴附在镜片上的反射式偏光元件与四分之一波片、镀在镜片上的部分反射层,光线经过镀膜层和贴膜层后,偏振态会发生变化,光路发生折反,压缩了用于vr的目视系统的长度。其中,第二透镜主要用于光路折反,通过控制第二透镜的焦距、中厚和折射率,可以增加折反的长度,有利于压缩目视系统的厚度。更具体的,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f2,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满足:3.6《f2/ct2
×
n2《7。
57.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包括至少一个远离光源的目侧面和至少一个靠近光源的显示侧面,所述四分之一波片包括至少一个远离光源的目侧面和至少一个靠近光源的显示侧面,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的显示侧面与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目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反射式偏光元件和四分之一波片贴附在一起,合成一张film,减少了film的贴附面数,提高了film的贴附效率。
58.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部分反射层镀于第二透镜的显示侧面或第三元件组的目侧面。部分反射层镀于第二透镜的显示侧面或第三元件组的目侧面,远离了反射式偏光元件,有利于增加折反长度。
59.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目视系统的第二透镜与第三元件组的均为目侧面为凹面的弯月形透镜。第二透镜与第三元件组均为目侧面的弯月形透镜,有利于减小光线在
透镜表面的入射角,增加光线经过偏振元件的效率;同时,弯月形透镜增加了用于vr的目视系统的视场角,有利于减少目视系统的边界效果。
60.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目侧面的曲率半径r3,第二透镜显示侧面的曲率半径r4满足:-1《(r3-r4)/(r3 r4)《2。通过控制第二透镜两面的曲率半径,有利于约束第二透镜的形状,从而有利于第二透镜曲面贴膜。更具体的,第二透镜目侧面的曲率半径r3,第二透镜显示侧面的曲率半径r4满足:-0.05《(r3-r4)/(r3 r4)《0.09。
61.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目视系统的有效焦距f,所述目视系统的半视场角semi-fov,第一元件组目侧面至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轴上距离td满足:1《f
×
tan(semi-fov)/td《2。通过控制系统的焦距、视场角、第一元件组目侧面至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轴上距离,使用于vr的目视系统的焦距小、视场角大、第一元件组目侧面至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轴上距离小,使系统满足目视系统的重要指标。更具体的,所述目视系统的有效焦距f,所述目视系统的半视场角semi-fov,第一元件组目侧面至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轴上距离td满足:1.4《f
×
tan(semi-fov)/td《1.80。
62.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元件组的色散系数v1,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2,第三元件组的色散系数v3满足:0.5《(v1 v3)/v2《2。通过控制第一元件组、第二透镜和第三元件组的色散系数,有利于约束系统的色差,从而减少目视系统对屏幕色度的影响。更具体的,第一元件组的色散系数v1,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2,第三元件组的色散系数v3满足:1.18《(v1 v3)/v2《1.80。
63.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元件组目侧面的曲率半径r5,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曲率半径r6,第三元件组的折射率n3满足:0《r5/r6
×
n3《2。通过控制第三元件组两面的曲率半径和折射率,有效的控制了第三元件组的焦距,从而控制了光线经过第三元件组的角度,减小了光线在屏幕上的入射角度。更具体的,第三元件组目侧面的曲率半径r5,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曲率半径r6,第三元件组的折射率n3满足:0.40《r5/r6
×
n3《1.99。
64.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第三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一元件组目侧面至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轴上距离td满足:1《td/(ct1 ct2 ct3)《2.5。通过控制第一元件组、第二透镜、第三元件组中厚之和与第一元件组至第三元件组轴上距离的比值,约束了透镜间的空气间隔,有利于目视系统的轻薄化。更具体的,第一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第三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一元件组目侧面至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轴上距离td满足:1.15《td/(ct1 ct2 ct3)《2.1。
65.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元件组的折射率n1,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第三元件组的折射率n3满足:1.5《(n1 n2)/n3《2。通过控制第一元件组、第二透镜折射率之和与第三元件组折射率的比值,约束了第三元件组的材料选择,有利于减小镜片材料的应力,从而提高用于vr的目视系统的偏振效率。更具体的,第一元件组的折射率n1,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第三元件组的折射率n3满足:1.60《(n1 n2)/n3《1.98。
66.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f2,所述目视系统的有效焦距f满足:0.5《f2/f《1.5。通过控制第二透镜焦距与用于vr的目视系统焦距的比值,合理的分配了系统的光焦度,有利于保证系统的光学性能。更具体的,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f2,所述目视系统的有效焦距f满足:1.0《f2/f《1.3。
67.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与四分之一波片均具有一定厚度。反射式偏光元件与四分之一波片具有一定厚度,一方面是偏振特性所需,另一方面,有利于偏振元件的支撑,方便film贴附。
68.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f2,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的中心厚度ctrp,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中心厚度ctqwp满足:2《f2/(ct2 ctrp ctqwp)《8。通过控制第二透镜焦距、中厚、贴附在第二透镜表面偏振元件的厚度,一方面,有利于控制第二透镜的焦距,另一方面,有利于控制第二透镜的形状,结合偏振元件厚度,有利于偏振元件贴附。更具体的,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f2,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的中心厚度ctrp,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中心厚度ctqwp满足:2.3《f2/(ct2 ctrp ctqwp)《5。
69.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第三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一元件组的焦距f1,第三元件组的焦距f3满足:-0.5《(ct1 ct3)/(f1 f3)《0.5。通过控制第一元件组、第三元件组中心厚度以及第一元件组、第三元件组的焦距,使第一元件组较平,第三元件组较弯,有利于减小第一元件组结构部分对目视系统总长的影响,同时有利于第三元件组对光线出射角的控制。更具体的,第一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第三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一元件组的焦距f1,第三元件组的焦距f3满足:-0.45《(ct1 ct3)/(f1 f3)《0.3。
70.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元件组显示侧面和第二透镜目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12,第二透镜显示侧面和第三元件组目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满足:0《(t12 t23)/ct2《5。通过上述公式,有效控制了镜片的中厚和镜片与镜片之间的间隙,一方面,有利于各镜片的成型,另一方面,有利于镜片与镜片之间的组立。更具体的,第一元件组显示侧面和第二透镜目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12,第二透镜显示侧面和第三元件组目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满足:0.2《(t12 t23)/ct2《1。
71.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的折射率nrp,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折射率nqwp,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满足:1.9《(nrp nqwp)/n2《2.1。通过控制反射式偏光元件及四分之一波片折射率及第二透镜折射率的比值,使三者折射率接近,有利于减小反射式偏光元件和四分之一波片厚度变化时,对用于vr的目视系统的影响,增加了偏振元件的可选性。更具体的,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的折射率nrp,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折射率nqwp,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满足:2.0《(nrp nqwp)/n2《2.05。
72.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元件组e1至第三元件组e3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目侧面和显示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x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0073][0074]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为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
[0075]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上述用于vr的目视系统还可包括光阑。光阑可根据需要设置在适当位置处,例如,光阑可设置在第一元件组之前。可选地,上述用于vr的目视系统
还可包括用于校正色彩偏差的滤光片和/或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0076]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用于vr的目视系统可采用多片镜片,例如上述的三片。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等,使得用于vr的目视系统具有较大的成像面,具有成像范围广和成像质量高的特点,并保证了手机的超薄性。
[0077]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即,第一元件组的目侧面至第三元件组的显示侧面中的至少一个镜面为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可选地,第一元件组、第二透镜、第三元件组中的每个透镜的目侧面和显示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
[0078]
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技术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用于vr的目视系统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三个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该用于vr的目视系统不限于包括三个透镜,如果需要,该用于vr的目视系统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透镜。
[0079]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适用于上述实施例的用于vr的目视系统的具体实施例。
[0080]
具体实施例1
[0081]
图1为本发明目视系统实施例1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所述目视系统包括:第一元件组、第二元件组、第三元件组和光源;所述第一至第三元件组沿光轴由远离光源至靠近光源位置顺次排布;所述第一元件组包括第一透镜;所述第二元件组包含第二透镜以及与第二透镜相接触的反射式偏光元件与四分之一波片;所述第三元件组包括第三透镜;所述第一至第三元件组每个透镜具有至少一个远离光源的目侧面和一个远靠近光源的显示侧面;所述至少一个透镜的目侧面或显示侧面具有部分反射层。
[0082]
第一光学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其远离光源侧表面为凹面,其靠近光源侧表面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083]
第二光学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其远离光源侧表面为凹面,其靠近光源侧表面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084]
第三光学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其远离光源侧表面为凹面,其靠近光源侧表面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085]
部分反射层镀于第二透镜e2的靠近光源侧表面。
[0086]
如表1所示,为实施例1的目视系统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087]
面号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折射率色散系数折射/反射球面无穷无穷折射sto光阑(sto)球面无穷15.0000折射s1第一透镜(e1)非球面-1982.418.40161.4852.6折射s2非球面-60.91373.2680折射
s3反射式偏光元件(rp)非球面-40.23430.20001.5057.0折射s4四分之一波板(qwp)非球面-40.23430.20001.5057.0折射s5第二透镜(e2)非球面-40.234311.34421.4860.0折射s6部分反射层(bs)非球面-42.7991-11.34421.4860.0反射s5四分之一波板(qwp)非球面-40.2343-0.20001.5057.0折射s4非球面-40.23430.20001.5057.0反射s5非球面-40.234311.3442折射s6非球面-42.79910.1540折射s7第三透镜(e3)非球面-42.70820.83761.6719.0折射s8非球面-162.7311.9308折射s9光源球面无穷
[0088]
表1
[0089]
如表2所示,在实施例1中,目视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28.33mm,第一元件组的有效焦距f1=145.67mm,第二元件组的有效焦距f2=34.41mm,第三元件组的有效焦距f3=-111.17mm。目视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53.0
°

[0090][0091]
表2
[0092]
实施例1中的目视系统满足:
[0093]
f2/ct2
×
n2=4.49;其中,f2为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ct2为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0094]
(r3-r4)/(r3 r4)=-0.03;其中,r3为第二透镜目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第二透镜显示侧面的曲率半径。
[0095]f×
tan(semi-fov)/td=1.54;其中,f为所述目视系统的有效焦距,semi-fov为所述目视系统的半视场角,td为第一元件组目侧面至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轴上距离。
[0096]
(v1 v3)/v2=1.19;其中,v1为第一元件组的色散系数,v2为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3为第三元件组的色散系数。
[0097]
r5/r6
×
n3=0.44;其中,r5为第三元件组目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为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曲率半径,n3为第三元件组的折射率。
[0098]
td/(ct1 ct2 ct3)=1.19;其中,ct1为第一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d为第一元件组目侧面至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轴上距离。
[0099]
(n1 n2)/n3=1.77;其中,n1为第一元件组的折射率,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3为第三元件组的折射率。
[0100]
f2/f=1.21;其中,f2为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f为所述目视系统的有效焦距。
[0101]
f2/(ct2 ctrp ctqwp)=2.93;其中,f2为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rp为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的中心厚度,ctqwp为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中心厚度。
[0102]
(ct1 ct3)/(f1 f3)=0.27;其中,ct1为第一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f1为第一元件组的焦距,f3为第三元件组的焦距。
[0103]
(t12 t23)/ct2=0.34;其中,t12为第一元件组显示侧面和第二透镜目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为第二透镜显示侧面和第三元件组目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0104]
(nrp nqwp)/n2=2.03;其中,nrp为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的折射率,nqwp为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折射率,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0105]
在实施例1中,表3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1中各非球面镜面s1、s2、s5-8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
10

[0106][0107][0108]
表3
[0109]
图2a示出了实施例1的目视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2b示出了实施例1的目视系统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2c示出了实施例1的目视系统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2a至图2c所示可知,实施例1所给出的目视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10]
具体实施例2
[0111]
图3为本发明目视系统实施例2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所述目视系统包括:第一元件组、第二元件组、第三元件组和光源;所述第一至第三元件组沿光轴由远离光源至靠近光源位置顺次排布所述第一元件组包括第一透镜;所述第二元件组包含第二透镜以及与第二透镜相接触的反射式偏光元件与四分之一波片;所述第三元件组包括第三透镜;所述第一至第三元件组每个透镜具有至少一个远离光源的目侧面和一个远靠近光源的显示侧面;所述至少一个透镜的目侧面或显示侧面具有部分反射层。
[0112]
第一光学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其远离光源侧表面为凹面,其靠近光源侧表面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113]
第二光学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其远离光源侧表面为凹面,其靠近光源侧表面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114]
第三光学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其远离光源侧表面为凹面,其靠近光源侧表面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115]
部分反射层镀于第二透镜e2的靠近光源侧表面。
[0116]
如表4所示,为实施例2的目视系统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17]
面号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折射率色散系数折射/反射球面无穷无穷折射sto光阑(sto)球面无穷15.0000折射s1第一透镜(e1)非球面-110.3682.58681.4852.6折射s2非球面-98.432134.6622折射s3反射式偏光元件(rp)非球面-39.82460.20001.5057.0折射s4四分之一波板(qwp)非球面-39.82460.20001.5057.0折射s5第二透镜(e2)非球面-39.824612.71541.4860.0折射s6部分反射层(bs)非球面-42.0052-12.71541.4860.0反射s5四分之一波板(qwp)非球面-39.8246-0.20001.5057.0折射s4非球面-39.82460.20001.5057.0反射s5非球面-39.824612.7154折射s6非球面-42.00520.1000折射s7第三透镜(e3)非球面-365.34091.48581.5047.4折射s8非球面-276.29281.8094折射s9光源球面无穷
[0118]
表4
[0119]
如表5所示,在实施例2中,目视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29.60mm,第一元件组的有效焦距f1=1088.07mm,第二元件组的有效焦距f2=30.53mm,第三元件组的有效焦距f3=-1131.62mm。目视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53.0
°

[0120][0121]
表5
[0122]
实施例2中的目视系统满足:
[0123]
f2/ct2
×
n2=3.55;其中,f2为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ct2为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0124]
(r3-r4)/(r3 r4)=-0.03;其中,r3为第二透镜目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第二透镜显示侧面的曲率半径。
[0125]f×
tan(semi-fov)/td=1.79;其中,f为所述目视系统的有效焦距,semi-fov为所述目视系统的半视场角,td为第一元件组目侧面至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轴上距离。
[0126]
(v1 v3)/v2=1.79;其中,v1为第一元件组的色散系数,v2为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3为第三元件组的色散系数。
[0127]
r5/r6
×
n3=1.98;其中,r5为第三元件组目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为第三元件组显
示侧面的曲率半径,n3为第三元件组的折射率。
[0128]
td/(ct1 ct2 ct3)=1.31;其中,ct1为第一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d为第一元件组目侧面至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轴上距离。
[0129]
(n1 n2)/n3=1.97;其中,n1为第一元件组的折射率,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3为第三元件组的折射率。
[0130]
f2/f=1.03;其中,f2为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f为所述目视系统的有效焦距。
[0131]
f2/(ct2 ctrp ctqwp)=2.33;其中,f2为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rp为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的中心厚度,ctqwp为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中心厚度。
[0132]
(ct1 ct3)/(f1 f3)=-0.09;其中,ct1为第一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f1为第一元件组的焦距,f3为第三元件组的焦距。
[0133]
(t12 t23)/ct2=0.30;其中,t12为第一元件组显示侧面和第二透镜目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为第二透镜显示侧面和第三元件组目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0134]
(nrp nqwp)/n2=2.03;其中,nrp为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的折射率,nqwp为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折射率,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0135]
在实施例2中,表6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2中各非球面镜面s1、s2、s5-8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
10

[0136][0137][0138]
表6
[0139]
图4a示出了实施例2的目视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4b示出了实施例2的目视系统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4c示出了实施例2的目视系统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4a至图4c所示可知,实施例2所给出的目视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40]
具体实施例3
[0141]
图5为本发明目视系统实施例3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所述目视系统包括:第一元件组、第二元件组、第三元件组和光源;所述第一至第三元件组沿光轴由远离光源至靠近光源位置顺次排布;所述第一元件组包括第一透镜;所述第二元件组包含第二透镜以及与第二透镜相接触的反射式偏光元件与四分之一波片;所述第三元件组包括第三透镜;所述第一至第三元件组每个透镜具有至少一个远离光源的目侧面和一个远靠近光源的显示侧面;所述至少一个透镜的目侧面或显示侧面具有部分反射层。
[0142]
第一光学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其远离光源侧表面为凸面,其靠近光源侧表面为
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143]
第二光学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其远离光源侧表面为凹面,其靠近光源侧表面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144]
第三光学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其远离光源侧表面为凹面,其靠近光源侧表面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145]
部分反射层镀于第二透镜e2的靠近光源侧表面。
[0146]
如表7所示,为实施例3的目视系统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47][0148][0149]
表7
[0150]
如表8所示,在实施例3中,目视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29.64mm,第一元件组的有效焦距f1=286.11mm,第二元件组的有效焦距f2=29.90mm,第三元件组的有效焦距f3=-120.02mm。目视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53.0
°

[0151][0152]
表8
[0153]
实施例3中的目视系统满足:
[0154]
f2/ct2
×
n2=6.22;其中,f2为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ct2为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0155]
(r3-r4)/(r3 r4)=-0.03;其中,r3为第二透镜目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第二透镜显示侧面的曲率半径。
[0156]f×
tan(semi-fov)/td=1.48;其中,f为所述目视系统的有效焦距,semi-fov为所述目视系统的半视场角,td为第一元件组目侧面至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轴上距离。
[0157]
(v1 v3)/v2=1.33;其中,v1为第一元件组的色散系数,v2为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3为第三元件组的色散系数。
[0158]
r5/r6
×
n3=1.01;其中,r5为第三元件组目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为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曲率半径,n3为第三元件组的折射率。
[0159]
td/(ct1 ct2 ct3)=2.03;其中,ct1为第一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d为第一元件组目侧面至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轴上距离。
[0160]
(n1 n2)/n3=1.78;其中,n1为第一元件组的折射率,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3为第三元件组的折射率。
[0161]
f2/f=1.01;其中,f2为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f为所述目视系统的有效焦距。
[0162]
f2/(ct2 ctrp ctqwp)=3.98;其中,f2为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rp为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的中心厚度,ctqwp为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中心厚度。
[0163]
(ct1 ct3)/(f1 f3)=0.04;其中,ct1为第一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f1为第一元件组的焦距,f3为第三元件组的焦距。
[0164]
(t12 t23)/ct2=0.75;其中,t12为第一元件组显示侧面和第二透镜目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为第二透镜显示侧面和第三元件组目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0165]
(nrp nqwp)/n2=2.03;其中,nrp为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的折射率,nqwp为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折射率,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0166]
在实施例3中,表9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3中各非球面镜面s1、s2、s5-8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
10

[0167]
面号a4a6a8a10s11.6709e-01-1.2098e-011.2906e-012.0462e-03s2-2.9479e-02-2.8129e-011.8536e-01-1.5443e-02s5-1.3492e-012.2885e-013.7190e-02-4.0488e-02s64.7858e-022.2429e-01-9.7967e-026.2033e-02s77.4028e-027.1332e-02-2.8110e-02-1.8243e-02s83.4701e 00-4.6935e-01-4.0010e-012.8946e-02
[0168]
表9
[0169]
图6a示出了实施例3的目视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6b示出了实施例3的目视系统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6c示出了实施例3的目视系统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6a至图6c所示可知,实施例3所给出的目视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70]
具体实施例4
[0171]
图7为本发明目视系统实施例4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所述目视系统包括:第一元件组、第二元件组、第三元件组和光源;所述第一至第三元件组沿光轴由远离光源至靠近光
源位置顺次排布;所述第一元件组包括第一透镜;所述第二元件组包含第二透镜以及与第二透镜相接触的反射式偏光元件与四分之一波片;所述第三元件组包括第三透镜;所述第一至第三元件组每个透镜具有至少一个远离光源的目侧面和一个远靠近光源的显示侧面;所述至少一个透镜的目侧面或显示侧面具有部分反射层。
[0172]
第一光学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其远离光源侧表面为凸面,其靠近光源侧表面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173]
第二光学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其远离光源侧表面为凹面,其靠近光源侧表面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174]
第三光学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其远离光源侧表面为凹面,其靠近光源侧表面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175]
部分反射层镀于第二透镜e2的靠近光源侧表面。
[0176]
如表10所示,为实施例4的目视系统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77][0178][0179]
表10
[0180]
如表11所示,在实施例4中,目视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28.19mm,第一元件组的有效焦距f1=183.05mm,第二元件组的有效焦距f2=30.40mm,第三元件组的有效焦距f3=-199.93mm。目视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53.0
°

[0181][0182]
表11
[0183]
实施例4中的目视系统满足:
[0184]
f2/ct2
×
n2=5.27;其中,f2为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ct2为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0185]
(r3-r4)/(r3 r4)=0.08;其中,r3为第二透镜目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第二透镜显示侧面的曲率半径。
[0186]f×
tan(semi-fov)/td=1.66;其中,f为所述目视系统的有效焦距,semi-fov为所述目视系统的半视场角,td为第一元件组目侧面至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轴上距离。
[0187]
(v1 v3)/v2=1.32;其中,v1为第一元件组的色散系数,v2为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3为第三元件组的色散系数。
[0188]
r5/r6
×
n3=0.94;其中,r5为第三元件组目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为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曲率半径,n3为第三元件组的折射率。
[0189]
td/(ct1 ct2 ct3)=1.41;其中,ct1为第一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d为第一元件组目侧面至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轴上距离。
[0190]
(n1 n2)/n3=1.77;其中,n1为第一元件组的折射率,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3为第三元件组的折射率。
[0191]
f2/f=1.08;其中,f2为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f为所述目视系统的有效焦距。
[0192]
f2/(ct2 ctrp ctqwp)=3.40;其中,f2为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rp为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的中心厚度,ctqwp为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中心厚度。
[0193]
(ct1 ct3)/(f1 f3)=-0.44;其中,ct1为第一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f1为第一元件组的焦距,f3为第三元件组的焦距。
[0194]
(t12 t23)/ct2=0.45;其中,t12为第一元件组显示侧面和第二透镜目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为第二透镜显示侧面和第三元件组目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0195]
(nrp nqwp)/n2=2.03;其中,nrp为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的折射率,nqwp为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折射率,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0196]
在实施例4中,表12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4中各非球面镜面s1、s2、s5-8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
10

[0197]
面号a4a6a8a10s13.6325e-01-5.2713e-024.0628e-02-1.3604e-02s2-3.3387e-01-1.0481e-015.2097e-02-3.0148e-02s5-1.4815e-012.8961e-01-2.9316e-02-1.7431e-02s61.7186e-022.9568e-01-5.0959e-02-8.7128e-03s72.8006e-011.1234e-02-2.1659e-023.5001e-03s88.0228e-01-2.8530e-01-1.3174e-01-1.9945e-02
[0198]
表12
[0199]
图8a示出了实施例4的目视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8b示出了实施例4的目视系统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
弧矢像面弯曲。图8c示出了实施例4的目视系统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8a至图8c所示可知,实施例4所给出的目视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200]
具体实施例5
[0201]
图9为本发明目视系统实施例5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所述目视系统包括:第一元件组、第二元件组、第三元件组和光源;所述第一至第三元件组沿光轴由远离光源至靠近光源位置顺次排布;所述第一元件组包括第一透镜;所述第二元件组包含第二透镜以及与第二透镜相接触的反射式偏光元件与四分之一波片;所述第三元件组包括第三透镜;所述第一至第三元件组每个透镜具有至少一个远离光源的目侧面和一个远靠近光源的显示侧面;所述至少一个透镜的目侧面或显示侧面具有部分反射层。
[0202]
第一光学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其远离光源侧表面为凸面,其靠近光源侧表面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203]
第二光学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其远离光源侧表面为凹面,其靠近光源侧表面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204]
第三光学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其远离光源侧表面为凹面,其靠近光源侧表面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205]
部分反射层镀于第二透镜e2的靠近光源侧表面。
[0206]
如表13所示,为实施例5的目视系统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207][0208][0209]
表13
[0210]
如表14所示,在实施例5中,目视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29.07mm,第一元件组的有效焦距f1=279.67mm,第二元件组的有效焦距f2=29.93mm,第三元件组的有效焦距f3=-132.87mm。目视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53.0
°

[0211][0212]
表14
[0213]
实施例5中的目视系统满足:
[0214]
f2/ct2
×
n2=6.25;其中,f2为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ct2为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0215]
(r3-r4)/(r3 r4)=-0.03;其中,r3为第二透镜目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第二透镜显示侧面的曲率半径。
[0216]f×
tan(semi-fov)/td=1.62;其中,f为所述目视系统的有效焦距,semi-fov为所述目视系统的半视场角,td为第一元件组目侧面至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轴上距离。
[0217]
(v1 v3)/v2=1.32;其中,v1为第一元件组的色散系数,v2为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3为第三元件组的色散系数。
[0218]
r5/r6
×
n3=1.11;其中,r5为第三元件组目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为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曲率半径,n3为第三元件组的折射率。
[0219]
td/(ct1 ct2 ct3)=2.06;其中,ct1为第一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d为第一元件组目侧面至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轴上距离。
[0220]
(n1 n2)/n3=1.77;其中,n1为第一元件组的折射率,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3为第三元件组的折射率。
[0221]
f2/f=1.03;其中,f2为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f为所述目视系统的有效焦距。
[0222]
f2/(ct2 ctrp ctqwp)=4.00;其中,f2为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rp为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的中心厚度,ctqwp为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中心厚度。
[0223]
(ct1 ct3)/(f1 f3)=0.03;其中,ct1为第一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f1为第一元件组的焦距,f3为第三元件组的焦距。
[0224]
(t12 t23)/ct2=0.74;其中,t12为第一元件组显示侧面和第二透镜目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为第二透镜显示侧面和第三元件组目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0225]
(nrp nqwp)/n2=2.03;其中,nrp为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的折射率,nqwp为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折射率,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0226]
在实施例5中,表15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5中各非球面镜面s1、s2、s5-8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
10

[0227]
面号a4a6a8a10s13.6325e-01-5.2713e-024.0628e-02-1.3604e-02
s2-3.3387e-01-1.0481e-015.2097e-02-3.0148e-02s5-1.4815e-012.8961e-01-2.9316e-02-1.7431e-02s61.7186e-022.9568e-01-5.0959e-02-8.7128e-03s72.8006e-011.1234e-02-2.1659e-023.5001e-03s88.0228e-01-2.8530e-01-1.3174e-01-1.9945e-02
[0228]
表15
[0229]
图10a示出了实施例5的目视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0b示出了实施例5的目视系统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0c示出了实施例5的目视系统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10a至图10c所示可知,实施例5所给出的目视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230]
具体实施例6
[0231]
图11为本发明目视系统实施例6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所述目视系统包括:第一元件组、第二元件组、第三元件组和光源;所述第一至第三元件组沿光轴由远离光源至靠近光源位置顺次排布;所述第一元件组包括第一透镜;所述第二元件组包含第二透镜以及与第二透镜相接触的反射式偏光元件与四分之一波片;所述第三元件组包括第三透镜;所述第一至第三元件组每个透镜具有至少一个远离光源的目侧面和一个远靠近光源的显示侧面;所述至少一个透镜的目侧面或显示侧面具有部分反射层。
[0232]
第一光学透镜e1具有负屈折力,其远离光源侧表面为凸面,其靠近光源侧表面为凹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233]
第二光学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其远离光源侧表面为凹面,其靠近光源侧表面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234]
第三光学透镜e3具有正屈折力,其远离光源侧表面为凹面,其靠近光源侧表面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235]
部分反射层镀于第二透镜e2的靠近光源侧表面。
[0236]
如表16所示,为实施例6的目视系统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237]
面号 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折射率色散系数折射/反射
ꢀꢀ
球面无穷无穷
ꢀꢀ
折射sto光阑(sto)球面无穷15.0000
ꢀꢀ
折射s1第一透镜(e1)非球面44387.46483.95181.6719.0折射s2 非球面166.62870.1120
ꢀꢀ
折射s3第二透镜(e2)非球面175.636412.07721.5456.0折射s4反射式偏光元件(rp)非球面-47.19300.20001.5057.0折射s5四分之一波板(qwp)非球面-47.19300.20001.5057.0折射s6 非球面-47.19308.5407
ꢀꢀ
折射s7部分反射层(bs)非球面-41.2917-8.5407
ꢀꢀ
反射s6四分之一波板(qwp)非球面-47.1930-0.20001.5057.0折射s5 非球面-47.19300.20001.5057.0反射s6 非球面-47.19308.5407
ꢀꢀ
折射
s7第三透镜(e3)非球面-41.29172.00861.6719.0折射s8 非球面-42.11662.6322
ꢀꢀ
折射s9光源球面无穷
ꢀꢀꢀꢀ
[0238]
表16
[0239]
如表17所示,在实施例6中,目视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27.85mm,第一元件组的有效焦距f1=-237.70mm,第二元件组的有效焦距f2=25.13mm,第三元件组的有效焦距f3=317.60mm。目视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53.0
°

[0240][0241]
表17
[0242]
实施例6中的目视系统满足:
[0243]
f2/ct2
×
n2=4.49;其中,f2为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ct2为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0244]
(r3-r4)/(r3 r4)=-0.03;其中,r3为第二透镜目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第二透镜显示侧面的曲率半径。
[0245]f×
tan(semi-fov)/td=1.54;其中,f为所述目视系统的有效焦距,semi-fov为所述目视系统的半视场角,td为第一元件组目侧面至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轴上距离。
[0246]
(v1 v3)/v2=1.19;其中,v1为第一元件组的色散系数,v2为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3为第三元件组的色散系数。
[0247]
r5/r6
×
n3=0.44;其中,r5为第三元件组目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为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曲率半径,n3为第三元件组的折射率。
[0248]
td/(ct1 ct2 ct3)=1.19;其中,ct1为第一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d为第一元件组目侧面至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轴上距离。
[0249]
(n1 n2)/n3=1.77;其中,n1为第一元件组的折射率,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3为第三元件组的折射率。
[0250]
f2/f=1.21;其中,f2为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f为所述目视系统的有效焦距。
[0251]
f2/(ct2 ctrp ctqwp)=2.93;其中,f2为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rp为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的中心厚度,ctqwp为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中心厚度。
[0252]
(ct1 ct3)/(f1 f3)=0.27;其中,ct1为第一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f1为第一元件组的焦距,f3为第三元件组的焦距。
[0253]
(t12 t23)/ct2=0.34;其中,t12为第一元件组显示侧面和第二透镜目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为第二透镜显示侧面和第三元件组目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0254]
(nrp nqwp)/n2=2.03;其中,nrp为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的折射率,nqwp为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折射率,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0255]
在实施例6中,表18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6中各非球面镜面s1、s2、s5-8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
10

[0256]
面号a4a6a8a10s1-7.3256e-02-1.4849e-02-1.5704e-021.1632e-02s21.5598e-01-4.9783e-02-4.9627e-022.3375e-02s55.3147e-02-5.1986e-02-3.4298e-022.0519e-02s6-2.1413e-011.8271e-01-2.2805e-03-1.8567e-03s75.1243e-02-3.8986e-031.9485e-03-1.7253e-03s8-2.1627e-012.8835e-02-2.1930e-01-8.7078e-02
[0257]
表18
[0258]
图12a示出了实施例6的目视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2b示出了实施例6的目视系统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2c示出了实施例6的目视系统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12a至图12c所示可知,实施例6所给出的目视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259]
具体实施例7
[0260]
图13为本发明目视系统实施例7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所述目视系统包括:第一元件组、第二元件组、第三元件组和光源;所述第一至第三元件组沿光轴由远离光源至靠近光源位置顺次排布;所述第一元件组包括第一透镜;所述第二元件组包含第二透镜以及与第二透镜相接触的反射式偏光元件与四分之一波片;所述第三元件组包括第三透镜;所述第一至第三元件组每个透镜具有至少一个远离光源的目侧面和一个远靠近光源的显示侧面;所述至少一个透镜的目侧面或显示侧面具有部分反射层。
[0261]
第一光学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其远离光源侧表面为凸面,其靠近光源侧表面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262]
第二光学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其远离光源侧表面为凹面,其靠近光源侧表面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263]
第三光学透镜e3具有正屈折力,其远离光源侧表面为凹面,其靠近光源侧表面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264]
部分反射层镀于第二透镜e2的靠近光源侧表面。
[0265]
如表19所示,为实施例7的目视系统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266]
面号 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折射率色散系数折射/反射
ꢀꢀ
球面无穷无穷
ꢀꢀ
折射sto光阑(sto)球面无穷15.0000
ꢀꢀ
折射s1第一透镜(e1)非球面682.51516.01381.6719.0折射s2 非球面-81.67796.5082
ꢀꢀ
折射s3第二透镜(e2)非球面-33.60074.02211.5456.0折射
s4反射式偏光元件(rp)非球面-32.80630.20001.5057.0折射s5四分之一波板(qwp)非球面-32.80630.20001.5057.0折射s6 非球面-32.80637.2736
ꢀꢀ
折射s7部分反射层(bs)非球面-32.1866-7.2736
ꢀꢀ
反射s6四分之一波板(qwp)非球面-32.8063-0.20001.5057.0折射s5 非球面-32.80630.20001.5057.0反射s6 非球面-32.80637.2736
ꢀꢀ
折射s7第三透镜(e3)非球面-32.18661.99221.6718.9折射s8 非球面-38.16722.4467
ꢀꢀ
折射s9光源球面无穷
ꢀꢀꢀꢀ
[0267]
表19
[0268]
如表20所示,在实施例7中,目视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25.95mm,第一元件组的有效焦距f1=-129.80mm,第二元件组的有效焦距f2=30.15mm,第三元件组的有效焦距f3=1452.96mm。目视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53.0
°

[0269][0270]
表20
[0271]
实施例7中的目视系统满足:
[0272]
f2/ct2
×
n2=3.55;其中,f2为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ct2为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0273]
(r3-r4)/(r3 r4)=-0.03;其中,r3为第二透镜目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第二透镜显示侧面的曲率半径。
[0274]f×
tan(semi-fov)/td=1.79;其中,f为所述目视系统的有效焦距,semi-fov为所述目视系统的半视场角,td为第一元件组目侧面至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轴上距离。
[0275]
(v1 v3)/v2=1.79;其中,v1为第一元件组的色散系数,v2为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3为第三元件组的色散系数。
[0276]
r5/r6
×
n3=1.98;其中,r5为第三元件组目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为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曲率半径,n3为第三元件组的折射率。
[0277]
td/(ct1 ct2 ct3)=1.31;其中,ct1为第一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d为第一元件组目侧面至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轴上距离。
[0278]
(n1 n2)/n3=1.97;其中,n1为第一元件组的折射率,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3为第三元件组的折射率。
[0279]
f2/f=1.03;其中,f2为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f为所述目视系统的有效焦距。
[0280]
f2/(ct2 ctrp ctqwp)=2.33;其中,f2为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ct2为第二透镜
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rp为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的中心厚度,ctqwp为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中心厚度。
[0281]
(ct1 ct3)/(f1 f3)=-0.09;其中,ct1为第一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f1为第一元件组的焦距,f3为第三元件组的焦距。
[0282]
(t12 t23)/ct2=0.30;其中,t12为第一元件组显示侧面和第二透镜目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为第二透镜显示侧面和第三元件组目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0283]
(nrp nqwp)/n2=2.03;其中,nrp为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的折射率,nqwp为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折射率,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0284]
在实施例7中,表21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7中各非球面镜面s1、s2、s5-8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
10

[0285]
面号a4a6a8a10s1-4.0489e-02-2.4942e-021.0098e-018.3840e-03s2-6.6110e-02-1.6556e-012.4626e-01-3.9753e-02s52.2642e-015.9724e-02-9.2844e-034.9912e-02s6-6.4740e-023.2681e-01-9.9637e-023.7951e-02s72.6190e-01-8.6859e-024.0788e-02-7.1538e-03s82.0488e-01-1.3814e-01-2.6077e-01-3.8780e-02
[0286]
表21
[0287]
图14a示出了实施例7的目视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4b示出了实施例7的目视系统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4c示出了实施例7的目视系统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14a至图14c所示可知,实施例7所给出的目视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288]
具体实施例8
[0289]
图15为本发明目视系统实施例8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所述目视系统包括:第一元件组、第二元件组、第三元件组和光源;所述第一至第三元件组沿光轴由远离光源至靠近光源位置顺次排布;所述第一元件组包括第一透镜;所述第二元件组包含第二透镜以及与第二透镜相接触的反射式偏光元件与四分之一波片;所述第三元件组包括第三透镜;所述第一至第三元件组每个透镜具有至少一个远离光源的目侧面和一个远靠近光源的显示侧面;所述至少一个透镜的目侧面或显示侧面具有部分反射层。
[0290]
第一光学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其远离光源侧表面为凸面,其靠近光源侧表面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291]
第二光学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其远离光源侧表面为凹面,其靠近光源侧表面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292]
第三光学透镜e3具有正屈折力,其远离光源侧表面为凹面,其靠近光源侧表面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293]
部分反射层镀于第二透镜e2的靠近光源侧表面。
[0294]
如表22所示,为实施例8的目视系统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焦距的
单位均为毫米(mm)。
[0295]
面号 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折射率色散系数折射/反射
ꢀꢀ
球面无穷无穷
ꢀꢀ
折射sto光阑(sto)球面无穷15.0000
ꢀꢀ
折射s1第一透镜(e1)非球面628.65146.02171.6719.0折射s2 非球面-82.97597.1073
ꢀꢀ
折射s3第二透镜(e2)非球面-33.80833.91351.5456.0折射s4反射式偏光元件(rp)非球面-32.70480.20001.5057.0折射s5四分之一波板(qwp)非球面-32.70480.20001.5057.0折射s6 非球面-32.70487.3070
ꢀꢀ
折射s7部分反射层(bs)非球面-32.2264-7.3070
ꢀꢀ
反射s6四分之一波板(qwp)非球面-32.7048-0.20001.5057.0折射s5 非球面-32.70480.20001.5057.0反射s6 非球面-32.70487.3070
ꢀꢀ
折射s7第三透镜(e3)非球面-32.22642.15001.6719.0折射s8 非球面-38.87902.5158
ꢀꢀ
折射s9光源球面无穷
ꢀꢀꢀꢀ
[0296]
表22
[0297]
如表23所示,在实施例8中,目视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26.43mm,第一元件组的有效焦距f1=-135.82mm,第二元件组的有效焦距f2=30.34mm,第三元件组的有效焦距f3=2591.65mm。目视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53.0
°

[0298][0299]
表23
[0300]
实施例8中的目视系统满足:
[0301]
f2/ct2
×
n2=6.22;其中,f2为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ct2为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0302]
(r3-r4)/(r3 r4)=-0.03;其中,r3为第二透镜目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第二透镜显示侧面的曲率半径。
[0303]f×
tan(semi-fov)/td=1.48;其中,f为所述目视系统的有效焦距,semi-fov为所述目视系统的半视场角,td为第一元件组目侧面至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轴上距离。
[0304]
(v1 v3)/v2=1.33;其中,v1为第一元件组的色散系数,v2为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3为第三元件组的色散系数。
[0305]
r5/r6
×
n3=1.01;其中,r5为第三元件组目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为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曲率半径,n3为第三元件组的折射率。
[0306]
td/(ct1 ct2 ct3)=2.03;其中,ct1为第一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d为第一元件组目侧面至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轴上距离。
[0307]
(n1 n2)/n3=1.78;其中,n1为第一元件组的折射率,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3为第三元件组的折射率。
[0308]
f2/f=1.01;其中,f2为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f为所述目视系统的有效焦距。
[0309]
f2/(ct2 ctrp ctqwp)=3.98;其中,f2为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rp为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的中心厚度,ctqwp为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中心厚度。
[0310]
(ct1 ct3)/(f1 f3)=0.04;其中,ct1为第一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f1为第一元件组的焦距,f3为第三元件组的焦距。
[0311]
(t12 t23)/ct2=0.75;其中,t12为第一元件组显示侧面和第二透镜目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为第二透镜显示侧面和第三元件组目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0312]
(nrp nqwp)/n2=2.03;其中,nrp为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的折射率,nqwp为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折射率,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0313]
在实施例8中,表24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8中各非球面镜面s1、s2、s5-8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
10

[0314]
面号a4a6a8a10s1-1.9643e-02-1.8457e-021.0141e-011.0365e-02s2-7.4296e-02-1.6740e-012.4528e-01-3.7460e-02s52.2280e-014.3728e-02-1.3511e-026.0293e-02s6-1.1556e-013.3774e-01-8.8434e-024.2664e-02s72.6707e-01-8.7889e-024.1269e-02-7.3991e-03s82.2043e-01-1.5188e-01-1.9533e-01-1.0953e-01
[0315]
表24
[0316]
图16a示出了实施例8的目视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6b示出了实施例8的目视系统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6c示出了实施例8的目视系统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16a至图16c所示可知,实施例8所给出的目视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317]
具体实施例9
[0318]
图17为本发明目视系统实施例9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所述目视系统包括:第一元件组、第二元件组、第三元件组和光源;所述第一至第三元件组沿光轴由远离光源至靠近光源位置顺次排布;所述第一元件组包括第一透镜;所述第二元件组包含第二透镜以及与第二透镜相接触的反射式偏光元件与四分之一波片;所述第三元件组包括第三透镜;所述第一至第三元件组每个透镜具有至少一个远离光源的目侧面和一个远靠近光源的显示侧面;所述至少一个透镜的目侧面或显示侧面具有部分反射层。
[0319]
第一光学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其远离光源侧表面为凸面,其靠近光源侧表面为
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320]
第二光学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其远离光源侧表面为凹面,其靠近光源侧表面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321]
第三光学透镜e3具有正屈折力,其远离光源侧表面为凹面,其靠近光源侧表面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322]
部分反射层镀于第二透镜e2的靠近光源侧表面。
[0323]
如表25所示,为实施例9的目视系统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324]
面号 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折射率色散系数折射/反射
ꢀꢀ
球面无穷无穷
ꢀꢀ
折射sto光阑(sto)球面无穷15.0000
ꢀꢀ
折射s1第一透镜(e1)非球面529.12916.00611.6719.0折射s2 非球面-82.47826.7175
ꢀꢀ
折射s3第二透镜(e2)非球面-33.74053.82651.5456.0折射s4反射式偏光元件(rp)非球面-32.58220.20001.5057.0折射s5四分之一波板(qwp)非球面-32.58220.20001.5057.0折射s6 非球面-32.58227.3309
ꢀꢀ
折射s7部分反射层(bs)非球面-32.3103-7.3309
ꢀꢀ
反射s6四分之一波板(qwp)非球面-32.5822-0.20001.5057.0折射s5 非球面-32.58220.20001.5057.0反射s6 非球面-32.58227.3309
ꢀꢀ
折射s7第三透镜(e3)非球面-32.31032.41411.6718.9折射s8 非球面-39.53002.6756
ꢀꢀ
折射s9光源球面无穷
ꢀꢀꢀꢀ
[0325]
表25
[0326]
如表26所示,在实施例9中,目视系统的总有效焦距f=26.58mm,第一元件组的有效焦距f1=-139.26mm,第二元件组的有效焦距f2=30.68mm,第三元件组的有效焦距f3=283.96mm。目视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53.0
°

[0327][0328]
表26
[0329]
实施例9中的目视系统满足:
[0330]
f2/ct2
×
n2=5.27;其中,f2为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ct2为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0331]
(r3-r4)/(r3 r4)=0.08;其中,r3为第二透镜目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第二透镜
显示侧面的曲率半径。
[0332]f×
tan(semi-fov)/td=1.66;其中,f为所述目视系统的有效焦距,semi-fov为所述目视系统的半视场角,td为第一元件组目侧面至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轴上距离。
[0333]
(v1 v3)/v2=1.32;其中,v1为第一元件组的色散系数,v2为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3为第三元件组的色散系数。
[0334]
r5/r6
×
n3=0.94;其中,r5为第三元件组目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为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曲率半径,n3为第三元件组的折射率。
[0335]
td/(ct1 ct2 ct3)=1.41;其中,ct1为第一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d为第一元件组目侧面至第三元件组显示侧面的轴上距离。
[0336]
(n1 n2)/n3=1.77;其中,n1为第一元件组的折射率,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3为第三元件组的折射率。
[0337]
f2/f=1.08;其中,f2为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f为所述目视系统的有效焦距。
[0338]
f2/(ct2 ctrp ctqwp)=3.40;其中,f2为所述第二元件组的焦距,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rp为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的中心厚度,ctqwp为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中心厚度。
[0339]
(ct1 ct3)/(f1 f3)=-0.44;其中,ct1为第一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元件组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f1为第一元件组的焦距,f3为第三元件组的焦距。
[0340]
(t12 t23)/ct2=0.45;其中,t12为第一元件组显示侧面和第二透镜目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为第二透镜显示侧面和第三元件组目侧面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0341]
(nrp nqwp)/n2=2.03;其中,nrp为所述反射式偏光元件的折射率,nqwp为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折射率,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0342]
在实施例9中,表27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9中各非球面镜面s1、s2、s5-8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
10

[0343]
面号a4a6a8a10s1-3.8620e-02-1.5002e-021.0362e-011.0078e-02s2-8.9322e-02-1.8016e-012.3981e-01-4.1920e-02s52.2569e-012.5065e-02-9.2860e-035.5021e-02s6-1.4032e-023.6949e-01-9.6099e-023.6654e-02s72.8224e-01-7.8431e-023.4863e-02-6.6794e-03s8-4.6461e-02-3.2386e-01-3.8097e-01-6.9796e-02
[0344]
表27
[0345]
图18a示出了实施例9的目视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8b示出了实施例9的目视系统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8c示出了实施例9的目视系统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角情况下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18a至图18c所示可知,实施例9所给出的目视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346]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改进、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