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夹持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2.在两块大型板件进行拼装时,往往需要先进行对位(例如对接部相互贴合、螺孔对准),然后再进行螺丝锁紧或者焊接等操作。目前所采用的大多数仍然是人工进行对位压紧,让后另外的工人进行上螺丝或者焊接的操作,效率低下,人工依赖性高。因此,有必要研究开发一种新型的夹持装置,通过该装置对两块板件进行夹持工作,以保证板件与板件之间对位准确,便于或许的装配螺杆、焊接等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夹持装置,以实现快速便捷地对工件进行夹持紧固,提高工作效率。
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夹持装置,包括安装基板、驱动电机、主齿轮、第一副齿轮、第二副齿轮、第一引导件、第二引导件、第一夹持块及第二夹持块;所述主齿轮设置在驱动电机的输出转轴上,所述第一副齿轮、第二副齿轮转动设置在安装基板上,并位于主齿轮的上、下两侧,且分别与主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一副齿轮、第二副齿轮的长度要比主齿轮长,从而在第一副齿轮、第二副齿轮比主齿轮长出的部分之间形成引导件安装空间,所述第一引导件、第二引导件设置在第一副齿轮与第二副齿轮所形成引导件安装空间,其中,第一引导件的下侧与第二引导件的上侧通过滑动结构形成相互滑动配合,第一引导件的上侧设置有第一齿条,并与第一副齿轮相啮合,第二引导件的下侧设置有第二齿条,并与第二副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一夹持块设置在第一引导件的外侧,所述第二夹持块设置在第二引导件的外侧,所述驱动电机正向或反向转动时,通过主齿轮带动第一副齿轮、第二副齿轮反向或正向转动,进而通过第一齿条、第二齿条带动第一引导件上的第一夹持块、第二引导件上的第二夹持块进行夹紧或张开动作。
5.进一步,所述安装基板设置有中心通孔、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安装基板的后侧,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转轴穿过安装基板的中心通孔,并伸出于安装基板的前侧,所述第一副齿轮、第二副齿轮分别转动设置在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上。
6.进一步,所述第一引导件与第一夹持块为一体成型构造,且第一夹持块的背侧设置有三角形加强肋,第二引导件与第二夹持块为一体成型构造,且第二夹持块的背侧设置有三角形加强肋。
7.进一步,所述第一引导件的两端侧部设置有滑块,所述第二引导件的两端侧部亦设置有滑块,所述第一引导件、第二引导件通过滑块结构滑动设置在引导件安装基板或者夹持装置壳体上。
8.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设置相互配合的主齿轮、第一副齿轮、第二副齿轮,并在第一副齿轮、第二副齿轮之间形成引导件安装空间,采用单个驱动电机便可以对设有齿
条的第一引导件、第二引导件进行驱动,实现第一夹持块与第二夹持块之间的夹紧或张开动作。本新型夹持装置使用起来高效且稳定,安全可靠,可以实现快速便捷地对工件进行夹持。特别是第一副齿轮、第二副齿轮之间形成引导件安装空间,将设有齿条的第一引导件、第二引导件夹持在中间,不会产生偏移、打滑或者晃动等情况,整体稳定性极佳,对工件的夹持紧固、夹紧强度高。
9.下面结合附图说明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10.图1为新型夹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11.图2为新型夹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12.图3为新型夹持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3.图4为引导件与齿轮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14.图5为第一引导件、第二引导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15.图6为安装基板、驱动电机、主齿轮、第一副齿轮、第二副齿轮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16.图中:安装基板1;中心通孔11;第一转轴12;第二转轴13;驱动电机2;输出转轴21;主齿轮3;第一副齿轮4;第二副齿轮5;第一引导件6;第一齿条61;第二引导件7;第二齿条71;第一夹持块8;第二夹持块9。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垂向、横向、纵向,逆时针、顺时针、周向、径向、轴向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19.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0.参见图1至6,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新型夹持装置,包括安装基板1、驱动电机2、主齿轮3、第一副齿轮4、第二副齿轮5、第一引导件6、第二引导件7、第一夹持块8及第二夹持块9;所述主齿轮3设置在驱动电机2的输出转轴21上,所述第一副齿轮4、第二副齿轮5转动设置在安装基板1上,并位于主齿轮3的上、下两侧,且分别与主齿轮3相啮合,所述第一副齿轮4、第二副齿轮5的长度要比主齿轮3长,从而在第一副齿轮4、第二副齿轮5比主齿轮长出的部分之间形成引导件安装空间,所述第一引导件6、第二引导件7设置在第一副齿轮4与第二副
齿轮5所形成引导件安装空间,其中,第一引导件6的下侧与第二引导件7的上侧通过滑动结构形成相互滑动配合(可以采用滑轨式配合结构、凸块凹槽配合结构等,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导件6的下侧设置有凸块,第二引导件7的上侧设置有凹槽),第一引导件6的上侧设置有第一齿条61,并与第一副齿轮4相啮合,第二引导件7的下侧设置有第二齿条71,并与第二副齿轮5相啮合,所述第一夹持块8设置在第一引导件6的外侧,所述第二夹持块9设置在第二引导件7的外侧,所述驱动电机2正向或反向转动时,通过主齿轮3带动第一副齿轮4、第二副齿轮5反向或正向转动,进而通过第一齿条61、第二齿条71带动第一引导件6上的第一夹持块8、第二引导件7上的第二夹持块9进行夹紧或张开动作。
21.具体地,所述安装基板1设置有中心通孔11、第一转轴12及第二转轴13,所述驱动电机2设置在安装基板1的后侧,所述驱动电机2的输出转轴21穿过安装基板1的中心通孔11,并伸出于安装基板1的前侧,所述第一副齿轮4、第二副齿轮5分别转动设置在第一转轴12及第二转轴13上。如附图所示,直观地说,驱动电机是位于安装基板的背侧的,而主齿轮、第一副齿轮、第二副齿轮是位于安装基板的前侧的,并与第一引导件的第一齿条、第二引导件的第二齿条形成传动配合,从而使得驱动电机正向或反向转动时,通过主齿轮带动第一副齿轮、第二副齿轮反向或正向转动,进而通过第一齿条、第二齿条带动第一引导件上的第一夹持块、第二引导件上的第二夹持块进行夹紧或张开动作。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电机的正向转动时相对的,是可以设定的。如果按照电机的背侧往输出轴方向望去,那么输出轴顺时针转动就是正向,逆时针转动就是反向;如果反过来,由输出轴往电机背侧方向望去,则输出轴逆时针转动时正向,顺时针转动是反向。总而言之,一般来说,电机正向转动时作为夹紧的工作状态,有利于发挥其夹持力度。
22.具体地,所述第一引导件6与第一夹持块8为一体成型构造,且第一夹持块8的背侧设置有三角形加强肋,第二引导件7与第二夹持块9为一体成型构造,且第二夹持块9的背侧设置有三角形加强肋。引导件、夹持块采用一体成型,有利于提高强度,保证夹持的稳定性。
23.具体地,所述第一引导件6的两端侧部设置有滑块,所述第二引导件7的两端侧部亦设置有滑块,所述第一引导件6、第二引导件7通过滑块结构滑动设置在引导件安装基板或者夹持装置壳体上。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夹持装置还可以包括壳体、引导件安装基板等辅助部件(附图中未示出),以提高其防护性等。
24.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采用与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特征,而得到的其他一种新型夹持装置,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