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结构及叠合楼板预制板的制作方法-j9九游会真人

文档序号:35889410发布日期:2023-10-28 19:17阅读:4来源:国知局
钢筋结构及叠合楼板预制板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筋结构及叠合楼板预制板。


背景技术:

2.叠合楼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叠合楼板整体性好,板的上下表面平整,便于饰面层装修,适用于对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和大开间建筑。
3.其中预制板的制作过程通常都是铺上一层横排钢筋,然后再铺上一层纵排钢筋,横排钢筋和纵排钢筋之间通过捆扎筋进行固定,最后浇上混凝土制作完成。
4.但是,钢筋是圆形的,而横排钢筋和纵排钢筋之间仅通过捆扎筋进行限位,使得横排钢筋和纵排钢筋容易出现被拉扯松脱的现象,导致做出的预制板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钢筋结构及叠合楼板预制板。
6.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钢筋结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钢筋结构,包括:底板;横排钢筋,沿所述底板长度方向排列设置;纵排钢筋,沿所述底板宽度方向排列设置,并与所述横排钢筋垂直交错;捆扎筋,设置于所述横排钢筋与所述纵排钢筋交错处,固定连接所述横排钢筋与所述纵排钢筋;抗拉扯机构,设置为长条状与所述横排钢筋、所述纵排钢筋延伸方向垂直,所述横排钢筋的两端、所述纵排钢筋的两端穿设于所述抗拉扯机构。
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于底板上纵横垂直交错的横排钢筋与纵排钢筋的交错处用捆扎筋固定,于横排钢筋、纵排钢筋延伸方向垂直设有长条状抗拉扯机构,且横排钢筋的两端、纵排钢筋的两端穿设于所述抗拉扯机构,对钢筋结构的端头进一步固定,增强了整体钢筋结构的稳定性。
9.可选的,所述抗拉扯机构包括:底座,架设于所述横排钢筋、所述纵排钢筋的上方;多组第一限位柱与第二限位柱,配套设于所述底座下部,每一所述横排钢筋、所述纵排钢筋的端部穿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柱与所述第二限位柱之间。
1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抗拉扯机构上包括底座与多组第一限位柱与第二限位柱,完成了对钢筋结构中每一根钢筋的精准限位。
11.可选的,所述抗拉扯机构还包括:定位环,间隔设于所述底座上,位于每组所述第一限位柱与第二限位柱之间;定位柱,经所述定位环穿设于所述底座内,定位环与所述定位柱插接配合。
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抗拉扯机构上还包括插接配合的定位环与定位柱,更好的大面积抓牢和固定至外层混凝土层,实现对抗拉扯机构及钢筋的牢固可靠的连接。
13.可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柱、所述第二限位柱与所述定位柱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线,
帮助抗拉扯机构与混凝土更好地结合到一起。
14.可选的,所述横排钢筋与所述纵排钢筋交错层叠排列,相邻两侧的横排钢筋、纵排钢筋会对处于中间位置的纵排钢筋、横排钢筋挤压限位,加强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15.可选的,配套的所述第一限位柱与所述第二限位柱之间设有配合所述横排钢筋、所述纵排钢筋外径的限位槽,针对钢筋结构中每一根钢筋进行精准限位。
16.可选的,所述限位槽开口向下,所述限位槽的顶部设有弧形结构,所述弧形结构的半径大于或等于所述横排钢筋、所述纵排钢筋的外径,增大了被限位钢筋与抗拉扯机构的接触面积,对横排钢筋、纵排钢筋进行稳定限位。
17.可选的,所述底座外表面设有防滑齿,增大了混凝土与抗拉扯机构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抗拉扯机构的稳定性。
18.可选的,所述抗拉扯机构对所述纵排钢筋进行横向限位并对所述纵排钢筋纵向限位,巩固了钢筋结构的稳定性与整体性。
19.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叠合楼板预制板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20.一种叠合楼板预制板,包括了如上述的钢筋结构。
2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铺设上述钢筋结构,再浇筑混凝土制成预制板,钢筋结构的整体性更强,与混凝土结合性更好,所制成的叠合楼板预制板的安全性、抗剪切性和承载性更优秀。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含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23.1.设于底板上纵横垂直交错的横排钢筋与纵排钢筋的交错处用捆扎筋固定,于横排钢筋、纵排钢筋延伸方向垂直设有长条状抗拉扯机构,且横排钢筋的两端、纵排钢筋的两端穿设于所述抗拉扯机构,对钢筋结构的端头进一步固定,增强了整体钢筋结构的稳定性。
24.2.抗拉扯机构上包括底座与多组第一限位柱与第二限位柱,完成了对钢筋结构中每一根钢筋的精准限位。
25.3.抗拉扯机构上还包括插接配合的定位环与定位柱,更好的大面积抓牢和固定至外层混凝土层,实现对抗拉扯机构及钢筋的牢固可靠的连接。
26.4.通过在底板上铺设上述钢筋结构,再浇筑混凝土制成预制板,钢筋结构的整体性更强,与混凝土结合性更好,所制成的叠合楼板预制板的安全性、抗剪切性和承载性更优秀。
附图说明
2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8.图1为本技术的叠合楼板预制板浇筑前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技术的叠合楼板预制板浇筑后的侧面剖视图;
30.图3为本技术的叠合楼板预制板图1中a部的放大图。
31.图中:
32.1、底板;2、纵排钢筋;3、横排钢筋;4、捆扎筋;5、抗拉扯机构;6、底座;7、定位环;8、定位柱;9、第一限位柱;10、第二限位柱;11、限位槽;12、混凝土。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5.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3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
38.实施例一:
39.参考图1与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钢筋结构,包括:底板1;横排钢筋3,沿底板1长度方向排列设置;纵排钢筋2,沿底板1宽度方向排列设置,横排钢筋3与纵排钢筋2交错层叠排列,如图1所示,于本技术实施例中,先于底板1上铺设一层横排钢筋3,中间铺设纵排钢筋2,最上方再铺设横排钢筋3,相邻两侧的横排钢筋3会对处于中间位置的纵排钢筋2挤压限位,加强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捆扎筋4,设置于横排钢筋3与纵排钢筋2交错处,固定连接横排钢筋3与纵排钢筋2;抗拉扯机构5,设置为长条状与横排钢筋3、纵排钢筋2延伸方向垂直,横排钢筋3的两端、纵排钢筋2的两端穿设于抗拉扯机构5,抗拉扯机构5对纵排钢筋2进行横向限位并对纵排钢筋2纵向限位,巩固增强了整体钢筋结构的稳定性与整体性。需要说明的是横排钢筋3与纵排钢筋2交错层叠排列并不只限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3层钢筋排列。
40.具体的,参考图2与图3,抗拉扯机构5包括:底座6,架设于横排钢筋3、纵排钢筋2的上方,底座6外表面设有防滑齿(图中未示出),增大了混凝土12与抗拉扯机构5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抗拉扯机构5的稳定性;多组第一限位柱9与第二限位柱10,配套设于底座6下部,每一横排钢筋3、纵排钢筋2的端部穿设于第一限位柱9与第二限位柱10之间,配套的第一限位柱9与第二限位柱10之间设有配合横排钢筋3、纵排钢筋2外径的限位槽11,针对钢筋结构中每一根钢筋进行精准限位,限位槽11开口向下,限位槽11的顶部设有弧形结构,弧形结构的半径大于或等于横排钢筋3、纵排钢筋2的外径,增大了被限位钢筋与抗拉扯机构5的接触面积,对横排钢筋3、纵排钢筋2进行稳定限位;定位环7,间隔设于底座6上并且与之一体成型,位于每组第一限位柱9与第二限位柱10之间;定位柱8,经定位环7穿设于底座内,定位环7与定位柱8插接配合,使抗拉扯机构5更好的大面积抓牢和固定至外层混凝土12层,实现对抗拉扯机构5及钢筋的牢固可靠的连接;第一限位柱9、第二限位柱10与定位柱8的底端处于同
一水平线,帮助抗拉扯机构5与混凝土12更好地结合到一起。
41.实施例二:
42.参考图1与图2,基于实施例一所述的钢筋结构,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叠合楼板预制板,铺设实施例一所述的钢筋结构,再浇筑混凝土12制成预制板,钢筋结构的整体性更强,与混凝土12结合性更好,所制成的叠合楼板预制板的安全性、抗剪切性和承载性更优秀。
43.叠合楼板预制板的具体制作过程:先于底板1上铺设一层横排钢筋3,中间铺设纵排钢筋2,最上方再铺设横排钢筋3,横排钢筋3与纵排钢筋2交错处用捆扎筋4捆绑固定,将横排钢筋3、纵排钢筋2的端头压入抗拉扯机构5,使横排钢筋3、纵排钢筋2落入限位槽11与弧形结构抵接,将定位柱8插入定位环7,最后浇上混凝土12,混凝土12凝结后拆下底板1即可得到叠合楼板预制板。
44.最后应当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45.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