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健身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康复健身车。
背景技术:
2.常见的健身器材、康复训练用的器材往往功能比较单一,多数只能进行特定身体部位的锻炼。如单车类的器材只能用于锻炼腿部、手臂摇把类的器材则只能锻炼上肢。同时上述器材通常又采用固定式的结构,难以根据使用者的体型调节使用位置,导致部分使用者不能找到良好的训练体态,进而引起使用者锻炼效果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康复健身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具有:可根据使用者体型便捷的调整器材间距,适应使用者的训练需求,调节操作简单易行,且稳定性好等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康复健身车,包括下肢锻炼部、上肢锻炼部和乘坐部,所述上肢锻炼部设置于所述下肢锻炼部的上方,所述乘坐部设置于所述下肢锻炼部和所述上肢锻炼部的一侧,且与该下肢锻炼部的底部一侧连接;
6.所述上肢锻炼部的底部通过连接架与所述下肢锻炼部连接,所述连接架的上部设置有调节所述上肢锻炼部横向位置的上调节部,所述连接架的下部设置有调节该连接架与所述下肢锻炼部相对高度的高度调节部;
7.所述乘坐部的底部设置有脚踏板,所述脚踏板位于所述乘坐部与下肢锻炼部之间。
8.作为优选,所述上调节部有上滑架和上滑轨组成,所述上滑架设置于所述上肢锻炼部的底面,所述上滑轨设置于所述连接架的顶端,所述上滑轨与所述上滑架滑动配合,且所述上滑轨上安装有配合所述上滑架的上锁紧结构。
9.作为优选,所述上锁紧结构为横向调节旋钮,所述上滑架上设置有匹配所述横向调节旋钮的若干个上调节孔,所述上调节孔沿直线分布,且分布方向与所述上滑架的长度方向一致,该横向调节旋钮自下而上贯穿所述上滑轨后,与所述上调节孔插接配合。
10.作为优选,所述上滑架的端部设置有把手,该把手位于所述上肢锻炼部与所述乘坐部之间,所述横向调节旋钮位于所述连接架与所述乘坐部之间。
11.作为优选,所述高度调节部由插座和调高旋钮组成,所述连接架的下端插入所述插座内部,且该连接架上成型有若干个匹配所述调高旋钮的调高孔,所述调高孔的分布方向为沿所述连接架的长度方向。
12.作为优选,所述乘坐部包括座板、靠背和座椅立架,所述靠背设置于所述座板的顶部一侧,且所述座板位于所述连接架与所述靠背之间,所述座椅立架设置于所述座板的底部,且通过座椅调节部与所述座板连接,所述座椅立架的底部设置有座椅底架,该座椅底架
的一端与所述下肢锻炼部的底端连接,所述脚踏板与所述座椅底架固定连接。
13.作为优选,所述座椅调节部由座椅滑架和座椅调节滑轨组成,所述座椅滑架与所述座椅调节滑轨滑动配合,所述座椅调节滑轨的底部设置有座椅调节旋钮,所述座椅滑架的底部成型有若干个匹配所述座椅调节旋钮固定的座椅调节孔。
14.作为优选,所述靠背的背部设置有扶手架,该扶手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可调扶手,该可调扶手与所述扶手架的端部转动配合,所述可调扶手对称分布在所述靠背的两侧。
15.作为优选,所述上肢锻炼部上安装有手机支架,所述手机支架设置于所述上肢锻炼部的顶部。
16.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设置上调节部、高度调节部和座椅调节部,可分别调整上肢锻炼部的横向、竖直位置和乘坐部的横向位置,从而适应不同体型患者的锻炼和康复训练需求;
17.2、调节操作方便快捷,且稳定性好。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上肢锻炼部和下肢锻炼部的配合示意图;
22.图4是图3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乘坐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图5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6.1、乘坐部;11、座板;12、可调扶手;13、靠背;14、扶手架;15、座椅立架;16、座椅底架;17、座椅调节部;17a、座椅调节孔;17b、座椅滑架;17c、座椅调节滑轨;17d、座椅调节旋钮;2、脚踏板;3、下肢锻炼部;4、连接架;5、上肢锻炼部;6、手机支架;7、上调节部;71、把手;72、上调节孔;73、上滑架;74、上滑轨;75、横向调节旋钮;8、高度调节部;81、插座;82、调高旋钮;83、调高孔。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28.参见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康复健身车,包括下肢锻炼部3、上肢锻炼部5和乘坐部1,上肢锻炼部5与下肢锻炼部3均为单车型结构,其中上肢锻炼部5可配合双
手摇动摇把进行上肢往复动作,下肢锻炼部3则可配合足部和腿部进行往复蹬踏动作,所述上肢锻炼部5设置于所述下肢锻炼部3的上方,所述乘坐部1设置于所述下肢锻炼部3和所述上肢锻炼部5的一侧,且与该下肢锻炼部3的底部一侧连接;
29.所述上肢锻炼部5的底部通过连接架4与所述下肢锻炼部3连接,所述连接架4的上部设置有调节所述上肢锻炼部5横向位置的上调节部7,所述连接架4的下部设置有调节该连接架4与所述下肢锻炼部3相对高度的高度调节部8;所述上调节部7有上滑架73和上滑轨74组成,所述上滑架73设置于所述上肢锻炼部5的底面,所述上滑轨74设置于所述连接架4的顶端,所述上滑轨74与所述上滑架73滑动配合,且所述上滑轨74上安装有配合所述上滑架73的上锁紧结构;所述上锁紧结构为横向调节旋钮75,所述上滑架73上设置有匹配所述横向调节旋钮75的若干个上调节孔72,所述上调节孔72沿直线分布,且分布方向与所述上滑架73的长度方向一致,该横向调节旋钮75自下而上贯穿所述上滑轨74后,与所述上调节孔72插接配合;所述上滑架73的端部设置有把手71,该把手71位于所述上肢锻炼部5与所述乘坐部1之间,所述横向调节旋钮75位于所述连接架4与所述乘坐部1之间;在调节上滑架73与上滑轨74的相对位置时,可拉动把手71进行操作,可使上肢锻炼部5横向位置的调节操作更加便捷;所述高度调节部8由插座81和调高旋钮82组成,所述连接架4的下端插入所述插座81内部,且该连接架4上成型有若干个匹配所述调高旋钮82的调高孔83,所述调高孔83的分布方向为沿所述连接架4的长度方向;
30.所述乘坐部1的底部设置有脚踏板2,所述脚踏板2位于所述乘坐部1与下肢锻炼部3之间。所述乘坐部1包括座板11、靠背13和座椅立架15,所述靠背13设置于所述座板11的顶部一侧,且所述座板11位于所述连接架4与所述靠背13之间,所述座椅立架15设置于所述座板11的底部,且通过座椅调节部17与所述座板11连接,所述座椅立架15的底部设置有座椅底架16,该座椅底架16的一端与所述下肢锻炼部3的底端连接,所述脚踏板2与所述座椅底架16固定连接;所述座椅调节部17由座椅滑架17b和座椅调节滑轨17c组成,所述座椅滑架17b与所述座椅调节滑轨17c滑动配合,所述座椅调节滑轨17c的底部设置有座椅调节旋钮17d,所述座椅滑架17b的底部成型有若干个匹配所述座椅调节旋钮17d固定的座椅调节孔17a;设置座椅调节部17后,可调节座板11与连接架4的间距,进而使不同的使用者具有匹配其身形的操作间距,从而提高锻炼的效果和舒适性;所述靠背13的背部设置有扶手架14,该扶手架1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可调扶手12,可调扶手12可在使用者乘坐于座板11上方时作为手部的支撑和助力,使用时可调扶手12的端部朝向连接架4一侧,起身时,其可翻转至端部竖直向上,露出座板11上方的侧向空间,该可调扶手12与所述扶手架14的端部转动配合,所述可调扶手12对称分布在所述靠背13的两侧;可调扶手12与扶手架14之间设置有转动调节件,使得该可调扶手12可沿扶手架14做水平-竖直方向的90
°
转动,以解除座板11上方的遮挡;
31.所述上肢锻炼部5上安装有手机支架6,所述手机支架6设置于所述上肢锻炼部5的顶部。
32.采用上述结构,设置上调节部7、高度调节部8和座椅调节部17后,可通过分别调整上肢锻炼部5的横向、竖直位置和乘坐部1的横向位置,以调整上肢锻炼部5与乘坐部1、下肢锻炼部3与乘坐部1的间距,从而适应不同体型患者的锻炼和康复训练需求;调节操作方便快捷,且稳定性好。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