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一种拉链生产设备,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智能全自动金属拉链三合一体机。
背景技术:
2.拉链是依靠连续排列的链牙,使物品并合或分离的连接件,拉链由链牙、拉头、上下止或锁紧件等组成,其中上下止位于链牙的两端,用于限制拉头滑出链牙。金属拉链由金属材质制成,现有加工金属拉链的设备进行成型下止、切断、穿拉头、成型上止的工序是分开不同设备来运行,设备较为零散,集成程度不高,加工麻烦,效率低下,还未形成一条完整的流水线,存在着不够自动化的问题。
3.因而本技术人于2022年4月11日申请了专利号为202220829294.9,名称为金属拉链成型上下止、穿头、切断、拉头检测五合一设备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下止成型装置、空位定位装置、夹链装置、切断装置、拉头上止转移模装置、拉头供应装置、上止供应装置、拉带送出夹件以及机台,由此实现了金属拉链的全套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下止成型装置1先成型下止,后由空位定位装置2引导未切断的拉链长链并定位感应拉链段之间的空位位置,拉头供应装置6、上止供应装置7逐个供应拉头、两个上止至拉头上止转移模装置5上,拉头上止转移模装置5转移位置,接着,夹链装置3夹持拉链前移经过拉头上止转移模装置5,过程中完成穿拉头、套上止的动作,夹链装置3将拉链移交给拉带送出夹件8,拉带送出夹件8外移的过程中切断装置4适时切断,拉带送出夹件8最后送出成品拉链,上述过程中是采用把所有的部件都安装到拉链上以后,然后再通过切断装置切断的方式来实现出料的效果,上述方式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是最终才将拉链带切断,因此拉链带在出料之前均是连续的长条状,因此上述各个装置呈一条直线分布是最合理的,然而该分布方式便会导致整体的设备长度过长,占用较大的厂房面积,增加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成本较低的智能全自动金属拉链三合一体机。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全自动金属拉链三合一体机,包括切断装置、转接夹子装置、电缸夹子装置、拉链穿头装置和上止装配装置以及出链夹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缸夹子装置、拉链穿头装置、上止装配装置和出链夹子装置依次排列,所述切断装置设置在电缸夹子装置的上方,所述转接夹子装置设置在切断装置与电缸夹子装置之间,工作时,拉链带通过切断装置切断后,转接夹子装置夹住切断后的拉链带,之后向下平移送入到拉链穿头装置穿头和上止装配装置装配上止,最后通过出链夹子装置夹住装配好的拉链带出料,所述出链夹子装置包括出链底座和出链夹子,所述出链底座上固定有滑轨,所述出链夹子可滑移的设置在滑轨上。
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切断装置包括入料轮组、定位机构、切断机构和拉
带机构以及切断底板,所述切断机构设置在切断底板的上方,所述定位机构和拉带机构分别设置在切断机构的左右两侧,且定位机构设置在切断底板上,拉链带绕过入料轮组后穿过定位机构,并且放置在切断底板上,切断时,拉带机构拉动拉链带移动至切断长度,定位机构将拉链带定位,然后切断机构切断拉链带,之后供转接夹子装置向下转移。
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接夹子装置包括转接架、转接底座和转接爪,所述转接架安装在切断装置与电缸夹子装置之间,所述转接底座可升降的安装在转接架上,所述转接爪安装在转接底座上,以随着转接底座的移动在切断装置与电缸夹子装置之间来回移动。
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接爪包括转接气缸、上爪头和下爪头,所述转接气缸具有两个推动杆,所述上爪头和下爪头分别安装在两个推动杆上,以受两个推动杆驱动而打开或是关闭。
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缸夹子装置包括夹持导轨和可滑移的设置在夹持导轨上的夹持手,所述夹持导轨一端延伸至切断装置的下方,另一延伸至拉链穿头装置和上止装配装置,所述夹持手接收夹持转接夹子装置下降的拉链带,并在夹持导轨上滑移将拉链带送入至拉链穿头装置和上止装配装置。
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夹持导轨的端部固定有夹持电机,所述夹持电机的转轴同轴固定有丝杆,该丝杆可旋转穿入到夹持导轨内,并沿着夹持导轨的延伸,所述夹持手包括手组件和夹持底座,所述夹持底座部分伸入到夹持导轨内,并与丝杆螺纹连接,所述手组件固定安装在夹持底座上。
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拉链穿头装置包括出料振动盘、送料机构和穿头机构,所述穿头机构设置在电缸夹子装置上,拉链头从出料振动盘送出,通过送料机构输送到穿头机构内,穿头机构将拉链头装配到电缸夹子装置夹持的拉链带上,所述送料机构包括导料板和转料块,该导料板一端延伸至出料振动盘,所述转料块可在导料板的端部与穿头机构之间来回滑移,拉链头从出料振动盘送出,在导料板内滑移至转料块,之后通过转料块送入到穿头机构内。
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送料机构还包括转料底座和转料气缸,所述转料底座上设置有滑柱,所述转料气缸设置在滑柱上,该转料气缸的缸体上可翻转的安装有翻转杆,所述转料块固定安装在翻转杆上,该翻转杆具有与导料板的端部持平的保持位。
1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止装配装置包括上止振动盘、装料机构、上止模头和下顶机构,所述上止振动盘、装料机构和上止模头设置在电缸夹子装置的上方,所述下顶机构设置在电缸夹子装置的下方,上止部件通过上止振动盘输送到装料机构,所述上止模头通过转动转至装料机构,装料机构把上止部件装到上止模头,下顶机构带着拉链带上顶,以将上止部件装配到拉链带上。
1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装料机构包括引料板和装配推杆,所述引料板的上端与上止振动盘连接,以接收上止振动盘输出的上止部件,所述引料板的下端形成有装配槽,所述装配推杆可平移的设置在引料板的下端,并可穿入到装配槽内,装配时,上止部件下落到装配槽内,上模头转入到装配槽内,装配推杆滑移将上止部件装入到上模头内。
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切断装置、转接夹子装置、电缸夹子装置、拉链穿头装置和上止装配装置以及出链夹子装置的设置,便可有效的实现将拉链带切断,然后再进行拉
链穿头以及上止装配,最后通过出链夹子装置出链的效果,同时采用了将切断装置与电缸夹子装置上下设置的方式,可以有效的节约整台设备的整体长度,减少对于外面厂房面积的占用,降低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的智能全自动金属拉链三合一体机的整体结构图;
17.图2为图1中切断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18.图3为图2中定位机构的整体结构;
19.图4为图2中拉带机械手的剖视图;
20.图5为图1中拉链穿头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21.图6为图5中送料机构的整体结构图;
22.图7为图5中下模组件的整体结构图;
23.图8为图1中电缸夹子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24.图9为图8中手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5.图10为图1中上止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26.图11为图10中装料机构的整体结构图
27.图12为图1中转接夹子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28.图13为图12中转接爪的整体结构图;
29.图14为图5中另一实施例的压带组件的整体结构图;
30.图15为图1中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出链夹子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31.图16为图15中出链夹子的整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附图所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述。
33.参照图1至16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智能全自动金属拉链三合一体机,包括切断装置1、转接夹子装置2、电缸夹子装置3、拉链穿头装置4和上止装配装置5以及出链夹子装置6,其特征在于:电缸夹子装置3、拉链穿头装置4、上止装配装置5和出链夹子装置6依次排列,切断装置1设置在电缸夹子装置3的上方,转接夹子装置2设置在切断装置1与电缸夹子装置3之间,工作时,拉链带通过切断装置1切断后,转接夹子装置2夹住切断后的拉链带,之后向下平移送入到拉链穿头装置4穿头和上止装配装置5装配上止,最后通过出链夹子装置6夹住装配好的拉链带出料,如此本实施例的三合一体机,采用转接夹子装置2的设置,可实现拉链带的上下输送,由此便可将切断装置1设置在电缸夹子装置3的上方,在生产的过程中,便可通过切断装置1先行切断,然后通过转接夹子装置2夹住切断好拉链带从上方的切断装置1下降移动到电缸夹子装置3上,然后通过电缸夹子装置3的作用,实现拉链带依次的穿头和上止装配操作,最后通过出链夹子装置6出料了,如此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方式,整体流程比较流程,同时采取了上下分布的结构,可以有效的缩短整体一体机的长度,减少对于厂房面积的占用,同时本实施例中的出链夹子装置6包括出链底座61和出链夹子62,出链底座61上固定有滑轨,出链夹子62可滑移的设置在滑轨上,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便能够有效的实现利用出链夹子62夹住拉链带,然后实现出链的效果。
34.本实施例中具体公开了切断装置1的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包括入料轮组11、定位机构12、切断机构13和拉带机构14以及切断底板15,切断机构13设置在切断底板15的上方,定位机构12和拉带机构14分别设置在切断机构13的左右两侧,且定位机构12设置在切断底板15上,拉链带绕过入料轮组11后穿过定位机构12,并且放置在切断底板15上,切断时,拉带机构14拉动拉链带移动至切断长度,定位机构12将拉链带定位,然后切断机构13切断拉链带,之后供转接夹子装置2向下转移,如此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可实现对于拉链带切断过程中有效的定位作用,保证了切带的质量,定位机构12包括定位底座122、检测杆121、定位压杆123以及定位气缸124,定位底座122固定安装在切断底板15上,检测杆121可上下摆动的安装在定位底座122上,且该检测杆121的端部抵接在切断底板15上,以检测拉链带的空孔,定位底座122上固定安装有移动轨道125,定位压杆123可滑移的设置在移动轨道125上,定位气缸124的缸体固定安装在定位底座122上,推动杆与定位压杆123连接,以推动定位压杆123在切断底板15上来回移动,通过上述检测杆121的设置,可有效的实现检测到拉链带的空孔,以此表示拉链带的切断位置,然后通过定位压杆123以及定位气缸124的设置,便可有效的实现改变定位压杆123所压的位置,因此便可实现在切断的时候尽可能的压在靠近拉链带的切断位置,进一步保证切断时的稳定性,移动轨道125上可滑移的设有滑移底座126,定位压杆123的上端铰接在滑移底座126上,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便可实现定位压杆123摆动的效果,切断机构13包括上模焊头131和下模头132,上模焊头131可升降的设置在切断底板15的上方,下模头132可升降的设置在切断底板15的下方,下模头132的上端设有顶起部,上模焊头131的中部开设有凹槽,该凹槽与下模头132相对设置,以在切断时供顶起部插入,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便可通过凹槽和顶起部的配合实现切断时进一步定位的作用,极大的增加了切断时的稳定性,拉带机构14包括拉带架141、拉带机械手142和支撑组件143,拉带架141延伸至切断底板15的端部处,拉带机械手142可滑移的设置在拉带架141上,以移动至切断底板15的端部抓取拉链带,其中,拉链带从支撑组件143穿过,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便可实现拉动拉链带的效果,并且还可以通过支撑组件143对于拉链带的中部进行支撑作用,以此能够更方便转接夹子装置2夹住转移了,支撑组件143包括主动轮1431从动摆杆1433和从动轮1432,主动轮1431可旋转的安装在拉带架141上,从动摆杆1433可翻转的安装在主动轮1431的下方,从动轮1432可旋转的安装在从动摆杆1433的端部上,以通过从动摆杆1433摆动,使得从动轮1432与主动轮1431之间组合构成供拉链带穿过的输送通道,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便可有效的利用从动轮1432与主动轮1431之间输送通道实现对于拉链带中部的支撑作用,并且后续在转接夹子装置2转移的过程中也能够配合的实现转移,并且采用了从动摆杆1433的设置,可以实现在其下摆的时候让出移动空间,在拉带机械手142拉动拉链带经过以后上摆使得从动轮1432与主动轮1431配合夹住拉链带,如此供拉带机械手142更好的穿过了,其中本实施例的主动轮1431和从动轮1432的轮面中部均开设有凹槽,能够更好的供链牙通过了,能够更好的支撑拉链带的中部了,拉带机械手142包括拉带底座1421、拉带气缸1422、拉带上爪1423和拉带下爪1424,拉带底座1421可滑移的安装在拉带架141上,拉带上爪1423和拉带下爪1424均铰接安装在拉带底座1421上,拉带气缸1422的缸体固定安装在拉带底座1421上,拉带气缸1422的推动杆上同轴固定有推杆,拉带上爪1423和拉带下爪1424均具有爪头和摆动端,且摆动端上均可旋转的设有滚轮,推杆背向拉带气缸1422的缸体的一端开设有楔形面,滚轮抵接在楔形面上,沿着楔形面滚动,通过上述结构的
设置,便可通过拉带气缸1422带动推杆平移的方式来驱使滚轮在楔形面上滚动,然后利用这个滚动驱使拉带上爪1423和拉带下爪1424上下摆动,进而实现夹住或是放开拉链带的效果。
35.本实施例中具体公开了转接夹子装置2的实施方式,具体包括转接架21、转接底座22和转接爪23,转接架21安装在切断装置1与电缸夹子装置3之间,转接底座22可升降的安装在转接架21上,转接爪23安装在转接底座22上,以随着转接底座22的移动在切断装置1与电缸夹子装置3之间来回移动,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便可利用转接爪23抓住拉链带的方式来实现从切断装置1向下转移到电缸夹子装置3了,转接爪23包括转接气缸231、上爪头232和下爪头233,转接气缸231具有两个推动杆,上爪头232和下爪头233分别安装在两个推动杆上,以受两个推动杆驱动而打开或是关闭,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便可简单有效的实现抓取或是放开拉链带的效果,下爪头233的下方固定有卡位气缸234,卡位气缸234的推动杆上固定有卡位杆235,卡位杆235向上穿过下爪头233,通过卡位气缸234和卡位杆235的设置,便可有效的实现对于抓住的拉链带进行辅助定位的效果,下爪头233的下方还固定有平移气缸236,平移气缸236的缸体固定在下爪头233上,该平移气缸236的推动杆与卡位气缸234的缸体连接,以带动卡位气缸234和卡位杆235在下爪头233内来回滑移,通过上述平移气缸236的设置,便可实现在上爪头232和下爪头233夹持到拉链带的时候,还能够对于拉链带的位置进行一定调整。
36.本实施例中具体公开了电缸夹子装置3的实施方式,具体包括两个夹持导轨31和两个可滑移的设置在夹持导轨31上的夹持手32,两个夹持手32分别夹持拉链带的两个侧边,所述夹持导轨31一端延伸至切断装置1的下方,另一延伸至拉链穿头装置4和上止装配装置5,所述夹持手32接收夹持转接夹子装置2下降的拉链带,并在夹持导轨31上滑移将拉链带部分撕开后送入至拉链穿头装置4和上止装配装置5,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便可有效的利用夹持手32的夹持作用,实现带动拉链带在劫持导轨31上滑移,进而送入到拉链穿头装置4和上止装配装置5内,有效的实现了一个夹持输送的效果,夹持导轨31的端部固定有夹持电机37,夹持电机37的转轴同轴固定有丝杆,该丝杆可旋转穿入到夹持导轨31内,并沿着夹持导轨31的延伸,夹持手32包括手组件321和夹持底座322,夹持底座322部分伸入到夹持导轨31内,并与丝杆螺纹连接,手组件321固定安装在夹持底座322上,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便可有效的实现采用丝杆配合的方式,来驱动夹持底座322在夹持导轨31上来回滑移了,手组件321包括手气缸33、手底座34和上抓手35以及下抓手36,上抓手35以及下抓手36均铰接在手底座34上,手底座34固定安装在手气缸33的缸体上,手气缸33的缸体固定安装在夹持底座322上,手气缸33的推动杆同轴套接有锥块,上抓手35以及下抓手36相对手底座34的一端均与锥块的锥面相抵,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便可利用螺纹连接实现整体夹持底座322的移动,同时还利用楔面配合的方式来实现手气缸33驱动上抓手35以及下抓手36开合的效果,夹持导轨31上设有若干个沿着夹持导轨31分布的传感器,夹持底座322上固定安装有触发板,当传感器感应到触发板时,发送位置信号至外部控制电路,且传感器处于夹持导轨31的侧边,触发板则部分伸出夹持导轨31的侧边,由此便可通过传感器检测触发板的方式来实现检测夹持底座322的位置。
37.本实施例中具体公开了拉链穿头装置4的实施方式,具体包括出料振动盘41、送料机构42和穿头机构43,穿头机构43设置在电缸夹子装置3上,拉链头从出料振动盘41送出,
通过送料机构42输送到穿头机构43内,穿头机构43将拉链头装配到电缸夹子装置3夹持的拉链带上,送料机构42包括导料板421和转料块422,该导料板421一端延伸至出料振动盘41,转料块422可在导料板421的端部与穿头机构43之间来回滑移,拉链头从出料振动盘41送出,在导料板421内滑移至转料块422,之后通过转料块422送入到穿头机构43内,通过上述转料块422的设置,便可实现接收导料板421滑移过来的拉链头,然后再转移到穿头机构43内了,送料机构42还包括转料底座45和转料气缸44,转料底座45上设置有滑柱,转料气缸44设置在滑柱上,该转料气缸44的缸体上可翻转的安装有翻转杆,转料块422固定安装在翻转杆上,该翻转杆具有与导料板421的端部持平的保持位,由于为了保证导料板421不容易出现卡住的情况,导料板421的出料端会设置成倾斜状态,而导料板421用于推料的部件一般是气缸,气缸行程为直线行程,因此便需要在转料的时候,让转料块422倾斜至与导料板421持平,由此有效的实现方便转料的效果,转料块422包括底座板4221和夹持板4222,底座板4221安装在翻转杆的端部上,夹持板4222可旋转的安装在底座板4221,夹持板4222的下侧面固定有动夹板,底座板4221的下侧面固定有定夹板,动夹板与定夹板配合构成用于夹持拉链头的结构,通过上述动夹板与定夹板的设置,便可有效的实现转料块422接收拉链头的效果,其中本实施例的夹持板4222通过弹簧与底座板4221连接,以保持动夹板与定夹板弹性的夹住拉链头,以方便后续穿头机构43取走拉链头,穿头机构43包括上模组件431和下模组件432,电缸夹子装置3夹持的拉链带从上模组件431与下模组件432之间穿过,通过上模组件431与下模组件432将拉链头装配到拉链带上,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便可有效的实现配合电缸夹子装置3进行拉链头的装配了,上模组件431包括上模底座4311、上模块4312和上压轮4313,上模底座4311固定安装在电缸夹子装置3的上方,上模块4312安装在上模底座4311上,上压轮4313可升降的安装在上模底座4311,上模块4312内弹性可升降的设有定位杆,下模组件432包括下模底座4321、下模爪4322以及下压轮4323,下模底座4321固定安装在电缸夹子装置3的下方,下模爪4322可升降的安装在下模底座4321上,以抓取送料机构42输送的拉链头后上升与上模块4312配合形成供拉链带通过的穿头通道,同时上压轮4313下降与下压轮4323配合压住拉链带,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便可有效的实现与电缸夹子装置3配合实现拉链带穿头的效果,其中本实施例的下压轮4323为主动轮配置,以此配合电缸夹子装置3拉动拉链带了,能够很好的适用于开口拉链的穿头,而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闭口拉链的穿头的实施方式,具体如图14中所示,相比于上述方式主要改变了压带的结构,仅设置一个压带气缸和压带头的方式,便可完成对于拉链的压带,且该压带头的下面开设有供拉链通过的通槽,并将该通槽的两端的槽底为弧面设置,由此便可实现对于拉链更好的引导作用,上模块4312的下侧面开设有引导拉链带通过的引导面,通过引导面的设置,便能够更好的辅助拉链带的穿头操作了,下模爪4322包括模爪底座、左模爪和右模爪以及模爪气缸,模爪底座可升降的安装在下模底座4311上,右模爪和模爪气缸的缸体固定安装在模爪底座上,左模爪固定安装在模爪气缸的推动杆上,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便可有效的实现夹持或是放开拉链头了,其中上述方式采用了将下模爪4322处于电缸夹子装置3下方的方式,便可实现在拉链穿头的过程中,穿头动作是处于电缸夹子装置3下方,如此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处于上方穿头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机器动作协调性,速度会提高,产能会增加,比如以前同样长的拉链做每分钟13条左右,现在这种方式会16条左右。
38.本实施例中具体公开了上止装配装置5的实施方式,具体包括上止振动盘51、装料
机构52、上止模头53和下顶机构56,上止振动盘51、装料机构52和上止模头53设置在电缸夹子装置3的上方,下顶机构56设置在电缸夹子装置3的下方,上止部件通过上止振动盘51输送到装料机构52,上止模头53通过转动转至装料机构52,装料机构52把上止部件装到上止模头53,下顶机构56带着拉链带上顶,以将上止部件装配到拉链带上,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便可通过装料机构52的设置,实现将上止部件装料到上止模头53上,然后通过上止模头53与下顶机构56的配合实现自动化的上止装配了,且采用装料与装配部件分离的设置,可以能够更加精确的实行一次装配一个上止部件了,装料机构52包括引料板521和装配推杆522,引料板521的上端与上止振动盘51连接,以接收上止振动盘51输出的上止部件,引料板521的下端形成有装配槽,装配推杆522可平移的设置在引料板521的下端,并可穿入到装配槽内,装配时,上止部件下落到装配槽内,上模头53转入到装配槽内,装配推杆522滑移将上止部件装入到上模头53内,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便可有效的实现将上止部件装料到上模头53内的效果,装配推杆522包括推杆气缸5221、推杆5222和挡料杆5223,推杆5222同轴固定在推杆气缸5221的推动杆上,挡料杆5223可滑移的设置在推杆5222下侧面上,并通过弹簧与推杆气缸5221的缸体连接,且挡料杆5223背向推杆气缸5221的一端深入到装配槽内,同时伸出推杆5222的端部,与推杆5222端部配合形成用于承接上止部件的放置平台,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便可实现承接从引料板521掉下来的上止部件,然后再在上模头53转入到装配槽内的时候,利用推杆的作用,实现把上止部件推入到上模头53内,上模头53包括旋转轴和安装在旋转轴上的上模头底座以及上模头夹,上模头夹可活动的安装在上模头底座上,其上形成有供上止部件放入的装配通槽,电缸夹子装置3夹持拉链带从装配通槽内通过,上模头底座安装在旋转轴上,受旋转轴驱动而旋转,进而驱使上模头夹进入到装配槽内,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便可实现上模头53的旋转接料以及与下顶机构56配合将上止部件装配到拉链带上了,下顶机构56包括下顶底座561、下顶气缸562和下顶杆563,下顶杆563可滑移的设置在下顶底座561内,该下顶杆563的上端与上模头53相对设置,下顶杆563的下端铰接有联动杆,联动杆的中部铰接在下顶底座561上,该联动杆背向下顶杆563的一端铰接在下顶气缸562的推动杆上,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便可实现利用杠杆原理,有效的增加下顶杆563上顶的力量。
39.本实施例中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出链夹子装置6,该出链夹子装置6包括出链夹子和处于出链夹子下方的输送皮带,该输送皮带的一端设有不锈钢收集盒,出链时,通过出链夹子夹持打好上止的拉链带,将拉链带拉动使得拉链带从上止模中脱开,之后再将打好上止的拉链拉到输送皮带上,最后通过输送皮带转动将拉链落到不锈钢收集盒中,由此实现出链收集的效果,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出链夹子结果如图16所示,包括底座、左夹爪、右夹爪和驱动气缸,左夹爪和右夹爪均可转动的连接在底座上,并且与驱动气缸联动,受驱动气缸驱动实现夹住拉链带的左右两侧,同时在底座上还设有滑座,在该滑座内可滑移的设有推块,所述底座靠近滑座的位置上设有气缸,该气缸的推动杆与推块连接,其中,在左夹爪和右夹爪的上侧面分别设有两个圆柱,圆柱上套有转轮,所述推块的左右两侧设有外推边和收拢边,转轮与外推边和收拢边滚动连接,以在转轮与外推边相抵时,左夹爪和右夹爪相背转动打开,转轮与收拢边相抵时,左夹爪和右夹爪相向转动收拢,由此实现一个使得拉链带从上止模中脱开以及夹住或是放开拉链带的多重动作了。
40.综上,本实施例的智能全自动金属拉链三合一体机,采用了切断装置1与电缸夹子
装置3上下分布的方式可以有效的节约设备的长度,同时通过转接夹子装置2的设置,便可有效的实现拉链带的工位转接移动。
41.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