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j9九游会真人

文档序号:33509396发布日期:2023-03-21 20:15阅读:50来源:国知局


1.本技术涉及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子雾化装置是一种将气溶胶生成基质雾化成气溶胶的装置,其包括雾化器和电性元件,电性元件用于给雾化器供电,以将气溶胶生成基质雾化。
3.雾化器内具有雾化腔,雾化器的雾化组件容置在雾化腔内,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被引流至其上的气溶胶生成基质。雾化器对应雾化腔的位置还形成有进气口,以向雾化腔内通气,从而将雾化后的气溶胶带出雾化器。
4.然而,电子雾化装置在运输或工作过程中,存在电子雾化装置内部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从进气口漏出到电性元件处的风险,从而影响电子雾化装置的寿命和体验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雾化器气溶胶生成基质会从进气口产生泄漏的问题,提供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6.一种雾化器,包括:座体,内部具有一雾化腔,座体还具有与雾化腔连通的进气口;
7.雾化组件,装配于雾化腔内,用于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
8.座体还具有引流通道及储液通道,引流通道的相对两端分别与进气口及储液通道连通,储液通道开设于座体的外周面上,且引流通道被构造为通过毛细作用力将进气口的液态介质引流至储液通道。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座体具有底壁及外周壁,外周壁围设于底壁的外周并具有外周面,进气口贯穿开设于底壁上,且引流通道设于底壁并从进气口延伸至外周面。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引流通道延伸至进气口的内表面。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气口包括相连通的第一进气口及第二进气口,且第一进气口的孔径大于第二进气口的孔径;第二进气口设有多个,且第一进气口与多个第二进气口之间形成台阶面,引流通道由第一进气口的内表面延伸至台阶面。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储液通道包括多条相连通的第一储液槽,全部第一储液槽相对座体的外周面凹陷设置且沿外周壁环状延伸。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底壁具有朝向雾化组件的进气面,进气面与雾化器的轴向垂直,进气口开设于进气面,且进气面设有第二储液槽。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座体包括顶座及底座,顶座与底座连接形成雾化腔,雾化组件设置于顶座内,且顶座形成雾化腔的表面设有第一引流槽,底座具有底壁及外周壁,且外周壁的内周面设有第二引流槽,第一引流槽通过第二引流槽与第二储液槽连通,以通过毛细作用力将第二储液槽内的液态介质引流至雾化组件。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雾化器还具有进液通道,进液通道的一端与雾化腔连通并用于向雾化腔内导入气溶胶生成基质;
16.顶座还具有换气通道及第三储液槽,第三储液槽设置于顶座的外周壁,并与第一引流槽连通,换气通道的一端与进液通道连通,另一端与第三储液槽连通。
17.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电性元件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雾化器,电性元件用于向雾化器供电。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座体还包括烟雾化器的轴向延伸的安装部,电性元件安装于安装部内,且进气口与电性元件沿雾化器的轴向相对设置。
19.上述雾化器,通过设置引流通道及储液通道,若存在液态介质渗流至进气口的情况,则通过引流通道提供毛细作用力,将进气口位置处的液态介质引流至引流通道内后,再通过毛细作用力引流至储液通道内进行存储或进行下一步的引流工作,避免液态介质从座体的进气口由于重力直接离开雾化器损坏电子雾化装置的电性元件的风险,从而提高了雾化器的使用体验感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中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图1中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图1中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中的底座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图1中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中的底座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图1中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中的底座的第三视角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图1中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中的底座的第四视角结构示意图;
27.图8为图1中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中的顶座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28.图9为图1中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中的顶座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29.图10为图1中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中的顶座的第三视角结构示意图;
30.图11为图1中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中的顶座的第四视角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1000、电子雾化装置;100、雾化器;10、座体;11、顶座;111、换气通道;113、第三储液槽;114、补气孔;115、第一引流槽;117、进液通道;118、第一端面;119、第三端面;13、底座;131、进气口; 1311、第一进气口;1312、第二进气口;133、引流通道;135、储液通道; 137、底壁;138、进气面;1381、第二储液槽;139、第二引流槽;14、安装部;30、雾化组件;31、导液面;40、雾化腔;51、第一密封件;511、导气孔;513、导液孔;53、第二密封件;110、吸液件;210、上壳体;211、吸入口;213、中心流道;230、电极;250、储液腔;l、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
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5.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6.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8.参阅图1至图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1000,该电子雾化装置 1000可应用于雾化烟液、药物等液态介质,其可包括雾化器100以及与该雾化器100电性地连接的电性元件(图中未示出)、以向雾化器100供电。雾化器100用于对液态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加热雾化,电性元件用于给雾化器100 进行供电。
39.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1000还包括雾化器100,参阅图2至图6,雾化器100包括座体10及雾化组件30,座体10内部具有一雾化腔40,座体10 还具有与雾化腔40连通的进气口131,进气口131用于将雾化腔40与外界连通并将外界空气导入雾化腔40内。雾化组件30装配于雾化腔40内用于雾化并在雾化腔40内生成气溶胶生成基质,后被进气口131进入的外界空气带走。
40.并且,座体10还开设有引流通道133及储液通道135,引流通道133的相对两端分别与进气口131和储液通道135连通,储液通道135开设于座体10 的外周面上且引流通道133被构造为通过毛细作用力将流向进气口131的液态介质引流至储液通道135。
41.外周面,是指座体10的外周壁的外表面,在正常状态下,位于座体10内部的雾化腔40和外周壁的外周面不连通,本技术通过在进气口131处设置引流通道133,使得雾化腔40、进气口131、引流通道133和储液通道135实现了连通,避免雾化腔40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或冷凝液等液态介质从进气口131处泄漏至电性元件。
42.参阅图1至图2,座体10还包括沿雾化器100的轴向l延伸的安装部 14,电性元件安装于安装部14内,且进气口131与电性元件沿雾化器100的轴向l相对设置。
43.可以理解地,电子雾化装置1000将电性元件和进气口131沿雾化器100 的轴向l相对设置,导致气溶胶生成基质或冷凝液等液态介质由于重力会从进气口131反向流动掉落到电性元件上,从而对电性元件造出损坏。
44.在本技术中,通过在座体10上设置引流通道133,将掉落至进气口131 位置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或冷凝液等液态介质通过毛细作用力进行引流,将其引流并存储至储液通道135内从而改变其流向,避免雾化器100内部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从进气口13掉落至电性元件上从而对其造成损坏,从而提高了雾化器 100的密封性及其体验效果。
45.在本实施例中,电性元件安装在座体10的安装部14上,电性元件与雾化器100固定连接。由于安装部14沿雾化器100的轴向l延伸,安装部14沿雾化器100的轴向l的尺寸较大,从而有足够的空间设置储液通道135,以保证储液通道135的储液能力。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性元件与雾化器100也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此时,座体10不再具有沿雾化器100的轴向l延伸的安装部14。
46.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3至图7,座体10具有底壁137 及外周壁,外周壁围设于底壁137的外周并具有设有出液通道135的外周面,进气口131贯穿开设于底壁137上,引流通道133设于底壁137且其从进气口131延伸至外周面。从而将流向底壁137的进气口131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或冷凝液等液态介质导流至座体10的外周面进行储液。
47.掉落至进气孔内的液态介质能够由该引流通道133改变流向从而被引流至座体10外周面的储液通道135内,进行储存或下一步的操作,避免气溶胶生成基质或冷凝液等液态介质由于重力直接从进气口131掉落到电性元件上,从而对电性元件造成破坏。
48.至于将气溶胶生成基质或冷凝液等液态介质导流至座体10的之后的下一步操作,可以将其直接存储于储液通道135内,也可以在顶座11上设置额外的通道将储液通道135内的液态介质引流回雾化腔40内,本技术在此不做限定。
4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引流通道133延伸至进气口131的内表面,气溶胶生成基质或冷凝液等液态介质掉落至进气口131内之后,由于其沾附性,液态介质会沿进气口131内壁流动,将引流通道133延伸设置至进气口131的内表面,以对进气口131内壁上聚集的液态介质进行引流。
5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3至图6,进气口131包括相连通的第一进气口1311及第二进气口1312,第二进气口1312包括多个,第一进气口1311 的一端与外界连通,每个第二进气口1312的一端与雾化腔40连通,外界空气依次通过第一进气口1311、多个第二进气口1312进入雾化腔40内。并且,第一进气口1311的孔径大于第二进气口1312的孔径,且由于第二进气口1312 的数量多于第一进气口1311的数量,使得在保证进进气流量的前提下,减小最终与雾化腔40直接连通的第二进气口1312的大小,第二进气口1312会使得气溶胶生成基质粘附在其内壁形成薄膜,而减小从第二进气口1312内泄漏的液态介质量。
51.进一步地,第一进气口1311与多个第二进气口1312之间形成台阶面,引流通道133由第一进气口1311的内表面延伸至台阶面,起到引流作用。当第二进气口1312内壁上的液态介质汇集过多,会产生沿重力方向向第一进气口 1311侧流动的现象,将引流通道133延伸至第一进气口1311与第二进气口 1312之间的台阶面,可以在第一进气口1311和第二进气口1312之间对液态介质进行拦截并引流,以进一步地提高防泄漏效果。
52.在其他实施例中,进气口131也可以仅包括一个通孔。引流通道133可以延伸至进
气口131的内表面,以对进气口131内的液态介质起到引流作用。或者,引流通道133也可以仅位于进气口131的开口处,以引流通过进气口131 的内表面后流出进气口131的液态介质。
5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4及图5,储液通道135包括多条相连通的第一储液槽,全部第一储液槽相对座体10的外周面凹陷设置且沿外周壁环状延伸。
54.可通过在座体10的外周壁上贯穿开设孔,使得储液通道135与底壁137 上的引流通道133连通,保证液态介质最终被导流存储至具有较大储液面积的多条第一储液槽内,以保证座体10的外周壁内能够存储更多的液态介质,避免液态介质从底壁137离开雾化器100。
5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4及图5,底壁137具有朝向雾化组件30 的进气面138,进气面138与雾化器100的轴向l垂直,进气口131开设于进气面138,且进气面138设有第二储液槽1381。
56.从进气口131进入的外界空气,先经过进气面138,然后进入雾化腔40 中。掉落至进气面138除进气口131位置以外的其他液态介质,均能够被存储在第二储液槽1381内,从而避免其直接离开雾化器100。
57.进一步地,结合上述描述,并参阅图2、图3及图8至图9,座体10包括顶座11及底座13,顶座11与底座13连接并围设形成雾化腔40,雾化组件 30位于雾化腔40内且设置于顶座11内,顶座11形成雾化腔40的表面设有第一引流槽115,第一引流槽115与第二储液槽1381连通,以通过毛细作用力将第二储液槽1381内的液态介质经第一引流槽115引流至雾化组件30。
58.具体地,底座13具有底壁137及外周壁,且外周壁的内周面设有第二引流槽139,外周壁的内表面与外周壁的外周面相背设置,第一引流槽115通过第二引流槽139与第二储液槽1381连通。掉落至进气面138的液态介质,先被存储在第二储液槽1381内,后被通过第二引流槽139将其引流至第一引流槽115内,再引流至雾化腔40内的雾化组件30上被雾化,以对第二储液槽 1381内的液态介质回收利用,并进行二次雾化。
5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引流槽139沿雾化器100的轴向l延伸,气溶胶生成基质或冷凝液等液态介质由于重力直接从进气口131沿雾化器100的轴向l向第二储液槽1381内流动,第二引流槽能够沿雾化器100的轴向l反向将其导流回去,从而实现对第二储液槽1381内的液态介质的回收利用。
6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2或图8,雾化器100还具有进液通道 117,进液通道117的一端与雾化腔40连通并用于向雾化腔40内导入气溶胶生成基质。
61.进液通道117内导流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能够通过外部的储存装置进行提供,也可以通过雾化器100自身存储提供,本技术在此不做限定。
6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9及图10,顶座11还具有换气通道111及第三储液槽113,第三储液槽113设置于顶座11的外周壁,并与第一引流槽 115连通,换气通道111的一端与进液通道117连通,另一端与第三储液槽 113连通。
63.由于温度或气压改变,进液通道117的进液端的正压达到一定阈值时,液态介质会通过换气通道111渗出。通过设置第三储液槽113,渗出的液态介质可以存储在第三储液槽113内,避免液态介质漏出。而且,随着进液通道117 的下液,在进液通道117的进液端负压
达到一定阈值时,换气通道111将进气口131进入的外界空气补充到进液通道117,避免由于负压影响下液,使得雾化组件30出现干烧的危险情况的发生。
64.进一步地,第三储液槽113与第一引流槽115连通,从而将换气通道 111、第三储液槽113内的液态介质均导流回雾化腔40内的雾化组件30上被雾化,并进行二次雾化。
65.在实际应用中,进气口131进入雾化腔40内的气体,可以通过顶座11的外周侧壁上开设的补气孔114,进入换气通道111进行补气。亦可以通过顶座 11和底座13之间的装配间隙,离开雾化腔40进入换气通道111。
6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8,顶座11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端面118和第三端面119,第三端面119设有换气通道111和进液通道117,从而实现换气通道111的补气。第一端面118与进气面138相对设置且与雾化组件30连通,第一引流槽115从第一端面118延伸至雾化腔40内部,从而与雾化组件 30连通。
67.进一步地,雾化组件30设于顶座11的中心,参阅图11,第一引流槽115 包括多条毛细通道,多条毛细通道从四周向中心汇集,以快速地将第一储液槽、第二储液槽1381及第三储液槽113内的液态介质回流至雾化组件30,从而进行二次雾化。
68.进一步地,全部第三储液槽113相互连通且相对顶座11的外周面凹陷设置且沿顶座11的外周壁环状延伸。雾化腔40位于顶座11的内部,第三储液槽113设于顶座11的外周壁上,第三储液槽113和雾化腔40的连通方式可以通过在顶座11的外周壁上开设通孔,以连通第三储液槽113和第一引流槽 115,第一引流槽115和雾化腔40连通,从而连通第三储液槽113和雾化腔 40内的雾化组件30。
6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雾化组件30包括雾化芯及发热体,雾化芯包括相背设置的导液面31及雾化面,导液面31面向进液通道117设置,雾化芯具有将气溶胶生成基质从导液面31导向至雾化面的导液能力,发热体与雾化面导热连接用于雾化雾化面侧的气溶胶生成基质。
70.进一步地,参阅图2,雾化器100还包括第二密封件53,第二密封件53 设于雾化芯与顶座11之间以保证顶座11和雾化芯之间为密封,此时从进液通道117流入的液态介质只能够流向导液面31,而不会从顶座11和雾化芯之间的间隙产生泄漏。
7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2,雾化器100还包括吸液件110,吸液件 110设于进气面138,用于吸收第二储液槽1381内的液态介质,从而对泄漏至第二储液槽1381内没有被第一引流槽115引流走的多余的液态介质进行吸附,进一步提高了雾化器100的防泄漏效果。
72.具体地,吸液件110可以是吸液棉结构,其形状和大小根据顶座11及座体10的装配关系进行设置。
7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2及图3,电子雾化装置100还包括上壳体 210,座体10装配于上壳体210内,上壳体210还包括吸入口211及中心流道 213,雾化腔40通过中心流道213与吸入口211连通,进一步地,在用户进行抽吸动作时,气溶胶生成基质通过进液通道117被导流至雾化腔40内,并被雾化组件30雾化生成气溶胶,随着用户的抽吸动作,气溶胶随进气口131进入的外界气流一起流向中心流道213后,流入吸入口211供用户吸食。
7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壳体210与顶座11之间围设形成储液腔250,储液腔250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储液腔250通过进液通道117与雾化腔 40连通。
7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2及图3,雾化器100还包括第一密封件 51,第一密封件51覆设于第三端面119上并位于顶座11和上壳体210之间用于进行密封。第一密封件51上设有导液孔513及导气孔511,导液孔513与进液通道117连通,储液腔250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能够从导液孔513进入进液通道117进行下液,雾化腔40内的气溶胶能够从导气孔511进入中心流道 213,最终进入用户口中。
7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2,电子雾化装置1000还包括电极230,电性元件通过电极230与发热体电连通,从而为发热体的发热提供电能。
77.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7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