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雾化器及包含该雾化器的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子雾化装置通常包括多孔基体和加热电阻,多孔基体用于缓存液体,加热电阻设置在多孔基体上。加热电阻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热能通过多孔基体传导至液体,液体吸收吸收热量并雾化形成可供抽吸的气溶胶。但是,多孔基体上距离加热电阻较近的部分因吸收热量较多而形成高温区域,而距离加热电阻较近的部分因吸收热量较少而形成低温区域,使得多孔基体上温度场呈现具有一定梯度,即热量在陶瓷基体上分布不均匀,最终导致多孔基体和整个电子雾化装置无法实现对雾化介质均匀加热。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雾化芯的均匀加热。
4.一种雾化器,包括:
5.谐振件,开设有用于传输微波的谐振腔;
6.导液件,采用透波材料制成并开设有相互连通的导液通道和导出口,所述导液通道用于传输雾化介质;及
7.封盖件,具有设定孔隙率并封盖所述导出口。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谐振件还开设连通所述谐振腔的吸气通道,所述封盖件位于所述谐振腔内并与所述谐振件可拆卸连接,所述封盖件封盖所述吸气通道。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谐振件包括共同围成所述谐振腔并同轴设置的外导体和内导柱;所述外导体于顶部设置有出雾口,所述封盖件对应所述出雾口设置于所述外导体的顶部,所述内导柱设置于所述外导体的底部。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导柱为开设有进气通道的中空结构,所述进气通道连通所述谐振腔。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导柱包括导电柱,所述导电柱的底端连接所述外导体,所述导电柱的顶端与所述封盖件间隔设置;或者,所述内导柱包括沿轴向连接的导电柱及抵顶柱,所述导电柱靠近所述外导体的底部并连接所述外导体,所述抵顶柱靠近所述外导体的顶部并抵顶连接所述封盖件。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柱远离所述外导体底部的一端与所述封盖件之间沿所述谐振件的轴向存在间距,所述间距为1mm至10mm。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液件环绕所述内导柱并与所述内导柱同轴设置。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液件为螺旋管,所述螺旋管的管腔形成所述导液通道,所述导出口设置在所述螺旋管的端部。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位于所述谐振腔之外的微波源,所述微
波源通过所述内导柱传输微波,所述微波源产生的微波的频率为915mhz至 5.8ghz。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壳体、储液件和液泵,所述谐振件至少部分收容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储液件和所述液泵收容在所述壳体内并位于所述谐振腔之外,所述液泵将所述储液件中的雾化介质输入至所述导液通道内。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如下方案中的至少一项:
18.所述封盖件采用多孔陶瓷、蜂窝陶瓷或泡沫金属制成;
19.所述导液件采用聚四氟乙烯或聚醚醚酮制成。
20.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电源和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所述雾化器与所述电源连接。
21.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效果是:谐振腔中的微波能透过导液件进入至导液通道内,使得雾化介质内的极性分子之间在微波的作用下存在高频摩擦而产生热量,最终使得雾化介质吸收热量而雾化。由于微波可以进入至导液通道的主要加热空间中,使得主要加热空间中不同区域的雾化介质能够有均等机会吸收微波,消除加热空间内的雾化介质的温度梯度,确保对雾化介质进行均匀加热,从而提高雾化介质的抽吸口感和雾化器的用户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封盖件具有孔隙率并封盖导出口,封盖件具有导气功能和阻液功能,使得封盖件能够阻碍液体通过,可以使得封盖件充分发挥自身的密封作用,防止导液通道内的液态雾化介质透过封盖件而泄漏至导液通道之外,从而提高整个雾化器对雾化介质的防泄漏能力。
附图说明
22.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图1所示电子雾化装置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图1所示电子雾化装置的平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图1所示电子雾化装置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图4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28.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内”、“外”、“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29.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雾化器20包括壳体100、谐振件200、导液件300、封盖件400、微波源510、储液件520和液泵 530。谐振件200至少部分收容在壳体100内,微波源510、储液件520和液泵 530均全部收容在壳体100内。
30.参阅图3、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谐振件200开设有谐振腔260,谐振腔260用
于传输微波,该谐振腔260可以为同轴谐振腔,例如为1/4波长同轴谐振腔。谐振件200包括同轴设置的外导体和内导柱240,外导体包括顶板 210、底板220、侧筒230和吸嘴250;顶板210、底板220、侧筒230和内导柱 240四者共同围成谐振腔260,且四者采用金属材料制成,鉴于金属对微波具有屏蔽功能,可以有效防止谐振腔260内的微波透过谐振件200辐射在谐振之外,避免微波产生损失,也防止泄漏的微波对人体构成伤害。侧筒230可以为圆柱形,也可以为棱柱形,顶板210与侧筒230的一端连接,底板220与侧筒230 的另一端连接。内导柱240位于侧筒230之内,内导柱240包括导电柱242,导电柱242固定在底板220上,导电柱242沿侧筒230的轴向延伸,使得导电柱 242相对底板220凸出连接,故导电柱242的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自由端。导电柱242与侧筒230同轴设置,导电柱242的长度可以小于侧筒230的长度,使得导电柱242的自由端与顶板210沿侧筒230的轴向间隔设置,即导电柱242 的自由端并未延伸至顶板210所在的位置。导电柱242可以与底板220一体连接或分体连接,导电柱242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椭圆形、长方形或正多边形等。导电柱242可以采用或铝等金属材料制成。
31.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导柱240包括沿轴向连接的导电柱242和抵顶柱,导电柱242靠近顶板210并与顶板210连接,抵顶柱靠近顶板210并抵顶封盖件 400。
32.参阅图3、图4和图5,微波源510可也为固态微波源510,微波源510所产生的微波频率为915mhz至5.8ghz,例如微波的频率可以为915mhz、2450mhz 或5.8ghz等。微波源510产生的微波通过该内导柱240传输至谐振腔260,鉴于谐振腔260的上述结构设置,一方面使得内导柱240可以消除微波在能量衰减的制约,使得微波能传输至内导柱240自由端附近的空间内,继而使得谐振腔260位于内导柱240的自由端和顶板210之间的范围内存在强度最大的微波分布,换言之,微波将主要集中分布在内导柱240的自由端和顶板210之间的空间内。另一方面内导柱240可以使得较小直径的谐振腔260也可以满足微波的传输条件,确保微波能传输至内导柱240的自由端和顶板210之间的空间内,如此可以减少侧筒230和雾化器20的外径,从而实现雾化器20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设置,方便雾化器20的携带和存放,提高雾化器20的用户体验。
33.参阅图3、图4和图5,吸嘴250位于谐振腔260之外,吸嘴250固定在顶板210上,吸嘴250沿侧筒230的轴向延伸,使得吸嘴250相对顶板210凸出连接,故吸嘴250的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自由端,吸嘴250的一部分可以收容在壳体100内,吸嘴250的另一部分位于壳体100之外,使得吸嘴250的自由端位于壳体100之外。吸嘴250可以与侧筒230同轴设置,使得吸嘴250、侧筒230和内导柱240三者同轴设置。吸嘴250和顶板210上开设有吸气通道 270,吸气通道270连通外界和谐振腔260,用户可以接触吸嘴250以进行抽吸。
34.参阅图2和图3,吸气通道270可以包括两段,该两段分别记为第一吸气段 271和第二吸气段272,第一吸气段271和第二吸气段272两者同轴设置,第一吸气段271靠近谐振腔260设置,使得第一吸气段271直接连通谐振腔260。第二吸气段272远离谐振腔260设置,使得第二吸气段272的一端与第一吸气段 271直接连通,第二吸气段272的另一端与外界直接连通。第一吸气段271可以为柱形状,第二吸气段272可以为柱形状,第一吸气段271的口径大于第二吸气段272的口径。沿侧筒230的轴向从第一吸气段271指向第二吸气段272,第一吸气段271的口径逐渐减少,第二吸气段272的口径保持恒定。通过设置第一吸气段271,使得第一吸气段271存在更大的收集空间,便于谐振腔260中的气流快速进入至吸气通道270
之内,防止气流长时间在谐振腔260中停留。鉴于内导柱240的自由端与顶板210沿侧筒230的轴向间隔设置,而微波主要集中分布在内导柱240的自由端附近,如此可以有效避免谐振腔260内的微波通过吸气通道270泄漏至谐振腔260之外,一方面避免因微波泄漏而产生能量损失,提高雾化器20的能量利用率,另一方面防止泄漏的微波对人体构成辐射,提高雾化器20使用的安全性。
35.参阅图3、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谐振件200开设有进气通道241,例如,进气通道241可以设置在内导柱240上,使得内导柱240为中空的管状结构,进气通道241沿侧筒230的轴向延伸并贯穿内导柱240,进气通道241的一端能够连通外界,进气通道241的另一端在内导柱240靠近顶板210设置的端面上存在开口,使得进气通道241的另一端连通谐振腔260,当用户在吸嘴 250处抽吸时,外界气体经过内导柱240内的进气通道241进入至谐振腔260。又如,进气通道241可以设置在侧筒230上,进气通道241沿侧筒230的径向延伸并贯穿侧筒230,进气通道241的一端能够连通外界,进气通道241的另一端连通谐振腔260。沿侧筒230的轴向,进气通道241相对内导柱240的自由端更远离底板220,进气通道241相对顶板210跟靠近底板220;通俗而言,进气通道241大致位于内导柱240与顶板210之间的空间内。
36.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液件300可以环绕设置内导柱240设置,导液件300 可以采用聚四氟乙烯或聚醚醚酮等透波材料制成,使得谐振腔260内微波能够透过导液件300而进入至导液通道310内,继而使得导液通道310内的雾化介质吸收微波,雾化介质内的极性分子之间在微波的作用下存在高频摩擦而产生热量,从而使得雾化介质吸收热量并雾化形成可供用户抽吸的气溶胶。导液件 300开设有导液通道310和导出口320,导液通道310和导出口320相互连通,导液通道310能够通过导出口320连通谐振腔260,导液通道310内雾化介质雾化产生的气溶胶可以通过导出口320排出至导液通道310之外。储液件520用于存储液态的雾化介质,液泵530可以对雾化介质提供泵吸力,使得储液件520 中的雾化介质进入至导液件300的导液通道310之内,即储液件520通过液泵 530向导液通道310供应雾化介质。
37.参阅图3、图4和图5,导出口320设置在导液件300靠近顶板210的一端上,导出口320相对内导柱240的自由端更靠近顶板210,使得导出口320与内导柱240的自由端沿侧筒230的轴向间隔设置。即沿侧筒230的轴向,导出口 320位于顶板210和导致的自由端之间。导出口320与内导柱240自由端的轴向间距h可以为1mm至10mm,例如该间距h的具体取值可以为1mm、5mm或10mm 等。鉴于微波主要集中分布在内导柱240的自由端和顶板210之间的空间内,导液通道310内位于导出口320和内导柱240自由端之间的雾化介质产生热量最多,雾化介质将在导液通道310位于导出口320和内导柱240自由端之间的空间内雾化形成气溶胶。通俗而言,可以将导液通道310位于导出口320和内导柱240自由端之间的空间看成为主要加热空间,而导液通道310的其它空间可以看成为预热空间。鉴于导出口320与内导柱240自由端的轴向间距可以为 1mm至10mm,该轴向间距的长度即为加热空间的轴向长度。
38.参阅图3、图4和图5,例如,导液件300可以为螺旋管,显然,该螺旋管的外形类似于螺旋状结构的柱形弹簧,螺旋管的管腔将形成导液通道310。通过将导液件300设置为螺旋管,使得导液通道310也为螺旋状,因而在有限的轴向距离内可以合理延长加热空间的总长度,从而合理延长雾化介质流经加热空间的总时间,确保雾化介质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吸收微波而达到雾化温度以雾化。又如,导液件300也可以为直管,该直管包括内套筒和外套筒,内套筒环绕导致设置,外套筒环绕内套筒设置,即外套筒和内套筒两者沿侧筒的径向间隔
设置,内套筒和外套筒之间的空间将形成导液通道310,在内套筒和外套筒两者均为圆筒的情况下,导液通道310的横截面轮廓为圆环形。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封盖件400可以采用多孔陶瓷、蜂窝陶瓷或泡沫金属等材料制成,使得封盖件400内具有大量微孔而形成一定的孔隙率,孔隙率定义为物体中孔隙的体积与材料在自然状态下总体积的百分比。基体100的孔隙率可以为20%~60%,例如孔隙率的取值可以为20%、57%、59%或60%等。微孔的横截面尺寸为1μm~100μm,例如微孔的横截面尺寸的取值可以为1μm、15μm、 60μm或100μm等,在微孔为圆形孔的情况下,微孔的横截面尺寸可以理解为微孔的直径。
40.参阅图3、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封盖件400可以直接固定在谐振件200的顶板210上,封盖件400可以与顶板210可拆卸连接。当封盖件400 装配完毕之后,封盖件400将位于顶板210和导液件300之间,使得封盖件400 封盖导出口320,防止导液通道310中的雾化介质通过导出口320泄漏至导液通道310之外。封盖件400与内导柱240自由端之间的轴向间距即为导出口320 与内导柱240自由端的轴向间距,故封盖件400与内导柱240自由端之间的轴向间距可以为1mm至10mm。同时封盖件400可以可以封盖吸气通道270,具体而言,封盖件400可以封盖第一吸气段271靠近谐振腔260的一端。鉴于封盖件400具有一定的孔隙率,可以使得气体能够透过封盖件400,从而从封盖件 400厚度方向上的一侧流入至另一侧,保证封盖件400具有良好的导气功能。当然,封盖件400对液态的雾化基质具有一定的阻碍功能,能够阻碍雾化介质透过封盖件400,避免雾化介质从封盖件400厚度方向上的一侧流入至另一侧,保证封盖件400具有良好的阻液功能。
41.在其他实施例中,例如封盖件400也可以直接固定在内导柱240上,封盖件400可以通过采用非导体、不吸波或弱吸波材料制成的连接体固定在内导柱 240上,该连接体的具有材料可以为石英玻璃或氧化铝陶瓷等。又如封盖件400 可以直接固定在吸液件上。
42.参阅图1、图2和图3,雾化器20工作时,用户将在吸嘴250处进行抽吸。液泵530开启,液泵530将储液件520中的雾化介质输送至导液通道310,同时,微波源510也处于工作状态,微波源510产生的微波通过内导柱240传输至谐振腔260内,鉴于导液件300的具有透波性,谐振腔260内的微波将透过导液件300进入至导液通道310内,位于导液通道310的主要加热空间内的雾化介质产生热量相对较多,从而雾化形成气溶胶,该气溶胶将从导出口320溢出至导液通道310之外。并且,在用户抽吸力所产生的负压的作用下,外界空气将通过进气通道241进入至谐振腔260内。鉴于气体能够通过封盖件400内的微孔,使得谐振腔260内的空气携带从导出口320溢出的气溶胶经封盖件400进入至吸气通道270,最终使得用户从吸气通道270内吸收雾化介质所产生的气溶胶。
43.鉴于封盖件400能够阻碍液体通过,且封盖件400密封导出口320,如此可以使得封盖件400充分发挥自身的密封作用,防止导液通道310内的液体雾化介质透过封盖件400而泄漏至导液通道310之外,例如防止导液通道310内的雾化介质泄漏至谐振腔260,避免已泄漏的雾化介质影响谐振腔260的谐振频率,从而影响微波在谐振腔260内的传输效果,确保微波能够传输至加热空间所在的范围内。又如防止导液通道310内的雾化介质泄漏至吸气通道270,避免用户抽吸到吸气通道270中的雾化介质,消除雾化介质对抽吸口感的影响,提高雾化器20的用户体验。鉴于封盖件400也封堵吸气通道270,如此可以进一步防止雾化介质泄漏至吸气通道270。由于进气通道241可以开设在内导柱240上,也可以开设在侧筒230
靠近内导柱240自由端和顶板210的位置处,由此能够有效防止泄漏至谐振腔260内的雾化介质进一步溢出至进气通道241内,从而避免雾化介质从进气通道241中泄漏。
44.由于封盖件400与顶板210可拆卸连接,在封盖件400存在损坏的情况下,例如封盖件400无法透过气体,或者封盖件400无法对导出口320进行良好密封,此时,可以将已损坏的封盖件400从顶板210上卸载,再将新的封盖件400 装载至顶板210上。确保封盖件400始终具有良好的导气功能和阻液功能。
45.雾化介质采用吸收微波加热的模式,使得雾化介质内的极性分子之间在微波的作用下存在高频摩擦而产生热量,通俗而言,雾化介质具有自发热的功能。由于微波可以进入至导液通道310的各个部位,使得位于导液通道310中的加热空间内不同区域的雾化介质能够有均等机会吸收微波,消除加热空间内的雾化介质的温度梯度,确保对雾化介质进行均匀加热,从而提高雾化介质的抽吸口感和雾化器20的用户体验。
46.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10,该电子雾化装置10包括雾化器20和电源30,雾化器20设置在电源30上,例如雾化器 20可以与电源30可拆卸连接。电源30包括电池31和控制器32,电池31跟控制器32和微波源510电性连接,当控制器32控制电池31对微波源510供电时,微波源510产生微波,使得导液通道310内的雾化介质吸收微波而雾化。当控制器32控制电池31停止微波源510供电时,微波源510将停止产生微波,使得导液通道310内的雾化介质无法吸收微波而雾化。当然,控制器32还可以控制电池31对液泵530的供电,显然,当电池31对液泵530供电时,液泵530 能够将储液件520中的雾化介质泵入至导液通道310内,当电池31停止对液泵 530供电时,液泵530将停止泵液工作。由于雾化介质难以通过进气通道241进行泄漏,从而避免从而进气通道241中泄漏出的雾化介质进一步流入至电源30,防止雾化介质对电源30中的电池31构成侵蚀,提高电源30的使用寿命。
47.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