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集流盘及电池。
背景技术:
2.集流盘是全尾体电池的重要部件之一,其用于将电池内芯的电能向外引出至电池的正极或负极端子。
3.现有的集流盘在连接到电池内芯的正极或负极输出端子后,需要对集流盘上的尾体弯折,之后再利用盖板进行密封。但是目前集流盘的尾体弯折后,弯折处半径过大,不能与盘体的平面保持相对平齐的状态,在盖板下压后会对盖板造成挤压变形,使盖板底部的受力不均匀,从而影响电池的密封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流盘及电池。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流盘,包括:
6.盘体;
7.尾体,其一端与所述盘体连接,另一端朝远离所述盘体的方向延伸;
8.其中,所述尾体的表面上沿远离所述盘体的方向依次间隔设有第一压硬区和第二压硬区,所述第一压硬区和所述第二压硬区之间限定形成有弯折区,所述弯折区的硬度小于所述第一压硬区和所述第二压硬区的硬度。
9.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压硬区的硬度与所述第二压硬区的硬度相同;其中,所述第一压硬区的硬度介于160hv~200hv之间。
1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弯折区的硬度介于90hv~130hv之间。
1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压硬区的宽度介于2mm~3mm之间;所述第二压硬区的宽度介于2mm~3.5mm之间。
1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弯折区的宽度介于0.5mm~2mm之间。
1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弯折区靠近所述盘体的边缘处到所述盘体的端部的距离为3.5mm,且所述第一压硬区与所述盘体的端部之间设有预留区。
14.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尾体的长度介于24.9mm~25.1mm,所述尾体的宽度介于9.8mm~10.2mm之间。
15.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尾体的厚度介于0.18mm~0.22mm之间。
1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盘体上开设有两个焊接区以及贯穿所述盘体的通孔,两个所述焊接区均沿所述尾体的延伸方向设置,并相对于所述通孔的圆心对侧设置。
17.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集流盘。
1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9.利用压硬技术在尾体的表面形成间隔设置的第一压硬区和第二压硬区,以使得第一压硬区和第二压硬区之间形成弯折区,让尾体弯折时可以沿着硬度较小的弯折区进行弯
折,并且可以调节第一压硬区和第二压硬区之间的距离大小,进而改变弯折区的宽度,从而可以根据盖板的尺寸来调整弯折半径,有效地减少了挤压盖板而导致变形的现象。
附图说明
20.图1是现有技术中圆柱电池中盖板与集流盘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集流盘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集流盘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3.图中标号:
24.10、集流盘体;11、盘体;11a焊接区;11b、通孔;12、尾体;12a、第一压硬区;12b、第二压硬区;12c、弯折区;12d、预留区;
25.20、电池本体
26.30、盖板;
27.d1、第一压硬区的宽度;d2、第二压硬区的宽度;d3、弯折区的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前”、“后”、“上”、“下”、“左”、“右”、“纵”、“横”、“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头”、“尾”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0.在相关技术中,集流盘是连接电池极耳与盖板的关键,以圆柱电池为例对集流盘的连接进行说明。参照图1,圆柱电池包括电池本体、集流盘以及盖板,集流盘包括盘体以及一端与盘体连接的尾体,盘体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在电池本体的端部,尾体的远离盘体的一端与盖板连接,在对圆柱电池进行装配时,需要将尾体进行弯折,之后再将盖板盖合在电池本体的端部,以完成对圆柱电池的装配。但是目前的集流盘在弯折后,因弯折半径过大,在盖板下压后会对盖板造成挤压,进而导致盖板出现变形,使盖板底部的受力不均匀,从而影响圆柱电池的密封稳定性。
3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集流盘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集流盘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流盘,该集流盘10包括盘体11和尾体12。
32.具体而言,尾体12的一端与盘体11连接,另一端朝远离盘体11的方向延伸;其中,尾体12的表面上沿远离盘体11的方向依次间隔设有第一压硬区12a和第二压硬区12b,第一压硬区12a和第二压硬区12b之间限定形成有弯折区12c,弯折区12c的硬度小于第一压硬区12a和第二压硬区12b的硬度。
33.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弯折区12c”是指在对尾体12进行弯折时需要弯折的区域部分,并且可以调节第一压硬区12a和第二压硬区12b之间的距离大小,进而改变弯折区12c的
宽度,从而可以根据盖板30的尺寸来调整弯折半径,有效地减少了挤压盖板30而导致变形的现象。
34.另外,“第一压硬区12a”和“第二压硬区12b”均是指利用压硬工艺在尾体12的表面上进行压硬处理,以使得第一压硬区12a和第二压硬区12b的硬度大于弯折区12c的硬度,进而在对尾体12进行弯折时能够沿着弯折区12c进行弯折,从而可减小弯折半径。
35.示例性地,第一压硬区12a和第二压硬区12b均是沿平行于尾体12的宽度方向延续,并沿着尾体12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36.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的集流盘,利用压硬技术在尾体12的表面形成间隔设置的第一压硬区12a和第二压硬区12b,以使得第一压硬区12a和第二压硬区12b之间形成弯折区12c,让尾体12弯折时可以沿着硬度较小的弯折区12c进行弯折,并且可以调节第一压硬区12a和第二压硬区12b之间的距离大小,进而改变弯折区12c的宽度,从而可以根据盖板的尺寸来调整弯折半径,有效地减少了挤压盖板而导致变形的现象,提升密封性。
3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压硬区12a的硬度与第二压硬区12b的硬度相同;其中,第一压硬区12a的硬度介于160hv~200hv之间,弯折区12c的硬度介于90hv~130hv之间。
38.示例性地,将第一压硬区12a和第二压硬区12b的硬度设置成相同,可以在对尾体12沿弯折区12c进行弯折时,第一压硬区12a和第二压硬区12b不会因存在硬度差而导致朝第一压硬区12a或第二压硬区12b中的一个被进行弯折,影响尾体12的弯折效果。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相同”可以指它们的差值在一定的范围内视为相同,并不要求第一压硬区12a和第二压硬12b的硬度完全相同。例如:第一压硬区12a和第二压硬区12b的硬度差值在1hv~4hv之间可视为相同,第一压硬区12a的硬度为165hv,第二压硬区12b的硬度为168hv,则第一压硬区12a和第二压硬区12b的硬度差值为3hv,该硬度差值在1hv~4hv之间,则可以将第一压硬区12a和第二压硬区12b的硬度视为相同。
39.本实施例中,基于将第一压硬区12a和第二压硬区12b的硬度设在160hv~200hv,弯折区12c的硬度设在90hv~130hv的范围内,可以使得弯折区12c与第一压硬区12a、第二压硬区12b存在硬度差,让尾体12弯折时可以沿着硬度较小的弯折区12c进行弯折,有效地减少了挤压盖板而导致变形的现象。
4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压硬区12a的宽度d1介于2mm~3mm之间;第二压硬区12b的宽度d2介于2mm~3.5mm之间,弯折区12c的宽度d3介于0.5mm~2mm之间。基于将第一压硬区12a、第二压硬区12b和弯折区12c的宽度设置在上述尺寸范围,可以实现根据盖板的尺寸来调整弯折半径,从而减少弯折后的尾体12挤压盖板而导致变形的问题。
4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弯折区12c靠近盘体11的边缘处到盘体11的端部的距离l为3.5mm,且第一压硬区12a与盘体11的端部之间设有预留区12d。需要说明的是,预留区12d是为了在对电池进行装配的过程中根据工艺进行部分弯折,使得可以进一步减小弯折尾体12的弯折半径,减少弯折后的尾体12挤压盖板30而导致变形的问题。
4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尾体12的长度介于24.9mm~25.1mm,尾体12的宽度介于9.8mm~10.2mm之间。
4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尾体12的厚度介于0.18mm~0.22mm之间。基于将尾体12的厚度设置在该尺寸范围,可以让尾体12的弯折变得更容易,同时还可以确保弯折后的尾体12与盘体11的平面保持相对平齐的状态,进一步减少挤压盖板而导致变形的现象。
44.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盘体11上开设有两个焊接区11a以及贯穿盘体11的通孔11b,两个焊接区11a均沿尾体12的延伸方向设置,并相对于通孔11b的圆心对侧设置。如此,可以利用两个焊接区11a将盘体11焊接在电池本体20的端部,安装方便,并且通过设置的通孔11b可以供电解液渗透。
4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池,其包括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方式中的集流盘。
46.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池,采用上述集流盘,所具有的技术效果与上述集流盘一致,在这里不再赘述。
4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